close
商品編號:03900122

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

作者 周志建
出版日 2014-11-24
定價 $310
優惠價 79折 $245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博客來心理勵志類Top5

★故事王子周志建繼《故事的療癒力量》《擁抱不完美》之後,最新振奮人心的力作。

★鄧惠文、蘇絢慧、黃錦敦、李宜靜、鄭雲龍、楊田林、陳盈君 感動推薦

敢放棄、是勇敢。敢放手、是智慧。懂得「放」的人,人生才會fun。

這本書寫的是作者歷經一場大病之後,對生活的反思與改變。

他發現,那場病痛其實是上天給的「恩典」。因為那場病,讓他開始力行「減法」的生活,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回歸單純,感受生命的純粹與美好。

他發誓:「我不想再錯過一場華麗的楓紅、一場盛開的櫻花、甚至是路邊一朵綻放的小花。」

每天都花時間陪伴自己、跟自己相處,並聆聽內在的聲音,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前,別人無法為你做的事,現在,我們自己為自己做。療癒自己,滿足自己,不再外求。全心全意,把自己愛回來,絕對是我們一生中,最該做的一件事。

如果,你的人生剛好也走到十字路口;如果,你最近對生活也感到茫然迷惘,那麼,這本書裡的故事,或許會幫你的生命找到一個「出口」,把你從一成不變的生活裡,給喚醒、翻轉過來。

[各界熱情推薦]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黃錦敦/諮商心理師         李宜靜/作家、紐約榮格學院心理分析師候選人 
楊田林/專業人文企管講師      陳盈君/左西人文空間主持人、馬雅旅人 
鄭雲龍/脊椎力學專家、企管名師   

*療癒小語*

☆擁有,不等於享有。囤積,是匱乏的象徵。
☆真正能「享有」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
☆人需要每天「歸零」。歸零,就是願意讓生活重新開始,願意接受失衡的自己,並好好清理自己的內在。
☆慢,才能看見風景。快速,不止讓我們失去風景,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溫度。
☆面對所有事的發生,只要順著「生命的河流」走就好,不用抗拒。自然而然,它自己會流動、會載著我們到該去的地方。
☆生命本身其實就具備了療癒的力量,只是需要時間罷了。
☆身體不是我們的工具,它是靈魂的殿堂。如果這個殿堂沒有清理乾淨,靈魂是無法安住其中的。
☆沒有一件事的發生是意外、是偶然的,一切的發生都有它的意義。
☆愛自己這件事,我們得重頭學起。過去,父母沒教過我們這件事,現在,我們得自己教會自己,這是我們的功課。

作者簡介
周志建
雅號:敘事王子。今年給自己重新命名:故事王子
一個任性、愛玩、認真工作、看起來年輕的中年男子。
一個擅長說故事、聆聽故事的心理工作者。
五十歲以後的他,開始致力於寫作,故事療癒作家是他的「新身份」。
敘事治療是他的最愛與專長,有二十餘年的諮商實務經驗,心理諮商不是他的工作,是他的志業。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堅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
他也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不想被體制綑綁,所以從來沒打算在大學裡任教,他選擇,當一個來去自如的「自由」心理工作者。
他喜歡後現代「沒有唯一的真理」、「尊重差異、尊重多元」的理念。創辦「敘事私塾」致力推廣敘事理念與人文教育,並將「自由書寫」結合到敘事教育,成效驚人。他也是最早將敘事治療大量運用在台灣諮商臨床實務的先行者,每年舉辦的敘事工作坊及講座超過八十場次以上。

小檔案:
◎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
◎ 敘事取向專業訓練講師、心理師、諮商督導。
◎「敘事私塾」帶領人。「自由書寫」推廣人。
◎ 呂旭立基金會課程講師、諮商心理師。
◎ 故事療癒作家。著有《故事的療癒力量》《擁抱不完美》
◎ 至2014年10月為止,已經在台灣、大陸及馬來西亞等海外舉辦過400場以上的敘事工作坊。

聯繫方式:Email:joe.chou@ms60.url.com.tw
臉書:「周敘事」
部落格:「敘事實踐者」:http://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

看更多

得獎紀錄

博客來心理勵志類Top5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3900122
ISBN:9789861753751
306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放下,放慢,清風自來

〈推薦序〉我們都是想好好活出這一輩子的人 黃錦敦

〈推薦序〉走過了苦痛,我們明白了愛 蘇絢慧

〈推薦序〉把自己愛回來,找到自己 李宜靜

〈好友熱情推薦〉

第一章 在痛中覺醒──那一年,我跟坐骨神經痛相遇的故事  

多麼痛的禮物

意外的人生,變調的生活

當痛來臨時,一切都可拋

原來,「同理」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

在無望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接納生命中的每個發生,「是什麼,就是什麼」

生病,使生命轉彎

從苦難中,學習感恩

從「不可說」到「可說」,故事讓生命產生「流動」

第二章 美好的生活是一種選擇

1 你真的愛自己了嗎?

