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700045

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

貧乏入門
譯者 陳系美
出版日 2012-09-28
定價 $240
優惠價 79折 $190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可以清貧,也可以清富。一種有錢沒錢都自在的生活美學練習。
★《不思考的練習》作者最清新力作!

日本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提倡「富足的清貧生活」,
分享「不為錢所役」「不為錢所困」……真正有感的幸福生活方式,
讓每個人都快樂體悟:「沒有,其實是一件令人心情大好的美事!」

‧冰箱裡放著買壽司附的醬油包與芥末、櫃子收著沒在穿的舊洋裝……覺得「可惜」,是我們囤積物品最大的藉口。
‧東西越多,心裡的某個角落就會經常想到那些東西,這樣會吃掉心的記憶體,思考也會蒙上了一層迷霧。
‧比起欲望得到滿足,我們更眷戀這個追求的過程。錯把刺激當快樂,會落入永遠無法幸福的體系裡。
‧「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了。」這種小氣吝嗇、斤斤計較的心情,會使我們的自尊心受傷,遠離幸福。
‧戒掉「看到東西不錯,就立刻確認價錢」的習慣,就能趕走妨礙幸福購物的雜音。價錢只要在最終判斷時確認即可。
‧只要抱持長久使用的決心,即便有點貴,也應該購買優質物品,投資優質物品的產業。

「如果你期待這本書給你『雖然我現在很窮,不過這樣就好。就照現在這樣活下去……』的想法,那麼很遺憾的,這本書可能無法滿足你的期待。
取而代之,如果是為了擺脫圍繞著擁有金錢、擁有物品,以及使用金錢所產生的心靈雜訊,進而得到心靈的自由,或是為了得到幸福而探究花錢的方式,那麼我確信,這本書一定對你有幫助。
金錢原本的目的,就是得到幸福。畢竟大家都是為了得到幸福而追求金錢,不是追求金錢本身吧。」
~小池龍之介



作者介紹

小池龍之介
日本人氣僧侶作家,僧名龍照。1978年生於日本山口縣,東京大學教養學系畢業,現為月讀寺(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正現寺(位於山口縣)住持。
2003年開始經營網站「家出空間」(http://iede.cc/),並推出兼具寺宇和咖啡館機能的「iede café」。在自我修行的同時,也於月讀寺和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處,指導一般民眾坐禪、舉辦演講,從自身經驗,推廣「訓練心靈」的方法。活動經常滿座,大家說是「最難預約的坐禪教室」。
主要著述有《不思考的練習》(究竟出版)、《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日本人氣和尚教你更出色的53個練習》(圓神出版)等書。

譯者簡介
陳系美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日本國立筑波大學地域研究所碩士,曾任空中大學日文講師,華視特約譯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像樣的不倫人妻》《左岸》《那年,我們愛得閃閃發亮》(以上方智出版)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045
ISBN:9789861371610
頁數:200,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71610
看更多

目錄

序 章 我富足的清貧生活 第1章 減少持有物 1 持有物一旦增加,心中就會凌亂 自己的東西等於自己!? 失去東西等於失去自己!? 擁有的不幸 如此痛苦,為什麼還想擁有? 2 捨棄的技術 為什麼扔不掉呢? 亂買東西比扔掉東西更浪費 從容易扔的東西開始,體驗捨棄的快感 其實只要有錢,沒必要留著東西 第2章 人為何追求金錢? 1 為什麼東西再多也不覺得幸福? 無止盡的欲望──欲望的3D 為什麼得不到的更想要? 不會幸福的體系 2 為什麼想存錢? 金錢的誕生 為什麼想征服世界? 3 欲望的構造 節儉的陷阱 大腦將痛苦減少的過程誤解為快樂 追求金錢的人生,盡頭是什麼? 真實痛苦與虛擬快樂的陷阱 宅男真的幸福嗎? 半吊子的痛苦與半吊子的幸福也不錯 4 面對欲望的三種態度 實現欲望和轉換成別的欲望 當作沒有欲望的陷阱 草食男的面具底下是──慢的煩惱 無欲之臉的真面目是──瞋的煩惱 不需要娛樂論 無力感的由來 第3章 真正的幸福與虛假的幸福 1 不幸的構造 讓心停止改寫訊息 「無我」境界的真正含意 負面意見得以蔓延的原因 2 幸福的構造 幸福感的條件1──專注,統一精神 幸福感的條件2──如願以償 幸福感的條件3──不迷惑 3 佛法上提高專注力的方法 幸福感就在專注裡 專注在刺激產生的地方,思考便會停止 日常生活中的專注方法 第4章 帶來幸福的金錢使用法 1 招致不幸的花錢方式 心靈紊亂的花錢方式 挑選刺激性小的,練習專注 2 買必要之物,而非欲望之物 犧牲必要之物,存錢買欲望之物的現代人 花錢買好東西會感到很舒服 不可以吝嗇的東西 存錢、節儉、小氣的「刺激」 3 「必要清單」與「欲望清單」 將必要之物與欲望之物寫進清單裡 排出優先順序 4 我富足的清貧生活 Ⅱ 瞑想室的必要之物 有錢沒錢都不會改變的自己 食的「奢侈」 廚具和餐具是要用一輩子的東西,以實用性來選擇 不增加衣服 線香與手機的「必要」程度為何? 騎腳踏車的理由 5 小氣的毒害 小氣吝嗇會導致不幸 就算有錢,也不倚賴金錢的生活態度 6 更幸福的花錢方式 「交換」與「捨棄」 為什麼特地送禮物,心情卻很差? 為別人花錢的幸福 終章 現在正是「革命」的機會
看更多

