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不能說批判性的語言,是因為那樣會對「心靈的清淨(打造純淨的心靈)」造成妨礙。會使我們自身的憤怒與慢心等「煩惱」(心靈的痛苦)增加。
但心中明明累積著不平、不滿,卻硬要保持沉默的話,也會令心靈窒息。「想抱怨(憤懣累積到相當程度)」時,我們該如何是好?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抱怨也可以,只不過,必須遵守一定的條件。
條件就是--
●抱怨後,若會使憤怒增強的話,選擇沉默比較正確。
●抱怨後,若能痛快消除憤怒的話,選擇抱怨也是正確的。
關鍵在於「是否能消除憤怒」。向意氣相投的朋友訴說職場上發生的事或對家人的不滿,這應該是大家都經常會做的事。
這時,如果我們的動機是「證明自己才是對的」(被認同的欲望)的話,那麼我們就會不停尋求對方的認同:「明明我才是對的,為什麼那傢伙卻不肯看清事實!」「你說,是不是很過分?」結果說得越多,憤怒值越高。
當自己所說的話又進一步引起自己的反應,而感到「說著說著,覺得更生氣了!」的話,那麼這就是錯誤的抱怨方式。
■「能傾聽的對象」才是正確選擇■
抱怨時的絕對原則是「以能消除憤怒的方式抱怨」。換言之,抱怨的條件就是「對方能夠理解」。
向意氣相投的朋友抱怨時,對方會笑、會點頭、會側耳傾聽,而我們也會因此得到宣洩。所以對方若是「能夠理解的人」,那麼抱怨就是可行的。
反之,若你在抱怨時,對方給你的回應不是「理解」的話,那他就是應該避開的抱怨對象。
比方說,對方若回過頭來對你說教:「那你這樣改正不就好了嗎?」或者用略帶高人一等的態度,給你牛頭不對馬嘴的「鼓勵」:「看來你也真辛苦,可是別擔心,每個人都是藉由這種過程成長的唷。」遇到這樣的對象,反而會讓我們覺得「早知道就不說了」。
因此,我們必須慎選對方是不是一個「能夠理解的對象」。
--本文摘自《煩躁時就去感覺腳掌心!:讓日子煥然一新的50個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