2 學會好好陪伴自己

3 五十歲以後的人生

4 快活人生,不必等到以後

5 擁有不如享有

6 放掉時間過生活

7 原來,混亂才是常態

8 世界越快,你要越慢

9 只要你敢,精采人生就是你的

第三章 隨心所欲,做自己

1 把自己變成一朵美麗的花

2 改變自己,不要讓生命變成一灘死水

3 不要害怕你所擔心的事

4 做自己開心的事,就是天命

5 人活著,自在就好

6 莫忘初衷

7 要過簡單生活,就要勇敢拒絕

8 不要忘記過生活

9 打破習性,不要讓別人猜到你

10 不要出賣自己的靈魂

第四章 人是靠放棄而獲得

1 所有的美好,都發生在離開之後

2 這一生,你最想修的功課是什麼?

3 人要為自己的受傷負責

4 定位自己,重新命名

5 放掉角色,做你自己

6 心在哪裡,路就在哪裡

7 OFF的人生智慧

8 不藥而癒的秘訣

9 多出來的一天,意外卻美好

10 連土地都要休耕,何況是人

第五章 勇敢活出自己的樣子

1 當自己的好父母,把自己愛回來

2 看見,是救贖的開始

3 最難爬的那一座山,是自己生命這座山

4 去做讓你快樂、有熱情的事吧

5 連試都沒試過就放棄,那才是失敗

6 勇敢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7 不適合自己的,就勇敢放下

8 去做你真心渴望的事

〈後記〉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延伸閱讀  

看更多

各界推薦

若走向幸福之道像是一趟旅程,閱讀此書時,你會看見志建如何拆開老天爺的信封,解讀深藏於「痛苦」之中的改變訊息。

他在這樣的訊息指引下開始踏上生命探索之途,一路上試探自己,了解自己所渴求的,把屬於自己的寶物、想要的生命一一拾入行囊,寫進生命旅程的札記本裡。

在生活中、在書裡我都看見,志建的路是這樣走出來的:他對著前去的道路,一次次做出忠於自己的選擇,並認真付諸行動。他真用十年的光陰扎實地累積出自己想要的生命樣貌。──黃錦敦(敘事治療取向督導、講師、諮商心理師)

「苦痛」不是來羞辱我們,或嘲笑我們的,而是來真誠的告訴著我們,我們尚未懂愛,未能真實地接納生命本該無條件被愛。「苦痛」很誠實地告訴我們,我們並未真實地好好活著。志建老師的這一本最新著作,處處充滿禪意,是一本與生命的真誠對話,也回望這一路走來的自己,如何的苦痛、喚醒、翻轉、領悟,及重生的歷程。──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拿到這本書,看了書名「把自己愛回來」,就忍不住就想掉淚。親愛的你,拿到這本書,沒有意外,時候到了,是該將自己愛回來,找到自己的時候了。──李宜靜(作家、紐約榮格學院心理分析師候選人)

志建很愛玩,也很會玩;志建愛自己,也愛朋友,愛學生,愛大自然。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更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有愛的人,用全然生命過生活的人,生命當然精采,故事也自然說得精采,影響力也在其中。

這是志建的第三本書,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是,對人性都有深刻的描繪,對人生都有很棒的啟發。鄭重推薦給幸福的讀者! ──楊田林(專業人文企管講師 )

很喜歡這本書中談到「生命折返點」的概念。如書上所說:旅行到一個地方,暢遊美景的同時,也需要預估一個折返的時間,否則人會回不了家。我很喜歡這個折返點的「隱喻」。生活亦是如此,當我們一路往前衝、盡情擴展事業版圖的同時,確實需要知道何時該準備折返了,不然,人會迷失自己、前功盡棄。

去年,遇到志建,聆聽他去京都賞櫻、賞楓的故事,好羨慕他可以放慢、放鬆享受旅行的美好。我聽著聽者,心裡頭有著好大的觸動,這帶給我很深的提醒與鼓勵,於是我也在思考著:自己的生命折返點是否也到了呢?

