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請客!與史上偉大思想家喝下午茶,你的煩惱和問題,他們都有答案。

跟柏拉圖一起了解自己、與歌德旅行、與馬基維利談領導、跟珍.奧斯汀諮商愛情…...,古往今來,哪些思想最有助於克服重大難關?解決生活問題?由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主編,為我們尋找切乎此時此刻的實用哲思,並且應用在生活中。

就從文學面,來看看珍.奧斯汀提示的愛情觀,為何教我們如此鍾愛。

她也許想寫布道文字,但選擇以小說代替

一般人主要是喜歡珍.奧斯汀把英國攝政時期的風尚描寫得精采迷人,舉凡優雅房舍、舞蹈、僕役與駕駛四輪大馬車的青年都躍於紙上。然而她自認的任務卻大不相同,她是有抱負且嚴格的道德家,敏銳觀察世人的諸般缺失,希望讓大家變得更好--更無私,更理智,更高貴,更體察他人的需求。

一七七五年,珍.奧斯汀生於罕布夏郡的小村子,在那裡長大,父親是當地聖公會的教區牧師,他們家有地位卻不富裕。她很早開始寫作:僅二十一歲就寫出一部小說,但遭大出版社退稿。在她多數的成年日子,英國都在跟拿破崙打仗,她的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當上海軍元帥,她則在一張八角桌上寫出多數作品,很會跳舞,愛盛裝打扮,雖然幾度動過結婚念頭,但終生未婚,跟姊姊卡珊德拉在鄉間小屋共度大半人生。

小說是珍.奧斯汀選來改革世人的武器,畢生寫出六部作品,分別是《諾桑覺寺》《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與《勸服》。她主要想教你的道理如下:

讓愛人教育你 

在《傲慢與偏見》裡,達西先生與伊莉莎白一開始真心討厭對方,但漸漸發覺愛慕彼此,成為極浪漫的一對愛侶。他帥氣多金,頗具人脈;她才貌過人,活潑爛漫。不過到底為什麼他們是天作之合呢?

珍.奧斯汀說得很清楚。這是基於一個我們現在不太會去想的原因:因為他們能教育彼此,一起變好。達西搬到地方上時,自認比其他人都「優越」,畢竟他更加有錢有地位。在一個關鍵時刻,伊莉莎白當面批評他太過自大傲慢,非常冒犯與尖銳,但後來他承認這正是他需要的:  

妳所說的哪一句不是我活該嗎?……想到當初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無比痛苦。妳批評得對極了,我沒齒難忘……妳教了我一課,起初我確實難以接受,卻終究獲益匪淺。由於妳,我得以適切謙恭。

伊莉莎白也認為愛情是教育。他們很相配的原因在於:  

他們都從這段關係獲益。從她的輕鬆活潑,他的心變軟了,態度變好了;從他的知識與見識,她更是深為獲益。

我們聽在耳裡會覺得奇怪,畢竟大家往往認為愛情就是喜歡對方原本的樣子,全然接納。珍.奧斯汀卻說理想對象不只是能讓我們舒服自在,還要協助我們克服缺點,變得更沉穩正直,變得更寬宏客氣--而我們也該這樣協助對方。

在《傲慢與偏見》裡,達西與伊莉莎白攜手讓彼此愈來愈好,然後作者讓他們訂婚。他們有良好發展,故事才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小說的結構之美正是在此,不僅匠心獨具,還呈現一個基本事實:婚姻仰賴成熟與教育。


我們不該停止評斷他人,但該評斷得更謹慎 

在《曼斯菲爾德莊園》的開頭,內向怕生的芬妮搬去與貝特倫姨丈一家同住,待在他們位於鄉間的曼斯菲爾德莊園。他們比她家有錢得多,聰明自信,時髦上流。從一般角度來看,他們是耀眼之星,芬妮則不值一提(她不知道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所以被表姊茱莉亞看不起),然而珍.奧斯汀是從截然不同的角度評斷各人。 

一般來說,世人主要是以財富地位評斷他人,但珍.奧斯汀主要是以人格特質評斷他人。她不是看誰有最高級的衣服,有最豪華的馬車,有最多僕人,而是看誰自私自利或虛榮冷酷,誰則誠實正直謙恭高貴。根據這個評斷標準,有權有勢的人可能微不足道,無權無勢的人可能透著光輝。在這本小說的世界裡,美德與物質財富無關:彬彬有禮的富人不見得良善,沒上過學的窮人不見得低劣。粗野的跛童可能良善,貧困的腳夫可能良善,躲在閣樓的駝子可能良善,地理不好的女孩可能良善。芬妮確實沒有漂亮衣服,沒有錢,不會法語,但是到《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結尾,芬妮顯得更為高貴,至於顯赫的姨丈一家卻品德可議。

