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圓神獨家專訪,歡迎來到許皓宜與貴婦奈奈的心理諮商師。
小編最近看了一齣當紅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女主角說:「每個人多少都有輕微的精神病……」只是發神經的地方不同!(當然,後面這句是我自己腦補的),但即便是精神科醫師,也有自己治癒不了的心理障礙,即便是「聽」人無數的諮商心理師,也有需要被聆聽和諮商的時候,以及擺脫不掉的「父母病」!
人與人的每段關係裡,都存在著六個人:你我以及我們的父母!我們會不知不覺地複製父母相處的方式以及父母對我們的方式,在另一半和孩子身上,甚至漫延到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及互動……搭乘時光機回到童年,將會發現許多從父母臉上閃過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其實都深深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
我們的人格特質、擇偶條件、人際關係等,深受原生家庭、童年經驗與父母性格影響,就像劇中男主角的精神分裂症,其實因為他有個動輒使用暴力的「教鞭父親」;而女主角的親密關係障礙,也是因為她小時候曾目睹母親外遇,母親在她心目中,成了製造傷痛的「刀子母親」,所造成的後遺症。雖然為求戲劇效果,男女主角必然會在不打不相識並陷入熱戀的過程中,互相被「愛」療癒,但現實生活中,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一個對的人,充分被愛療癒!好在,我們可以靠自己……
如果你也患了「父母這種病」,最有效且無副作用的處方,就是了解父母當年的情非得已、理解父母其實也許只會用這種方式愛著你,甚至原諒父母的不可理喻,才能真正對他們釋懷,對自己的不完美釋懷,進而和自己和解,修補每段人際關係中始終讓自己感到彆扭的地方,當然,也包括婚姻和親子關係。
擁有十年以上的心理諮商經驗,許皓宜處理過各式各樣的案例,她發現,「所有的問題探索到根本,都與原生家庭脫離不了關係。想要了解一個人、療癒一個人,勢必得回歸到家庭。」
就以「媽寶」來說吧,媽寶,往往是直升機母親所製造出來的。來看許皓宜怎麼說:
母親是調節情感的「容器」
在一個理想的狀態中,母親的功能是這樣的: 母親扮演「容器」的角色,能夠承接與包容來自孩子的各種喜怒哀樂,當孩子發現,不管自己是開心、難過,或者生氣,母親總是在那裡,不會因此討厭自己。孩子將打從內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及對自己的喜愛。
母親,是我們發自內心喜愛自己和相信別人的源頭。
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
如果我們與過於慈愛的母親相合太久,我們的生命和表達天賦就會陷在黑影當中。我們會變得貧弱而非強壯。————《與狼同奔的女人》
世界上固然有不知道怎麼照顧我們的母親,但也有另外一種母親,時時刻刻都關注著我們,或者,老是在我們耳邊囉唆地問:「餓了嗎?冷了嗎?工作完成了嗎?」「開心嗎?難過嗎?來,都告訴媽媽。」
這種母親,往往讓我們感覺太過「稱職」,稱職到好像要將我們塞回子宮裡去嚴加保護一般。在這種母親身邊,可能感受到很多很多的愛,但卻又被這些愛折騰到「嗆奶」一般的感覺。
於是,我們可能才剛成年,就想盡辦法逃離這種母親,卻又常常不自覺地想起母親,或者乖乖回到母親身邊;明明想要擺脫這種嘮叨,卻又對這種想擺脫的念頭感到罪惡。
想丟又不敢丟的母愛最虐心,這是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
從心理發展的任務來看,人只要一過四十歲,就會進入需要「傳承」的生命階段。父母原本就會想要把他們所知的教給我們,以感受自己生命的「傳承」。所以「正常嘮叨」是帶有「教導」的意味,子女可以感受到父母想要把他們的「經驗」傳授給我們。
但過分嘮叨的父母不是只有「傳承經驗」而已,而是進一步想要把這些經驗「複製」在我們身上。所以子女會有壓迫感,感覺父母想要「掌控」我們,而且這些掌控往往涉及許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令人不舒服。
直升機母親無法「斷.捨.離」
直升機母親,通常會把嘮叨特別用在具有下列特質的子女身上:一是願意聆聽的女兒,二是比較貼心的兒子。也因為這種「聆聽」與「貼心」的特質,有時子女和母親的關係,會給人感覺像是把媽媽掛在嘴邊的「媽寶」刻板印象。
過分嘮叨的母親所製造出來的「媽寶」有兩種:一是習慣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媽寶,一是無法違抗指令的媽寶。如果是前者又是男性,常常在選擇伴侶時,會不自覺地找個可以照顧自己的太太(但又可能不自覺地被隨興不羈的女人吸引);如果是後者的男性,往往有苦難言,內在相當痛苦糾結,容易陷入婆媳問題,惹得媽媽抱怨、太太哭泣。
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困擾是明明不想要這樣,卻難以做到:「斷.捨.離」。
直升機母親的影響力會擴散到周圍的人際關係
一位太太前來精神科求診,醫生給她的診斷是「憂鬱症」,而她還有嚴重的睡眠困擾,每到晚上不敢睡覺。
當我們發現自己出現某一種症狀時,先問問自己:「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除非這些症狀是天生的,不然我們總可以找到開始的那一天。
這位太太想了很久,她的睡眠困擾應該是從……結婚後開始的。不,可能更早一點,從還在同居的時候……也可能再早一點,是……交往的時候嗎?
