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700057

天堂際遇:一位哈佛神經外科醫師與生命和解的奇蹟之旅

Proof of Heaven:A Neurosurgeon,s Journey into the Afterlife
作者原文名 Eben Alexander, M.D.
譯者 張瓅文
出版日 2013-07-25
定價 $270
優惠價 79折 $213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這是一份特殊的靈魂經歷文獻,內藏著愛的力量!
伊本醫師無遮無掩地說出,
科學認知與這段難以抹滅的經驗,在他心中產生拉鋸的過程,
讓你對生命的認知,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原來,你和我,都是如此真實地被珍愛著!

★2013全美最暢銷非文學書,出版不到一年,感動上百萬讀者!
★2015《沃特金斯評論》百位最具精神影響力人物

★全球 35 國搶讀,環球電影迫不及待拍攝!
★美國amazon暢銷排名強勢超前,紐約時報書榜冠軍蟬聯,讀者書評爆超5,000則,持續破表力推!
一場探索靈魂、親身叩問生命奧義的珍貴經歷!
一部置身物質主義年代的我們,迫切需要的心靈撫慰力作!

2008年,伊本‧亞歷山大醫師在毫無預警下,罹患一種極為罕見、幾乎不存在醫學文獻中的細菌性腦膜炎,短短幾小時內便陷入昏迷,斷層掃瞄顯示他大腦的新皮質受到嚴重損傷,功能已完全關閉,就算有機會甦醒,這輩子再也不可能說話和寫字。
然而七天後,正當醫生勸伊本的妻子要有心理準備時,他睜開了眼睛!只不過他再也不是過去那個篤信科學、認定「瀕死經驗」只是大腦幻想的無神論者。那昏迷的七天,他不僅看見天堂的景象,親身感受到造物主的存在,還遇見一名女子,那是伊本從未謀面、更不知其存在的親人……

這個真實故事發生在伊本‧亞歷山大醫師身上,讓聽聞過的人都直呼不可思議。

他的復原不僅是醫學上史無前例的奇蹟,更是活生生的愛之見證!

【名人推薦】

小野  作家、電影人

陳樂融  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荊宇元  聯元復健科診所院長
蘇絢慧  馬偕紀念醫院諮商心理師
雷蒙‧穆迪 《死後的世界》作者
比爾‧古根漢《來自天堂的問候》作者


【關於作者】
伊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 M.D.)

畢業於杜克大學醫學院,曾於杜克大學醫學院與哈佛大學醫學院服務。
他從事神經外科研究長達25年,以發展現代神經外科技術、處理複雜的大腦病情而聞名全球。也是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美國神經外科學會及許多神經外科相關組織的成員。
在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及相關單位的15年間,其個人發表,以及和他人合作發表的神經外科文章與期刊超過150篇。
2008年,一場幾近無懈可擊的瀕死經驗發生在他身上,整個事件掀起一場革命性的突破。
許多人都曾有過瀕死經驗,但在科學家眼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伊本‧亞歷山大正是不相信瀕死現象的科學家之一。身為受過專業訓練的神經外科醫生,亞歷山大知道所謂的瀕死經驗感覺很真實,但不過就是大腦在極度壓力下所產生的幻覺。
直到他親身體驗過一遭,才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為何。

【關於譯者
張瓅文

喜愛旅行、攝影、品酒與調酒的博士生。

譯有:《把妳生回來》《在你曾在的地方》《母親的守密者》《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057
ISBN:9789861371740
頁數:224,中翻,25開,平裝,ISBN:9789861371740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1.疼痛感來襲
2.醫護人員驚慌
3.沒來由的一句話
4.伊本四世
5.地底世界
6.生命之錨
7.旋繞的樂音與天堂之路
8.曾造訪以色列
9.核心世界Ⅰ
10.重要的事情
11.谷底之末
12.核心世界Ⅱ
13.星期三的宣告
14.特殊的瀕死經驗
15.遺忘的禮物
16.井深與心靈繩索
17.獨一無二
18.遺忘,然後記得
19.無處可藏
20.天堂之路關閉
21.一道完美的彩虹
22.六張臉龐
23.最後一夜,第一個早晨
24.返回之後
25.尚未完全復原
26.散布消息
27.回家
28.極度真實
29.共同經驗
30.從鬼門關前回來
31.三種人
32.上教堂
33.意識之謎
34.最後的困境
35.照片奇蹟
體外意識
感謝
附錄1:史考特‧韋德醫生的話
附錄2:以神經科學角度解釋我的經驗

