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書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的發表會上,姚立明突然哭了出來。

發表會一開始播放了「人間條件2」「軍中樂園」片段,試圖先以影像讓讀者感受高牆兩邊的世界。短短幾分鐘,現場讀者已經紛紛拭淚。小編忍住沒有掉淚,可是心中的起伏卻好像也哭了一場。

而姚立明清楚記得父親95歲生日時突然落寞的神情,父親說是因為他「想娘」。就跟電影「軍中樂園」的故事一樣。

「我的父親三個星期前過世了。他從逃難後70幾年來就沒見過娘。黨國/政府的政策常是族群割裂的主因,而在個人心中,那是永遠的痛。」

父親的辭世,也是為什麼姚立明新書在二二八前夕上市,卻遲至三月中才召開新書發表會的原因。


姚媽媽特地來參加新書發表會。她的故事也在書中出現。目睹表姊被日本砲彈炸死,姚媽媽非常痛恨日本,看到姚立明買日本產品還會生悶氣。媽媽年紀大了,情結漸漸鬆動,姚立明還把日劇混放在韓劇裡給媽媽看,她看得照樣津津有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歷史記憶經驗,傾聽才能懂得

說起寫作《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也是因為在跟圓神社長簡先生聊起彼此的故事時,鼓勵被寫作出來。要說這本書被期待可以有助於推動轉型正義,姚立明直說不敢當:

「我從來不是個勇敢的人,也不是先知先覺的人。但我心中有著基本的良心是非正義,希望去撫慰,希望不公不義的事情不要再繼續發生。我對『轉型正義』其實沒有什麼貢獻,許多先賢先烈為我們奠立了基礎,但我們應該盡自己一小份力量,趕快跟進追隨。」

姚立明說起中國囚禁劉曉波、維權律師也陸續失蹤為例,感嘆的說,每個社會都是因為有人想要解決不公不義,有些人會犧牲,有人會想念。

小學五年級,他的學校才出現一位台灣「本省人」;二十幾歲到德國念書才聽說「二二八」,他則驅車數百公里到各城市圖書館讀資料。留學在經歷納粹與東西德、實踐轉型正義的德國,姚立明看到了他們徹底的勇氣和執行方式,至今仍然持續檢討,就算有人想作球給他們,德國也完全不想卸責。


新書發表會的來賓(左起)有彭文正教授、前考試院院長姚嘉文、北市副市長鄧家基、圓神社長簡志忠。
也被稱為「姚老師」的姚嘉文的確是姚立明的老師,他笑稱姚立明的人生是他學生中轉折最多、也是最挫折的一個!
鄧家基則自謙在政治上是姚立明的信徒,從姚立明在新黨喊出「一中二國」、一年半前協助柯文哲,現在也要加入推倒高牆,希望就從台北市政府做起。
圓神社長簡先生則希望,圓神的出版能在社會進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所謂「轉型正義」,是一個社會在民主轉型之後,面對過去威權獨裁體制的政治壓迫,以及因為壓迫而導致社會(政治的、族群的或種族的)分裂,所進行的善後工作。威權「遺緒」不是只停留在歷史裡面而已,它在這個社會造成無數的集體創傷。

我們想起以《罪行》《罪咎》德國律師馮.席拉赫第一本長篇小說《誰無罪》,以一則大飯店裡的殘暴謀殺案開始,勞工階級的嫌犯與企業家死者,看似毫無相關,嫌犯也不願意說出犯罪動機,卻在律師抽絲剝繭下步步逼近。馮.席拉赫藉由精彩的懸疑小說,意在揭發德國戰後有關納粹相關法律的大陰謀,導致德國聯邦司法部長下令籌組委員會,針對聯邦司法部內與納粹歷史相關的案件審理,進行全面徹查。這件事發生在2012年,還非常近的時代。他們沒有迴避。

姚立明認為德國進行「轉型正義」的重點之一,就是認真的把經歷說出來,讓人們理解當時的背景與真相。這也是他的體悟,要推倒阻隔的高牆,就從說故事開始。

把真相說出來並不是為了報復、為了指責,「傾聽」是最重要的心態,加害者也才能出現,要讓受害者有個寬恕的對象,這才能過去,我們才能曉得如何不再犯下錯誤。如果不把真相說出來「當時為什麼」,那永遠是把對方當敵人。

前述所提到《誰無罪》作者馮.席拉赫律師,他的祖父正是納粹有名的將領,服了20年刑期。馮.席拉赫到了12歲才在課本上搞清楚他祖父是什麼人,從此他被各種不同的方式問起祖父,激動、同情、憤怒…..。人們問他是不是因為這樣的姓氏才寫下這本書,他說:「這本書寫的是我們的政府所犯的罪行,寫的是復仇、罪責,還有那些我們如今仍舊不足之處。否則我們將可能會再度失去自由,從而失去一切。這是我們的責任。」至於祖父、親人所犯下的罪行?罪責止於一身,馮.席拉赫說,沒有株連家族這回事,罪過也不能被繼承,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他藉由書中的角色只回答了一次:「我就是我。」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律師馮.席拉赫,他的短篇小說被吳念真譽為「每篇都像是一部電影」,也在編劇課程中建議學生閱讀。


站在高牆上看兩邊,很容易被高牆兩邊的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更何況是以「推倒高牆」為人生目標。彭文正教授說,如果不是信仰堅定的人,不會做這樣的難事,姚立明在書中提到自己是被聖經中的「使人和睦」所打醒,彭文正教授則以聖經中「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來共同勉勵。

「傾聽」「接納」,是推倒高牆的兩具推土機。在《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書中,姚立明先說出自己的故事,以及他所傾聽到別人的故事、他介紹「轉型正義」的他山之石,希望能在這個議題上有一點點幫助。

他在與吳念真跨界對談時就討論到,「政府應該做的是不斷提供真相,真相出來了,所有故事都是大家的故事。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願意彼此傾聽?我期待的不是政府,而是民間,尤其是文化人。」他提到吳念真「老莫的春天」之所以能觸動人心,這樣的觸媒會讓人能回想到當初那個情境。


而吳念真也表示自己的確很想扮演這樣的角色,因為他很困惑「為什麼人都會以有限的認知去猜測他根本不理解的事情?」事實上,在吳念真這六年來編導的國民戲劇「人間條件」舞台劇系列,儘管都有時代遠近性別不同的主題,他所重複的主軸之一,就是「理解」。

新書發表會的同一天正值新內閣人事,記者問到他是否入閣,他第一時間就說「不會,我不適合」,他會繼續在社會上關心重要議題,例如轉型正義。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檔案局的資料可供閱覽,真相才會出現,這個工作做好,後面才有順理成章的進行。而既然新任總統蔡英文曾經承諾,推動轉型正義是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就算會有壓力阻力,那就是總統必須要去克服的,執政者的魄力和毅力就是關鍵所在。



.感謝綠光劇團以及鈕承澤導演提供現場播放影像
.馮.席拉赫回答「為何我無法回答關於我祖父的問題」,也收錄於《可侵犯的尊嚴》一書中。
.姚立明與吳念真跨界對談全文,收錄於姚立明新書中。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