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無罪【撼動德國司法沉痾】
相關專欄
書活網特推
內容簡介
吳念真導演說:「等待馮.席拉赫的新書就像等待一個節日、一個女人。」
《罪行》《罪咎》後,更過癮、更動人的法律本質辯證
撼動德國,以「柯里尼案」揭露惡法之罪!使部長下令,全面檢視司法沉痾!
如果侵蝕正義的敵人,正是我們賴以維持秩序的法律,
你會選擇因循服從,還是挺身奮戰?
若法律殺人,又該由誰賠罪?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律師作家,第一部長篇小說!美、日年度推理懸疑選書
案外案延伸閱讀!隨書加贈馮.席拉赫短篇作品〈麵包師〉
多年來課堂上他認真學習法律和釋義,努力理解刑事訴訟的一切,
然而直到今天,他才發覺現實竟是另一回事:
原來真正要緊的,是那些受剝削欺凌的人。
柏林豪華飯店裡發生的殘暴命案,在司法世界掀起滔天巨浪。
85歲的財團企業家遭凶手自後腦連開四槍,面目全非。嫌犯旋即自首並詳述犯案過程,但是對殺人動機三緘其口。地位崇高的企業家與甫自賓士車廠退休的模具工嫌犯之間,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警方毫無線索。
承接此案的辯護律師,懷抱著年輕的壯志,堅持徹查真相,卻發現死者竟是他好友的祖父,更是成長過程中對他情義深重的長輩。情感糾葛、案情膠著,挫敗之餘,辯護律師逐漸踏入險境,卻執意在司法的顢頇巨輪之下,搶救岌岌可危的最後正義……
【名人推薦】熱血沸騰,感動推薦!
吳念真、小野、黃國華、冬陽、張大魯、蘇絢慧、許澤天、詹宏志、藍祖蔚、戴立忍、林永頌、盧郁佳、王浩威、林峰正、吳宜臻、盧蘇偉、李偉文、彭樹君、陳玉慧、馮光遠、鴻鴻、李明璁、光禹、顧立雄、王丹、丁文玲……
作者介紹
費迪南.馮.席拉赫 (Ferdinand von Schirach)
1964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擔任執業律師,專司刑事案件。他的委託人包括前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前聯邦情報局特務諾貝特.尤瑞次科、工業鉅子、達官顯貴、中下階層人士及常民百姓。
2009年出版處女作《罪行》,引起廣大迴響,德國讀者及媒體好評不斷,售出32國版權。2010年獲《慕尼黑晚報》選為年度文學之星。除了獲頒德國文壇重要獎項克萊斯特文學獎,在日本也得到本屋大賞翻譯小說獎肯定。中文版在台出版亦大獲讀者喜愛,上市未滿一週即登上《蘋果日報》當週統計全台暢銷小說榜第一名,更獲得當年度金石堂「最具影響力好書」之殊榮。2010年第二本書《罪咎》出版,立即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書榜冠軍。
《罪行》及《罪咎》獲得百萬書迷擁戴,電影版權皆由《香水》的出品者康士坦丁電影公司買下。2012年上映的改編電影《罪愛妳》由國際知名導演多莉絲.朵利執導,奪下「巴伐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更在柏林影展上大放光彩。改編電視迷你影集則由德國第二電視製作播映。
他的第三部作品、也是第一部長篇小說《誰無罪》出版後,2012年1月,德國聯邦司法部長下令籌組委員會,針對聯邦司法部內與納粹歷史相關的案件審理,進行全面徹查。
譯者簡介
薛文瑜
專職德文譯者。譯有《誰無罪》《罪咎》《罪行》《最後的邀請:父予子的告別禮物》《饗宴的歷史》《小心!偏見》《偉大的失敗者》(合譯)等,譯著屢次獲選開卷年度十大翻譯類好書獎。
得獎紀錄
★誠品翻譯文學Top3.博客來人文科普Top10.金石堂文學Top10
★2014日本本屋大賞翻譯小說No.2,與史蒂芬.金並列第二。
★2013年《華爾街日報選》選為「十大懸疑小說」
★2013日本週刊文春「推理小說Best 10」
★2013日本早川書房「我想讀推理小說!」Top10
規格
ISBN:9789861342115
