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close
商品編號:T0700122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反応しない練習:あらゆる悩みが消えていくブッダの超・合理的な「考え方」
作者 草薙龍瞬
譯者 劉滌昭
出版日 2024-06-01
定價 $320
優惠價 79折 $253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永遠不要有任何反應,你的所有痛苦都來自你的反應,沒有反應則沒有痛苦,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無反應練習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百萬網紅說書提醒:「千萬不要回應,回應毀一生。」
《週刊文春》評論:「觸動網路重度使用者的心弦。」
★日本亞馬遜暢銷榜冠軍!銷售突破30萬冊,1.2萬則好評推薦!
「簡直就是生存之道的課本!」「比什麼勵志書都棒!」讀者超熱烈推薦! 

東大名僧傳授!佛陀的超合理思維,解決你的一切煩惱!

所有的煩惱都始於不必要的反應
那些讓你痛苦的言語、情緒和記憶,根本毫無意義。
為了「不失去真心」,為了「找回自我」,別再受人擺布了。
你的幸福,你決定!

別人的批評論斷、網路酸言酸語、心裡的煩惱擔憂……
你是否因為這些事情而感到疲憊?總是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 

一切的「痛苦」都始於自己的「反應」。了解這一點,就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
一位相信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的僧侶,
透過2500年前開悟的佛陀(原始佛教),教你: 

˙不作無謂反應、不徒增煩惱
˙勿受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情感所苦
˙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過自己的生活
˙改掉過度拘泥於勝負優劣的性格 

這是一堂經過時間考驗、每個人都適用的心理調適課,
使你活出自在、悠然自得! 

讀者好評推薦

˙一本了解如何與自己的心好好相處的好書!我相信,如果你能學會書裡的內容,你的生活一定會少一點艱辛。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為退休後的我提供精神支柱。我想我會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它。

˙我注意到自己在職場、與家人相處上有些問題,然後撥雲見日地心情變好了。我想我會嘗試去實踐我想做出的反應。

˙佛陀真了不起!閱讀之前,我滿腦子充斥焦慮和不安。開始閱讀後,感到佛陀的思想很偉大。雖然歷時2500年,但還是令人大開眼界。
理解心裡的反應是無謂的反應。光這一點就能消除煩惱。
理解心裡的反應是存在的。存在的東西就是存在。
光是第一章就值得閱讀。 

˙心靈塑造生活。這句話大致說的是心態的重要性。學會掌控認同欲、祈願人們幸福、不對人執著……等心態,將幫助你擺脫痛苦。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被認同欲所囚。透過這本書,作為擺脫痛苦的第一步,首先,我想試著去理解這些感受。

˙本書以佛陀的思想為基礎,提出了處理各種煩惱的方法。雖然要立即實踐有困難,但我想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它,希望藉此讓自己不再受苦。

【作者簡介】草薙龍瞬

佛教僧侶,有「東大名僧」美名,佛教學堂「興道之里」負責人。 
出生於日本奈良縣。國中中輟之後,16歲時離家赴東京。自修通過高中學力檢定,大學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經歷智庫公司等各種職業,於35歲後決定出家,並於緬甸國立佛教大學修畢專修課程。現在於印度經營社會改善的非政府組織及幼兒園、小學。著作有《不反應的練習》《有那麼多煩惱,是因為你過度思考和追求》等書。 
他的理念獨樹一格,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而非一種宗教。多采多姿的「佛教式生活」、談論各種主題的「成人私墊」、導入肢體動作的「坐禪練習」等,開創各種掌握佛教本質的嶄新活動,極受歡迎。此外,淺顯易懂而且饒富趣味的佛教話題甚獲好評,邀請他演講或研習的文化機構,以及企業、學校、地方政府不斷增加。 
特色:
․沒有宗派、寺廟、家庭的單純「出家僧侶」。
․不實際探討佛教,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
․思想的基礎為「原始佛教」(佛陀所傳播的合理的思想與冥想法)。 

〔譯者簡介〕劉滌昭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拓殖大學經營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不生病的生活》《零極限之富在工作》《內在小孩》等約五十種。

看更多

得獎紀錄

博客來心理勵志Top10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122
ISBN:9789861374482
240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讓所有煩惱都消失的佛陀超合理思考法

第1章    反應之前,先理解原因
不要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光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明快處方箋」讓一切迎刃而解
 工作上、人際間的煩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兩千五百年前的智慧,解決現代人的煩惱綽綽有餘
著眼於問題的原因
 佛陀用「激流」比喻真實人生
 如何與不滿足的心打交道?
 希望被肯定,到底有何意義?
 由苦惱轉成懷抱希望的一天
確實觀察內心狀態
①用言語確認內心的狀態
②體會身體的感覺
③在腦海裡分類
 巧妙歸零妄想的方法
 養成邊走路邊清理內心的習慣
 三大煩惱──其實是超便利的工具? 