看更多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小野  作家、電影人
陳樂融  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動心力推!
荊宇元  聯元復健科診所院長
蘇絢慧  馬偕紀念醫院諮商心理師
雷蒙‧穆迪 《死後的世界》作者
比爾‧古根漢《來自天堂的問候》作者

‧人類總是對死後的世界感到疑惑,或是恐懼。如果那是比人間煉獄美好的天堂,如果那是悲慘世界所不能比的極樂世界,那我們在害怕什麼?怕從此消失在這個地球上,永無輪迴或是重生之時?我從很小就活在這樣的害怕之中,直到有一天我真的想去自殺了,反而眷戀起人生的種種美好,想通人生本來就是從「空無」到「有」生命,然後再度回到「空無」,然後便好好地活下去,繼續尋找自己人生的答案和意義了。這本書是透過一位科學家真實的瀕死經驗,為人類揭開了死後的華麗世界;當我們知道了死後的世界,是不是會改變我們活著的態度和信念呢?或許這才是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吧。 ──小野

‧本書深具療癒力。伊本‧亞歷山大醫師的親身經歷,為渺小與尚有太多未知的人類開啟了靈魂不滅與上帝存在的確據。喪親者或許可以因此得著安慰,因為我們的至親摯愛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著另一世界。但更大的意義是,我們知道人短暫的一生是有限的,一切的物質擁有並非永恆,真正可以深存於我們靈魂之中一同離去的,才是永恆不變的生命價值,這本書讓我們得知那是──愛與生命的療癒。 ──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諮商心理師

‧我曾讀過許多類似書籍,但大多抱持懷疑態度。但這本書以科學分析方式,引導讀者接受作者所經歷的現象。經過五年喪子之痛的我,因為這本書的出現,接受有天堂的存在,也才得以稍感安慰。相信許多經歷過失親之痛的人,可以透過本書而感到安慰。 ──讀者M.W.

‧同樣經歷過瀕死經驗的我,曾經不斷尋找答案,希望得到瀕死經驗的合理解釋,但卻始終無法找到任何的書或影片,可以確實解答心中的疑惑。直到這本書出現——伊本的經歷顯然比我(以及我所見過)的經歷更深層、更深切。本書內容除了描述我所見過的類似情景之外,也提供許多科學佐證。無論你是基督徒、佛教徒、量子物理學家,或是想探索未知的人,這本書都是打破現有思維的最佳工具。 ──讀者Pat

‧研究瀕死現象四十餘年,伊本‧亞歷山大醫師的故事,無疑是我聽過最不可思議的經歷。在我看來,關於死後世界存在與否,伊本‧亞歷山大醫師就是活生生的證明。他的病情特殊,加上無懈可擊的科學推論,世俗的觀點仍不足以解釋他所經歷過的一切現象。對我而言,他的經歷無疑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暢銷書《死後的世界》作者雷蒙‧穆迪

‧如果電視台要找一個有瀕死經驗的人,請他將瀕死經驗寫成書籍發行,公開說服他人,並且在媒體上宣傳推廣的話,應該找不到比神經外科醫生伊本‧亞歷山大三世更具資格的人選。他具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字字懇切,思緒清晰;經歷過靈魂洗禮的他,是結合科學與靈魂世界的最佳推手。 ——《來自天堂的問候》作者比爾‧古根漢

‧本書不只描述真實的靈魂經驗。亞歷山大醫師從事神經科學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所謂瀕死經驗不過是大腦的幻覺罷了;但是,親身經歷過後的震撼,使他從此改觀。他誠實敘述出,科學認知與這段難以抹滅的經驗在他心中產生拉鋸的過程。他的經歷十分吸引人,是相當特殊的靈魂經歷文獻。或許,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會因本書而有所改變。——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暨神經行為科學教授布魯斯‧葛雷森博士,合著有《瀕死經驗手冊》

‧無論你是科學家,或是懷疑、或是深信、或是想要探索靈魂世界的人,伊本的故事都值得參考。翻開本書,你將看到神秘面紗背後的某些景象,那是超乎人類作夢、想像的範圍。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聖公會麥克爾‧蘇利文牧師

‧閱讀這本書後,更堅定我對未來靈性生活的信念。我高齡98歲的母親在陷入昏迷10天之後過世,當時她被我們兄弟姊妹及許多子孫所環繞。亞歷山大醫師的經驗為我的生命帶來安慰與改變。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追尋、想要更深層了解生命與愛的人。
──讀者J.S.

