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700112

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未來:歐美亞10國工作趨勢觀察報告

Future:My Job
作者原文名 Kim Ran-do
出版日 2014-11-27
定價 $360
優惠價 79折 $284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今周刊935期搶先報導:韓國暢銷作家走訪十國,傾聽年輕人的聲音

感受你的內在熱情,主導自己的工作!

全球青年面臨的困境與台灣相似,他們如何改變、走出自己的路?
你也可以找到突破的契機,翻轉未來!

最具「國際觀」的工作趨勢報告!
最懂年輕人的趨勢專家,走訪多國,歸納6大趨勢、5大策略,
用40個精彩故事 + 全彩照片,把世界帶到你的面前,眼界從此不同!

熱血推薦:魏德聖 導演/褚士瑩 作家/賴青松 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

※ 最懂年輕人的大人──金蘭都教授

作品在亞洲熱銷逾300萬冊,再版超過700次,
繼《疼痛,才叫青春》《最熟悉又最陌生的14億消費者》後,最新趨勢分析力作

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但你並不孤單!
與世界各國的青年同步,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金錢和幸福並非只能二選一,可以同時存在!

世界潮流正在改變,「好工作」的定義已經與以往不同,
世界上跟你同年齡的人,如何從不景氣中破繭而出?

家長、教育體系、社會旁人的既定價值觀,都無法為你的未來負責,
該「如何」自己主導人生?趨勢又會帶來哪些契機?

工作是契約職,夢想是終身職,生活是自由職

金蘭都教授認為:找工作首先要考慮「自己的幸福」,人生只有一次,要為追求幸福而工作。找出其中的隱藏價值,義無反顧的投入,日後也能獲得較高的報酬。做自己喜愛的工作,就有動力不斷學習、進步、自我成長,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成為業界的頂尖菁英。

工作新趨勢隱然成形,未來有無限可能

全世界的年輕人都面臨相同的困境:學歷無用、全球經濟不景氣、資源分配不公,體制僵化、政府無能為力……金教授深刻了解年輕人對未來的徬徨和不安,於是與紀錄片團隊及「首爾大學趨勢分析中心」,走訪歐、美、亞10個國家,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和照片,介紹各國年輕人如何「做自己」,如何面對不景氣,並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

當別人用刻板的思考方式說「你怎麼……」時,自己做主的人,只想留住「明天」;
當別人整日嘮叨「年輕人何必執著於……」時,自己做主的人,只想追求「明天」。

各國年輕人善用在地資源,放眼世界,專注小處,做到最好:

◆越在地越國際化?義大利皮革工藝學院善用在地資源,呼喚全世界!

◆如何創造青年回鄉的理由?以文化振興地方,以政策保障年輕人的發展性。

◆最醒目的商標是「人」!經典名車設計師打造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商標。

◆在學校提早練功?史丹佛大學和德國技職教育 把機會留給未雨綢繆的年輕人。

◆與大公司背道而馳,德國「隱形冠軍」只做自己,在經濟不景氣中獨領風騷。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樂於成為「棕領階級」?創造白領階級新藍海。

◆是朋友,也是鄰居,波特蘭的「在地製造」和農夫市場打敗大型連鎖店。

◆荷蘭工會和政府聯手救援青年失業,讓正職和兼職共生,工作和生活得以平衡發展

◆輕鬆工作照樣薪水豐厚,萊雅、Google讓工作充滿「驚嘆號」!

◆不只讓自己賺錢,也讓別人幸福,如何用小錢微型創業?

◆不要以金錢為目的,文化移民結合在地資源,創造更多小確幸。

◆有風險就有機會,跨國界人才正夯,優衣庫全球員工與日本總公司同薪!

作者簡介
金蘭都

亞洲消費趨勢研究權威,三星、現代、花旗銀行等頂尖跨國公司的消費研究顧問,2011年「韓國蓋洛普論文指導貢獻獎」大獎得主。畢業於韓國首爾大學法學院行政學系,美國南加大博士,現任首爾大學生活科學院消費學專業教授、生活科學研究所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負責人。獲頒首爾大學教育獎的「蘭都課程」,每學期都是最早被搶選一空的課程,學生讚譽為首爾大學優秀教師,並獲得韓國民意推選最佳博士學位論文指導功勞獎。  
金蘭都對亞洲消費者的消費趨勢和市場趨勢的研究,深受韓國青瓦台高層的重視,獲聘為歷任韓國總統智囊團小組資深顧問,為韓國的經濟布局出謀策畫。此外,金蘭都亦於高層領導研討會、青瓦台祕書會議、三星集團市場團會議等舉行講座。他擔任三星集團、愛茉莉太平洋、現代汽車、花旗銀行、第一企畫、韓亞銀行、樂天建設等集團的諮詢顧問,同時被任命為2012年第4屆名譽檢察官,2013冬季特殊奧運會諮詢委員。
多年來金蘭都在韓國最有影響力的《朝鮮日報》上發表關於消費趨勢的評論,2007年分析韓國奢侈品消費者的著作《奢侈韓國》被各大刊物選為「年度好書」,並獲得鄭進基輿論文化獎。年年出版的系列書籍《趨勢韓國》,縝密分析韓國的發展走向,獲譽為「最明快的趨勢教科書」,是各界領袖、商務人士、趨勢觀察者關注的年度話題。
寫給兒子的隨筆之作《疼痛,才叫青春》(圓神出版)是韓國出版史上最短時間內銷售量破百萬、總銷售量達兩百萬冊,並在中國銷售近百萬冊的超級暢銷勵志書,他也因此被公認為「最懂年輕人的大人」。趨勢分析之作《最熟悉又最陌生的14億消費者》(先覺出版)深入剖析中國消費市場新面貌,亦獲得各界好評與肯定。

李載赫
KBS電視節目《PANORAMA》製作人。韓國西江大學畢業,歐洲商學院企管碩士。製作過《小說牧民心書》《電視裝載著愛》《News Today》《世界的現在》等節目。此外,他製作的《生老病死的祕密》《科學咖啡店─超級颱風2030》《幸福的領導力》等被視為兼具大眾化且能確實傳遞訊息的韓國代表性紀錄片。
李載赫致力於傳遞信念給觀眾,他深信以「1%的收視率力量」和紀錄片具有改變世界的可能性。著有《科學與溝通》、《幸福的領導力》等書。

者簡介

葉雨純
國立政治大學韓文系、留學於韓國首爾大學。曾擔任韓國網站翻譯、科技大廠對韓專案管理。譯有《離開公司時後悔的24件事》《最熟悉又最陌生的14億消費者》(先覺出版)《人生的八個關鍵字》(圓神出版)等書。

李統一   
聯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譯有《這樣玩最聰明!用100種互動小遊戲培養小孩的觀察力、專注力、創造力和行動力》一書,現於韓國DREAMTREE貿易公司工作,兼職口譯。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700112
ISBN:9789861342429
336頁,25開,中翻,平裝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讓手中無名的種籽,真心綻放!    賴青松

推薦序  讓我們自己成為想在世界上所看到的改變!    褚士瑩

    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為了人生找到夢想的工作!         

作者序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作者序  現實問題讓人坐困愁城,何處是出口?          

 

PART 1  掌握職場趨勢,主導自己的工作!