頁數:208,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42115
電子書
電子書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 熱銷中
目錄
〈推薦序〉鬥智 小野
〈審訂者後記〉白色恐怖下的憲法守護人 許澤天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附錄〉麵包師 費迪南.馮.席拉赫
各界推薦
等待費迪南.馮.席拉赫的新書就像等待一個節日、一個女人。
或者,像受虐狂一般,等待著繼《罪行》《罪咎》之後另一次凌遲和衝撞。
「誰無罪」,這三個字既如教堂裡神父慈悲而哀憐的詢問,卻也像一個犯人最後陳述時,那麼無力而蒼涼的喃喃。
歷史仇恨、轉型正義,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個字,在費迪南.馮.席拉赫的筆下再度成為一個血淚交織、讓你讀完之後連一聲長嘆也顯得斷續無力的故事。
—吳念真
在律師作者溫暖又兼具理性的文字中,流暢地帶領讀者們親臨轉型正義的歷史現場。
—林峰正(民間司改會執行長、律師)
罪行的定罪有種種條件限制,但良心折磨和無辜受苦者的時效卻是永久。
—黃國華(作家)
馮.席拉赫再度提起他最拿手的主題:法律無法拯救已發生的一切,而這次,即使正義已伸,亦屬枉然。《誰無罪》將觸角探入歷史,掀出國家/政府/律法的巨大不義,在轉型正義從未徹底實踐的台灣讀來,更感到一種比共鳴更深的憂傷。
在推理的懸宕、正義的追求之餘,這本書其實是關於童年的失落。律師的童年、凶手的童年,都被現實硬生生地扯裂了。而立場原本對立的兩人,最終竟在童年的失落這個環節上,得到深心的認同。這一接近完美的設計,使得案情真相大白後,讀者心中仍為之迴盪不絕。閱讀中我原本只關心結局—誰能不被這精采的懸案牽著鼻子走?但讀完後才漸漸意會過來,這其實是最高明的文學。
—鴻鴻(詩人、導演)
「死者不會想復仇,只有生者才會」,多令人陷入靜思的一句話!
—張大魯(這些人那些事 網路廣播電台製作人)
當我們人生出現極大的冤屈,求助於我們信任的社會司法體制,而無法得到正義的平反,「受害」成為這生活世界不足掛齒的瑣事或往事,也只成為法律體制有沒有必要在乎與重視的案件時,「受害者」的長年痛苦與人生創傷,究竟該如何化解?
費迪南.馮.席拉赫最新的小說作品《誰無罪》,讓我們看見人所面臨的殘酷與無奈悲劇,其實是社會體制下所有人共行共構的錯誤與傷害。我們並未真的將人的受苦與受害當一回事,也未同理的去理解及體會對一名受害者而言,究竟他的人生被迫失去了什麼,又背負了什麼。
這本小說絕對不是小說,而是真實的描寫出這世界所存在的迫害與既得利益者的驕傲,如何殘害著同類,讓人有說不出的嘆息與哀容。
—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過去坊間議論台灣案件、社會問題,往往止於法律,總之法律怎麼說,照辦別囉唆,衰到誰、誰就認衰,當事者無助,旁觀者冷漠。眾聲幹譙罵官,看似民粹囂張,其實僅是權益被排擠於法律運作之外、敗犬的遠吠,國家機器不動如山。
我們不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習慣了集權踐踏個體;也看不見一群既得利益者,為延續自己優勢、保障壟斷,而立法圈租,阻擋潛在競爭者,《誰無罪》在此揭露了法律的寧靜暴力。
討論原應始於法律,有公民才有民主,公民管理國家,必以議論參與立法修法之司法為操作介面。本書淋漓展現法律人如何忠於職守,也是公民負責的行動典範。欲知民主為何物,恭請先讀本書。
—盧郁佳(作家)
當律師必須為殺死摯友的被告辯護時,這是在挑戰人性!
這篇故事中,剛畢業取得律師執照的李寧律師,面對一件看似罪證確鑿且善惡分明的殺人案件,從顧慮到私人情誼打算放棄辯護,卻因為一位麵包師傅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盡律師的本分而已」,克服內心的情感衝突,抽絲剝繭,進而發現了曾經發生在近半世紀前的戰爭悲劇,讓人深感佩服這位律師的辯護功力!