序章 我富足的清貧生活 聽到「清貧」,各位頓時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本書的序章想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清貧生活」。這和經濟上是否富裕無關,而是我極力避免花錢,減少持有物,時時提醒自己要擺脫金錢束縛、擁有自由的生活,而形成的一種生活形態。 首先是居住。 直到不久之前,我居住的「寺宇」(月讀寺)位於東京世田谷區豪德寺附近,鐵路旁的住宅區中一家玻璃店後方的公寓。蓋於昭和三○年代(一九五五∼一九六四),一間古色古香的木造房屋,有二.二五坪和一.五坪兩個房間,我個人的生活起居是在一.五坪那間。 找房子的時候,我就想找木材老舊、玻璃窗上崁有竹子的房子,看到這間具有昭和風情的房子,便立刻決定了。我不想在居住方面花錢,因為我秉持的基準是「不讓錢說話」,所以我的住處沒有浴室,即使有廁所,也是現代人不太喜歡的傳統日式廁所。 雖然採光不好,唯有太陽西斜時才照得到些許陽光,所幸有個三坪大的寬廣院子,我在這裡擺了一個鐵桶,用水管將自來水引入桶內,夏天可以在這裡沖澡,當作浴缸也很好用。 租金是四萬五千日圓。 接著來看我的持有物吧。 客人來訪時最驚訝的經常是,我的東西實在太少了,房間幾乎是空的。主要的家當就是一張餐桌兼書桌的小矮桌,還有幾本佛經和筆記用品、壁鐘,以及下廚用的瓦斯爐、餐具、鍋子,還有做米糠醬菜的盒子。大約五年前開始,為了吃米糠醬菜,我一直有在做米糠醬。 至於衣服,就是僧侶穿的袈裟與和服各兩件。西裝幾乎沒有在穿,但為了非穿不可的場面也備有一套。不過,這套西裝也是我大學時代的。 我極力避免使用電器產品,因此家電很少,有一部為了烤麵包和餅乾的烤箱,和為了保存食物的冰箱。有一次,我嘗試過了半年不用冰箱的生活,但坦白說,真的很困難。此外還有電燈和電腦。電腦是更新網站不可或缺的東西。至於手機,盡可能我是不想用,但還是有。不過就在修改這本書時,心念一轉,放手解約了。 如果沒記錯,我所有的電器產品就只有這些。每個月的電費大約八、九百日圓。由於基本電費是四百五十日圓,算起來還多用了兩、三百日圓的電。 其他東西還有──交通工具腳踏車。對了,我還有古早的煤油爐。我不怕夏日的炎熱,但身子清瘦,耐不住冬日的嚴寒,所以到了冬天,必須花煤油錢。 後面的章節還會詳述,我在這裡先提一下,雖然我的東西很少,但所有的東西都是以長久珍惜使用為前提,買下設計好、品質優的東西。就算價格有點貴也會不在意地買下,這是避免「窮酸味」很重要的一點。 我擁有的東西幾乎就這樣了。接著,來看我花錢的方式吧。 除了電費和冬天的煤油費以外,瓦斯費每個月大約兩、三千日圓。一天吃兩餐,每天都下廚,白飯是用砂鍋在瓦斯爐上煮,所以瓦斯費也比較多吧。 另外還有水費,一個月大概一千日圓。因為沒有浴室也沒有洗衣機,所以水費大多用在煮飯上,差不多是這樣。 至於洗衣服,基本上我只穿袈裟,也不吃油膩的東西,所以很少出油汗,袈裟也不太會髒,大約三、四天洗一次就可以。夏天是在院子的鐵桶沖澡時,順便用洗衣板使勁洗乾淨;冬天則是去澡堂時,用投幣式洗衣機洗。這裡的澡堂入浴費是四百五十日圓,投幣式洗衣機也是這個價錢。 支出最多的還是伙食費。我有點任性的奢侈,喜歡買自然食品店的東西,每個月買有機米、蔬菜、調味料等等,大概要花一萬五千到兩萬五千日圓。這些有機自然食品比一般的貴兩成以上,有的甚至貴上一倍,但我不吃魚、肉類,所以伙食費大概也只有這樣。 還有就是通訊費。即便我不用手機了,但還是要付網路費。因為我用網路發布訊息,這筆費用少不了。 除了上述的費用以外,就是交通費、娛樂費和交際費吧。 不過,自從我遠離現代的刺激性娛樂以後,說到休閒娛樂,也只是去公園或咖啡店。寫稿或是和朋友見面時,通常會去咖啡店或公園,或是去有點遠的澡堂。