 

※在地青年時代來臨

在求職深淵裡掙扎的義大利名校畢業生          

在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遇見的兩名年輕人

 

創造讓義大利年輕人「回鄉」的理由          

義大利的家族企業、釀酒廠,以及餐廳

 

振興地方的文藝復興運動          

義大利皮革工藝學院

 

地方政府保障你的發展性          

義大利托斯卡尼的「喬瓦尼青年支援計畫」

 

「在地製造」打敗星巴克和大型連鎖店          

美國波特蘭咖啡烘焙者聯盟和農夫市場

 

讓職場成為能夠生存的戰場,而非死亡的地獄          

濟州島民宿月之屋 入口網站服務公司多音

 

驚人的一擊,向隱形冠軍看齊          

德國經濟學者赫爾曼.西蒙博士

 

※越來越多年輕人樂於成為「棕領階級」          

懂得屈膝就能贏得這個世界和人脈          

英國管家學校

 

讓少女拿鐵錘做工的迷人理由          

荷蘭馬蹄技術專家

 

荷蘭木匠學校          

木匠們正在DIY自己的夢想

 

越過苦難、奔向幸福的車夫          

ARTEE人力車

 

※你是「游牧上班族」嗎?          

轉換工作領域的數位游牧上班族          

日本的共用工作空間 The Terminal

 

    e工作者的誕生          

英國共同工作空間Central Working

 

讓人樂於兼職工作的烏托邦—荷蘭          

荷蘭工會代表艾爾柯.塔斯瑪 前首相溫姆.柯克

 

連結正職和非正職的橋梁          

義大利青年失業問題專家提托.博埃里教授

 

※慈善的全盛時代,經營你的社會事業          

與窮人共舞!          

孟加拉的鄉村銀行 電信拓荒者

 

你該擄獲的是人心,而不是金錢          

募款專門學校

 

買不起面試套裝的求職者,請看過來!          

提供正式服裝的開放衣櫥

 

※輕鬆工作照樣收入豐厚          

工作量最少國家的逆轉性成功          

法國萊雅 法國都市人的第二個家

 

與眾不同的Fun職場          

美國Google總部

 

一週上班四天太辛苦了,工作應該「逗號」+「驚嘆號」!          

美國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商Smule

 

※微型創業的興起          

以一百美元闖世界          

記錄各種微型創業故事的美國作家克里斯.古利博

 

放低姿態,跳得更高,創業UP          

有故事的幸福編織小鋪,談心也能創造商機

 

波特蘭居民的「菜單醫師」          

為客戶量身打造客製化菜單

 

震撼矽谷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祕訣          

美國史丹佛大學創業社團「底座」創造三兆美元年收益

 

販賣熱情且附贈感動的創意店家          

青年創業家致力於讓更多人過更好的生活

 

PART 2  擬定「尋找我的天職」策略          

 

※再見了,錯誤的職能配對!徵人求職的模式正在改變          

企業和求職者不合拍?職場重要的是「速配」!          

致力於避免職能配對錯誤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爾文.羅思教授

 

利用「時間的碎片」賺取金錢          

提升兼職者工作品質的英國人力銀行

 

如果你真誠關懷他人,又充滿好奇心,社群網路適合你          

社群網路專家賈許.威德曼 企業社群網路 LinkedIn

 

靠創意,而非靠學歷取勝的就業競技場          

美國大學生挑戰平台MindSumo

 

※你的形象識別是什麼?          

世上獨一無二的商標—「ME          

傳遞「真食物」概念的越南三明治專賣店

 

比名車更醒目的商標是「人」          

出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經典車款設計師彼得.施萊爾

 

新自由工作者I-Pros崛起          

法國自由工作者專家史提凡.雷普利博士

 

※學海無涯          

在學校就能先找到工作          

史丹佛大學職涯發展中心 新創101博覽會

 

懂得未雨綢繆的年輕人,在就業現場「練功」          

德國實習生博覽會、凱馳、漢莎科技

 

工作福利制度造就「實在」的教育          

荷蘭社會生活職業知識中心 職業技術教育開發中心

 

※跨國界人才掀起職場革命          

跨越國界,就能跨越界限!          

日本東京壽司學院 優衣庫

 

邁向世界舞台,擁抱熱情不再只是空想!          

義大利米蘭的時尚產業

 

※不以金錢為目的,為追求幸福而工作          

文化移民的小幸福          

濟州島咖啡店Café Seba 一人文化企畫公司

 

不管別人怎麼看,感受自己內在的熱情!          

荷蘭作家朱斯特.魏德曼

 

   站在趨勢的中心,呼喊工作          

沉浸在自己天職的幸福職人—他們的座右銘和工作的理由 

看更多

作者序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數百萬隻天鵝從出生到死亡,一直認為自己是醜小鴨,浪費了一輩子的人生。

節錄自納蘭德拉.賈達夫,《連神都遺棄的人》

◎沒有工作會很痛苦,有了工作卻很辛苦

去年一整年韓國共有五十六萬名大學畢業生、六十三萬名高中畢業生,但是大學畢業生中卻只有二十九萬名成功就業,高中畢業生扣除四十五萬名繼續升學之外,只有五萬名找到工作,其中,找到安定且薪水不錯的工作,或是被大企業錄取的人更是少數。現在的年輕人正為了失業問題而痛苦呻吟著。不只是年輕人,從原本的職場上退下來,夢想開啟第二人生的中老年齡層,也為了找尋適當的工作而費盡心力。工作不只是單純的金錢生計問題,而是關乎於人類的社會價值和尊嚴,所以長期失業的人靈魂也會生病。參加就業博覽會的人潮不曾減少,排在超長隊伍中的某位求職者心聲讓人心驚:「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叫我出賣靈魂也心甘情願。」

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就業之後帶來的煩惱層出不窮,早上起床時強迫自己睜開惺忪的睡眼,準備迎接上班這場戰爭,到了公司衝鋒陷陣,武器不是槍,而是手上的筆,為了生存,只能不斷發想必勝的作戰計畫,工作場合和戰場沒什麼兩樣。如果運氣好遇上「可以準時打卡下班」的日子,又會被卡在交通大亂的下班戰爭中。加班的日子則是雙倍的疲勞轟炸,持續一個月終於盼到帳戶裡令人欣喜的數字,辛苦工作看似得到慰藉,隔天自動扣款的帳單又把這些數字消耗到逼近於零,薪水是工作最重要的代價,但是這些數字只不過是短暫停留?對於許多上班族而言,工作的目標不是自我實現,而是「這個月總算撐過去了」的安心感。上班族待在公司的時間遠遠多過於待在家,對我們而言,職場和工作卻是與壓力脫不了關係,也是不安的源頭。

沒有工作會很痛苦,有了工作卻很辛苦。究竟人類是為了什麼而工作?難道工作就像是薛西弗斯的石頭一樣,是上天註定好的懲罰?對我們而言,工作是什麼?

◎工作是「業」

印度是「多神的國家」,超過十億的人口中有八○%以上是印度教徒,崇拜的神祇從與人類相近的神,到動物形象的神都有。就像是多樣化的神一樣,印度的工作種類也非常豐富多彩:幫忙挖耳朵的工作、幫忙洗衣服的工作、借電話給別人的工作、弄乾牛糞的工作、拉人力車的工作⋯⋯甚至乞討也是一種工作。根據調查報告,印度約有五○%的人正從事從小夢想的工作;反之,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只有二九%、二一%的人認為自己正在做夢想的工作。相較之下,印度有半數人口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天職,為何這個國家能讓國民如此滿足於自己的工作?