書中作者曾經提及「每件訴訟都是為正義而戰」,卻可能因為參與的法官、檢察官、參審員及律師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心願、恐懼和偏見,所以往往未必得以在訴訟法庭中實現正義。《誰無罪》這個故事,正是在指引我們思考人類所建構的法律,究竟是誰在操弄致使罔顧正義,正義的標準又該如何決定,因為客觀的事實不會因為法律而改變,所以社會必須不斷省思往前進步,才能有符合社會期待的「正義」。
最後這篇故事中的判決並未產生,可是,相信每位讀者會隨著這篇故事的結尾,在內心中將正義的天平擺放恰當!
正義從來就存在,不曾消失!
—吳宜臻(立委、律師)
多數犯罪推理小說的閱讀趣味,建立在故事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上:好奇犯罪者的身分、運用了何種異想天開的詭計,以及著迷於偵探追查線索、揭穿真相時散發的魅力云云。費迪南.馮.席拉赫律師則更進一步,從《罪行》《罪咎》一路到新作《誰無罪》,將原本帶有濃厚娛樂氣氛的類型敘事,轉朝「探究讀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走去。
行走在這條路上的困難之處,在於一不小心就淪為說教,或引發價值觀的對立。然而,馮.席拉赫律師總能使出最令人難以抗拒的一招:誠懇不造作地告訴我們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從這些人最日常的那一面說起,直到與犯罪打上交道的那一刻──於是,你想知道這個人該怎麼脫困、擔心能不能獲得援助,甚至開始思考起罪與罰、凶行與正義間的衝突矛盾等等。
猶如哈佛教授邁可.桑德爾開設的正義課,在馮.席拉赫律師訴說的故事中,你將跟隨他踏上另一段饒富趣味的思辯之旅。
—冬陽(推理小說評論人)
誰能判決一個人確實有罪,或判定一個人的好或壞呢?本書以人性與法律,引導您做最深入的思考。一定要看的一本好書!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這本精采的小說除了感動我們之外,還令我們憬然體會到,我們大腦很容易簡化事物,對萬事萬物分類並貼上標籤。可是社會遠比我們複雜: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誰有罪?誰無罪?甚至一個表面上看起來枯燥乏味且無害的法律條文修正,會帶來那麼大的影響!這是本令人深思的小說。
—李偉文(作家、醫師)
費迪南.馮.席拉赫再度以冷冽的白描之筆,寫出烈火般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
層層轉折精采絕倫,讀到結局時,我震懾不已,久久不能自己。
—彭樹君(作家﹚
罪與罰原本是兩碼子事,可是就連最頂尖的刑法學者,都難以說清楚,什麼叫做:「有罪,但不罰。」因為它象徵了世俗與道德的界線。罰是應該付出的代價,而罪,只存乎人們的心中。每個人負載的罪,不能重過太陽神女兒瑪特(Matt)翅膀的一根羽毛,否則就無法獲得來生。埃及死亡谷的王公貴族墓穴璧畫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血淋淋的一顆心臟彷彿仍在跳動,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放上了天秤。原來心不僅是心,它還必須承擔起,罪惡的重量,肉眼無法辨識的罪之重量。不過,人的一生,到底要犯滿多少罪才會遭罰受譴,不得超生呢?倘若有人毫無良知,即使罪貫滿盈也毫不掛心,那麼會不會,他的心,還是能夠跟雲朵羽毛一樣逸飛、輕飄,逃過地獄的懲罰呢?