第2章 不作多餘的判斷,也不要否定自己
你常作「無謂的判斷」嗎?
 停止判斷好與壞、喜歡跟討厭
 不懂裝懂,讓你開心嗎?
 「判斷」有時是劇毒
 心要像潺潺流動的小河
 不要誤認「不存在的東西存在」
 放下痛苦的方法
要小心名為傲慢的心病
 只要想「對你是否有幫助」就好
 想著「我是對的」就錯了
   從不自覺下判斷中解脫
   ① 「啊,我作了判斷。」──發現判斷的語言
   ②思考「自己是自己」
   ③立誓「成為坦率的人」
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
 會生出怒氣的人,是自己
 練習:恢復自由的心
   ①到戶外一步一步地走路
   ②環視遼闊的世界
 ③我肯定我自己
 停止判斷之後,人生即可順利展開
培養真正的自信
 需要自信這件事,完全不合理
 什麼是現在能做的事?
 擺脫「現在非努力不可」的想法
 只要先累積經驗就好 

第3章 別被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情感所苦
不升高情緒,也不壓抑情感
 首先,整理人的煩惱
 不作反應是最大的勝利
 推讓給對方,是不受人際困擾的根本
 這樣做,就能將煩惱減半
 為何流氓也會流下男兒淚?
如何與棘手的人相處?
 不去判斷他人的事
 忘記過去,不對記憶作反應
 對方永遠是「初次見面的人」
 與對方一起來理解
 佛教所思考的人生方向
大原則──只在乎內心樂的反應就好
 啊,追求欲望也沒問題嗎?!
 活用欲望
 增加內心的樂,減少苦 

第4章 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還自己自由
不要隨他人的評價起舞
 在意他人眼光的真正原因
 不要接納頭腦的胡思亂想
 把不打算確認的事拋諸腦後
與令人煩悶的人保持距離
 為什麼總是焦慮不安?
 如何不行生出憤怒?
 一舉消除多年煩惱的方法
不再比較,專注於自己的事!
  「比較」是不合理的思考法
  什麼是一定能實現目標的「正確的努力」?
  改善、專注、滿意──禪寺勞務的效用
  「專注於本身事務」的禪智慧
  無心地工作即盡心地工作? 

第5章 正確的競爭
競爭或許是妄想
 了解競爭的機制
 誤解勝利滋味甜美
 沒有人可以完全勝利
競爭前先準備
 禪僧的教導:不如閉上眼睛來觀察
 若是佛陀,他會說:「趕快醒來!」
準備正確的動機
 圓滿解決人際關係的四無量心
 製造值得稱讚的人生基礎
 世界會因為眾人齊心協力而改變
 慈、悲、喜、捨的強大力量!
 做個有助於他人、對人有貢獻的人
注意五個阻礙
 阻礙人生的五個注意事項
 擊退人生五個阻礙的佛陀思維
 人生就是正確地努力減去五個阻礙
從失敗的想法中解放出來
 現在的嫉妒是過去的自卑
 照顧腳下──只看好自己的立足之地
 做自己能做的事
 生於世上,但不受世上汙染 

終章 回校思考的基準
恢復正確的心!不論多少次
 如何達到「人生這樣就滿足了」的安穩狀態
 人生的可靠依託──正法
 佛陀的嚴詞提醒:首先要靠自己!
 踏出、回歸、持續走下去
始終不忘記正確的方向
 佛陀其實原本超負面思考?!
 以最高的領會為目標
相信自己的人生
 任何煩惱都能克服
 一定能抵達終點

看更多

讓所有煩惱都消失的佛陀超合理思考法

人活在世上,什麼遭遇都有,心中難免常苦於「人生一點也不輕鬆」。

然而這些日常煩惱卻是有辦法明智克服的。

事實上,所有的煩惱都起於「某一件事」。只要明白這點,再加以「正確思考」,任何煩惱一定都能消除。這就是本書所要傳達給大家的。

究竟,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煩惱」是什麼?