在印度教中,工作的目的不是錢,而是宗教行為。印度教中有個字karma,譯為「業」,今生是前世的因果報應,也是為了來世做準備,印度教認為身分或工作都是「業」的結果,也就是說,印度把工作看作宿命,工作是修行的一部分。即使時代已經有很大的轉變,印度還是有許多人深信工作是出生時就已經決定好的天職,若能好好修行和工作,來世就可以投胎為更好的人。他們完全接受工作的貴賤是自己的宿命,對他們而言,工作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天職。或許是因為如此,印度可以毫不費力達成近來西方國家蔚為話題的「生活和工作達到平衡」目標。面對「是否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這個問題,有高達六○%的印度人回答「是」;反觀我們多數人覺得生活失衡,與家人相處時間變少,根據路透社二○一二年針對二十四個國家的調查,只有一九%的人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有八一%的人不滿足現狀。

印度對於工作的滿足感和生活的幸福指數,都比我們來得高,光看調查結果會感覺印度是太平天國,但是若實際了解會發現印度在神話影響下產生許多極端的問題。被稱之為「不可觸碰」的印度階級最下層「賤民」仍然是代罪羔羊,飽受差別待遇,不可觸碰顧名思義就是不淨,這個階層的人甚至走過的腳印都要清理乾淨。雖然一九五○年印度憲法廢除種姓制度,但是長久支配印度人生活的種姓制度早已超越憲法,存在於生活習慣中。連人類最基本尊嚴都沒有的賤民占全印度人口的一五%,表示有超過一億七千萬人無法脫離極端的差距,過著醜小鴨的生活。

這群醜小鴨中有一位深信自己是天鵝,並且成功打破現實這道牆的英雄,他是出生於賤民階層,卻能突破藩籬成為印度中央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顧問,並計畫參選下屆總統的納蘭德拉.賈達夫。首位出身自賤民階級而獲得國際名聲的經濟學家賈達夫,在完全廢除種姓制度這方面投注許多心力,在印度被稱為「活著的聖賢」,並獲得極高的敬重,他在著作《連神都遺棄的人》中寫到沒有人從出生就是醜小鴨,「我認為成功是有可能實現的,世界上沒有無用的人,每個人都有著非凡的力量,就像是童話中的『醜小鴨』一樣。遺憾的是,印度的階級社會裡有數百萬隻天鵝,卻從出生到死亡一直認為自己是醜小鴨,因而浪費了一輩子。」沒有人應該是被烙印著醜小鴨的身分而出生的,賈達夫打破的不只是身分的藩籬,也打破了全世界無數心裡想著「做不到」「沒辦法」,因而緊閉翅膀的天鵝心中的牆。

◎重新思考工作的目的

如同法國作家保羅.布爾熱所言:「人因為思考而存在。」工作本身就像是人生的最終目標,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思維,當大人問:「你的夢想是什麼?」,並不是問:「期望擁有什麼性格和價值觀?」而是問:「你希望做什麼工作?」我們從小到大都被問過無數次「你長大要做什麼?」結果其中的「什麼」就成為最終目標。

一般人不曾思考「為什麼」,只是一味追逐目標,進入職場後也感受不到成就感,充滿不安和疲憊。高速的商業化和資本主義,使得人們忘了工作的真正目的,最近的經濟危機和大量失業潮反而是重新思考工作目標的時候,在不安定的經濟狀況下,備受矚目的反而是放棄金錢和地位,一心找尋天職的人。

根據一項調查,詢問受訪者「工作的目的是什麼?」「金錢」排名第四,「找尋樂趣」才是第一,假如題目改成「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金錢應該就會排名在第一名吧!不管現實如何,或正在做哪一種工作,都希望大家最終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進而樂在工作,不幸的是,卻沒有人告訴你應該在哪裡、如何尋找樂趣、如何實現這樣的工作目的。

現在是認真問自己的時候了:可以帶給我快樂、專屬於我的天職在哪裡?

作者序  現實問題讓人坐困愁城,何處是出口?

「職場」不能給人任何保障,但是「職業」可以,我想對準備踏入職場生活的讀者說,該找的不是可以維持二十年、三十年的職場,而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職業。

THE LAB h代表 金浩

當今職場的現實很讓人無奈,如果說印度的醜小鴨來自於種姓制度,那麼我們的醜小鴨就是指「在意別人的眼光」,以及「無法達成目標產生的自卑感」。

◎薪水族之死

威利到了六十歲還是擺脫不了堆積如山的保險費和繳費單,當了一輩子推銷員的他仍然試圖改變自己不夠寬裕的生活,這對於年過花甲的他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事,雪上加霜的是他被公司解僱,完全喪失希望的他做出了極端的選擇,他希望至少要留些保險金給家人,於是緊緊踩住油門不放⋯⋯

這是一九四九年亞瑟.米勒的劇本《推銷員之死》描述的場面,這是描述一個平凡人走向不歸路的作品,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失業」,丟掉工作這件事可怕到足以奪走一個人的生存意志,更讓人悲哀的是,他並不是以名為「威利」的身分死亡,而是以「某個不知名推銷員」的身分死去。雖然這是二十世紀的作品,但是套用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卻毫無違和感,《推銷員之死》代表現在文明的犧牲者—業務人員的悲哀。

這種悲劇不僅發生在業務人員身上,世界流行用語「薪水族之死」,代表著無數上班族的未來正受到極大威脅。日本在取消既有的終身僱用制後,許多企業以臨時約聘等非正式員工,取代了正式僱用的員工,使得日本薪水族不安的情緒持續高漲,一九八五年正式員工的比例為八五%,到了二○○七年降低至六四.八%;同期間的非正式員工則由一五%提升到三五.二%。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企業可以最容易且最快速縮減的就是人力預算,管控人力預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減少新人的僱用,以及減少公司給予較多保障的正職員工數量。這種方式造成年輕人很難進入大企業當員工,形成走後門的趨勢,於是走後門的非正式員工數量急增。

日本職場的變化也影響了整體社會的樣貌,以打工兼職來維持生計的「飛特族」、不上班窩在家裡自我封閉的「繭居族」、絲毫不想過社會生活的「尼特族」等多樣的新詞彙都反應出年輕人的不安。過去在日本被視為終身職場的薪水族世代已經正式結束了。

這樣的問題不僅發生在日本,薪水族之死在近年金融危機後席捲全世界,而正準備要出社會工作的年輕人就是直接受到衝擊的受害者,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最近發表的報告,全世界青年失業率達到一二.七%,並且預測往後五年此趨勢會有惡化傾向。這場失業災難彷彿瘟疫般會傳染,年輕人好似被遺棄了,地球村的青年正高聲吶喊著:「我要主導自己的工作!」

相對來說,有著較高成長率的中國,就業狀況也不樂觀,十位年輕人中就有一位找不到工作,而且失業人數正逐漸擴大中。改革開放後三十年間快速成長的中國,怎麼也會有青年失業的問題呢?因為工作兩極化,不錯的工作或好的工作職缺不多,有著高報酬的安定工作數量有限,但完成高中學業,也具備能力的年輕人持續增加,在教育上投注許多心血的年輕人寧可延遲就業,也不願意低就。此外,求職者和求才者的標準沒有在同一基準點上,被稱之為「六袋弟子」的中國年輕人肩上負擔也就更沉重了。在一胎化政策下,中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數量增加,面對這寶貝的獨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長輩近乎無條件的提供金錢支援,「六袋弟子」稱號因此而來,這些人從小被稱之為小皇帝,享受所有人的寵愛長大,但是自己長大後,長輩也漸漸年老,依賴後輩提供生活的保障,扶養大家族的擔子日益加重。不容易找到想做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在激烈競爭下沒有人可以依靠,於是越發感到挫折,中國的六袋弟子並不幸福,生育率低加上高齡化社會,年輕人患有憂鬱症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讓「打工灰姑娘」不安的明天

現在整體就業情況緊繃,沒有工作的人所散發出的不幸壟罩整個社會,連第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的社會新鮮人,比其他任何階段的人付出更多心力,卻越來越難找工作。據說寄出履歷,通過書面審核,並且接到公司聯絡的機率只有二○%,但是連這二○%的機會都無法保證一定會有工作。據調查有近五○%為非正職員工,僱用條件不佳的兼職工作及間接僱用的比率占壓倒性的多數。非正職員工的數量比過去十年增加兩倍,不僅釋出的工作數量減少,連僱用的安定性都大幅下降,加上正職員工與非正職員工的薪水差距相當大,而且情況越來越惡化。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打工不再是為了賺取零用錢,而是為了生存,就像是午夜前要回到家的灰姑娘一樣,時間一到就要去打工的年輕世代有著「打工灰姑娘」的新名稱,這些人在必須賺取生活費,卻找不到穩定工作的情況下,只好選擇薪資水準低且不知道可以做到何時的兼職工作,就業市場不安定,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曾幾何時,過去用來賺取零用錢及社會體驗的打工,現在已經變成年輕人「賴以為生」的管道了。