‧原本我不相信來生,直到我49歲的妻子在去世前有了一個預感,那次事件深深地影響了我,使我從此信服關於來生是存在的說法。亞歷山大醫生是位出色的作家,對於細節的描述不僅令人震撼,且不諱言他無法完整描繪自己所見、所感、所聞……是多麼異常地美麗,而諸如此類,更讓本書值得一讀!
──讀者N.K.

‧這本重要的書……應該會打破許多科學禁忌。
——《死後的意識》作者皮姆‧范洛曼醫師

‧伊本‧亞歷山大以獨特的觀點,從身為患者的靈魂意識角度出發,結合科學知識,帶領讀者進入神的世界,本書故事最吸引人之處,即在於讓讀者看到離開人世後的另一個世界。我們無需有所畏懼。」
——《手術刀與靈魂》作者艾倫.翰彌頓醫師

‧伊本‧亞歷山大醫師的瀕死經驗非常不可思議……閱讀他在天堂的短暫遊歷,令人感到振奮。
——拉比 尼爾‧葛德,席爾提瓦猶太教堂

‧亞歷山大醫師的經歷清楚投射出天堂的景象、來生的世界,以及猶太教神秘傳統中關於意識潛能的一面。
——拉比 米爾‧桑德博士

‧在失去36歲、因大腦腫瘤過世的女兒後,我不停搜尋關於來生的相關證明。這本書讓我更確定自己對於天堂的信仰,尤其作者本身具有科學專家背景,讓我更加堅信它的真實。在亞歷山大醫師生病期間,他的家人始終陪伴著他,這點也讓我深愛不已。我喜歡關於這本書的所有一切。
──讀者C

‧我36歲時也有過瀕死經驗,當時根本不敢與其他人分享,因為害怕大家會以為我瘋了,但我可以證明這些經歷非常真實。在我7歲時,爺爺過世了,當時我站立在飄雪的路上,往下看著自己的身體,當時我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直到爺爺將他的手放在我肩上並歡迎我……伊本‧亞歷山大這本書,讓我更加確信自己曾親身經歷過的。
──讀者A.H.

‧這本好書簡直讓我愛不釋手!它讓我確信之前有過昏迷經驗的朋友所告訴我的一些事情,幾乎與伊本‧亞歷山大的經歷相同……這樣的真實故事相當激勵人心!我從不害怕死亡,但這本書所描述的經歷,讓我更確信不需要有理由去害怕面對。
──讀者Le B.

‧原本我對瀕死經驗並不特別感興趣,然而我的牙醫──一位非常正直誠實的男性──告訴我關於這位美國神經外科醫師的經歷,以及看過他的訪談之後,我想,這個人給了我一個新的展望。
──讀者Cath W.

‧我在被雲朵環繞的飛機上讀這本書。在我兒子去年自殺之後,我便嘗試閱讀這類書,幫助自己相信他現在到了一個好地方。
  ──讀者Mn

看更多

前言

小時候,我經常夢到飛翔。大部分的夢境,都是我站在庭院仰望星空,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整個人慢慢往上飄。一開始,我是自然往上飄;但我很快發現,隨著高度增加,前進的速度快慢越取決於我—取決於我怎麼做。如果過度興奮,被這樣的經驗沖昏頭,我很快就會⋯⋯重重地摔回地面;但只要夠冷靜、處之泰然,便可漸漸加快速度,直上星空。