也曾經去伊豆長岡溫泉過了一夜,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但之後還沒再去過。 說到「興趣」大概就這樣了,花在這上面的錢,每個月平均四、五千日圓。因為我不買CD,也不買書,大概就這麼多。 我自己寫書卻不買書,說來有點不好意思。但因學生時代沉浸在書堆裡,所以最近在瞑想時,「解讀過去寫入心中的各種訊息」,便成了我經常在做的閱讀。換句話說,我內心有龐大的藏書,藉由翻閱這些藏書,來解讀人心的構造與自己的過去。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應該是埋首於「閱讀」這些內心藏書的時期。 現在每個月的支出大約五萬日圓。如果加上之前要付的房租,也不超過十萬日圓。     *** 那麼,收入方面如何呢?來參加「坐禪會」的朋友,大家投入香油箱的錢意外得多,一個月約有十五萬日圓左右,再加上受邀去講課或演講的鐘點費,大約有十多萬日圓,支付我的生活開銷綽綽有餘。 剩餘的錢和我出書的版稅,我都放著不動,不知不覺存了一大筆錢。因為我一直希望能有個坐禪道場,就用這筆錢買了一個小道場。雖說是道場,但也只是像木工廠的倉庫般的建築物,可能和大家想像的大異其趣,是個相當便宜的物件,但可以容納的人數比我的租屋處多很多,而且也不用每個月付房租了。 所以,我對未來完全沒有不安。因為有了每個月只要五萬日圓就能輕鬆度日的踏實感。只要有五萬日圓,幾乎不用看價格就能買到全部想要的東西。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幾乎沒有什麼想要的東西。 日本的景氣越來越差,萬一沒錢活不下去怎麼辦?現今,不管有錢沒錢,這都是很多人潛在的「不安」吧。 老了以後,沒有人照顧自己,說不定連結婚都結不了,這麼一來,必須獨自在養老院住上十年左右,這究竟需要多少錢?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要存多少錢才夠?聽說為此煩惱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然而我的打算是,倘若真的有這一天到來,日本走向荒廢之路,那就盡早找一塊地耕作吧。萬一到了走投無路時,即使過得有點拮据,也能用更少的錢很悠哉的生活吧。 只要有了這種精神上的從容,心靈就能擺脫金錢的束縛,得到自由。有錢能過得很充實,沒錢也能過得很充實;有錢能過得幸福,沒錢也能過得幸福。無論有錢沒錢都能活下去,都能活得從容自得。先建立起這種心態,就能培養不易動搖的平常心,沉著自持。 看到這段話,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你是和尚吧。」不過坦白說,我這個世代的一般年輕僧侶,除了工作以外的私人時間,穿的衣服都和同世代的年輕人一樣,也過著同樣的生活。 如果當上住持,經濟上可能比一般上班族來得優渥,過的生活應該比較富裕,擁有兩輛高級轎車不是什麼新鮮事,吃的美食也比一般人好,也會挑剔食物好不好吃。 換句話說,並非僧侶就能過我這種生活。同樣的,也並非不是僧侶就無法過我這種生活。 不是去了不丹、西藏或東南亞就會幸福,大家會有這種想法,其實是被「雖然貧窮,但心靈很富足」的幻想所籠罩,以為「這裡不幸福,那就換個地方」。無論不丹或日本,不管身在何處,都要先有一顆幸福的心才能得到幸福。我想說的是,不依賴環境、別人或金錢,重點在於能否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平穩的幸福。只要肯努力,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     *** 譬如,沒有固定的工作,每個月收入只有十二、三萬日圓。想買的東西很多,可是都買不起,住處也相當不滿意。很多人都有這種苦惱吧。 