最近打工生計化和僱用市場不安定性成正比的事實,也透過各種統計數據清楚呈現出來,針對「為什麼要打工?」這個問題,受訪者回答「為了賺取生活費」的比率在二○一○年只有二六%,到了二○一三年上升近兩倍,來到四三%,首次擠下往年占據第一名的「賺取零用錢」(三三%),越來越多找不到正式工作的年輕世代透過打工來維生。

灰姑娘在遇到王子之前要先受到繼母的苛刻對待,並且包辦所有辛苦的工作,社會上這些尚未找到工作的打工灰姑娘們,也在惡劣條件下承受各種眼光,並辛苦工作著,為的不是夢想,而是生存。大學校園仍舊可以看到許多年輕人為了充滿希望的明天努力,但是走出教室的學生卻跟過了午夜就會變回灰頭土臉的灰姑娘一樣,在脫離校園的瞬間成為打工灰姑娘,把別人的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拼命。

與那些可以待在圖書館念書的學生相比,踏入就業市場的起跑點已經不公平了,當別人正努力累積更好的學經歷時,每個小時都要好好把握的打工灰姑娘,他們的疲憊早已橫跨國境的界線,擴散到地球村各地。

「就業冰河期」似乎看不到任何消退的跡象,因為旁人過度的關心和負擔而罹患就業恐懼症的年輕人很多,造成大學生一邊打工維持生計,一邊束手無策只能延畢的趨勢。根據就業網站saramin針對全國六二三名大四學生的調查顯示,二○一三年的大四生中有四二%計畫延畢,延畢理由以「尚未做好就業準備」(六七.三%)最多,在就業還沒有保障的狀態下畢業,等同於淪落為失業者。

面對不知道何時才會結束的求職期恐懼,校園裡出現許多年長學生、老男孩,這種現象不止是就業市場的問題,離不開大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影響到社會均衡,畢業後應該要遷移到公寓大廈居住的學長姐們,仍然住在大學城的套房,每天到圖書館當做是上下班,延畢生大多數都窩在房間裡,為了準備考試或公務員特考,他們同面臨踏出校園的不安感,雖然沒有占據圖書館的位置,卻也看不到明天。

這一代年輕人被稱為具有最高學歷的世代,諷刺的是他們同時也是第一代比父母還不會賺錢的世代。正準備踏入社會的年輕世代被困在經濟危機的牢籠中,面對這一波最險惡的僱用寒流,關在校園七、 八年正準備就業的萬年大學生、老男孩來說,最需要的就是主導自己的工作。

為了這群還沒做足準備,更別說主導工作的年輕人,該是大學和社會積極站出來的時候了。要知道,當學生動搖,學校也會跟著不穩定,當學校不穩定,國家的未來也會動盪。

◎為了打工灰姑娘和老男孩,擬定「尋找自己的天職」作戰計畫!

THE LAB h的危機管理和諮商專家代表金浩,在最近專訪中叮嚀社會新鮮人:「『職場』不能給予任何保障,但是『職業』可以,我想對準備踏入職場的你說,該找的不是可以工作二十年、三十年的職場,而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職業。」

身處在看不到明天的時代,職場無法給予我們任何保護,但是職業可以保護我們,「薪水族之死」不只代表可以給薪水的公司減少,也代表這些公司的存在價值降低,現在是職業大過於職場的時代,只要對自己的工作擁有充分的信心和目標,就能把危機轉化為機會。

被稱之為「經營之神」,世界百大企業之一的「日本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他帶領小公司成為世界級企業的過程充滿艱辛,也曾待過無法準時發放薪水的公司,覺得前途茫茫,每天在上下班路上不斷思考是否要離職,但是他沒有因此絕望,工作占據了生活最大的部分,這些來自工作的苦悶,讓他體悟到當自己與工作妥協的瞬間,人生也會跟著大打折扣,於是他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問題給自己:「為什麼要工作?」一個關於尋找工作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透過這個問題,他將「別人的工作」轉為「自己的工作」,開始樂在工作,也因此獲得了非凡的成果。他認為,發現生命的價值必須先領悟工作在人生裡占有多重要的價值,原來讓一名平凡的公司員工轉為日本最強企業家、經營之神的力量,是來自於「享受現在做的工作」這個渺小又平凡的想法。《為什麼要工作?》這本書收錄許多他的職業觀和世界觀,提及「究竟為了什麼而工作?想知道的話只要記住這一點,現在你所做的工作是在鍛鍊自己、修鍊自己的心智,是發現生命價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行為。」尋找工作價值並不需要偉大的哲學或專業知識,只要和稻盛和夫一樣,賦予工作一些動機,不要期待未來,把心思放在如何讓即將到來的明天變得幸福。即使被稱為看不到明天的世代,對某些人來說,世代的不幸並不是障礙,而是轉化為無限可能的機會。

知名高爾夫球星李區維諾曾說;「世界上最辛苦的事就是睡覺,因為腦子充滿想要趕快起床,做明天想做的事的焦慮。」現在社會上的現實又是如何?「工作的時間」和「工作帶來的壓力」占據世界之冠,但是「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排名卻是墊底,每個禮拜最幸福的瞬間只有星期五下班那一刻,過完「黃金星期六」,到了星期日晚上就會開始憂鬱,為「週一症候群」所苦。等到越來越多人認為星期一開始工作時是最幸福的時刻,「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才能真正實現。我認為在這種連睡覺都無法安穩的艱苦勞動現實中,若想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必須要有「開創明天」的觀念,以及洞悉社會經濟變化的能力。

希望現在要講的故事,能夠讓讀者內心獲得一絲救贖。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看更多

試閱

前言    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為了人生找到夢想的工作!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苦惱,終究還是回到我們共同面臨的核心難題:社會、教育、經濟、青少年問題等,解決方法為「如何提供更多好工作?」我的第一本散文作品《疼痛,才叫青春》出版後,這個問題更加重了我肩上的壓力,我曾在書中寫道:「雞蛋自己破掉是生命,被人弄破是食材,由『自己』所主導的人生,才是有『未來』的人生。」許多年輕人問我,該如何引領自己的人生,這也是讀者信件或找我諮詢的學生最常問的問題:「老師,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也不知道未來做什麼工作比較好⋯⋯」

我曾向年輕人提出「尋找自己的天職,主導自己的人生」的主張,多少也有些責任,加上我的身分是老師,又是研究消費趨勢的學者,因此也想針對這個議題出書深入探討。摸索了一年多後,我在二○一二年春天遇到《KBSPanorama》團隊的製作人李載赫,經過具體討論後,我們一致認為現今社會最迫切的議題之一就是「就業問題」,不應該歸咎於政治層面或理想層面,因此決定共同製作一個立足在「自己」這個概念下,以未來趨勢為基礎,從而探討就業問題的紀錄片,於是書本撰寫的工作與紀錄片節目製作就同時進行。

我是長期研究消費趨勢的學者,李先生則是擅長挖掘社會各種問題的紀錄片製作人,我們企畫的內容並非就業問題的感性和個人層面,而是從未來趨勢分析和探討就業市場,要給年輕人一個不同的解答。我們針對(1)未來全球就業市場的趨勢如何變化?(2)如何找出自己的天職?從用全球化和未來取向的角度來分析就業問題。