˙總是迫於生活的追趕,內心無法從容。
˙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想到未來就會感到不安。
˙厭惡的事、不幸的遭遇、反覆的失敗,導致情緒低落。
˙與同事個性不合。人際關係帶來壓力。

乍看之下,似乎全是單憑自己一個人無力解決,需要花費時間處理的問題。

但事實上未必如此。

因為這些煩惱都是從「內心反應」而起。

說到「內心反應」,應該有不少人一下子無法完全意會過來吧?其實,若說日常生活都是由「內心反應」所構成,也不為過。

例如,上午通勤尖鋒時間對「每天擠擠擠」覺得煩,是導致內心鬱悶的反應。對他人不體貼感到不快,是形成怒氣的反應。在重要場合,「我說不定會失敗……」的負面想法油然而生,是造成不安和緊張的反應。與人碰面時、工作中,甚至是走在路上,內心時時刻刻都在反應。

這個結果使得我們時常焦躁、情緒低落,對未來感到不安和壓力,失敗後感到痛苦、懊悔,種種「煩惱」緣此而生。

也就是說,煩惱開始時,一定「內心有所反應」,讓心理忍不住產生變化。這就是製造出煩惱的「那一件事」。

既然如此,有一個方法能夠根本解決所有的煩惱,就是──「不要作無謂的反應」。

請想想看,如果不再產生多餘的反應,人生會變得多麼輕鬆愉快?

沒有這些無謂反應,就不再猶豫不決、不再沮喪、不再生氣發怒、不再感到壓力、在眾人面前不再緊張、回顧過去不再後悔、對未來不再感覺不安──「人生終於得到拯救」,不是嗎?內心變得輕鬆,如此一來,一定能更接近幸福。 

或許有人會誤解,但我所說的「不反應」,並非強行忍耐、漠視一切或毫不關心,而是指從「一開始就不要有」徒增煩惱的多餘反應。一旦出現憤怒、不安或「責怪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應立即重新整理心情,或將反應消除。

你曾因為不必要的無謂反應,遭遇過多麼重大的失敗,產生過多大的煩惱……

就從現在開始,邁向「不作無謂反應」的生活吧!

教導我們「不反應練習」的,是古代印度的得道智者,覺醒人──佛陀。

最初佛陀的教誨是「藉由停止內心無謂的反應,來消除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方法」。內容大略分為兩部分:

①觀察內心反應
②合理思考

①「觀察內心反應」,是指大家熟悉的「坐禪」,以及經常聽到的「正念」或「內觀靜心」。奇妙的是,細細覺察心的反應和心的作用,雜亂的內心就能平靜下來。這是化解壓力和轉換心情的最佳方法。請務必詳閱〈第1章〉。
其次,②「合理思考」則是指為達到「目的」,有條理地思考。透過這本書,我們的目的是「不作無謂反應」「不徒增煩惱」。遵循佛陀的教誨,充分學習和思考這些對任何人而言都非常重要的課題: 

˙不作多餘的判斷。任何時候都不要否定自己〈第2章〉
˙勿受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情感所苦〈第3章〉
˙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過自己的生活〈第4章〉
˙改掉過度拘泥於勝負優劣的性格〈第5章〉
˙現在開始,發自內心接納自己的人生〈終章〉 

本書的特色就是直接從原始佛教,也就是佛陀親說的正法中,學習消除煩惱的「佛陀思考法」。原始佛教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住世時所提倡的最古老教義,書裡將佛陀充滿智慧的話語,以簡單易懂的語言翻譯,並豐富地加以介紹。

原始佛教與許多人會聯想到的「佛教用語」的宗教內容完全不同,充滿了適用於現代且合乎理性的實用「思考法」。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運用。

你不必再煩惱了。向佛陀學習,每天務必以「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輕率反應」「煩惱要正確思考和解決」為目標地鍛鍊心性吧。

這是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平靜、滿足、幸福,應銘記在心的關鍵要點。讓我們開始練習吧!

看更多

試閱

不要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世人常說「人生在世不免煩惱」。但是很意外的,真正了解「煩惱真相」的人卻很少。

人們對自己不滿意人生感到茫然,即使有「不應該繼續這樣下去」的想法,但因為不了解「煩惱的真正原因」,所以無力解決。工作上、家人相處之間,就算感覺到懊惱、憤怒、失望、消沉、不安,卻因為不知道能夠解決的思考方式,而讓不滿的情緒一直持續下去。

佛陀的想法是,對於我們平時出現的煩惱,應先從「理解」著手。①我有煩惱→②煩惱有其原因→③煩惱有解決的方法,依此順序加以理解,這樣一來不論任何煩惱都能確實解決。這就是佛陀的合理思考法。

光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首先,我們回想一下平時的心境(內心)。

˙工作不如預期順利。沒有成就感。
˙在人際關係上感到辛苦。
˙過去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很難表現自己,而備感壓力。
˙對未來如何生存感到迷惘不安。 

此外,遭遇意外事故與災難、生病、子女教養和家人相處之間的困擾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