可是,這並非住處或持有物本身帶來的苦惱,而是住在這種地方不敢叫朋友來、不能對朋友炫耀的苦惱。也就是,別人會怎麼看我呢?想讓別人怎麼看我呢?從這裡衍生出來的苦惱。 更進一步深入探究的話,其實這是「想讓自己怎麼看自己」的苦惱。也就是說,我們受困於這種自我評價:「住在這種地方,我的價值就暴跌了。」 那麼,如果擺脫這種思考,獲得自由,會怎麼樣呢? 大家不認為這相當值得一試嗎? 首先,試著減少東西。其次,即使收入十分闊綽,也盡量別花錢,朝著擺脫金錢、得到自由的方向過日子。 然後,你會感到相當清爽愉悅。我希望大家都能體會一次,「沒有」其實是一件令人心情大好的美事。 事實上,我們也被「花錢」這件事擺布得身心俱疲。 克服即將被「花錢」擺布的心,成功自我控制的感受,這也可以說是在金錢的世界裡,從耽溺於金錢的生活跨出一步所產生的自豪。本書的執筆目的,就是希望能傳達這種爽快感。 嘗試一次之後,就能讓人有「啊!原來如此。那麼,只要有五萬日圓也能活下去」,或是「有七萬日圓就能活下去」的體悟。 只要去除「本大爺才不做這種工作」的想法,現在的日本還有很多工作可以賺到這份薪水。所以真的,任誰都有可能優雅地過日子。 有了這些錢,再減少持有物和想要東西的數量,就能像我一樣,把想要的東西全都弄到手。 一般人想要的東西,如果列出一張清單,可能有A和B和C和D和E和F,一直列到Z都列不完吧,才會老是覺得:「啊,錢不夠用。」因此從早到晚都在想錢的事,例如:「啊,為了能順利調度金錢,只好盡量找便宜的東西,可是,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了,該怎麼辦才好?」這張清單為我們帶來了「痛苦」。小氣吝嗇、斤斤計較的心情,會使我們的自尊心受傷。 不過,倘若能減少想要的東西,縮小欲望,想要的東西清單本來就少,就算全部都買下來,也自然還有餘錢。有了餘錢,就能存錢。我也是在「啊,好想要那個」「啊,這個有需要」的情況下買東西,但因為「想要」的東西很少,所以能控制在幾萬日圓以內。 這裡的重點是,不需為錢傷腦筋,得到不需為錢傷腦筋的幸福感。 或許你想變成有錢人,這樣買東西就不用在意價錢。不過,一旦疏於對心靈的控制,越是有錢的人,越會一直想著錢,越容易成為「金錢中毒」者。 即便有錢,或是正因為有錢,才會去想:「啊,買了這個的話,錢就變少了。」或是「我不想讓錢變少啊。」「我有沒有吃虧呢?」這種小氣吝嗇、斤斤計較的心,會使我們遠離幸福。     *** 就如先前提過的,不需為錢傷腦筋,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感之一。以結論來說,這就是控制欲望,也是本書的真正主題。 而這個,也是我自身的課題。 現在我可以過這種生活,也可以提倡這種生活,但在十年前,我還是學生時,也是過著一般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過著被欲望控制的生活。 尤其,我很喜歡買衣服。當時我認為,只要將流行服飾穿上身,就好像軟弱的自己穿上了盔甲,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那時我有不用還也無所謂的獎學金,也在打工當家教,就學生而言,收入算是豐厚,但這些錢幾乎都換成了塞滿衣櫃的大量衣服。 買了又買,因為還不夠就繼續買。每當買東西的時候就會迷惘:到底買這個好?還是買那個好?買了以後心中又充滿雜音:還是那個比較好吧?就這樣搞得精疲力盡。不過,錯把這種疲累的刺激當作是心情好,在這種錯覺下又去買東西,再度買到精疲力盡⋯⋯ 如今回想起來,當時我心裡有個非這麼做不可的巨大「苦惱」。 我是山口縣一間寺廟住持的兒子,所以學生時代就有了「僧籍」,正因如此,打從一開始就對什麼宗、什麼派的宗派佛教的教諭感到有點排斥。所幸,父親對我說:「你不用認為非得繼承寺廟不可。」所以我在大學專攻西洋哲學。