為了找出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我把得來不易的年假用來走訪世界各地,替「看不到未來的世代」探訪世界上正在追尋夢想工作的年輕人,以及他們正在做的事。從亞洲到歐洲,我們一共走了十個國家,與數不清的年輕人和各領域的專家會面。我們碰到正在為了工作煩惱的年輕人、因為工作而幸福的年輕人、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職場教育中拼個你死我活的學校等,我將他們的心得、煩惱、小成就,以及大挫折交織而成的日常景象完整記錄下來。旅程結束後發現這些尋找天職的年輕英雄們,正在努力改變全球就業市場的版圖。

「好的工作」並不是針對特定職業群的稱呼,而是能否在某個工作中找出隱藏的價值,進而實現自我。也就是說,好工作的重點不在於「什麼」,而是「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投入工作,而且義無反顧的努力。如果《疼痛,才叫青春》讓你開始思考「為什麼」要由自己主導工作,這本書就是給予實質的答案,教導你「如何」過由自己主導的人生。

該是改變的時候了,該要改變職場上令人疲憊的對立,還有一成不變的思考模式。因為社會正在快速轉變,曾幾何時,在劇場吟誦台詞的辯士是最厲害的工作,銀行員和老師是年輕人夢想的職業,長久以來一直是優良職業象徵的律師近年卻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戰戰兢兢,新聞上也可以看到不斷有信用不良的醫生出現,是的,好工作的概念正隨著時代改變,職場也有「趨勢」。

面對這波挑戰,我歸納出六個未來的工作趨勢,以回答第一個問題「未來全球就業市場的趨勢如何變化?」說明世界就業市場的變化;第二個問題「面對這樣的全球就業趨勢,如何找出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將在本書提出對策和建議。以「FUTURE」和「MY JOB」來構成內文主軸,是期望年輕人能透過本書擴展自我挑戰的領域和視野,展望就業市場的「未來」,並主導「自己的工作」。

書中的十一個關鍵主題不只是憑藉文獻調查、直覺,或是採訪而得來,這是每年出版《趨勢韓國》,研究消費趨勢的首爾大學生活科學研究所「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研究人員,長期間累積的研究方法論、資料等科學性分析的結晶。

這本書採訪、分析世界各地主導自己的人生,而且活得相當幸福的年輕人,不只是寫給上班族,也是為了想主導自己人生的年輕人所寫的策略書,同時也提供讀者未來方向和政策建言,也就是說,本書不只給想要規畫未來的年輕人,也為想重新出發,過第二人生的人,提出具有未來性和適時性的觀察報告,期望可以給制定就業政策的決策者和教職人員做參考。 

非常感謝「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和《KBSPanorama》,為了製作更優秀節目和寫出更好作品而不斷努力,感謝首爾大學為了趨勢分析而努力的全美英博士、金書永、徐恩珍、崔智慧、李啟淵、張莉莉、李一順等研究員,以及KBS負責蒐集整理資料的全河英、池善淑、李珍珠等作家,為了展現真實性而努力的鄭喜天、朴大根、趙云鎬等導演,掌控拍攝過程的現場導播李東煥,並且特別感謝作家趙美善協助我將雜亂龐大的資料系統化。沒有這些人的付出,就無法完成走訪世界蒐集而來的資料分析,也無法出現集結如此龐大資訊的書和節目。希望所有人的辛苦和付出,可以帶給想要實踐夢想的人們一些方向,也希望對制定更完善的就業市場政策,盡一些微薄之力。

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了。年輕人,為了自己的人生,找到專屬於你的獨特工作吧!             /金蘭都&李載赫 共同撰寫


※振興地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皮革工藝學院

若全球經濟使得工作機會減少,相反地,地方經濟是否可以提供工作機會?這就是創造工作機會的「地方經濟論」。若要觀察地方經濟的活躍程度,義大利可說是最標準的範例,雖然國家深陷經濟危機,但是地方經濟的健全發展卻成為義大利經濟不至於嚴重衰退的支柱。

◎一針一線,延續大師精神的皮革工坊

佛羅倫斯是但丁、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伽利略、波提切利等無數大師巨匠們誕生或留下足跡的地方,充滿中世紀的浪漫風情,因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無法推動製造業招商或進行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因此主要工作機會為觀光和服務業。最近全世界經濟不景氣,觀光客人數銳減,居民為此十分煩惱,但是在艱困的環境裡,仍然有一個地方的事業蓬勃發展,甚至以驚人速度成長,還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它就是歷史悠久的佛倫羅斯皮革工藝學院,專門教導皮革工藝的製作技術,同時也是生產和販賣皮包、首飾、衣服、生活用品等各式各樣皮製品的工坊。

皮革工藝學院位於通往佛羅倫斯城的聖十字教堂中,雖然不如米蘭大教堂雄偉,建築物仍給人典雅的感覺。走廊一隅,有一群年輕人在老舊的作業檯前默默縫製皮革,完整保留三百年前使用的裁縫技法。為了學習這項技術,需要進行數年的學徒訓練,二十八歲的年輕人佛朗西斯科在這裡學習了十年的傳統技術,不久前才晉升為工匠。

「我是佛羅倫斯人,在這個藝術之都長大,自然而然走向這個領域,我也是教師中較為年輕的工匠。」

佛朗西斯科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十分自豪。若以他們現在的實力,大可選擇以製作皮包聞名的大品牌,怎麼會屈就於黑暗狹窄的教堂工坊呢?佛朗西斯科明快地回答:

「大公司終究是企業財團,不是工匠創作的工坊,只是製作物品的工廠。企業需要大量生產,大多交由機器處理,一天可以製作一百個以上的同款式皮包,但是在工坊裡一天最多只能做出兩、三個。因為全部都是手工製作,每一個皮包都不同。我們用三種東西代替機器:運用我們的頭腦,竭盡我們的心力,親手製作所有的物品。我們每天都不一樣,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都有所不同。這就是工坊的魅力。」

正是因為這裡的皮包以頭腦、心,以及雙手製作,皮革工坊在不景氣中銷售量卻能急速增加,即使價格不斐,但是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買到「限定版皮包」,人氣非常旺,也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許久之前,前人不斷鑽研、磨練技術,留給後代良好的聲譽,而後人懂得古老事物的價值所在,並且願意繼承美好的傳統,尊重歷史和敬重工匠文化,因此展現出無比的自信,也贏得了尊敬。

「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看到全世界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學習,我感到很滿足,特別是有很多從東方國家來的年輕人,想要學習我們的技藝。工坊是隨時開放的,無論是誰,只要有學習的熱情,我們都會接受。為了這些來自全球各地年輕人的未來,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我們一定會將自己的一切傾囊相授。」

如他所言,在皮革工藝學院中,亞洲學生的人數明顯增加,他們也在角落裡一針一線縫製皮革,為了成為專業工匠而勤奮努力地學習。

「最近,最樂觀的現象是許多東方年輕人注意到我們的工坊,他們來到這裡學習燙金的方法,利用皮革製作藝術品的技術,以及完成自己喜愛物品的技能。除此之外,他們日後可以運用在這裡學習的技術開創事業。我們隨時準備迎接這樣的年輕人,無論何時,我們都會在這裡。」

這裡沒有工匠特有的傲慢和封閉性,只有對外國人的寬容和包容,這家皮革工坊立足之地雖小,卻放眼全世界。

◎與其走向世界,不如在原地呼喚世界!