故事很有力量,它會激發生命的共振與漣漪!我被志建給鼓勵到了。

於是,我開始只答應做讓我怦然心動的課程、只帶領會滋養自己的工作坊,我甚至安排一整個月的假期去「內觀」安靜自己。今年底,我還休息了兩個月不接工作,享受「放掉時間過生活」的清幽自在。以前的我,行程總是滿檔,但現在,我真的願意「放過自己、放慢腳步」過生活,並尊重身體、聆聽身體給我的訊息。

謝謝志建這十多年來一直帶給我的鼓勵,從他身上我看見了什麼叫做「越活越年輕、臉越來越發亮」。這本書是志建活出健康的生命見證,他非常有實踐力,這點叫我打從心底讚嘆與佩服!很開心能繼續為志建的新書推薦,因為我明白,這本生活實踐的好書,非常值得分享出去!祝福所有讀者,也能看懂自己生命的關卡、並輕鬆度過每個關卡,把自己好好的愛回來!!!──陳盈君(左西人文空間主持人、馬雅旅人)

自我健康促進需要一個高度的覺察力,我們不能用「相同的自己」去期待「不同的未來」。如果您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衷心推薦您這本好書,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刻,好好享受此書的美好吧。──鄭雲龍(脊椎力學專家、企管名師)

推薦序〉 走過了苦痛,我們明白了愛/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蘇絢慧

馬斯洛(Maslow)在自己有了令他受苦的心臟病之後,大幅度地削減了工作量,並由純人本的層面演進到超個人及超人本觀點,開始修正他最有名的「需求層次」論。在進入了一九六○年前後,馬斯洛開始感到這一層次架構不夠完整;人本心理學的最高理想:自我實現。他認為,這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他越來越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他曾說過:「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連結……」人們需要超越自我實現、超越自我(請參閱《超個人心理學》,心靈工坊出版)。

馬斯洛的發現及論點,對於已然自我實現的人而言,是一個呼應,也是一個啟發。

我看見志建老師的生命在已然自我實現之後,生命的啟發和整合,並未終止,而是開啟了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天命;走向天人合一的道路上,真實地領受所有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遭逢後,能真實的「是」(being)自己,真實的「是」(being)愛。

志建老師的這一本最新著作《把自己愛回來》,處處充滿禪意,是一本與生命真誠對話,也回望這一路走來的自己,如何的苦痛、喚醒、翻轉、領悟,及重生的歷程。

「苦痛」,是人人皆痛惡的感受。因為怕痛、怕受苦,我們努力地預防可能會遭遇苦痛的經歷。我們從小被教導:如果,我們不要受苦、不要受痛,就是盡所有力氣去完成這個外在社會要我們完成的任務及要求;小從服從父親的命令、滿足母親的要求,再到因應學校學習的競爭及符合優秀的評價,最後到出社會後,努力爬上所謂成功的位置,步步高升,獲得名利財富,讓人欣羨。

但當你努力不懈,在日復一日的打拚中,用心精進,認真鑽研,也獲得不少掌聲,被世人公認你的價值及成就之時,苦痛,卻還是臨門了。「苦痛」打亂你的生活,破壞你意氣風發的氣勢,甚至打趴你最基本的能力,讓你招架不住,只能任憑苦痛席捲。那種徹底被打敗的感覺,是我們長年累月拒絕的感覺,是我們的生命不允許出現存在的感受。人生不該如此,怎麼會在彷彿已握住全世界的同時,卻突然的什麼都要被拿走呢?

但是,若你臣服「苦痛」的臨到,試著和你的苦痛對話,你會看見苦痛如何的提醒你,你如何的不善待你的生命。雖然外在的物質、名氣、成就條件你漸漸獲得,滿足了你內在想證明自我存在價值的渴望及動力。但是,那樣的滿足必然付上了其它代價。而苦痛,就是這樣的代價。

「苦痛」不是來羞辱我們,或嘲笑我們的。「苦痛」是來真誠地告訴著我們,我們尚未懂愛,未能真實的接納生命本該無條件被愛。「苦痛」很誠實地告訴我們,我們並未真實的好好活著,只是應付這社會的生存焦慮,任憑這社會的拉扯及催逼,恐懼自己的不夠好,不值得存在。