或許就是這些夢境,使我在年紀稍長後,愛上了飛機與火箭—任何能帶我進入天上世界的東西我都喜歡。每次跟家人一起搭飛機,從起飛到降落,我的臉總是緊緊貼在窗戶上。一九六八年夏天,當時十四歲的我,將打工除草賺來的錢,全用來跟住在草梅山丘的葛斯.史翠德學飛滑翔翼,那是一處位在北卡羅萊納州溫斯頓—塞勒姆的小草坪「機場」,那裡也是我成長的小鎮。我還記得當自己拉起櫻桃紅的把手,解開與拖曳飛機間的繩索後,滑翔翼在草坪上滑行時,心臟在胸腔中的衝擊感。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到獨存與自由。我的許多朋友,都是在駕車過程中得到這種感覺,但對我而言,在一千英尺的高空駕駛滑翔翼,其刺激程度遠比駕車多上百倍。

七○年代就讀大學時,我加入北卡羅萊納大學的運動跳傘(或稱高空跳傘)社,當時覺得自己像是加入了秘密兄弟會,跟一群知道某種特別且神奇事物的人在一起。第一次跳傘時,我心裡害怕極了,第二次更是嚇得半死;但在第十二次跳傘時,當我跨出機門,從空中落下一千英尺後才打開降落傘(我的第一次「延遲十秒」),我知道自己找到家了。大學時代的我,跳傘次數高達三百六十五次,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的時間超過三個半小時,幾乎是二十五名跳傘夥伴加起來的紀錄。雖然我在一九七六年停止跳傘活動,我還是很享受栩栩如生的跳傘夢境,這樣的夢向來令我感到愉快。

傍晚時分,夕陽緩緩沉落水平線時,那是最佳的跳傘時刻。我很難形容那時候跳傘所帶來的感覺:是一種無以言喻、很靠近某種東西的感覺,但我知道自己還想要更多。不過那種感覺絕對不寂寞,因為我們不會單獨跳傘。每次跳傘通常會有五、六個人,有時甚至是十人、十二人一起跳,形成一排自由落體的陣仗。挑戰難度越高,感覺越棒。

在一九七五年的秋天,某個美麗的星期六,我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跳傘隊員,以及北卡東部幾個愛好跳傘的朋友,相約一起去跳傘。當天倒數第二次跳傘時,我們踏出比奇D18飛機、由一萬零五百英尺的高度一躍而下,形成十片人型雪花。在落下七千英尺之前,我們是一支完整的隊伍,享受著整整十八秒在兩大片積雲的縫隙間飛翔,並在距離地面三千五百英尺時,各自打開降落傘。
降落地面時,太陽也漸漸下山了。不過我們還是加快腳步上飛機,迅速起飛,打算趁著落日餘暉,進行第二回跳傘。這一次,兩名資歷較淺的隊員首次嘗試直接飛入行列之中—也就是直接從行列之外加入,而非做為跳傘行列的中心者(這樣比較簡單,因為你只需垂直飄落,其他人會自動朝你調整隊形)。兩名資淺的隊員為此感到興奮,但對我們這群老鳥而言,這是我們組成的隊伍,若能增加隊員的經驗,有助於往後他們加入我們,形成更大規模的跳傘團隊。

在北卡羅厄諾克拉皮茲周邊小機場的跑道上方,我們準備進行六人星形跳傘,而我是最後一個跳下的。在我正前方的男子叫做查克,他在「造型跳傘」(簡稱RW)—意指設計自由落體跳傘特技—的經驗十分豐富。我們還在七千五百英尺的高度享受夕陽之際,下方一點五英里處的街燈紛紛亮起。傍晚時分跳傘所看到的景色,往往出奇的美麗。

雖然我跳下的時間比查克慢不到一秒鐘,我還是得加快速度趕上其他人。前面七秒,我直速向下俯衝。

照這種降落速度,我每小時可以比其他隊員快上一百英里,所以在其他人形成初步隊形時,我便能立刻加入。

正常的造型跳傘程序是在三千五百英尺高度時,所有的跳傘者必須分開,與其他人拉開最大距離。接著每個人都得「揮舞」雙臂(表示準備打開降落傘),並且抬頭確認上方無人,最後拉下開傘索。
「三、二、一⋯⋯跳!」

前面四個人跳出機艙後,查克與我緊接在後。以頭下腳上的姿勢,急速朝終點俯衝,在這過程中,我因為二度看到夕陽而感到開心、露出微笑。迅速加入隊形後,我原本打算展開雙臂,拉住操控繩(我們從手腕到臀部間裝有布料翅膀,能有效緩衝在高速狀態開傘的衝擊力),希望能讓跳傘裝的喇叭袖與褲管在空中飄揚。