這所由皮革工藝學院協助成立的職業學校,其歷史和曾經是一片廢墟的佛羅倫斯一同開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前,天主教方濟會的修士們為了讓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孤兒具備自立的能力,將一幢已經被遺忘百餘年的十九世紀中期建築物,改建成為職業學校。當時佛羅倫斯以皮革加工聞名,修士們相信皮革加工技術能為這些孤兒帶來工作機會,日後,這間學校培育了無數皮革工匠,直到現在仍延續其優良傳統。

這家皮革工藝學院最大的特徵是實施學徒教育,並且直接僱用,也會積極輔導學生就業。為什麼即使學校要負擔龐大費用,仍然長期努力教育學生呢?學校代表蘿拉.高利對於學校和學生感到非常自豪。

「我是活在這個時代的世界公民,但是我認為各地的傳統文化都應該被保存。在義大利,皮革加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要維護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年輕人,教導他們具備認識皮革的眼光,在購買昂貴的名牌包時,要能看出在品牌背後的真正價值。如果能夠訓練出察覺品質優劣和工匠手藝的眼光,那麼不論在哪裡都能守護傳統,並發展屬於自己的事業。」

小小的學校能被稱為「工廠」,還能挽救衰頹的城市,他們花費相當多時間和心力培養年輕人成為工匠,如果這些人離開到外地,對在地經濟不會造成傷害嗎?她以堅定的語氣回答:

「不會的,這些學生將我們的名字告訴了全世界,這樣還不夠嗎?即使沒有走向世界,也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在世界上創造在地獨有的特色,或許這就是真正的在地力量,也是真正的全球化吧!」

※「在地製造」打敗星巴克和大型連鎖店──美國波特蘭咖啡烘焙者聯盟和農夫市場

美國是多數國際企業的總部所在地,也是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的根據地。為了能夠進入主流企業,美國年輕人的競爭壓力可說相當激烈。在這個大企業彼此廝殺的戰場上,有一個地區因為在地青年的努力而維持地方經濟發展,就是美國知名的綠色城市波特蘭。

波特蘭在二○○○年初期,歷經網路經濟泡沫化之後,失業率曾經攀升到最高點,由於低落的生產率和廉價的工資,使得波特蘭由原本的富裕逐漸衰落,被評選為退休後才想居住的城市。為什麼這個當年連居民都紛紛遷離的城市,如今又一躍而成為美國人最想居住的城市呢?波特蘭有什麼力量可以產生如此戲劇性的變化?

◎小眾烘焙業者掀起咖啡風潮

波特蘭正以驚人速度恢復城市競爭力,這個地區以綠色產業和永續發展的經濟體制,從「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躍升為「最想居住的城市」。但是真正的理由是—波特蘭的中小企業和自營戶發展蓬勃,擴大城市經濟的量和質。這裡的中小企業比例高達九五%,創造的就業機會為二十五萬四千人,在素有「大企業天堂」之稱的美國,這些小型商店是如何存活並振興地方經濟呢?

在波特蘭市中心,毫無意外地有大型連鎖咖啡店星巴克進駐,但是就在星巴克對面有一家小巧精緻的咖啡店名為西北咖啡屋。咖啡店老闆亞當.麥高文很有勇氣,他是波特蘭咖啡烘焙者聯盟的創始人,正悠閒地翻炒咖啡豆。他遞給我一杯卡布奇諾,充滿自信說:「這大概是你這輩子第一次喝到這麼好喝的咖啡。」亞當的自信是有原因的。

「這是我親自烘焙的咖啡,而咖啡生豆也是經過嚴格的品質管理,少量生產,也就是微量批次的生產方式。我親手烘焙生豆,也可以管理咖啡製作的整個過程,最重要的是能夠降低成本。對波特蘭的小型商店來說,成本可以降低到多少至關重要,關係著店家的成敗。雖然購買批發店已經先炒好的原豆比較簡單,但是為了要區隔小型咖啡店和連鎖店的差異,烘焙就變得很重要。」

但是像亞當這樣的小型咖啡店要烘焙生豆並非易事,因為無法大量購買,不容易確保每次都能拿到高品質生豆,於是他創立咖啡烘焙者聯盟。

「咖啡烘焙者聯盟對於小型咖啡店業者來說,是最合適的型態。因為小型咖啡店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無法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質生豆。在我聯合市區其它咖啡店成立了咖啡烘焙者聯盟後,就可以獨家購買品質優良的生豆,不但可以確保穩定的來源,還能認識不少從事相同工作的好夥伴。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四家咖啡店加入,我相信日後還會增加。」

咖啡烘焙者聯盟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各家咖啡店,以合理價格提供品質最優良的生豆,讓小型咖啡店不必犧牲利潤,依舊可以販賣好咖啡,既維持小型咖啡店的獨立性,在必要時也能一起合作大事業。

「波特蘭是個小地方,因此與經營良好的咖啡店業者保持密切的關係極為重要,我們的共通點比差異點多,雖然主要是以提供優質產品和成為咖啡業的代表為優先,但是認識這些進來店裡的客人,使他們成為共同體的一員更加重要。」

這個組織不強調差異點或與其他業者競爭,而是發現彼此的共通點,一起成長,這是認同彼此在同一個地區扎根的「社區朋友」,才可能做到的事情。對亞當而言,咖啡店最大的意義不只是賺錢的營利事業,而是與其他業者組成共同體,活絡地區經濟的共同場所。…….

亞當說著自己遠大的夢想。

「波特蘭仍然需要許多外來資金,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目前的所得主要還是依靠地區經濟的循環,市場必須要擴大發展,讓僱主、員工,以及地區的所有商家都能夠自立生活,而這股力量來自於地方。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歪理,但我相信只要多關心自己的社區,就能被世界看到,這也是我創立咖啡烘焙者聯盟的最終目標。」

亞當的目標正在逐漸落實,波特蘭已經在咖啡市場上以「獨立咖啡店之都」而占有一席之地,緊追在「連鎖型咖啡店之都」西雅圖之後。小型咖啡店越蓬勃,地區整體的經濟產值也越高。位於美國西北部這些小型咖啡店,透過互相結盟購買高品質原料,並且親自烘焙,掀起咖啡生意的巨大浪潮。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能與星巴克競爭的力量,是來自於經營咖啡店的在地青年懷抱著對居住土地的關愛,他們對地方有著深厚的關懷和對共同體的信賴,慢慢生根、萌芽,最後結成繁榮發展的果實。

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沒有特別的宣傳,也沒有華麗的品牌,只有蘊含真心的一杯咖啡,還有真誠相待的空間。來往的客人比誰都清楚它的真心和誠意,才會選擇規模比星巴克小的社區咖啡店,這不就是所謂的地方競爭力、社區力量嗎?

◎販賣信任的在地市場—農夫市場

…….

在電車經過的波特蘭市中心,每個週末固定會舉辦特別的市集,附近的農夫直接將農產品帶來販賣,亦稱為農夫市場。因為沒有中間商和代理商,農夫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因此價格便宜,品質優良,極受當地居民歡迎。除了農夫栽種的各種蔬菜和水果之外,也以此為原料,製作各種類型的果醬和麵包,吸引顧客停下腳步購買。在農夫市場裡,只要是農作物製作的產品皆可以販賣,即使是農產品市場也可以販售巧克力、果醬,以及麵包,因為這些都是農夫親自製作的產品。……….

大多數來到農夫市場的農夫都有流通業或地區商店等其它銷售通路,但是每週六仍聚集在市中心的街道上,為什麼?