—丁文玲(文字工作者﹚
各界好評
「一位偉大的小說家。」 —《明鏡周刊》
「馮.席拉赫一層一層揭露案件的謎底,他的語言精準如一把解剖刀。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無疑揭露德國歷史上晦暗的一章。閱讀時務必注意保暖!」 —《自我女性月刊》
「我讀過《罪行》和《罪咎》,這本寫得更好,令人屏息,非常震撼。對主角的描寫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幾度泫然欲泣。大師傑作!」 —讀者
「本書的出版是德國文學界一大幸事。」 —《焦點週刊》
「書中深入司法的過程及司法的任務,帶領讀者一窺法律裁決、道德辯駁背後的脈絡。」 —讀者
「德國知名辯護律師費迪南.馮.席拉赫第一部長篇小說,敘述的不只是一個緊張刺激的犯罪故事。他質問德國司法界如何處理納粹的過往,為受害者的權益求償。」 —瑞士《伯恩日報》
「馮.席拉赫筆下最迷人的特點在於:他的用詞凝斂簡潔,卻毫不冰冷。也許正因如此,閱讀過程中便產生出一種感覺和氣氛、機智與多樣視角交織成的層次豐富的世界。」 —《柏林日報》
「馮.席拉赫措辭精確、客觀,他沒有以典型偵探小說的伎倆來吸引讀者,僅僅平實的敘述一個故事,卻緊張懸疑,令人屏息凝神。」 —《新德意志報》
「作者幾乎不帶任何情緒的敘述方式使情節張力節節攀升,讓讀者無法放下這本書。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關於罪與報復的故事。」 —《魯爾新聞報》
「了不起的鉅著!」 —《Elle》
「帶有政治爆炸性的謀殺案審判:扣人心弦、聰敏機智、震撼人心。」 —《焦點週刊》
鬥智 文/小野
讀過《罪行》和《罪咎》之後,對這個律師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充滿了興趣,很期待能讀到他的下一本小說。所以當我收到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誰無罪》的書稿時,就連忙收進隨身背包內,在搭捷運赴晚宴途中,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他這次又有了什麼驚人之筆。
一個常常慷慨奉獻的富豪,被一個叫做柯里尼的陌生人充滿恨意的槍殺了,過程殘暴而毫不留情,之後柯里尼便等待被捕,從此他拒絕再說任何一句話,包括義務為他辯護的菜鳥律師,也無法從他嘴裡挖出半個字來。這個來自義大利的汽車模板工人,看到被害者的慘死照片不但沒有崩潰,連一點情緒也沒有。他反而更加確定對方是徹底死了,彷彿這便是柯里尼人生的唯一目標,之後的人生,他已經完全放棄。作者花了很長的篇幅,描寫被害者被法醫解剖時的每個傷口的細節,大量的專有名詞,讓你無法逃躲被害者的悲慘死狀,你會好奇:作者到底想說什麼?
年輕律師面臨了他自己律師生涯的第一次挑戰,因為替被害人辯護的是一個知名的律師團隊,專門受雇於有權有勢的大人物,不曾有過失敗紀錄。這個有名的律師團隊可以輕易打敗他,也可以用重金收買他,或是高薪錄用他。老實說,這是很通俗的開始,喜歡看推理小說的讀者,會迫不及待的開始和作者「鬥智」。高明的作家是要比讀者更勝一籌的,他要讓讀者以為猜到了結局,但是最後發現,作家設下誤導的陷阱會讓讀者誤入歧途,這才是推理小說的閱讀樂趣。當然我也不例外的開始猜測,例如凶手可能另有其他的人,凶手才是被害人,這是《罪行》裡常出現的主題。或是這個年輕律師最後被對方收買,放棄追求真相,一如《罪咎》裡面的故事中的不公不義。(小心我也在誤導你了。)
後來我在晚宴上遇到了另一位我的作家老朋友,他指了指他的背包說,今天晚上有好東西可看了,他說,現在好看的小說真不多。我也指了指我的背包說,我想我們背包裡的小說是相同的。他不可思議的看著我。沒有錯,真的是同一本。費迪南.馮.席拉赫的新書。那天夜裡,我們各自在家熬夜看完了這本書,兩天後的宴會,我們又相遇了,我們比較誰先猜出故事的結局。其實這篇小說的結局並不太離奇,我們似乎都猜對了。但是這一點也無損於這本小說的可看性。
律師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的功力,在於他的文字魅力、情節的鋪陳和段落的剪接。他那如解剖刀般的筆,一刀又一刀毫不猶豫的往人性黑暗處割裂,露出血淋淋的神經和血管,緩緩解釋著黑暗和絕望成形的來龍去脈,創造了一種如停屍間般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氣氛。但是在停屍間外長廊的盡頭,作家還留了一盞不斷明滅的孤燈,讓讀者在淒冷的燈下看到大時代的無奈、童年的溫柔、愛情的美好、法律的虛妄,穿透人世間的種種迷霧。
當你看到了這一切,或是和我們一樣猜到了結局時,猛然抬頭,夜空中尚有一輪皎潔的月亮,讓停屍間不再那麼陰森。只是,夜晚的風真的好冷。摸摸自己的胸膛是熱的,當太陽升起後,我們得認真的活著,因為我們更懂得了「恨」,也學習更加悲憫的看待這世上一切的黑暗、絕望和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