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有一個代表性的實驗:
一位名為沃爾特.米歇爾的美國心理學家,募集了643名四歲兒童進行了一場簡單但迷人的實驗。米歇爾告訴每位孩子他得離開房間十五分鐘,如果他回來時棉花糖還在桌上,他會再給這個孩子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然而若孩子們吃了棉花糖,實驗就此結束,孩子們也拿不到多一塊棉花糖!如果孩子沒吃,則會收到第二塊。這是個只需十五分鐘、報酬率百分之百的投資,對一個四歲孩子來說是個很不錯的交易。問題是要一個四歲孩子等上十五分鐘才能拿到一個現在就想到手的東西,這等於要成人花上三小時等一杯咖啡一樣困難。這畢竟是個頗為漫長的等待。
所以結果如何?
每三名兒童就有兩位吃了棉花糖。有些人等了五秒鐘,有些人等了一分鐘、兩分鐘,甚至有人堅持更久,足足等了十三分鐘。
但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吃掉棉花糖。他們會看著棉花糖,把棉花糖往後推,甚至舔上一口,但他們就是不會吃。那些孩子們在四歲時就已明白成功最重要的原則:自律--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
十四年後,研究人員找到許多當年參與初始棉花糖實驗的孩童,針對如今已十八、十九歲的年輕男女展開後續研究。
- 棉花糖實驗研究的新發現
四歲時沒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表現較佳。他們順利就讀大學,且入學測驗平均成績比那些吃了棉花糖的孩子高了213分。他們與老師、同學、父母互動良好。他們適應力強,跟實驗裡那些急忙吞下棉花糖的孩子們比起來,他們較善於自我控制。
相較之下,許多吃下棉花糖的孩子沒能上大學,且從事薪資微薄的低階工作,入不敷出。當中有人上了大學後,不是輟學就是成績不好,真正成功的只占少數。
這樣的結果除了跟兒童們個別智商有關以外,當然還靠一點運氣,但此實驗證實了棉花糖原則所強調的自我控制與延遲享樂的能力,確實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棉花糖理論」回答了大家30年來不斷尋找的一個答案: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我則相信,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高度的成功,而其他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不斷地在累積債務,無論在工作還是收入上,都心存怨懟。
銷售百萬冊的「棉花糖系列」作品意在於讓人們透過自律及轉換想法讓自己變得更好。事實上,一旦你學會自律跟改變思考模式後,你會變得更放鬆,你將得以擺脫許多壓力,讓思緒隨時準備好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
但是,自律並不簡單。遲遲未見成效,你還會失去信心。
- 學習維持平衡
但無論做任何事,維持平衡永遠是重要的一環。
要獲得幸福,有五個必要的元素:財務、事業、健康、社區關係與人際關係。
我們正處於一個高度競爭且高度連結的社會。有太多因素誘使我們把心力傾注於工作,忽視生活中其他事物。例如:科技固然美好,但它也大量消耗我們的時間,許多簡單而令人滿足的事物逐漸從家庭中消失,好比說每天共進晚餐,分享彼此一天的生活。現今社會似乎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這些設備不但使人分心,而且無所不在。別再管你那遠在千里之外的高中友人要做些什麼,不如問問就坐在你身旁的兒女,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
我們許多人都遺棄真正的社交與人際互動,取而代之的是冰冷、沒有人情味的科技往來。
我觀察到有些辦公室裡,人們明明座位只隔著一道隔板,但卻不願站起身面對面交談,反而選擇寫電子郵件溝通。真的嗎?有沒有搞錯?
我還看見有些父親整整一星期、一個月,甚至好幾年沒有與兒女來場有意義的對話。我們必須停止這種現象,否則社會結構將岌岌可危。
凡事過猶不及,就算是好事亦然。別讓任何好事破壞我們生活所需的平衡。
想獲得幸福與更緊密的人際關係,都需要努力,這一切不會憑空發生。
試著更全面寬廣地安排一週行程。「星期二我該打通電話給母親,或是去女兒家,或者留點時間跟家人相處。星期三是個社區服務的好日子。星期四剛好是發薪日前一天,很適合撥出一小時來規畫財務。」
維持你一週的生活平衡,即便你是以一天來做為行程的規畫基準。
- 先來為「自律」下個定義
不要吃光你的棉花糖。不要為了獲得當下的滿足而走錯路。
培養自律並不容易,但首先我們來為「自律」下個定義。
所謂自律,就是要有能力控制且激勵自己走在正軌,做你該做的事情,好達成腦海中的目標。
「不要吃光你的棉花糖」這句話可以有很多種意涵。
讓我們先從財務角度來看。如果你一週賺五百美元,同時你一週也花了五百美元,那你就吃光了棉花糖。如果你一週賺五百美元,但卻花了六百美元,你不只是吃光棉花糖,還直接邁向破產。這個原則適用於一般民眾、公司行號、社區,以及國家。事實上,這正是全球多數國家的寫照,不幸的是,美國也是如此。
為了獲得當下的滿足,導致我們誤入歧途。
接著讓我們把此原則應用於銷售上。假設你正在推銷一項產品,當有客戶對你說,「我想購買這個產品。」而你回覆道,「太棒了,我們庫存充足,您希望何時送到?」看出來了嗎?你吃了棉花糖。倘若你如此回答客戶,「這位先生,我們有您需要的產品,而且這項產品的確非常優秀,但您是否介意我詢問一下,您購買這項產品是出於何種用途呢?」一旦客戶回答這個問題,你只要趁勢打探,便很可能完成一筆更大的交易,也許是同時賣出好幾項不同的產品。
有一次喬納森.沛辛前去拜訪客戶,這位客戶想聘請他替公司舉辦一場時間管理研討會。這的確是喬納森的業務之一,但如果他說,「好啊,有多少人,活動是哪一天,要在哪裡舉辦?」他就等於吃下了棉花糖。
相反地,他說,「您好,我所籌辦的時間管理研討會向來口碑很好,但我想先詢問一下,貴公司發生什麼狀況,讓您覺得需要舉辦一場時間管理研討會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讓喬納森接著問了一連串問題,最終他拿到一張總值120萬美元的研討會訂單,而非本來的一萬美元。那就是了解棉花糖原則所帶來的力量。
現在可以感覺到棉花糖原則多麼影響到你的生命嗎?
--本文整理自棉花糖系列《盯住最大的棉花糖》,
16個漸次養成的成功守則,讓你維持夢想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