「我們另外有家店面,也在網路上販賣,但我們想促進整個地區市場的發展,這裡地點非常好,主要的大市場都是從市中心開始,受到大家喜愛後才普及到社區各個角落,這裡的農夫市場之所以經營有成,是因為大部分波特蘭居民支持地方事業。」

從波特蘭市區的市場可以發現居民對地方的關愛和自豪,一個失業率創新高,逐漸走向沒落的小城市能有如此驚人的發展,不是仰賴大企業和技術專家,而是由小商店和平凡居民的關心和努力促成的。從街頭市場可以感受到居民對地區的信賴,這種對「我們社區」的信任感正是波特蘭在地青年克服危機,奠定發展基礎的秘訣。農夫市場也有自己的貨幣。消費者可以用信用卡購買需要的金額,就能得到等值的貨幣—只能在波特蘭農夫市場使用的專用貨幣。消費者購買物品時將貨幣付給商人,商人可以將這些貨幣現金化,轉換成美元,再用這些現金購買農作過程中需要的物品,或是在回家前繞經小型咖啡店,喝上一杯咖啡。重要的是,地區貨幣在地區內流通周轉,而地區經濟在這樣的良性循懷下也可以逐漸成長。從攤販到自營業者,使用者和勞動者在這樣的循環中培養出信任感,地區經濟的質和量就會明顯改變。波特蘭的青年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熱情,「在地製造」的價值就是最佳證據。

※驚人的一擊,向隱形冠軍看齊──德國經濟學者赫爾曼.西蒙博士

要尋找功成名就或贏得響亮名聲的年輕人並不困難,這些人的成功故事已是街頭巷尾的傳奇,甚至被媒體報導而迅速傳播到各地。但是我們在本書要介紹的不是那種卓越超群的事例,更不是要以那些人的特殊經驗質問年輕人:「為什麼你不能那樣做?」我反而想要如同爬樓梯一樣,一步步發掘在地青年的故事,這些人如同寶物一樣珍貴。

最近在韓國最熱門的政策是培養中小企業,有個理論因此而成為關注焦點,就是「隱形冠軍」。所謂的隱形冠軍,就字面上的意思是幕後英雄,是指不為人知、潛藏的小巨人業者,雖然規模較小,容易被人忽略,卻是優秀的企業,它們默默深耕利基市場,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頂尖的企業。德國經濟學者赫爾曼.西蒙博士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即使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仍然活用在企業的發展策略上,因此相關的政策重點是創造更多隱藏的寶物—隱形冠軍,包含了青年創業補助、振興地方經濟、培養中小企業,以及創造工作機會。

德國是這次在經濟危機中屹立不搖,帶領各國逐漸復甦的唯一國家。不靠大型的國際企業,經濟內部結構卻很穩固的原因為何?正是潛藏在各地的隱形冠軍,這也是韓國在地青年最嚮往的目標,究竟德國如何培養為數眾多的隱形冠軍呢?

◎從在地青年到隱形冠軍

有些企業的規模不如大企業龐大,卻成為全球市場上的領導者,這些企業被稱為隱形冠軍,它們不會忙碌追逐大企業的方向,而是與大企業走相反的路,在所屬的市場上獨領風騷、占有一席之地的優秀企業。西蒙博士提出隱形冠軍理論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前,他親自選出世人所熟知的德國隱形冠軍,這些企業如今又是什麼模樣?是否仍然在全球市場上名列前茅?或是經過短暫風光後,無法克服中小企業的限制,因而慢慢沒落?西蒙博士的回答令人驚訝。

「我二十五年前找出來的隱形冠軍企業至今依然成功。德國一千三百個隱形冠軍在過去十年間,持續創造超過一百萬個就業機會,成長率約為一○%,與一九九五年相比,規模成長了五倍左右,市場占有率在全球舞台上也逐漸擴大。除此之外,我們現在仍看到他們主導創新的浪潮,從各項標準來看,我確信他們可以持續獲得成功。」

西蒙博士指出,在全球經濟積弱不振下,相較於其它國家,德國能夠安然度過危機的原因是隱形冠軍建構的緩衝地帶,而製造緩衝地帶的關鍵就是「出口」,恰巧與國家出口規模依靠少數企業決定的傳統觀念相反,中小企業的對外貿易能力卓越,也就是隱形冠軍要越多,出口才能更為擴大。

「隱形冠軍以精緻、細膩的風格為利器,得以進軍世界市場。事實上,德國的隱形冠軍生產率比大企業來得高。擁有數千、數萬名員工的大企業,員工彼此不熟悉,無法跳脫履行上司指示為優先的垂直結構,但是小企業的員工彼此相熟,擁有深厚情感,也因此較有利於團體行動,相較於分成許多事業單位的大企業來說,更有彈性。因為員工都了解工作流程,可以提高生產力,形成企業的競爭力。」

隱形冠軍由少數菁英成員集中研究開發,比大企業更能制定出具實用性的策略,並迅速將產品推進全球市場。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能與星巴克並駕齊驅,也就是這個原因。

◎以「共同體意識」帶領地區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並非指大都市中的大企業,而是以地區為基礎的地區經濟的支柱。以此層面而言,在地青年的理想藍圖就是當隱形冠軍,以地區為基礎持續發展,有一天就能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隱形冠軍。西蒙博士補充說明:

「沒錯!是地區的力量。隱形冠軍主要位於地方,而非大城市。這種地區型的企業,員工和僱主要彼此依存。對員工而言,公司是這個小地方唯一的職場,站在僱主立場來看,僱用當地居民為員工,因為沒有人員可以替換,所以要繼續維持,在這樣的條件下,彼此都以真誠的態度相待。再加上隱形冠軍中有高達六九%為家族經營的企業,雖然漸漸將公司經營從家族成員轉為專業經理人,但是長期以來由家族經營的企業在地區累積基礎,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較高。事實上,隱形冠軍企業每年的離職率僅二.七%,較德國整體平均的七.三%還低,這些企業具有特殊的企業文化,員工年輕時從實習生開始,逐漸被公司同化,對於企業文化有著與眾不同的熱情,企業即使遭遇經濟危機,也不輕易解僱或裁員,也是因為這種地區基礎的特性。」

………….

因為在地青年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他們有著美好的未來,他們從事的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不得已選擇的工作,而是尋找微小,卻能培養自己專長的工作,並且開始改變、擴大自己的視野。慢慢地累積工作實力,就能成長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隱形冠軍。

年輕人應該要為了成為隱形冠軍,而開始挑戰傳統,不要只局限在穩定的工作,找尋具有隱形冠軍潛力的優秀中小企業,與那些企業共同成為隱形冠軍,或是培養自己的事業成為隱形冠軍。

※懂得屈膝就能贏得這個世界和人脈──英國管家學校

英國興起一種備受矚目的職業—管家。電影《蝙蝠俠》中穿著端莊,舉止得宜,協助輔佐蝙蝠俠所有日常生活的阿福,他的職業就是管家。在一般人看來,這種職業說得好聽是管家,其實也就是俗稱的下人或幫傭,而近年來英國的高學歷者為了想成為「下人」,一窩蜂擠進專門學校,究竟是什麼緣故?雖然看似難以理解,若是跟大家說這些人的年薪最高可到二十四萬美金,就不是那麼難懂了吧?

◎下人?幫傭?最高年薪二十四萬美金的頂級管家教育機構

英國管家學院是世界知名的英國管家學校,外觀看起來是平凡的現代建築,裡面的上課教室卻是陌生又奇特,放在學生面前的不是書桌,而是餐桌,桌上放的不是書或電腦,而是紅酒、酒杯,以及各種餐具,各種類型的管家教育訓練課程就是在這個地方進行。

學員們按照老師的指導反覆調整姿勢,表情相當認真,為什麼這些人要專程到學校學習稱不上高等的職業呢?從荷蘭來上管家課程的女孩說:

「英國的管家文化具有相當優秀的傳統,能夠成為傳統的一部分是件很酷的事,透過服務讓人留下忘不了的溫暖,這種經驗讓我感到滿足,讓他人感到幸福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英國有許多專門培養管家的學校,為了成為管家而擠進這些學校的年輕人正急速增加中。九○年代不過只有一百位管家左右,到了二○○○年已經增加到五千位,光是這個數字就足以證明管家具備多麼高的人氣。因為大環境不景氣,在英國不容易有這類工作的職缺,但是在中國等新興富豪及飯店等觀光事業,英國培訓出來的管家很受歡迎。畢業於管家學校的起薪很高,最少也有兩萬美金,據說頂級管家最高年薪可達二十四萬美金。…………..