「苦痛」或許也在告訴我們,過去的生活方式是錯誤了,某些無意識的不得不,讓我們在生活中失足,也讓我們心靈失衡,更讓身體承受過多的負擔。

如果,我們願意好好與「苦痛」對話,好好說出我們和「苦痛」的故事,這「痛」的領悟,也將開啟我們另一個層次的意識,引領我們走向真實的心靈返家之路。了悟我們與這萬有的共存,我們不會輕易被排除,也不會輕易的再惶恐及不安。那深層沉穩的內在靜心力量,將伴著你知覺你的每一日,每一次的移動,及每一個的呼吸。

志建老師分享了他與「苦痛」的故事,如何的與「苦痛」為敵,再到共存、和好,也經驗到更多的自己,特別是那原本被這社會拒絕的自己,不僅認了回來,也愛了回來。

這本書讓我連結了許多我也曾經歷過的遭逢,一邊讀著,一邊自己的故事也紛紛在心裡響起。相信你在閱讀志建老師故事的同時,你也開始與自己的生命故事有了最好的接觸,走了一趟把自己愛回來的路。

〈推薦序〉我們都是想好好活出這一輩子的人 黃錦敦

讀這本書,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時志建剛拿到博士學位,我們一起聊天,我問志建拿到學位後,接下來人生的打算,志建大概是這樣回答我的:

「我已經想好接下來的人生有幾件事不做:不快樂的事情不做,沒有愛的事情不做,失去自由的事情不做。所以,之前有幾個令人稱羨的工作邀約,我本來還在考慮,現在清楚了,那不是我要的。」

我聽他這樣說,實在讚嘆,我回說:「你這根本是下定決心以後要過很爽的日子嘛!」志建開心地呵呵笑着。這幾年我看著志建的生活,他確實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很「爽」。而這本書,正是寫著這樣的生活是怎麼來的。

此書寫著志建這十年的生命變化,算一算,我認識志建也是十年的時間。從我的觀點來看,志建是一個真正的生活大師。他持續地運動、健康飲食,這是養身體;他書寫、閱讀、對話、旅行,在生活中保持覺知,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是養心智靈魂。一個人能養身養心也養靈,那是真正「活」在日子裡的人了。

能在日子裡這樣「活」,不是理所當然,那是創造而來的,這也是志建令我欽佩的地方,他活生生地創造了自己的生命風格,讓他成為一個靠近幸福之人。我的好友林祺堂教授曾說:「有些學問教人走向成功,有些學問教人走向幸福。但成功的人不一定擁有幸福。」我想,人若能擁有幸福,那麼不管有沒有抵達世俗所謂的「成功」之處,都會有很好的生命品質。我認為志建這本書,就是在教人如何把眼光直接移到生命更核心的位置,走上幸福的路途。

若走向幸福之道像是一趟旅程,閱讀此書時,你會看見志建如何拆開老天爺的信封,解讀深藏於「痛苦」之中的改變訊息。他在這樣的訊息指引下開始踏上生命探索之途,一路上試探自己,了解自己所渴求的,把屬於自己的寶物、想要的生命一一拾入行囊,寫進生命旅程的札記本裡。在生活中、在書裡我都看見,志建的路是這樣走出來的:他對著前去的道路,一次次做出忠於自己的選擇,並認真地付諸行動。他真用十年的光陰扎實地累積出自己想要的生命樣貌。

在這本書裡,志建把他這一路上的挑戰與風景、幸福與困難,用一篇又一篇的故事,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留下人生旅者的足跡。所以,這是一本好讀易懂的書,如果你想解讀生命困境的訊息,擁有一個嶄新的可能;抑或是你已望清前去方向,只期待能點燃行動的引信,我會極力推薦你閱讀此書,並讓它影響你,如此,這本書將不僅只是志建的實踐故事,也會是你的。記得,我們和志建一樣,都是平凡但想好好活出這一輩子的人。