不過,讀了西洋哲學以後,結果我選擇了佛法之路。 過去,對於施主或地方人士而言,寺廟住持的工作就像心理諮商師一樣,地方人士經常來找我父親商量事情,聆聽我父親的教誨。以前,我完全不想繼承父業,沒想到畢業後所選擇的道路,就某個意義而言,竟然和父親一樣。我在東京住宅區的一隅,開設「家出空間」咖啡館,開始以聆聽年輕人的苦惱為生。 明明對傳統的佛教已經相當絕望,但只要穿上袈裟,即便像我這樣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小伙子,大家也都對我有所期待,請我幫忙解決各種問題。袈裟真是帶來了虛有其表的效果,但無論是虛有其表還是怎樣,只要能幫忙有困難的人就好,當時我抱著這樣輕鬆的心情。 然而其實,我是藉由傾聽人們的苦惱,想要穩住自己不安定的心。玩味著自己幫助別人、做了善事,覺得很棒的心情。當時的我只能藉由這麼做來感受自己的價值,但其實像玻璃一樣,是個脆弱而容易受傷的人。 實際上,當時除了誦經的時候,我不穿袈裟,也沒有剃髮。不僅沒有剃髮,還留了一頭長髮。因為我是自然捲,整個髮型讓人覺得很亂。在「家出空間」,我會穿黑色雅緻的衣服,但除此之外,我的穿著依然相當炫目花俏。 當然,以這種扭曲的心態想為人們消除苦惱,經常會有碰壁的時候。果然,碰壁時,我受到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否定了。總覺得我已經這麼努力給建言了,為什麼那個人就不肯聽呢?內心煩躁不已。一旦煩躁的話,就更無法幫對方的忙。於是我的心就這樣搖搖擺擺、猶疑不定。 遇見分裂成宗派佛教之前的「原始佛教」,是在念書的時候。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做原始佛教的瞑想修行,經營咖啡館以後也持續進行。修行到某個階段後,暫時關閉咖啡館,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各地專心致志於瞑想修行。藉由瞑想,感受到心靈煥然一新。 就這樣,隨著逐漸擺脫過去的狀態後,自然也擺脫了被持有物困住的狀態。     *** 先前提到,只要想要的東西很少就好,可是最近,像過去的我那樣欲望強又虛榮的年輕人似乎成了少數派,有一種稱為「草食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種年輕人物欲很低,不認為非得做什麼偉大的事才行,不能變成有錢人也無所謂,對一切都相當淡泊,尤其以男性有增加的趨勢。 他們是不用修行就頓悟了嗎? 擺脫了想擁有、想消費,甚至擺脫了金錢而得到自由了嗎? 進而得到了不依賴物品和金錢的幸福了嗎? 如果是欲望,亦即三毒心(貪、瞋、痴)的貪業變少了,這是一件好事。但我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這些年輕人其實想要很多東西,也希望有錢,但以目前的經濟情況,這是很難的事,得花相當的精力與努力才能達到,「既然如此,那打從一開始就放棄吧。這樣看起來也比較酷,就這樣裝酷吧。」然而,這麼做只是在欲望的深淵加上蓋子,硬是勉強自己壓抑欲望罷了。否則,現在的年輕人應該不會有這麼多「苦惱」。 像這樣,硬是壓抑自己的欲望,明明想要,卻擺出不想要的樣子,就敗給欲望、被欲望控制這一點來說,這和想要很多東西而拚命存錢的人其實沒什麼兩樣。 所以,我要在序章聲明,如果你期待這本書給你「雖然我現在很窮,不過這樣就好。就照現在這樣活下去……」的想法,那麼很遺憾的,這本書可能無法滿足你的期待。 取而代之,如果是為了擺脫圍繞著擁有金錢、擁有物品,以及使用金錢所產生的心靈雜訊,進而得到心靈的自由,或是為了得到幸福而探究花錢的方式,那麼我確信,這本書一定對你有幫助。金錢原本的目的,就是得到幸福。畢竟大家都是為了得到幸福而追求金錢,不是追求金錢本身吧。
看更多