從這裡畢業的許多學生都在世界各地從事管家工作,從豪宅管家、豪華郵輪服務生、私人飛機空服員、超級遊艇服務生、大使館和外交部常駐經理、飯店渡假村餐廳經理等,涵蓋範圍相當寬廣。因為這些自信專業且活躍於全球各領域的管家,英國除了廣為人知的「紳士國家」外,也多了個「管家國家」的稱號。

◎百萬富翁、億萬富豪,以及世界頂尖菁英正在尋找的專家

……

管家在現實生活中和電影裡的優雅模樣有很大差距,應對所有訪客都要進退得宜、不時低下頭、從飲食到打掃包辦所有大小雜事。實際了解英國管家學校的教育課程就可以發現,從打掃、烹飪、洗衣服、燙衣服,再到侍酒、擦馬靴、照顧寵物等,幾乎包辦所有雜事,因為管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料理家務事。一般亞洲國家沒有管家文化,對於這樣的教育感到陌生,我也曾懷疑年輕人真的能夠承擔這種工作嗎?現在擔任遊艇服務生的路易斯為了學習更專業的技術來管家學校上課,他的想法讓我相當意外。

「遊艇服務生看起來很棒吧!遊艇的設備僅次於飯店,可以一邊搭乘遊艇,一邊旅遊世界各地,其實大部分工作就是提供乘客飲料和清潔遊艇內部,就像管家一樣,要負責遊艇的所有雜事,剛開始真的有點適應不良,以為可以跟著富豪過奢華生活的膚淺幻想瞬間幻滅,但是越做越有成就感,看著辛苦流汗打掃到一塵不染的遊艇,我覺得非常驕傲,不管客人有沒有看到,把遊艇整理乾淨這件事讓我樂在其中,這是連我都想像不到的變化,竟然可以從過去被認為是最低等的打掃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在英國,長期經濟不景氣且工作難求,管家成為新興的藍海職業,不只年輕人嚮往老了以後還能保有專業,而且沒有退休年齡限制的工作,許多從事其他專業領域的人和上班族,正在虎視眈眈。擔任英國管家學院校長的蓋瑞.威廉斯表示,管家是求職市場上最具成長優勢的工作。

「近年來,全世界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快速增加,這些人非常需要幫忙打理家務事的管家,除了非得自己經手的事情外,剩下的都希望可以交給受過專業訓練的管家。生活品質越高,對管家的需求量就越大,從實際資料顯示,英國管家服務產業跟去年相比,成長了二○○%以上,以現在的趨勢來看,未來管家的市場成長性可說是無可限量。」

因為這樣的趨勢,讓世人對管家這個職業的認知起了很大變化,從過去「負責打掃和做雜事的下人」,轉變為「世界少數菁英身邊最親近的輔佐專家」,大家對於管家的印象正在改變中。……

這些穿著管家服裝並引領自己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內心清楚知道,照顧他人等於是照顧自己的明天,唯一的不同就是,比起接受照顧,給予照顧更能獲得成就感。這些人所流的汗水為過去沒有人看好的「管家」職業,添上了全新的色彩。

※讓人樂於兼職工作的烏托邦,荷蘭──工會代表艾爾柯.塔斯瑪&前首相溫姆.柯克

◎工作問題的救援投手—圩田精神

荷蘭現在二十五歲以上青年世代兼職比率高達七一.九%,根據二○一一年資料顯示,荷蘭總體勞動人口中兼職勞動者比率為三七.二%,卻沒有產生勞動條件的問題,這是因為荷蘭實施的勞動政策軸心「相同勞動─相同工資」,也就是反就業歧視法。荷蘭透過消除僱用差別及提高兼職比率的政策以降低失業率,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此政策效益在荷蘭算是成功的。為什麼能夠達成這種社會協議呢?因為荷蘭的政府、企業、勞動者三方並不是對立或鬥爭的關係,而是基於合作的前提下,彼此讓步,荷蘭人從很久以前就知道解決共同問題時,需要集體合作,光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這樣的覺悟是荷蘭圩田模式的基本原理,在他們的認知裡,與分裂或對立相比,合力解決問題才是所有人共存的生存之道,也是支撐荷蘭成為自由工作者天堂的力量。荷蘭最大工會聯盟的代表艾爾柯.塔斯瑪,對於圩田模式做出這樣的說明:

「圩田模式的例子很多,最知名的莫過於《瓦聖納協議》,為了解決失業,尤其是青年失業問題,政府成為社會的合作夥伴,共同商討失業問題的解決對策,工會答應合理薪資的要求,企業則答應把工作時數由四十小時調降為三十八小時,如此一來,相同的工作就能分散給更多人力。這個協議對於解決失業問題可說是非常成功且關鍵的一步,從此之後,勞資雙方都捨棄過度的欲望,維持合作共生的關係,可說是展現圩田精神和價值的最典型例子。」

一九八○年代時,荷蘭政府和勞工之間充滿緊張和對立,但是危機當前他們選擇放棄對立,發揮社會性合作關係,達成「共享工作政策」,以減少工作時間,原本兩個人做的工作可以分享給四個人,利用工時短的兼職工作來達成僱用效益極大化的策略,投入「合作共生」的圩田模式做為救援投手,而解決失業問題的結果得到「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這個豐碩果實。塔斯瑪認為荷蘭的工會不會使用罷工或暴力的理由,也是因為經歷過圩田模式帶來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尊重彼此會比爭執帶來更好的結果,就像鄰近的德國是勞資雙方相互仇恨,完全是死對頭,協商結束後各走各的路,但是經歷過長時間協商後,公司和員工一起到酒吧喝酒才是我們的文化。」

◎力求工作和生活的均衡

荷蘭前首相柯克是被譽為勞動協議教科書《瓦聖納協議》的重要推手之一,他是讓圩田模式的共生傳統復活,高明解決社會問題的老將,不過,放下對立和糾葛,強調合作和協調的圩田模式,只能是荷蘭的專屬產物嗎?是否能夠套用在其他國家?前首相柯克這麼說:

「圩田模式是荷蘭歷史和傳統的一部分,對於圩田模式有興趣的國家,當然也可以擷取部分想法來做研究,透過實際執行以獲取靈感。但是,這樣的模式並非輸出品,如果國家和人民對於達成協議,也就是傾聽對方意見,相互讓步妥協,以找到共同出路這件事沒有真正的決心,談再多圩田模式也無法進入實行階段。圩田模式可以做為靈感來源,讓其他國家靈活運用,但無法完全移植到另一個國家或是另一個社會。」

前首相柯克認為荷蘭工作最值得關注的特色是「相同勞動─相同工資」。

「兼職人員的契約、失業津貼、獎金分紅與正膱人員完全相同,除了根據工作時間長短而領不同的薪水之外,其他完全沒有差別,而且我們並沒有特別協議,若只是因為僱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待遇,是不符合常識的事情。」

近年來荷蘭的非正職,尤其是時薪工作的人氣越來越高,在法規和制度的保障下,許多人比之前更傾力關注工作和生活是否能得到均衡。

「我認為年輕人與其枯坐等待夢想工作來臨,不如把握機會體驗更多工作。先累積一定的工作資歷,進入穩定的勞動市場後再來尋找,若持續失業就只能夢想擁有工作,而無法擁有夢想的工作,主客關係完全顛倒了。我認為替年輕人創造出僱用機會是我們的義務,要更努力使其變為可能。」

世界各地都有飽受失業痛苦的年輕人,荷蘭也不例外,即使失業率明顯比其他歐洲國家低,就業率也比歐洲其他國家高,但是在這個國家一定也有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藏起來的青年。我們的現實層面比荷蘭還要棘手,但是要達成類似的協議並非不可能,我們也需要讓明天變得更好,縱使這條路可能會充滿陡坡,不像荷蘭一樣平順,也還是要創造出自己的路。不是為工作而活,是為生活而工作,這條專屬於我們的共生道路,一定是存在的。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