看更多

〈前言〉放下,放慢,清風自來

有一天,坐在自家的客廳沙發裡,我手上拿著一本書,安然地享受閱讀,那是一本靈性書籍。

突然間,書裡冒出一句話:「如果你現在的生活方式,跟二十年前一模一樣,那麼很明顯的,你人生中最精采的時刻,永遠不會到來。」

當下,心被震了一下。放下書本,靜默良久。心裡,默默參詳著一行禪師這句話。「我的生活跟二十年前一模一樣嗎?」我自忖著。

不,我的生活一直變化著。這兩年,我出了兩本書,我的敘事私塾與工作坊也一直在精進演化著,我旅行、靜坐、游泳、跑步,我一直努力著讓自己生活保持平衡豐富。很多人看我,想必羨慕。這樣的人生,算得了精采吧?我該知足了,不是嗎?「是的,該知足了。」我跟自己說。

回首這些年,我過得安穩又規律。不是書寫,就是帶工作坊。在書寫中,我深刻反思、同時也自我療癒。我的工作帶給我極大的成就感,生活與健康也一直維持令人滿意的狀況。嗯,我是該感恩知足了。

但是,我得誠實,在這樣的安穩裡,有時……有時候,我卻感到,有點……膩了。膩了?怎麼會?是的,膩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仔細想想,這二十年來,我不斷在敘事的專業裡精進打滾,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很認真的人。堅忍、毅力、實踐,這是魔羯座的特性。如今,雖有點小小成就,但是,我也發現,這樣的成就並沒帶給我極大的喜悅,內心裡,好像總缺了一點什麼。是呀,怎麼會這樣呢?

去年夏天,出了第二本書,一推出就反應熱烈,讀者來函的感謝與感動如雪花般,身為作者既開心又虛榮。然後,就在此刻,內心卻跳出另一種聲音:「夠了,你該去過不一樣的生活了。」我知道我的生活並沒有不好,只是,有時還是在「大同小異」中缺乏變化。

此刻,內心出現一種召喚,促使我去做點不一樣的事,或者說,「什麼事都不做」。聆聽召喚,我決定──出走。

去年初秋,我一個人前往京都旅行。我想,放空自己。

八天京都之旅回來後,我整整把自己關在家裡三天三夜不出門,我只想繼續安靜地待在京都的深度寧靜裡,享受內心裡無法言喻的平和與喜悅。三個月之後,我再度前往京都賞楓。那幾天,每天漫步在禪寺古剎的楓葉林裡,我被大自然的多彩豐盛給震撼到闔不攏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唉,終於明白。

「怎麼會有這麼美的地方啊?」心裡不斷驚呼著。然而,我更驚訝地發現:「我竟然活到了五十歲,才第一次來到京都賞楓?」

「那這些年,我都在幹嘛呀?」我捶胸頓足地問自己。

回來後,我跟朋友說:「以後,我想要好好過生活,我不想再錯過任何一場楓紅了。」是的,人生如此美好,我不想再錯過一場華麗的楓紅、一場盛開的櫻花,甚至是路邊一朵綻放的小花。我發誓。

京都之旅,徹徹底底地解放了我內在某個禁錮的靈魂。漫步在京都的禪寺、楓紅、雪櫻裡,我經歷到一種純粹的存在,讓我在當中得以放空、沉靜,誠實面對自己。

好,我認了。這二十年來,我的生活看似豐富,但其實模式都差不多:不是念書、就是工作;不是書寫,就是做諮商。

從碩士念到博士,在敘事專業裡,不斷精進自我,我很努力,徹底實踐敘事,把敘事變成我,我也變成敘事。努力拿到博士、又出了兩本賣得還不錯的書,獲得不少掌聲。這些世俗成就,沒有不好,都是我想做的事,我在自我實現。但此刻,我卻突然看見:我的人生其實不也是默默在遵循某種模式,這個模式,很主流、很正當,就是「努力向上,功成名就」,不是嗎?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

我很幸運,我正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我知道我並沒有刻意想去追求世俗名利,但是,我也必須承認:在生活的努力中,有時,我想停,卻停不下來。我想放鬆、卻無法放鬆。甚至,在無所事事裡,我依然無法感到安然自在。當下,我突然明白。

明白自己為什麼這幾年會走向靈性修為,其實我想修的,就是這顆無法安穩的心。

於是,我又突然想起:十年前我生的那場大病(坐骨神經痛)。這場病,絕不是意外、更不是偶然,如今明白:那是我人生追求成就、一路停不下來的結果。這是我「一直努力、停不下來」,所付出的代價。

多麼痛的領悟啊!但它卻也是一份禮物。

相信我,如果不是生了那場病,我是無法停下來的。整整折磨了我一整年的坐骨神經痛,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模式、飲食習慣、讓我開始好好去運動。最後,我痊癒了。我不知道,是我治好了坐骨神經痛,還是坐骨神經痛治療了我。