總之,和她的伴侶脫不了關係。
這位太太從和先生交往開始,就常常去先生家裡。太太很早就發現,當她和先生獨自在房裡聊天時,房間門總是開著的。先生的房間外就是廚房,先生的媽媽總在廚房裡忙著,要不就遞水果、要不就送茶水,或者乾脆坐進來一起聊天,打聽太太的身家背景,看起來相當熱絡。但太太總感覺有些缺乏隱私。
結婚後搬進先生家和他母親同住。結婚第一晚,太太在睡夢中感覺到有人從旁邊走過,眼睛一睜開,赫然發現婆婆走進新房,幫先生「蓋被子」。
「啊!」半夜突然看到一個人影,太太當然驚嚇。
「噓!妳這樣會吵到妳老公睡覺。」婆婆瞪了她一眼,很不客氣地回應。 漸漸地,這位太太便不敢再闔眼睡覺了。
直升機母親其實是焦慮母親
「唉唷!妳別管媽啦!她就是這樣,妳不要理她就好了。妳也知道,我爸很早過世,她在這世界上就剩我一個親人。」太太第一次跟先生提起時,先生這麼回應。
「可是,不只睡覺而已。我煮飯的時候,她會告訴我用幾匙鹽、幾匙糖、幾滴醬油;我買菜的時候,她會告訴我只能走哪條路最快……」太太試圖解釋。
「她也是這樣對我的,難道,妳要讓她來跟我說這些柴米油鹽的事嗎?她都是關心我們嘛!」先生拍拍太太,很怕太太也變成一個「過分嘮叨」的太太。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先生如果不能好好理解,或起碼對太太「被過分嘮叨襲擊」表示支持,這個太太也很有可能也變成一個「過分嘮叨」的太太,或是「壓抑憂鬱」的太太。
的確,母親嘮叨的背後,往往是關心,但那種關心其實是焦慮的展現。母親的焦慮,往往透過這種嘮叨的傳遞,在無形中把我們推入「低人一等」的心理境界(難道,我們連這些小事都不懂嗎?),所以才令人感到厭煩。
面對關心和焦慮,順從不是唯一方法
對於過分嘮叨的母親來說,她們眼裡的孩子,是長不大的。或者該說,她們在心理上,寧願我們還是小時候的樣子,她們才能感受到子女在她們身邊不曾離去。
所以用「過分嘮叨」來讓子女覺得自己「低等、無能」,但事實上,母親才是真正無法離開我們的人,才是真正缺乏安全感、怕被我們「丟棄」(怕我們不要她,所以過分嘮叨)或怕我們「不見」(怕我們出意外,所以過分嘮叨)的人。
對於這樣的母親,我們不能只是「順從」而已,因為順從,並無法解決一個人的不安全感。不安的母親需要的是放鬆,是重新敞開心扉感受愛,並且學習把關注力從別人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地告訴母親:「我長大了,那些事情真的不需要妳管。」試著把親子之間的界限拉出來,不管那有多麼困難。
這不只是為了我們好,也是為那一生都為著別人而活的母親。
當我們願意走出「順從」的魔咒時,才有機會訓練出母親的「獨立」。
後記:故事中的夫妻,後來搬出母親的家,在附近租房子。雖然因為多付房租被母親叨唸到臭頭,還為此爭吵了一年多。但最後,母親終於去學了土風舞,這是她為自己的生命所做的第一件事。
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讀者,踏上你的內在小孩與父母的和解之旅。
──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