珍.奧斯汀不是敵視身分地位,而是希望名實相稱,而在每本小說的結尾,此理皆獲彰顯。芬妮往上提昇,將成為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女主人,而她自私無知的表姊茱莉亞則落了下來。


認真看待金錢 

珍.奧斯汀對金錢很坦白。她向我們詳細描述角色的財務狀況:在《傲慢與偏見》裡,她說賓利先生每年的收入是四千英鎊(顯然頗多),達西則是兩倍。她不認為說人有錢沒錢會不禮貌,反而認為金錢是嚴肅文學極合適的主題,畢竟財務對人生有重大影響。

珍.奧斯汀關注世人易犯的兩大金錢錯誤。在《曼斯菲爾德莊園》裡,茱莉亞嫁給拉什沃思先生(珍.奧斯汀所有小說裡最有錢的角色),卻處得痛苦糟糕,婚姻很快分崩離析。不過她同樣認為錢不夠就結婚是一大錯誤。在《理性與感性》裡,愛蓮娜與愛德華無比相配,唯獨錢不夠多,結果無法結婚:「他們都沒愛到認為一年賺三百五十英鎊(略低於中產階級水準)能過得了好生活。」愛蓮娜認為「有錢與快樂大大相關」,不過她所謂的有錢不是家財萬貫,而是夠過尚稱舒適的生活。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足夠經濟基礎的婚姻不啻一種愚蠢。

珍.奧斯汀的態度有些隱晦,卻很重要。金錢在某些方面至關重要,在某些方面無關緊要。我們不能一味贊成,也不能一味反對。這說來當然很簡單,但我們始終知易行難。


(艾倫狄波頓所主編的《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六個單元中的〈哲學〉單元,大師一字排開)

別勢利 

在《愛瑪》裡,女主角愛瑪自命要保護鄉下姑娘哈莉葉。哈莉葉年輕貌美,個性很好,謙虛低調,不愛出風頭,但愛瑪認為她該不只如此,跟聰明的教區牧師能結成天作之合。愛瑪對她大加讚美,她聽得心花怒放,完全忘了自己是誰,推掉農夫的求婚,其實原本是非常適合的婚姻,但是她嫌他不夠好,雖然他心地非常善良,而且家產頗豐。另一方面,教區牧師被愛瑪的主意嚇壞了,哈莉葉也心碎了。 這段情節好笑,背後意涵則嚴肅:愛瑪無意間流露冷酷的勢利,沒有正確區分人的好壞高低。珍.奧斯汀不認為勢利的解方是把人人視為平等,這樣反而相當不公。真正的解方是留意真正的美德。那位農夫遠勝過教區牧師,只是人往往遭慣常見解蒙蔽,看不清這一點。 

很少人一心勢利,而珍.奧斯汀審慎的讓這錯誤發生在愛瑪身上--她是個在許多方面很迷人的角色。最終愛瑪明白自己的錯誤,非常懊悔,得到終生難忘的教訓。換言之,珍.奧斯汀不認為只有糟糕可鄙的傢伙會勢利,以嘲笑態度看待,而是以悲憫態度看待--勢利的人活得很不好(就算物質上過得舒適也不例外),需要接受指引,改過自新。不過他們當然大多沒得到這種協助。 

珍.奧斯汀並沒有明白指出她對好壞高低的見解,而如同牧師講道那般,善用出色的小說技巧與幽默文筆,訴諸我們的同感,激發對錯誤看法的反感厭惡。她沒有明說為什麼這種看法很重要,而是融入小說情節,讓我們讀得擊節大笑,如癡如醉,急著趕快吃完晚餐繼續讀下去(早在一八二二年的《評論季刊》裡,後來當上都柏林大主教的惠特利寫道:「奧斯汀小姐顯然足堪基督教作家:她品味過人,效果切實,把宗教傳達得不帶強迫,因而更竟其功。若有挑剔評論家稱其小說為『戲劇化的布道』,她大概不會同意。」)。

我們讀完她的小說,會回到她帶我們暫時離開的現實,懷著她的教誨來待人處事,留意種種貪婪、自大與傲慢並加以避開,迎向自己與他人的良善。 


-本文摘自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偉大思想家如何解決你的煩惱【艾倫狄波頓人生學校】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