佛陀以「八大苦」來呈現我們一生中所體會的煩惱。

聞道者啊,苦的聖諦是這樣的:出生就是苦(①),還有老苦(②)、病苦(③)、死苦(④)。

與所怨憎的一切相遇是苦(⑤),不得不與所想愛的別離也是苦(⑥)。

求而不能得到是苦(⑦),五蘊熾盛苦(⑧,需要太多、欲望太多,導致身心皆苦)。

──佛陀最初說法,《律藏》《犍度˙大品》

佛陀所說的「苦」,是古代印度的語言,稱為「Dukkha」。這是將「困難與阻礙」(Du)與「無法埋藏的空虛」(Kha)兩個意義組合而成的用語。傳達「生存於世絕對不輕鬆」的實際感受。

佛陀思考方式的特色,在於一開始就接受「人生必定是煩惱、問題相隨」的現實。認定我們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不滿、生存的痛苦、憂鬱等想法都是「必定存在」。這種果決和合理性,正是佛教的特徵。

或許有些人認為「接受現實很痛苦」。其實不然。並不是要去「接受」,只是理解「存在」的東西確實「存在」而已。清楚地自覺到「我真的有煩惱,有未解決的問題」,並且思考「一定有方法能解決」。這個方法,就是我們現在開始學習的「佛陀的思考法」。

過去,我們一直過著「忍受煩惱」的日子。因為無法清楚了解不滿,才會始終維持著「心情鬱悶」的狀態。

然而,一旦理解了「有不滿存在」「有煩惱存在」,就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去解決」。

因此首先要理解「存在的東西就是存在」。也就是自覺到確實有不滿和未解決的煩惱。

邁向解決的希望就從這裡開始。

工作上、人際間的煩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煩惱與痛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佛教的世界常說:「『執著』是痛苦的原因。」執著,就是不願放手的心態。不論如何都緊抓著不放,堅持到底。包括生氣、後悔、欲望等各種念頭。

不過,實際上經歷放下「執著」的修行方法,例如一般所謂的「坐禪」或「內觀靜心」後,卻可以發現更深層一些的原因。

人為什麼不願放下煩惱與執著?為什麼每天抱著各種問題不放?透過修行便能了解,製造出這些惱人現象的,正是「心的反應」。

確實,我們在每天的工作與生活中都會作出「反應」,都會思考。遇到厭惡的事情會生氣。對不順心的現實狀況會感到焦慮。意識到別人的目光時,會起疑或不安,「我是不是做了不對的事情……」這些全是心的反應。

那麼,這種心的反應帶來了什麼結果呢?不禁怒氣上升與對方衝突,破壞了人際關係;在重要的場合因過於緊張,未能發揮應有的能力而挫敗;回想起慘痛的過去,「當時如果那樣做的話……」而陷入痛苦的後悔中;想太多,認為「自己終究是沒用的人」而意志消沉……這些全都是反應。

在「執著」之前,就有產生煩惱的因素存在,那就是「心的反應」。

「啊,確實。我經常對事情作出反應。結果並不順利,因而懊惱不已。」相信你一定同意這種說法。「反應」正是煩惱的真正原因。因為這種反應,而產生出人生的困擾與煩惱。

所以,我們平時應該注意一件事。

就是「不要作無謂的反應」。

 

由苦惱轉成還抱希望的一天

若不了解煩惱的原因,苦惱會一直持續。能正確理解煩惱的原因,「煩惱」就可反過來變成「能夠解決的課題」──希望。

下面就來介紹一個將長期苦惱的人生改變成「希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這位婦人跟我見面時,年紀已接近八十歲。多年來與她一同居住的四十多歲長子,家暴情況越來越嚴重,最後更將婦人趕出家門。他從屋裡將門反鎖,誰都無法進入屋內,婦人於是在人生的晚期成為無家可歸的遊民。

幸運的她在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措施下,被安置到一間小公寓內。我在一個炎夏的午後,來到她居住的公寓。婦人堅決地說:「今天如果得不到答案,我就在這裡上吊自殺。」

婦人緩緩敘述她的過去。從話中聽得出她對自己的母親多年累積的怨恨。七名兄弟姊妹中,不知為何只有自己不能上學,被迫照顧母親。結婚後雖然生了兩個小孩,母親仍命令她:「妳的工作就是照顧家裡。」小孩也被送到親戚家。因此婦人連自己孩子的幼年時代都不了解。有很長一段時間,小孩都對她說:「我不覺得妳是我的母親。」

她對母親最初的記憶是「六歲時住院的時候」。她日日從窗口向外望,等待母親來到。有一天母親終於出現在醫院前面,但是,卻過門而不入。母親為什麼不進來?──她說這就是對母親最初的回憶。

