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長型公司,而不是跨國企業
成長型企業是指目前處在創業階段,但由於自身的某些優勢而深具發展潛力的公司。我通常建議大學畢業兩三年的年輕人先到成長型公司工作,並爭取這類適合自己的公司,而不是去擠獨木橋、打得頭破血流,一味地想進入跨國企業工作。
我認為在成長型公司待三年,比過早進入大企業能夠教給你更多的東西,特別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平台,它們的主管—也就是你會遇到的上司,對你的影響也是非常不一樣的。在這兩種企業中,人際環境更有天壤之別。
一家成長型公司工作的年輕人寫 Mail 給我,主要內容就是訴苦:公司制度不完善,資源分配沒有系統化,同事沒有經驗,激勵機制不健全,各方面都需要親力親為。於是他很困惑地問:「請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我本身就是從美國一家成長型公司展開職業生涯,目前也在為很多成長型企業提供發展諮詢服務和深度人脈的建立,對於他提到的這些問題深有同感。在回覆的郵件中,我告訴他:
您提到了「親力親為」,這恰恰是您的事業機遇,是鍛鍊自己能力、積累經驗的好機會,而這正是大企業不會提供給你的。待在成長型企業,您會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和公司一起突破,還是一起平庸?在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您會建立人生的目標,幫助自己迅速找到方向,並且在與上司的合作中獲得豐富的實戰經驗。
一家成長型公司,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發展的不確定性──前景不明朗
公司剛成立,風險和機會是並存的,面臨的問題都很重大,比如公司的未來有發展還是毀滅,是平庸還是優異?選擇不但擺在上司面前,也擺在你的面前。這種不進則退、不動則死的環境,遠不是跨國企業或事業單位穩定而令人懶散的氛圍可比擬的。
你在這裡有快速升遷的機會,也有立刻下台的可能。而這都掌握在你上司的手中,取決於你和他的合作;你要迅速而有效地展現執行力,發揮自己的潛能,這具有極大的鍛鍊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你從上司身上學到的東西是無限的。
企業文化尚不具備──價值觀草創期
公司發展初期,一般不會特別注意企業文化的形成。你處在一個創業團隊中,同時也是建立企業價值觀的一分子。換言之,這家公司如果將來得以發展壯大,它未來形成的企業文化會留下你的烙印。大多數人都擁有這樣的機遇,卻很少有人重視並把握住。難道你不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嗎?
流程制度不完善──制度完善期
在成長型企業中,你期待的完美資源分配、豐富的培訓和福利、清楚的支付及回報機制都可能不存在,因為這需要你親自參與建立。很多時候,你可能是公司裡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而且也沒有人有義務告訴你如何去做。有時上司恰巧在觀察你會怎麼做,考察你是否能夠承擔大任。因此,在這種環境中,你就必須學會主動承擔百分百的責任,工作時不依賴任何人,並且把事情做到最好。
那麼,當公司解決生存問題後,你會赫然發現:自己成為這家企業發展的奠基者,成了元老之一。你會是和上司並肩作戰的第一批成員,也將是獲得最大受益的人之一。即便此時你選擇離開,也會很想對這家公司、對這樣的老闆說一聲感謝,因為他已經幫助你變得強大,這是其他類型公司無法給你的。
成長型企業肯定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否則它就不是「成長」,而是「成熟型」的公司了。比如許多人剛進入一家創立不久的小公司,屁股還沒有坐熱,它就關門大吉了。有的人雖然懷著謙虛學習的心態來到這裡,卻不幸碰到一位脾氣暴躁、不適合當老闆的人,然後很悲慘地度過一段噩夢般的歲月。這些問題雖是缺陷,卻也決定了它將是一個考驗人們各項能力的平台。
它給你壓力,同時也給你非凡的經歷和累積。如果你在這裡遇對了人,結果就像中大獎一樣,對你將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而不是用現在的眼光看過去。懂得用這種心態來看待自己的人生時,你就知道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自己應該如何選擇工作環境了。
這個例子也告訴你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好公司和好上司,你要哪一個?該選好上司的理由
作者:李維文
旅美華人,國際知名公共關係培訓專家。
曾擔任美國前副總統錢尼參選總統時的顧問組成員,並與美國政壇公關高手史密斯聯手成立公關公司,參與多起世界級企業的收購談判。
在美國擁有百萬讀者群,本文出自代表著作《找對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個人》
推薦文章:
話題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