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在做某件事時,感覺精神百倍,還期待下一個更難的挑戰?包括作家創作、學生讀書、創業腦力激盪……許多人因為「投入」而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所提到的共通點是「智力超乎平常的成長」,並且體會到「極度的幸福感」!根本是讓人上癮!

「熱衷」和「投入」是兩種不同的狀態。當某個人熱衷於讀書時,身邊的人會說:「你好用功喔!」但如果投入於讀書,大家就會說:「你好像發瘋似地在讀書!」像這樣興致勃勃、無法自拔的行為就是「投入」。

在韓國以提倡「投入式學習」、引爆學習風潮的首爾大學教授黃農文指出,這類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日本軟體銀行孫正義總裁,散發出「全神貫注的力量」!在他困苦的成長環境裡,老師介紹孫正義讀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龍馬行》,沒想到竟成為改變他人生的契機。

◎曾榮獲韓國文學獎的沈潤京,也因為被介紹閱讀了黃農文教授「投入式學習」書籍,整整三個月喜悅地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他自己就是以此廣泛應用在研究和生活,被譽為「投入式思考專家」,不但書籍成為冠軍書,演講也是爆滿,深受各界歡迎。

和坂本龍馬的人生相比之下,孫正義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心寒,他體會到:為了差別待遇或種族歧視這種問題煩惱實在太不值得了,而臉皮薄也只會讓自己變得更渺小。人生只有一次,難道要這麼糊里糊塗地度過嗎?

如果胸懷大志,就應該努力實現它。想做大事的孫正義,下定決心要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並且將解決家庭困境設為中長期目標。飄洋過海到美國的孫正義,努力通過大學入學考試。進入大學後,他仍然拚命讀書,連自己染上肺炎都沒發現。他從不缺席,總是坐在第一排正中央,彷彿對知識感到極度飢餓般,盯著老師認真聽講。就算去洗手間,也絕對不會讓手離開書本;用餐的時候,左手也一定翻著課本,用右手拿著筷子或叉子吃飯,除了走路時看書,他開車時也會聆聽上課內容的錄音,不斷複習。

除了最低限度的睡眠,孫正義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念書。全心投入於學習的孫正義,漸漸把目標轉換到事業上。多虧了過去專注投入於學習的經驗,最後他終於成為世界頂尖的企業家。「在似睡非睡時思考,最能想出好的創意,進而使事業成功。」孫正義的話中隱藏著有關「投入」的核心訊息。

為什麼孫正義可以持續這種深層的投入狀態?投入程度雖然因人而異,但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靠後天努力成就的。只要熟悉正確的訓練方式,不管是誰,都可以像孫正義那樣投入、體會到那種喜悅。

以運動為例,雖然我們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很多人卻是因為「運動很快樂」而持續下去的。也就是說,讓「行為」變成「目的」的關鍵在於「愉悅感」;當行為變成目的,自然就會產生動力,即使不特別花什麼心思,也能自動自發去做。這種情形稱為「自成目標」,也就是美國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教授所定義的「心流」(flow)狀態,即是這裡所說的「投入」。

真正喜歡的事情──總是還沒找到?
投入式學習:不管給你什麼工作,都能自然而然的喜歡上它!

成功人士給年輕人的建議中,常常出現一句「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但是許多人都誤解了這句話的涵義。

事實上,我也曾經因為主修科目和興趣不符而感到苦惱,只要想到一輩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就覺得憂鬱和茫然。不過,當我開始有意識地努力動腦、體驗到「投入」的快感後,我的人生開始改變:不管什麼事情都變得有趣。反覆體會這種感覺後,我發現:不管給我什麼工作,都能自然而然地喜歡上它。

如果問年輕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他們通常會回答:「還沒找到。」當然,也有些人很早就明確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也許因為非常喜歡唱歌,所以想成為歌手;或是非常喜歡線上遊戲,所以想成為職業玩家或遊戲開發者。這些人喜歡音樂或線上遊戲的原因,是他們不但投入其中,還能體會投入所帶來的喜悅。

大家都覺得「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才叫幸福」。許多人只從字面上理解,卻反而像隻無頭蒼蠅般茫然。事實上,以我的親身經驗來說,「真正喜歡的事情」是靠自己努力產生的即使一開始不怎麼有興趣,只要時間夠長、付出夠多,多少都會從「不怎麼有興趣」變成「沒那麼討厭」。

當然,如果有選擇的機會,更應該選擇自己本來就比較喜歡,表現也較好的工作。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全心投入,讓它變成自己「最喜歡的事」。從結論來看,如果想擁有「不後悔的人生」,與其問「該做什麼」,不如思考「該怎麼做」。


投入式思考的具體步驟

既然「投入式思考」有助於提升智能,而透過持續思考,也能培養不輕易放棄的挑戰精神。那麼,「投入式思考」的具體步驟究竟有哪些?該如何進行?對於準考生來說,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選擇題目

一開始進行投入式思考訓練時,最好以過去解不出來,或是沒有完全理解的理科題目為主。只要依據各自的能力,選擇難度適中的目標就可以了。以理科問題為主的好處在於,問題的難度分明,而且有具體的答案,很容易找到符合自己能力的題目,並且檢驗對錯。

二、思考時間

以學齡前兒童為例,可以讓他們挑戰「大概想個五分鐘就可以求出答案的問題」;小學低年級的話,大約是五到十分鐘;高年級則是十到二十分鐘。國中以上則可以挑戰必須花三十分鐘左右思考的問題。但如果是第一次嘗試的成人,可以先從思考十分鐘就可以解開的題目開始。

