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食安問題,最近新聞最紅的就是政府、公司各高層輪番的「道歉」。
為什麼不道歉?為什麼現在才道歉?為什麼有人如阿基師道歉後反而受到鼓勵,有人道歉後卻仍是一身罵名?
道歉不只是因為感同身受,更可以成為化險為夷的關鍵!
***
人生在世難免說錯話、做錯事,然而我們從小到大其實沒有真正學過道歉,只知道道歉要有誠意,但不曉得抽象的「誠意」要如何透過聲音、表情與肢體表現出來。
常見的「沒誠意道歉法」有以下三種:
1.做了道歉的形式,但沒有真心認錯,擺明了不認為自己有錯,只是礙於輿論壓力不得不說些道歉的話,例如:「我坦承行政上有疏失」「道歉就道歉,誰怕誰啊!」「是某某人叫我出來道歉的」……
這種例子到處都是,譬如說新聞報導:「赴江國慶家道歉?陳肇敏只表示:有營區指揮官的行政疏失……」「認錯了!張慶忠為--機靈的30秒--鞠躬道歉……」你會覺得他們的道歉有任何安慰與幫助嗎?
2.搬出一堆藉口試圖證明犯錯是理所當然、不該怪罪的,例如:「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都是某人害我的」「都是媒體斷章取義,我何錯之有?」……
一被質疑就歸到媒體斷章取義的事蹟,相信大家常常看到。最近就有個明顯的例子:「粽子太貴,建議民眾端午吃茄子?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遭媒體斷章取義……」但這好像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3.官腔官調。在我的作品《聲入人心》裡曾提到,典型的官腔官調有幾個特色:音階較高(唱高調)、語速較慢、用無意義的語尾助詞斷句,而且斷句斷得很頻繁,例如:「這樣『啊』!」「怎麼會這樣『捏』?」「應該不會『吧』?」「是這樣『啦』!」「我們一切依法行事,好不好?(你們就別再問了好不好?)」
紆尊降貴地講了一堆好像有回答或說明的話,但仔細分析才發現根本沒有重點,或者缺乏解決問題的實質承諾。簡單的說,就是沒誠意的純應付,讓人聽了更生氣。
事實上,及時且內容、形式合宜的道歉,不僅較有機會獲得原諒,更能扭轉不利的局面。
在關鍵時刻,真誠的道歉可採取以下方式:
1.拿出guts(擔當),告訴自己必須先犧牲一些自尊來承認錯誤,才能獲得事情不再繼續惡化的回報。句型可以是:「我很抱歉,沒有在得知事情真相的第一時間就告訴你,讓你受到了傷害,對不起。」或「我很抱歉,沒有盡到我應盡的責任,讓你受委屈了,對不起。」
2.咬字和音量要清楚的讓對方聽到「對不起」或「抱歉」這些字句,而且千萬不要加語尾助詞,「對不起『啦』!」「抱歉『喔』!」「不好意思『ㄋㄟ』!」這些語尾助詞一加下去,有誠意立刻變成沒誠意。
3.可大致說明事情的經過和犯錯的部分,切勿東拉西扯為自己辯護,這樣只會讓人覺得是在推卸責任。說錯話、做錯事對別人造成傷害是事實,這些傷害不是舌粲蓮花的辯護就能消除的。
4.道歉時態度一定要謙卑,眼神放軟、身體略為前傾呈鞠躬狀;聲音的部分則用喉腔共鳴(以示誠懇)、音階盡量壓低,低到不能再低時聽起來有哽咽的感覺(以示後悔)、語速放慢(以示慎重)。
5.口頭道歉之後,盡快完成自己能力範圍能做到善後工作。
最後要強調一點,道歉就是真心道歉,「演」出來的道歉靈肉分離,大家一定都看得出來。有時這種沒誠意的態度比犯錯本身還令人火大,會讓整件事雪上加霜。
本文出自「聲音的專家」周震宇
作品《聲財有道:換個方式說話,贏得健康健康好人緣(附DV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