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十幾年的許皓宜,從原本的個人主題轉向家庭故事,近幾年又將工作焦點從家庭重新聚集到個人。她覺所有的問題探索到根本,都與原生家庭脫離不了關係。想要了解一個人、療癒一個人,勢必得回歸到原生家庭。例如說:為何不敢拒絕別人?為何習慣性地依賴別人?為何總看別人不順眼?

種種人際關係的卡卡,都跟父母有關--記憶中父母臉上閃過的喜怒哀樂如同烙印般刻劃在我們心底,左右著我們的情感,撼動著我們的性格。許皓宜稱之為:「父母病」。

於是我們需要在心裡,讓自己的內在小孩與記憶中的父母和解。很簡單,也不容易。

許皓宜以上圖這張三人合照的書籍封面照為例。畫板後面的三人,就是許皓宜與她的父母!儘管是專業工作者,她還是發現:「原來,有時候好好面對父母,是彆扭而緊張的事。

 

這個封面的背後有個故事。

是的,這三個人,是我和我的父母親。

拍照時,我們三人站在草地上,一人拿著一張板子,卻沒有任何概念板子上會被畫上什麼。草原上有風聲、孩子嬉戲的聲音,很奇妙地我卻好像聽到左右父母的呼吸聲、聽到近在咫尺的心跳聲。我想這是因為有好長一段時間,不曾像這樣與他們「無阻礙」地在一起,我感覺到心裡的一絲慌張。

原來,有時候要好好地面對自己的父母,是一件彆扭而令人感到緊張的事。

在父母面前,我們想要像個成人一樣說話,卻不自覺掩藏些許情緒;我們想要像個有能力而值得他們讚賞的人,心裡卻偷偷期盼他們能同理甚至看穿我們真正的心意;我們想和他們心有靈犀,卻常常是話不投機。距離為親子間帶來一種美感,但想靠近的感覺令人害怕卻又揪心。

於是我們到外頭去尋找。去學校裡、職場上、親密關係裡……尋找那些還未滿足的願望、拾回那些過往不被喜愛的特質。我們那麼渴望成為「真正的自己」,卻要花上許多時間,才發現原來那真正純然的「我」,是多麼渴望無論好壞都被自己父母接納的我。

是的,內心最深處的呼喚:不管我們此時此刻與父母的關係停留在哪裡,我們都還是那個希望被愛的孩子。

所以,怎麼能不在成人的外表下畫上一個小孩的臉孔呢?
那只是心底曾經的,一個小小的盼望罷了!

我用這本書,來提醒我自己心裡的盼望。也用這本書,來祝福大家面對父母與面對自己的盼望。

我們的人生,不用太逞強。但絕對要有追求幸福快樂的勇氣!

那是不放棄「與父母和解」的勇氣。


 

 

與父母的和解練習:
勇敢向父母抗爭:把父母的責任還給他們 

在台灣的家庭中,下面幾種狀況通常是我們從小帶著長大,也是現實中來自父母所帶給我們的傷害。請從下列情況中,勾選出你覺得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境。如果項目中沒有,你也可以自行發揮,寫下你覺得父母對你的不當對待。但請注意,這場練習是為了將父母的困難與父母該負起的責任,還給他們,所以我們只列出實際發生的現實狀況。  
□ 看不起我                □ 忽視我的存在 
□ 對我大吼大叫              □ 辱罵我 
□ 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 生活不快樂 
□ 對我使用不當的暴力           □ 酗酒或濫用藥物 
□ 常常爭吵,解決不了自己的婚姻問題    □ 常常和親友吵架,解決不了家族問題    
□ 其他_______  

請將你勾選項目內的文字,填入下列_______中,並且一條一條唸出來,直到你有所感受。  

父母_______是他們的問題、他們的責任,不是我。  

當你完成這場練習後,請再想像如果父母就在眼前,你想跟他們說什麼呢?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