婦人的面容秀麗高雅,看不出內心有深刻的煩惱。但長時間與小孩分隔的距離,以及與家暴日趨嚴重的兒子相處,使她飽嘗艱辛。讓她最為痛苦的,就是無法得知令自己陷入這種狀況的原因。

婦人雖然也成了母親,但隨著年齡增長,卻一直向著自己的母親。可以看出她內心深處充滿了對母親的各種回憶、寂寞感和不滿足,而且在生存過程中始終追求著母親的愛。

房間漸漸暗了下來。她問我:「這就是我的過去,我能夠克服嗎?」當然可以。她又問:「那麼我該怎麼做呢?」

正確理解。」我這樣回答她。 正確理解,才是化解人生苦惱最強大的「智慧」。這一天,終於理解了婦人多年苦惱的原因。我告訴她,從今以後,好好體會過去的想法和今天一天得到的感想,並且信賴將來,這樣就沒問題了。

婦人堅定地表示:

「我懂了。從現在起,我會正確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並將克服痛苦當成人生的課題。」

婦人把燈打開時,我發現她完全恢復了活力。眼神也不同了。因為她理解了自己的內心,完全脫離了痛苦。就好像人「變成了佛」的一瞬間。

第二天,婦人首先到老人院申請擔任志工。她並不是直接照顧老人,而是從旁協助。她打算實踐佛陀所教導的「慈悲」──希望人人都能獲得幸福的心。

接著,她又主動幫助一位高齡男性清理附近人行步道的草地。不久後,她和當地幼兒園的孩子們混熟了,還曾一起拔草。「現在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候。」她常在電話中高興地向我敘述。

如果人類有所謂的「重生」,我認為她就是從「持續苦惱不已的人生」轉變成「充滿希望的人生」。

「正確理解」的力量,使它成為可能。

 

為何流氓也流下男兒淚?

這是發生在某天我在東京的一個公園幫忙布施飯食給遊民時的事。

那天上午,一位志工神情緊張地跑過來。「有個男的在鬧事!」我急忙走向會場。

超過兩百名遊民圍著觀看,有一名男子喝了酒在發飆。他穿著上下整套的黑色運動服,右手袖子上印著「仁、義、禮、智、信」的紅字。一頭曬黑的小平頭上剃了圖案。任何人一看就知道是個流氓。

男子快速走向桌上已經煮好的大鍋咖哩,大喊著:「我要把它打翻!」

我擋在男子面前。男子瞪著眼睛大吼。

「喂,和尚,想跟我打架嗎?」

「只是想跟你說說話。」我笑著回答。

「你們施飯,根本就是偽善!」

「或許是偽善。」

「你們到底能做什麼?」

「或許什麼都做不到。」

我完全不否定對方,只是努力去理解他。不久後來了五名警察。一定是工作人員報了警。

「誰叫的警察?」男子更加生氣,又跟警察吵了起來。

警察訊問了一陣子,畢竟他還鬥不過警察。最後警察扣住他的手臂,要將他帶往警察局。

我一直站在旁邊聽他們對話。警察準備動身時,男子盯著我看,並對我說:

「我的母親……現在關在監獄裡。」

眼淚從他細細的眼睛流出來。

「是嗎。你去看過她嗎?」

「沒有。」他顫抖著說。「寫過信嗎?」我再問他。

「我,我不太會寫字。」他提高聲音,並開始抽泣。

「我知道了,我來幫你寫。今天從警局回來後,我們一起寫。」

「要幫我寫?」他用很溫和的聲音問我。「可是我不知道要寫什麼。」又哭泣起來。

「寫謝謝她把你生下來。我們一起來寫,我等你。」

男子乖乖跟著警察走了。

當天晚上我們順利地再次見面。他告訴我,他國中都沒畢業,所以不太會寫字。母親和父親生活都很辛苦,他已將近二十年沒跟父母見面了。他替黑道組織做些零星的工作,每天領的錢都用來喝酒排解寂寞,過著不規律的生活。我們聊了很多,直到深夜。從那天起,他和我就成了朋友。

那天早上,如果我抱著憤怒或敵意的情感,對他作出「反應」的話,情況會如何變化就不得而知了。當然也看不到他流淚的情景了。

他現在還常跟我連絡。能夠維持這種關係,我想還是因為當時我採取佛陀所教導的「不反應,先理解」的態度。

人生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棘手、麻煩的人物。

如果作出與對方同樣的反應,就會變成互以相同反應來交鋒。

這時問題不是不能輸給對手或固執己見,而是因為「作出反應」,就確定你已「失去了自己的心」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