試閱

序章 我富足的清貧生活

聽到「清貧」,各位頓時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本書的序章想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清貧生活」。這和經濟上是否富裕無關,而是我極力避免花錢,減少持有物,時時提醒自己要擺脫金錢束縛、擁有自由的生活,而形成的一種生活形態。

首先是居住。
直到不久之前,我居住的「寺宇」(月讀寺)位於東京世田谷區豪德寺附近,鐵路旁的住宅區中一家玻璃店後方的公寓。蓋於昭和三○年代(一九五五∼一九六四),一間古色古香的木造房屋,有二.二五坪和一.五坪兩個房間,我個人的生活起居是在一.五坪那間。
找房子的時候,我就想找木材老舊、玻璃窗上崁有竹子的房子,看到這間具有昭和風情的房子,便立刻決定了。我不想在居住方面花錢,因為我秉持的基準是「不讓錢說話」,所以我的住處沒有浴室,即使有廁所,也是現代人不太喜歡的傳統日式廁所。
雖然採光不好,唯有太陽西斜時才照得到些許陽光,所幸有個三坪大的寬廣院子,我在這裡擺了一個鐵桶,用水管將自來水引入桶內,夏天可以在這裡沖澡,當作浴缸也很好用。
租金是四萬五千日圓。

接著來看我的持有物吧。
客人來訪時最驚訝的經常是,我的東西實在太少了,房間幾乎是空的。主要的家當就是一張餐桌兼書桌的小矮桌,還有幾本佛經和筆記用品、壁鐘,以及下廚用的瓦斯爐、餐具、鍋子,還有做米糠醬菜的盒子。大約五年前開始,為了吃米糠醬菜,我一直有在做米糠醬。
至於衣服,就是僧侶穿的袈裟與和服各兩件。西裝幾乎沒有在穿,但為了非穿不可的場面也備有一套。不過,這套西裝也是我大學時代的。
我極力避免使用電器產品,因此家電很少,有一部為了烤麵包和餅乾的烤箱,和為了保存食物的冰箱。有一次,我嘗試過了半年不用冰箱的生活,但坦白說,真的很困難。此外還有電燈和電腦。電腦是更新網站不可或缺的東西。至於手機,盡可能我是不想用,但還是有。不過就在修改這本書時,心念一轉,放手解約了。
如果沒記錯,我所有的電器產品就只有這些。每個月的電費大約八、九百日圓。由於基本電費是四百五十日圓,算起來還多用了兩、三百日圓的電。
其他東西還有──交通工具腳踏車。對了,我還有古早的煤油爐。我不怕夏日的炎熱,但身子清瘦,耐不住冬日的嚴寒,所以到了冬天,必須花煤油錢。
後面的章節還會詳述,我在這裡先提一下,雖然我的東西很少,但所有的東西都是以長久珍惜使用為前提,買下設計好、品質優的東西。就算價格有點貴也會不在意地買下,這是避免「窮酸味」很重要的一點。

我擁有的東西幾乎就這樣了。接著,來看我花錢的方式吧。
除了電費和冬天的煤油費以外,瓦斯費每個月大約兩、三千日圓。一天吃兩餐,每天都下廚,白飯是用砂鍋在瓦斯爐上煮,所以瓦斯費也比較多吧。
另外還有水費,一個月大概一千日圓。因為沒有浴室也沒有洗衣機,所以水費大多用在煮飯上,差不多是這樣。
至於洗衣服,基本上我只穿袈裟,也不吃油膩的東西,所以很少出油汗,袈裟也不太會髒,大約三、四天洗一次就可以。夏天是在院子的鐵桶沖澡時,順便用洗衣板使勁洗乾淨;冬天則是去澡堂時,用投幣式洗衣機洗。這裡的澡堂入浴費是四百五十日圓,投幣式洗衣機也是這個價錢。
支出最多的還是伙食費。我有點任性的奢侈,喜歡買自然食品店的東西,每個月買有機米、蔬菜、調味料等等,大概要花一萬五千到兩萬五千日圓。這些有機自然食品比一般的貴兩成以上,有的甚至貴上一倍,但我不吃魚、肉類,所以伙食費大概也只有這樣。
還有就是通訊費。即便我不用手機了,但還是要付網路費。因為我用網路發布訊息,這筆費用少不了。
除了上述的費用以外,就是交通費、娛樂費和交際費吧。
不過,自從我遠離現代的刺激性娛樂以後,說到休閒娛樂,也只是去公園或咖啡店。寫稿或是和朋友見面時,通常會去咖啡店或公園,或是去有點遠的澡堂。也曾經去伊豆長岡溫泉過了一夜,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但之後還沒再去過。
說到「興趣」大概就這樣了,花在這上面的錢,每個月平均四、五千日圓。因為我不買CD,也不買書,大概就這麼多。
我自己寫書卻不買書,說來有點不好意思。但因學生時代沉浸在書堆裡,所以最近在瞑想時,「解讀過去寫入心中的各種訊息」,便成了我經常在做的閱讀。換句話說,我內心有龐大的藏書,藉由翻閱這些藏書,來解讀人心的構造與自己的過去。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應該是埋首於「閱讀」這些內心藏書的時期。
現在每個月的支出大約五萬日圓。如果加上之前要付的房租,也不超過十萬日圓。