但我沒機會這麼做。

筆直落入隊伍後,我看到其中一名新手降落的速度過快。或許是因為急速落入周圍的雲層裡,導致他有點受到驚嚇—這提醒了他,他正以每秒兩百英尺的速度下墜,而且還一度被雲層包圍。

他不但無法減速從隊伍邊緣加入,反倒高速衝入行列,撞開了大家,造成其他五名跳傘者此刻在空中失控翻滾。
而且大家的距離更近了。通常跳傘者後方會形成低氣壓的大亂流,若此刻有人陷入其後,則會立刻加速,撞上下方的人。結果會造成兩名跳傘者同時加速,再度撞上可能在下方的其他人。簡單來說,這就是場大災難。

我調整身體角度,避開眾人,也避免在空中繼續翻滾。我一直調整位置,直至落入「正確位置」,也就是看到地面上某個神奇的點後,便可準備打開降落傘,享受兩分鐘從空中緩緩飄落的時光。

我環顧四周,很慶幸看到其他失控的跳傘者,此時也紛紛拉開距離,避開了一場災難。

查克也在眾人上方。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正朝我的方向直直而來,而且就停在我的正下方。因為一陣翻滾,大家通過兩千英尺高度的速度比查克預期還快。或許他覺得自己很慶幸,在那種情況下不需遵循任何規則—沒錯,就是這樣。

他肯定沒看到我。我還來不及細想這念頭,查克色彩繽紛的導傘已經從背包中迸開。他的導傘緩衝了周圍每小時一百二十英里的風速,並直接朝我射出,主傘隨後跟著拉開。

打從我看到查克的導傘射出瞬間,我能反應的時間不到一秒。要被展開的主傘打到也不需一秒的時間,而且很有可能,接下來會撞上查克。在那種速度下,如果我撞上了他的手或腳,我只能聽天由命;但如果我直接撞上他,那我們兩人可能都會粉身碎骨。
有人說,在這種情況下,眼前景象的移動速度會變得非常緩慢,這話一點都不錯。當下的我,就是以微秒的速度看著眼前發生的動作,就像看著慢動作電影一樣。

當我看到導傘的一瞬間,我的雙臂擺至兩側,而在拉直身體、頭部朝下直落的同時,稍稍弓起臀部。這樣的垂直性能加快速度,而弓起的弧度能讓身體從無到有、逐漸產生水平力量,身體變成一個有效的翅膀,引導我迅速穿過前方查克展開的彩色降落傘。

我以每小時一百五十英里、每秒兩百二十英尺的速度穿過他身邊。在這種速度下,我很懷疑他是否能看清楚我的臉部表情。如果他看到了,肯定會發現我滿臉驚嚇的模樣。不知怎麼地,在這種情況下,我是以微秒的速度產生反應,竟然有時間去思考該如何處理當下的複雜情況。

而且--我真的解決了問題,兩人都平安降落。那感覺就像是,在比平常更需要反應能力的情況下,大腦在一瞬間獲得超能力。

然而大腦是怎麼辦到的?在我過去二十餘年、投入神經外科研究的職業生涯中--研究大腦、觀察其運作方式,以及進行大腦手術--我有無數的機會能好好探討這個問題。


我得到的結論是,大腦真是個神奇的器官:超乎想像的神奇。

我現在知道,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其實更奧妙。但我必須先徹底改變對生命的態度以及我的世界觀,才能一窺答案的真實面貌。本書即在描述徹底改變我心中想法的事件。這些事件讓我相信,當查克的導傘彈出的瞬間,即便神奇如大腦,但真正採取反應行動拯救我的,並非大腦,是更深層的自己。那部分的我之所以能迅速反應,是因為不受時間影響,跟大腦與身體的反應方式大不相同。

事實上,就是這一部分的我,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孩子一樣,渴望回到天空。這不僅是最聰明的我,也是存在於最深處的自己,只是在過去大部分的人生中,我不願意去接受與相信罷了。

