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句「我可能錯了」,但人際溝通上該怎麼實踐呢?就是要練習「不否定」


人際關係上,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不否定對方」。這個方法相當簡單,卻比讚美、肯定或責罵的效果好上數倍,可以顯著改善人際關係。

當你養成不否定的溝通習慣

這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站在對方的立場,會覺得你是這樣的人:

.不論我說什麼,你都會聽我說。
.我可以安心找你商量、交談、討論事情。
.我不會因為大失敗或小失誤而挨罵。
.我做不到某些事情也不會被嘲笑。
.我能夠好好做自己。
.和你相處起來感覺很自在。
.工作起來更有意思,更有動力。​

所謂的「否定」,例如:

.不認可對方的話語、想法或行為的結果。
.打斷、忽視對方的意見或強行改變話題。
.責備對方的錯誤或失敗。
.不認真傾聽對方的煩惱。

說自己「沒有否定」的人,往往不自覺地否定。

很少人有自覺「自己老是否定別人」。因此,希望大家能夠培養不否定的技術和習慣。

在學習這些事情之前,得先擁有「不否定的心態」。

建立「不否定」心態的三個基本思維

溝通時「警惕自己不要否定對方」。若缺乏這種心態,無論學了再多技巧,也難以應用自如。

要覺察自己無意識的否定行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建立不否定的心態,有三個基本思維:

1. 別以為「基於事實就能否定對方」。

有時候,講理會淪為武器,成為攻擊對方的理由,十分危險。
我希望各位思考的,不是「自己有沒有否定對方」,也不是「你說的是不是事實」,而是「對方聽了會不會覺得你在否定他」。

覺察這一點的方法,就是觀察對方聽了你的話之後的「態度」。 例如悶悶不樂?低頭不語?緊握拳頭。

如果對方看起來態度消極,很可能就是因為你否定了對方。請記得,每次交談後,檢查自己有沒有否定對方,藉此慢慢覺察自己是不是會不自覺地否定他人。

想像「對方的感受」,這是「不否定的心態」非常重要的一點,請銘記在心。

2.別以為「自己是對的」。

這年頭,大家很喜歡「打臉」一詞,針對某事爭論誰對誰錯,似乎成了一種普遍的風氣。

然而,日常溝通上,一旦以「爭對錯」為前提,就容易引發爭端,讓其中一方感到不快。

重要的是接納多樣性,認可「不同的意見」。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高特曼博士表示:「成年人的人際關係問題與挑戰,69%沒有明確的答案。」 這意味著,人際關係問題大多不像數學那樣有「唯一的正解」。

既然討論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那麼「爭對錯」就解決不了問題。意見分歧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應該做的是,理解不同的意見,建立共同的目標,或者說「找出共同的目標」,可能更貼切。

3.不「過度期待」。

對自己施一句咒語:「他已經盡力了」。

在工作上,我們仍常常因為某人表現不佳,而不自覺地全盤否定對方。我們還會輕易說出「工作效率怎麼這麼差」「無法勝任工作」之類的話,但對方也不是每件事都做不好。

請放棄「責怪對方」的選項,讓「責怪」這個詞從自己心中的字典裡徹底消失。

比起亂發脾氣,不如好好思考「下屬要怎麼做才能達成期望」「哪方面不足」「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這麼做更有建設性,對雙方都有益。

--本文整理自《不否定的練習:比讚美、肯定更有效的人際關係法則》 

商業周刊1926期書摘推薦!

cover photo: canva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