    ***

那麼,收入方面如何呢?來參加「坐禪會」的朋友,大家投入香油箱的錢意外得多,一個月約有十五萬日圓左右,再加上受邀去講課或演講的鐘點費,大約有十多萬日圓,支付我的生活開銷綽綽有餘。
剩餘的錢和我出書的版稅,我都放著不動,不知不覺存了一大筆錢。因為我一直希望能有個坐禪道場,就用這筆錢買了一個小道場。雖說是道場,但也只是像木工廠的倉庫般的建築物,可能和大家想像的大異其趣,是個相當便宜的物件,但可以容納的人數比我的租屋處多很多,而且也不用每個月付房租了。
所以,我對未來完全沒有不安。因為有了每個月只要五萬日圓就能輕鬆度日的踏實感。只要有五萬日圓,幾乎不用看價格就能買到全部想要的東西。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幾乎沒有什麼想要的東西。

日本的景氣越來越差,萬一沒錢活不下去怎麼辦?現今,不管有錢沒錢,這都是很多人潛在的「不安」吧。
老了以後,沒有人照顧自己,說不定連結婚都結不了,這麼一來,必須獨自在養老院住上十年左右,這究竟需要多少錢?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要存多少錢才夠?聽說為此煩惱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然而我的打算是,倘若真的有這一天到來,日本走向荒廢之路,那就盡早找一塊地耕作吧。萬一到了走投無路時,即使過得有點拮据,也能用更少的錢很悠哉的生活吧。
只要有了這種精神上的從容,心靈就能擺脫金錢的束縛,得到自由。有錢能過得很充實,沒錢也能過得很充實;有錢能過得幸福,沒錢也能過得幸福。無論有錢沒錢都能活下去,都能活得從容自得。先建立起這種心態,就能培養不易動搖的平常心,沉著自持。

看到這段話,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你是和尚吧。」不過坦白說,我這個世代的一般年輕僧侶,除了工作以外的私人時間,穿的衣服都和同世代的年輕人一樣,也過著同樣的生活。
如果當上住持,經濟上可能比一般上班族來得優渥,過的生活應該比較富裕,擁有兩輛高級轎車不是什麼新鮮事,吃的美食也比一般人好,也會挑剔食物好不好吃。
換句話說,並非僧侶就能過我這種生活。同樣的,也並非不是僧侶就無法過我這種生活。
不是去了不丹、西藏或東南亞就會幸福,大家會有這種想法,其實是被「雖然貧窮,但心靈很富足」的幻想所籠罩,以為「這裡不幸福,那就換個地方」。無論不丹或日本,不管身在何處,都要先有一顆幸福的心才能得到幸福。我想說的是,不依賴環境、別人或金錢,重點在於能否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平穩的幸福。只要肯努力,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

    ***

譬如,沒有固定的工作,每個月收入只有十二、三萬日圓。想買的東西很多,可是都買不起,住處也相當不滿意。很多人都有這種苦惱吧。
可是,這並非住處或持有物本身帶來的苦惱,而是住在這種地方不敢叫朋友來、不能對朋友炫耀的苦惱。也就是,別人會怎麼看我呢?想讓別人怎麼看我呢?從這裡衍生出來的苦惱。
更進一步深入探究的話,其實這是「想讓自己怎麼看自己」的苦惱。也就是說,我們受困於這種自我評價:「住在這種地方,我的價值就暴跌了。」
那麼,如果擺脫這種思考,獲得自由,會怎麼樣呢?
大家不認為這相當值得一試嗎?
首先,試著減少東西。其次,即使收入十分闊綽,也盡量別花錢,朝著擺脫金錢、得到自由的方向過日子。
然後,你會感到相當清爽愉悅。我希望大家都能體會一次,「沒有」其實是一件令人心情大好的美事。

事實上,我們也被「花錢」這件事擺布得身心俱疲。
克服即將被「花錢」擺布的心,成功自我控制的感受,這也可以說是在金錢的世界裡,從耽溺於金錢的生活跨出一步所產生的自豪。本書的執筆目的,就是希望能傳達這種爽快感。
嘗試一次之後,就能讓人有「啊!原來如此。那麼,只要有五萬日圓也能活下去」,或是「有七萬日圓就能活下去」的體悟。
只要去除「本大爺才不做這種工作」的想法,現在的日本還有很多工作可以賺到這份薪水。所以真的,任誰都有可能優雅地過日子。
有了這些錢,再減少持有物和想要東西的數量,就能像我一樣,把想要的東西全都弄到手。

一般人想要的東西,如果列出一張清單,可能有A和B和C和D和E和F,一直列到Z都列不完吧,才會老是覺得:「啊,錢不夠用。」因此從早到晚都在想錢的事,例如:「啊,為了能順利調度金錢,只好盡量找便宜的東西,可是,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了,該怎麼辦才好?」這張清單為我們帶來了「痛苦」。小氣吝嗇、斤斤計較的心情,會使我們的自尊心受傷。
不過,倘若能減少想要的東西,縮小欲望,想要的東西清單本來就少,就算全部都買下來,也自然還有餘錢。有了餘錢,就能存錢。我也是在「啊,好想要那個」「啊,這個有需要」的情況下買東西,但因為「想要」的東西很少,所以能控制在幾萬日圓以內。

