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潮、年後轉職潮延燒!人力銀行公布還公布轉職應徵高峰是在週一!轉職,其實是為了「活用自己的人才價值」,這是35歲前你必須要培養的事。來自《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
盡快成為「有能力轉職的人才」
舉個例子,現在AI(人工智慧)是一項眾所矚目的新技術,即使是需要專業知識的職業,幾年後也難保不會被AI取代。建議你在入職兩年內打好工作基礎,成為「有能力轉職的人才」。
現在你可能還沒有頭緒,但兩年後應該就知道自己該轉到哪一行了。要轉行,還是趁年輕時轉比較好。
投資自己能得到什麼?
知識、技能、經驗、人脈、時間
無論是過去或未來,投資自己,都是提升人才價值的重要關鍵,也極具意義。
我們在自己身上投資時間、努力與金錢,以換取知識、技能、經驗、人脈和時間。
一般而言,想獲得「知識」與「技能」,使自己比其他人更出色,提升工作能力,都必須不斷地努力。想想看,該如何吸收知識(像是閱讀最先進的論文)、學會工作技能(向前輩請教)。
說到投資自己,很多人會想到讀研究所在職專班之類的,但我不時感到納悶,畢竟這些教育機構所教的多半是「人人都能從別處獲取的知識或技巧」,而且課堂上常常浪費時間。此外,很遺憾地,在日本,國內企管碩士在履歷上的價值並不高。若你運氣不好,面試官說不定還會認為:「這個人要不是上班太閒,就是對工作有很多不滿。」
投資自己是很花時間的。因此,舉例來說,你可以多花點錢住在離公司近一點的地方,以增加學習或社交的時間。「花錢買時間」,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投資方式。
職涯規畫的三大年齡任務:28.35.45
從古至今,儘管工作模式變了,人卻沒有多大改變。上班族的職涯規畫三大年齡,意外地跟從前一模一樣。
如果要寫成命令句,大概就像這樣:
.28歲前,決定自己的「職業」。
.35歲前,確立自己的「人才價值」。
.45歲起,準備進入「第二職涯」。
28歲前為邁向巔峰打好基礎
說白了,商業人士的能力巔峰就在30歲至35歲。在職場上學習力佳、體力好、對工作還有新鮮感,無論是上班族或SOHO族,這段時期都有很多工作機會,最適合創造業績。
為了邁向這段巔峰時期,務必先打好基礎。
假設全心努力學習新工作需要兩年時間,那麼,選定畢生職業的期限就是:30歲-兩年=28歲。此外,很多人到了28歲,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就會顯著下降。
開始上班後,多嘗試幾份工作沒關係,但務必在28歲前決定好目標。
35歲後再打造人才價值就來不及了
到了30歲,每個人的能力與業績就有了顯著差距。無論是在組織內部或業界,一個人到了35歲,別人對你的人才價值評價(「這個人會不會做事?」「能不能做大事?」)就不會再改變了。
若是在大型組織,出人頭地的時間會稍微延後一點,但你在組織內部的評價依然會在35歲左右固定。
務必提醒自己,在35歲前打造自己的人才價值。
45歲是職涯的轉捩點
將一輩子託付給一個組織或一項工作,有點太久了。公司跟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可能是60歲或65歲,但剩餘的人生還很長。此外,組織留給你的機會,通常是「每況愈下又無聊」。
到了45歲左右,就必須準備進入適合高齡期工作模式的「第二職涯」。要是慢了一步,你能做的工作範圍或規模,就會縮小一些。
你該準備的有兩項,其一是工作所需的「能力」,其二是願意買帳的「客戶」。這兩者都需要花時間累積,因此越早開始準備越好。
為了自己好
在第一章,我說過勞動市場流動性變高,有助於現代人採取較為冒險的工作模式。說得極端些,就是「換工作變容易了」。
為了自己好,你必須善用「轉職」。在職業生涯中,有時必須換工作,才能培養、捍衛、活用自己的人才價值。
--本文摘自《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
這是即將離世的父親送給剛成年的孩子的最後教誨。經濟評論家山崎元在人生的最後,寫了一封信給當時18歲、正要升大學的兒子,並繼續寫就此書。
上市後立刻成為Amazon冠軍,獲得千則留言感動好評,中文版上市也佔紙本電子書商管類Top。
★專文推薦!
畢德歐夫/《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作者(看全文)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