但我現在相信了,而接下來,我要告訴你為什麼。
看更多

試閱

我是神經外科醫生

我就讀於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主修化學,一九七六年畢業,一九八○年從杜克大學醫學院取得醫生資格。在醫學院的十一年間,加上在麻省總院、杜克大學與哈佛大學附屬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訓練期間,我專攻神經內分泌學,研究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互動方式—也就是負責釋放賀爾蒙、主導人類身體活動的腺體。在這十一年裡,其中有兩年的時間,我致力於研究動脈瘤出血時,大腦血管的病理反應方式—就是所謂的腦血管痙攣症狀。

在英國新堡大學完成腦血管神經外科研究後,我在哈佛醫學院擔任外科醫學助理教授長達十五年,專長為神經外科。這些年間,我曾為無數的病患開刀,其中許多都是相當嚴重、面臨生死交關的大腦病症。

我的研究領域大多與發展先進技術過程有關,以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為例,該項技術有助於外科醫生使用放射線,在治療中精確對準顱內病灶,且不會影響周圍的大腦區域。我也曾協助發展以核磁造影導引神經外科手術過程,有助於修復棘手的大腦症狀,如腫瘤或血管病變。在這些年裡,我也曾單獨或與他人合作,在需經過同儕審核的醫學期刊中,共同發表超過一百五十篇以上的文章或論文,並且在世界各地的醫學會議中,發表過兩百場以上的研究報告。

簡而言之,我畢生奉獻給科學。使用現代醫學設備來幫助及治癒患者,並且不斷學習有關人類身體與大腦的新知,都曾是我一生的志業。我曾認為,自己是無比幸運,才得以投身其中。更重要的是,我有一個美麗的太太與兩個可愛的孩子,而且熱愛工作的同時,我也沒有忽略家庭。我始終認為,家庭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恩賜。從許多方面來看,我知道,我是個非常幸運的男人。

然而,二○○八年十一月十日那天,五十四歲的我,好運似乎用盡了。我罹患一種罕見疾病,陷入昏迷長達七日。在這段期間,我的大腦新皮質—大腦的外層,主管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行為──全面失效了。完全失去活動力,基本上,形同不存在。

當你的大腦不存在時,你也跟著消失了。身為神經外科醫生,多年來我聽過許多患者的奇特經歷,通常都是發生在心搏停止之後:包括到神奇而謎樣的地方旅行,或是與過世的親友交談—甚至遇見上帝。

無疑地,這些事情聽起來都很神奇。而所有事情在我看來,純粹只是幻想。但為什麼這類的說法卻又層出不窮呢?我不敢說自己清楚原因,但我相信,所有的意識都一定與大腦有關。如果大腦不工作,你就不可能有意識。

因為大腦是製造意識的第一線機器。機器壞了,意識也隨即停止。雖然大腦運作過程複雜且神秘,但本質上其實很簡單—就跟看電視一樣,不管你多愛看哪個節目,一旦拔掉插頭,電視關了,節目也沒了。

不過,這是在我大腦停止運作前的想法。

在昏迷期間,我的大腦不是無法正常運作,而是根本無法運作。我現在相信自己所經歷的,可能就是所謂的瀕死經驗(NDE)。許多關於瀕死經驗的現象,都是發生在一個人心跳停止一段時間之後。在這些情況下,大腦新皮質的功能也會暫時失效,但普遍還未受到嚴重破壞,因此只要在四分鐘內,透過心肺復甦術或重新活化心臟功能,便能重新導入含氧血。但我的情況與大腦新皮質功能毫不相干。我所經歷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意識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我的人腦完全不受任何限制。

我的經歷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個不錯的瀕死經驗故事。身為一名專業的神經外科醫生,具有數十年的研究經驗與在手術室裡的實務背景,我不只比一般人更善於判斷現實情況,也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究竟有何意義。

這些事情的意義之重大,很難以言語描述、形容。我的經驗告訴自己,身體與大腦的死亡並非意識的結束,即便人入了土,意識經驗還是繼續進行著。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在上帝的注視下進行,上帝關愛、照顧著每一個人,也關心宇宙中所有生物終將走向何處。

我所去的地方是真實的。與該世界的真實性相較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完全就像一場夢。然而,這不代表我不珍惜此刻的生活。事實上,我比以前更珍惜現在的一切。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看透了生命的本質。