生病,其實是上天給的恩典。因為這場病,讓我這十年來,力行「減法生活」。減少應酬、減少不必要的社交,一切能免則免,回到生活的單純裡,感受生命的純粹與美好。

是的,我漸漸回到一種「單純」裡去過生活,我渴望簡單。清靜、簡單、自在,一直是我想要的生活樣貌,但我卻一直做不到。要簡單,還真不簡單哩。人是欲望的動物,欲望經常把生活搞得七葷八素、混亂不堪。我承認,我也經常「捨」不得。

十年來,我經常在現實的工作努力與清靜的生活渴望裡,來回掙扎。生活,時而簡單,時而複雜。心,時而清明,時而混亂。日子就在這兩端裡,來回擺盪,永無寧日。

漸漸地,我才明白:原來,這就是修行。生活就是修行,沒錯。我必須承認,這樣的修行還真難哩。每當我前進一步,隔天立刻退後兩步。唉,只因「習性難改」。

如今,年過半百,我知道我生命的「折返點」到了。擁有不如享有。我得好好去「享受」我的擁有,而不是繼續去「追求」更多的擁有。如今更加明白:放下、放慢,生命一切具足,大自在,這就是我要的。未來的人生,我將比照辦理。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我也漸漸領悟:其實人只要好好做自己,一切都將豐盛美好。功名,無須刻意追求,人,其實不需要活得這麼用力。

這本書其實是寫給自己看的。透過書寫,其實我在宣告一件事:「對,我該停下來了。而且,我要享受生命、享受我美好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剛好也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如果,你最近生活也感到茫然迷惘,那麼,這本書,或許適合你。

書裡的故事,或許會幫你的生命找到一個「出口」,把你從一成不變的生活裡,給喚醒、翻轉過來。生命之道,就藏在故事裡,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量。

現在,邀請您,給自己泡杯好茶,坐下來,輕鬆享受這本書吧。

記得,放下、放慢,清風自來。

看更多

試閱

所有的美好,都發生在離開之後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

不只是旅行,生活也是如此。

如果一直將就、配合別人,

這樣的人生注定活得辛苦。

這是上週六發生在台中私塾的故事。

馬雅第二次參加私塾,她是一個善良細膩、有自己想法的助人工作者。

工作了幾年,她覺得累了,於是決定離職,到國外旅行、放空自己,然後,說走就走,今年三月她出發了。

她先去泰國,因為有朋友住那裡,她跟這位朋友不熟,但朋友知道她想出走旅行,歡迎她來曼谷小住。馬雅去了,畢竟一個女生,想說住朋友家比較安全,但結果卻不是她想像的那樣。

住了幾天後,她發現這位朋友個性急躁,講話有時會大聲吼叫,常常把她嚇到,讓她感到不舒服。但馬雅想說住在人家家裡,寄人籬下,就忍耐吧。

然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馬雅卻是越來越不快樂。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些事,馬雅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壓抑與委屈,難過地痛哭。哭完、擦乾眼淚,她問自己:「這是我要的旅行嗎?」回到自己當初出走的初衷,馬雅瞬間清醒。

「不,這不是我要的。」於是馬雅決定離開朋友,開始一個人旅行。

接著,馬雅說了一句讓大家瞪大眼睛的話:「離開朋友後,屬於我美好的旅行才真正開始。」哈,真有意思,大家迫不及待地想繼續聽故事。

不急,馬雅先對之前的故事,做出了如此的反思:「這件事其實我自己也要負責,明明早就發現自己跟朋友不合了,但我卻一直忍耐,允許她繼續侵犯自己的界線,不敢說也不敢離開,痛苦是我自找的,我要為自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哇,很深刻的看見。怪罪別人容易,卻無助於生命的成長。佩服馬雅是有能力往內看的人。

這事件讓馬雅發現:其實自己是一個害怕衝突的人,她回應衝突的方式,不是逃避就是忍耐,於是讓自己很受傷、不快樂。

看見,是救贖的開始。

不只如此。馬雅更發現:當初自己不敢當機立斷離開朋友,其實是出於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恐懼,以為住朋友家一來省錢、二來有個照應,想不到反而把自己困住了。