三、純粹只是思考

建議大家利用零碎時間(例如等車),在不提供任何解題提示的情況下,試著從各個面向、各種角度進行純粹的思考(就算很跳tone也沒關係)。一開始可能會覺得無趣、焦慮或想放棄,這時請淨空其他思緒,腦中只留下題目。因為利用的是零碎時間(本來就沒有打算要做什麼),而且就算解不出來也不會扣分或挨罵,所以請盡量以輕鬆的態度面對。

如果怎麼想都想不出來,有可能是題目太難,可以再選擇較簡單的題目進行;如果是一時「卡」住了,就請把題目留在腦海裡,只要一有空檔,就把它從腦中叫出來,繼續思考。

思考就像爬山,爬山雖然很辛苦,但爬了幾次之後,漸漸就會覺得輕鬆,登頂的喜悅也會加倍,最後就能樂在其中。同樣的,如果能反覆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會開始產生耐心,也比較能承受負面情緒;當耐心逐漸增長,挑戰未知的問題就變得沒那麼困難,還能感受到成功解決問題時的喜悅,最後就能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享受挑戰。


給準考生的建議

準考生們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幾乎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如果讓學習有效率,不管是精神或肉體都必須一直保持在最佳狀態。為此,請務必注意以下十點建議:

一、睡眠要充足

最少要睡足六到七個小時,萬一讀到一半想睡覺,隨時都可以小睡一下。睡眠不足除了會妨礙長期記憶的形成,也會降低注意力,讓投入變得更困難。

二、每天規律運動三十分鐘

運動可以提高注意力,並鍛鍊肉體的強度,應該放在生活的最優先順位。只要是自己喜歡、能流汗、稍微有點激烈的運動就可以了;也別忘了運動前後要各做五分鐘的熱身和舒緩運動。運動時間以三十分鐘最好,太短沒有效果,而太久的話,反而會因為肌肉的疲勞而使投入度下降。

三、以「緩思」的方式用功

所謂的「緩思」,就是只動用到學習所需要的大腦區域,剩下的部分都處於休息狀態,像是冥想或默想一樣,以放鬆的心情專注。如此一來,就算有不理解的地方、解不開的題目,或是無法提升投入度,也不會因此感到焦躁或壓力。

「緩思」不只是肉體的放鬆,也包含精神的放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執著於結果,在過程中盡力而為就好了。和結果相比之下,應該更專注於過程,才能順利進入「投入狀態」。

四、讓頭腦運轉效率最大化

就算是選擇題,解題時請先不要讀選項,靠自己把答案想出來,這樣的話,題目難度就會提升,大腦的運轉效率也會更上一層樓。這時,思考時間請定為十分鐘。只要是不懂的題目,就先思考十分鐘;如果過了十分鐘還解不出來,就先做記號或用手機拍照,再利用零碎時間挑戰那些問題。

之所以把思考時間的上限定為十分鐘,是因為多巴胺只要超過十分鐘就會消失,使得投入度降低。利用零碎時間挑戰這些問題時,因為沒有時間壓力,可以很輕鬆地利用緩思的方式思考,反而比較容易理解,解開問題的機率也比較高。

五、針對同一個科目長時間學習

可以的話,在同一個科目上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最少也不要少於一個星期。舉例來說,我們正在念數學,隨著投入度提升,大腦的相關突觸也會變得活躍,就像腦部正在進行「最適合學習數學的室內裝修工程」一樣。但如果工程還沒結束就改讀英文的話,大腦就會為了打造最適合英文的環境,又要重新裝修一次。不但花時間,還很沒效率,更會讓投入度降低。因為,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就算覺得好難、好無聊,也不要太快放棄。

六、不要死背

越是思考,大腦就會變得越活躍,這是因為突觸變得活潑的緣故。而在各種學習方式中,死背是最沒有效率的;從根本理解、釐清彼此關連性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七、任何時候都不忘記思考

就像爐灶一樣,就算火已經生好了,如果沒有一直添加木柴,火就很容易熄滅;一旦熄滅了,又要花一段時間和力氣才能再生火。準備考試也是一樣。生活中有很多零碎時間,比如搭車、走路、吃飯,甚至是上廁所,可以針對是難解或無法理解的部分進行思考。

八、懂得選擇與專注

準備考試時,明確列出優先順序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將教科書和參考書的內容依重要程度區分成幾個等級;不管分成幾級,優先度最高的應該是「內容很重要,但自己還不懂╱了解不夠確實的部分」。這麼做不但有助於降低投入障礙,也能有效提高投入度,而且先把困難的部分解決了,再讀那些相對容易的部分時,就會覺得輕鬆愉快。

九、反覆重讀

如果我們一直重複做某件事情,大腦就會認為「它很重要」,並組織成長期記憶。所以就算已經徹底掌握某個科目的內容,也要重讀好幾次,才不會輕易忘記。重讀的重點在於針對容易出錯的部分再做深入理解。

十、刻意,才能引發最大動力

產生動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我想要⋯⋯所以要努力念書」是最有效的。

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用功?找出最根本,也最能接受的理由,就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而這種「刻意的努力」也可以提高學習動力。


--本文整理自韓國冠軍書《全神貫注的力量:這樣學習,激出你的最佳實力》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