我們此生的生命並非毫無意義,只是因為站在這個角度,我們無法看清真相—至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如此。在我昏迷期間發生的事情,應該是我這輩子說過最重要、但也最難以說清的事情,畢竟事情的發展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範圍。我不是逕自站出來、說出一切就算了。因為同時間,我的結論也是基於醫學分析、基於我對最新的大腦科學與意識研究所知。當我了解到這趟旅途背後真正的意義時,我知道我必須說出一切。想辦法適切說明這段經歷,已經成為我此生中最主要的任務。

這並非表示我將醫學工作與神經外科醫生的職業生涯拋諸腦後。而是我認為,既然我有幸了解到,原來生命並非隨著身體或大腦的死亡而結束,那我便有責任,將所看到人世間以外的世界模樣,公諸於世。我尤其想與之前聽過類似故事、想相信卻又不敢完全相信的人,一同分享我的經驗。

因為有許多這樣的人,我想我必須將這段經歷化為文字,以書本形式呈獻給大家。接下來我要說的故事,其重要性不亞於任何事情,而且,一切都是真的。

照片奇蹟

出院四個月後,我的親生妹妹凱西將貝西的照片寄給我。當時我在樓上的房間裡,打開大信封袋,拉出一張加框、亮面的彩色照片,照片裡的人是我無緣認識的妹妹。也就是這張照片,開啟了我的探索之旅。我稍後發現,她就站在位於南加州家中附近、巴博亞島碼頭的防波堤邊,以美麗的西海岸夕陽為背景。她有著一頭棕色長髮、一雙深藍色的眼眸,笑容散發著愛與仁慈,似乎直接看透我的內心。我感到一陣情緒高漲,同時又帶著心痛感。

凱西在照片背後貼了一首詩,是大衛.羅馬諾在一九九三年的作品〈當明天開始沒有我〉。

當明天開始沒有我,
而我不在那裡,
如果太陽升起,發現你的眼中
因為我而淚水盈眶;
我多麼希望你別落淚
像今天一樣,
想起有許多事情,
我們還來不及說。
我知道你愛我有多深,
就如同我愛你一樣,
每當你想起我,
我知道你也會想念我;
但當明天沒有我的時候,
請你要知道,
是天使的到來,喚著我的名,
牽起我的手,
說已為我準備好了地方,
就在上方的天堂
而我必須將一切留下
包括我所有的摯愛。
但當我轉身離開,
淚水從眼中滑落
在我一生中,我始終認為,
自己不想死。
我有太多活下去的理由,
還有許多未竟之事,
我不可能,
放下你而離開。

我想起昨日種種,
好的,壞的,
想起我們共享的愛,
和共有的歡樂。
如果昨日能重來
哪怕只有時光片刻,
我會吻你,說再見
或許還能看著你的笑容。
但我清楚知道
這一切都不可能了,
空虛與回憶,
占滿心中。
想起世間種種
我希望還有明天,
我想起你,而當我想起時
心中滿是傷悲。
但當我走過天堂大門
我深深感覺像回到家中
當上帝往下看著我、對我微笑,
祂從散發金色光芒的寶座上,
說,「這就是永恆,
我曾應許你的。
你在人世的一切今日已成過去
但嶄新生活由此開始。
我的應許沒有明天,
因為今天永遠長存,
既然每一天都一樣,
就毋須懷念過去。
因為你的信念堅定,
如此真摯、如此真實。
雖然有些時候
你做了一些
知道自己不該做的事情。
但你已獲得原諒
至少現在你是自由的。
何不上前握住我的手
一同分享我的生命?」
所以當明天開始沒有我,
別以為那是分離,
每當你想起我時,
我就在這裡,在你的心中。

我小心翼翼將照片立在櫥櫃上,看著照片,眼眶泛起淚水。她看起來有種莫名、難以忘懷的熟悉感。不過,她理當看起來如此,畢竟我們有血緣關係,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其他兩個親手足之外,就剩下她跟我有相同的基因了。不管我們是否曾經相遇,貝西和我之間都有密切的連結。

隔天早上,我在房裡閱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所著的《論死後的生命》(Elisabeth Kubler-Ross, On Life After Death),書中提到一則故事,是一名十二歲小女孩的瀕死經驗,一開始她不敢告訴父母親這件事。然而,她最後還是忍不住向父親坦承一切。她告訴父親,她在一處充滿愛與美麗的神奇之境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她如何遇見哥哥,哥哥是如何陪伴、安慰她。