好誠實的告白。說到這裡時,我發現每個人的眼神突然都飄向了自己,若有所思。沒錯,這句話「打」到很多人。

馬雅繼續說故事,大夥兒專注聆聽,彷彿跟著她一起去旅行了。

離開朋友後,馬雅獨自前往泰北,路上遇到一群正要去泰北當志工的台灣人,於是與之結伴同行。這群年輕人熱血澎湃,有人跟馬雅一樣,也是剛辭去工作,想出走過過不一樣的生活,並找尋自己的人生方向。理念相近、頻率對了,馬雅與這群熱血青年十分投機,她跟著他們去泰北當志工,住了好幾天,開心極了。她說她的生命,就像枯萎的花朵遇到陽光、空氣和水一般,整個綻放開來。

離開泰北後,馬雅繼續自己的旅程,前往尼泊爾。一位台灣朋友知道她要去尼泊爾,於是很早就跟她約好,到時從台灣趕過去跟馬雅會合。但馬雅說,她的惡夢又開始了。

以前就聽過一個說法:如果你想認識一個人,就約他一起去旅行準沒錯。在旅行長時間的緊密接觸中,每個人的習性、個性都會「原形畢露」的(哈)。你想必聽過,跟朋友一起出去旅行回來的「下場」,不是成為莫逆之交,就是從此形同陌路。

這位朋友跟馬雅在台灣就熟識,算聊得來,對方是個急性子、很容易焦慮,然而馬雅卻是一個慢條斯理的人,這趟旅行,她想放空、放鬆,不想趕路。

不同個性的人要在一起生活,本來就困難,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那位容易焦慮的朋友一天到晚催促馬雅:「快點、快點!」讓她備感壓力,自己也變得好焦慮。

沒錯,「跟怎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變成怎樣的人。」情緒是會感染的。

一開始,馬雅的「老模式」又來了:對,忍耐。直到有一天,她終於隱忍不住,又爆發了。那天要去山上看日出,需要一大早四點多起床。一起床,朋友就一直催促著她:「趕快、趕快!」讓她好緊張、好焦慮。(哈,看日出是件很優雅的事,需要那麼緊張嗎?)

盥洗完、一出門,馬雅突然想到自己忘了帶手電筒,於是說:「我進去拿一下。」想不到朋友很不悅,立刻擺臭臉走人,讓馬雅感到十分錯愕。

到了集合地點,朋友又當著大家的面一直數落馬雅動作太慢。此刻,馬雅的怒氣已衝到了頭頂,但她還是忍耐,悶著頭繼續往前快走。走著走著,突然全身冒冷汗,接著,馬雅的肚子傳來陣陣絞痛,摀著肚子,她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路摸黑前進,此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委屈與憤怒,她邊走邊哭。當下,她決定了,不去看日出了,她想回旅館。馬雅受不了了,生理跟心理都一樣。

回到旅館,上完廁所,馬雅回到溫暖被窩裡睡回籠覺,她決定先好好照顧自己。睡醒後,馬雅身體恢復了,心,也清朗許多。

此刻,她心裡突然冒出一個聲音:「你不需要再忍耐了。而且,該是你離開朋友的時候了。」

馬雅決定遵循自己的靈感,當朋友看完日出回來,馬雅立刻找朋友「懇談」,馬雅讓她知道,這幾天她讓她壓力很大。談完後,彼此心裡都輕鬆許多,然後兩人就分道揚鑣、各玩各的。

「離開後,我的美好旅程就回來了。」馬雅笑著說:「一個人走好開心,接著就遇到許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

哇,很佩服馬雅的勇氣,敢去跟朋友說:「我尊重你的速度,但我需要用我的速度旅行。」這是愛自己,說得好。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不只是旅行,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一直將就、配合別人,這樣的人生注定活得辛苦。這正是很多人目前的生活寫照,不是嗎?

旅行中兩次跟朋友相處不愉快的經驗,讓馬雅感觸良多,最後她感慨地說出一句經典話語:「所有的美好,都發生在離開之後。」哇,如雷灌頂。只見私塾每個人立刻拿起筆、狠狠地記下來。

是的,唯有「放手」,勇敢離開讓你受苦的人與環境,不然,屬於你美好的日子,永遠不會到來。

馬雅的故事,叫人感觸良多。

人經常被困在一段折磨的關係或工作裡,出不來,讓自己痛苦,殊不知,困住你的,其實是你自己。因為你不敢離開、不敢放手。

困住自己的,其實是你的習性、你的恐懼。不是嗎?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