「唯一的問題是,」女孩告訴父親,「我並沒有哥哥啊。」

女孩父親的眼中充滿淚水。父親告訴女孩,她其實是有哥哥的,只是哥哥在她出生前三個月過世了。

至此,我停止閱讀。有一度,我陷入莫名茫然的空間,無關思考與否,就只是⋯⋯吸收某樣訊息。有某種念頭,就正好出現在意識邊緣,卻還無法完全穿透。

接著,我的視線移到五斗櫃上,看著凱西寄給我的照片,照片上是我沒有機會認識的妹妹,是一個我只聽過家人提起關於她的故事的人,只知道她有一顆寬厚仁慈的心,非常關心、照顧他人。他們常說,她太好了,好到像個天使。

沒有粉藍靛青的裙子、沒有天堂之路、沒有坐在美麗蝴蝶翅膀上的光芒環繞,第一眼還真不容易看出就是她。但這很自然。我只見過天上的她──那個活在上方世界,遠超過充滿悲傷與憂慮的人世間。

但現在,我確定那就是她,看那充滿關愛的微笑、自信且無比欣慰的表情,還有閃亮的藍色雙眼,絕對錯不了。

就是她。

那一瞬間,所有世界都接上了。我在人世間,是個醫生、父親與丈夫。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一個浩瀚無邊際、廣大到足以迷失自我的世界,變成宇宙中純粹的一部分,沉浸在充滿上帝的愛之中。

在一個下雨的星期二早晨,就在我們家的房間裡,上與下的世界就在那一刻連起來了。看到照片讓我覺得,自己就像童話故事裡的小男孩,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之後,再回到原本的生活時,以為一切只是一場夢—直到發現口袋裡有著另一個世界的神奇寶物。即便我再想否認這一切,但過去幾週以來,我的內心不斷陷入掙扎。一部分的我相信自己曾經離開身體、進入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我,身為醫生、身為醫治者,要求自己忠於科學。

我凝視著妹妹的臉,我知道,她就是我的天使──這一點我非常肯定──在過去的幾個月、從我清醒之後,這兩個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人,原來是同一人。我必須完全接受自己身為醫生、科學家、治療者的身分,也必須接受進入天堂這件令人不敢置信、卻又真實且重要的經歷。這很重要,但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背後奇特、破天荒且具有說服力的種種細節。我的瀕死經驗療癒了靈魂缺口,也讓我知道自己始終被愛著。同時也讓我看到,世界上的每個人絕對都是受到關愛。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用現代醫學名詞來說的話──肉體不可能經歷任何事情的狀態之下。

我知道不管如何,一定會有人想要反駁、否定我的經驗,許多人也會對我所說的內容大打折扣,只因為拒絕相信我所經歷的事情有其「科學性」可言—認為只不過是一場瘋狂的夢境罷了。

但我再清楚不過。不管是在人世或另一個世界裡,我的所見所聞都有其責任所在──身為科學家,我必須尋找真相;身為醫生,我致力於幫助他人──也就是要盡力讓越來越多人知道,我所經歷的一切真實不虛,而且非常重要。不只是對我個人,而是對我們所有人而言。

我的這趟旅程不只是關於愛,也是關於我們究竟是誰,以及我們如何有所連結—即存在的真正意義。我知道我在上面遇見了誰,而回到人世後,我意識到,心中最後一道傷口已經悄然縫合。

你是被愛的。這些字是當我身為孤兒、身為被送走的孩子時,渴望聽到的一句話。但這也是在唯物主義年代的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一句話。就身分的本質而言,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在這些事情上,我們的(錯誤)感受便與孤兒無異。若無法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連結性,若無法想起造物者無條件的愛,則世界上的人類永遠無法擺脫失落感。

因此,這是我的故事。我還是科學家,還是醫生,我的兩大責任是:榮耀事實與幫助療癒。這代表我必須說出我的故事,一個隨著時間過去,我越清楚有其發生原因的故事。並非我有什麼特別之處,只不過是兩件事情同時發生在我身上,而當兩件事情結合時,也該是還原科學真相的時候。藉此讓全世界知道,物質世界的確存在,但你我的意識、靈性世界,也將不再是宇宙之謎。

我就是活生生的見證。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