這裡的重點是,不需為錢傷腦筋,得到不需為錢傷腦筋的幸福感。
或許你想變成有錢人,這樣買東西就不用在意價錢。不過,一旦疏於對心靈的控制,越是有錢的人,越會一直想著錢,越容易成為「金錢中毒」者。
即便有錢,或是正因為有錢,才會去想:「啊,買了這個的話,錢就變少了。」或是「我不想讓錢變少啊。」「我有沒有吃虧呢?」這種小氣吝嗇、斤斤計較的心,會使我們遠離幸福。

    ***

就如先前提過的,不需為錢傷腦筋,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感之一。以結論來說,這就是控制欲望,也是本書的真正主題。
而這個,也是我自身的課題。

現在我可以過這種生活,也可以提倡這種生活,但在十年前,我還是學生時,也是過著一般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過著被欲望控制的生活。
尤其,我很喜歡買衣服。當時我認為,只要將流行服飾穿上身,就好像軟弱的自己穿上了盔甲,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那時我有不用還也無所謂的獎學金,也在打工當家教,就學生而言,收入算是豐厚,但這些錢幾乎都換成了塞滿衣櫃的大量衣服。
買了又買,因為還不夠就繼續買。每當買東西的時候就會迷惘:到底買這個好?還是買那個好?買了以後心中又充滿雜音:還是那個比較好吧?就這樣搞得精疲力盡。不過,錯把這種疲累的刺激當作是心情好,在這種錯覺下又去買東西,再度買到精疲力盡⋯⋯
如今回想起來,當時我心裡有個非這麼做不可的巨大「苦惱」。
我是山口縣一間寺廟住持的兒子,所以學生時代就有了「僧籍」,正因如此,打從一開始就對什麼宗、什麼派的宗派佛教的教諭感到有點排斥。所幸,父親對我說:「你不用認為非得繼承寺廟不可。」所以我在大學專攻西洋哲學。不過,讀了西洋哲學以後,結果我選擇了佛法之路。
過去,對於施主或地方人士而言,寺廟住持的工作就像心理諮商師一樣,地方人士經常來找我父親商量事情,聆聽我父親的教誨。以前,我完全不想繼承父業,沒想到畢業後所選擇的道路,就某個意義而言,竟然和父親一樣。我在東京住宅區的一隅,開設「家出空間」咖啡館,開始以聆聽年輕人的苦惱為生。
明明對傳統的佛教已經相當絕望,但只要穿上袈裟,即便像我這樣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小伙子,大家也都對我有所期待,請我幫忙解決各種問題。袈裟真是帶來了虛有其表的效果,但無論是虛有其表還是怎樣,只要能幫忙有困難的人就好,當時我抱著這樣輕鬆的心情。

然而其實,我是藉由傾聽人們的苦惱,想要穩住自己不安定的心。玩味著自己幫助別人、做了善事,覺得很棒的心情。當時的我只能藉由這麼做來感受自己的價值,但其實像玻璃一樣,是個脆弱而容易受傷的人。
實際上,當時除了誦經的時候,我不穿袈裟,也沒有剃髮。不僅沒有剃髮,還留了一頭長髮。因為我是自然捲,整個髮型讓人覺得很亂。在「家出空間」,我會穿黑色雅緻的衣服,但除此之外,我的穿著依然相當炫目花俏。
當然,以這種扭曲的心態想為人們消除苦惱,經常會有碰壁的時候。果然,碰壁時,我受到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否定了。總覺得我已經這麼努力給建言了,為什麼那個人就不肯聽呢?內心煩躁不已。一旦煩躁的話,就更無法幫對方的忙。於是我的心就這樣搖搖擺擺、猶疑不定。
遇見分裂成宗派佛教之前的「原始佛教」,是在念書的時候。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做原始佛教的瞑想修行,經營咖啡館以後也持續進行。修行到某個階段後,暫時關閉咖啡館,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各地專心致志於瞑想修行。藉由瞑想,感受到心靈煥然一新。
就這樣,隨著逐漸擺脫過去的狀態後,自然也擺脫了被持有物困住的狀態。

    ***

先前提到,只要想要的東西很少就好,可是最近,像過去的我那樣欲望強又虛榮的年輕人似乎成了少數派,有一種稱為「草食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種年輕人物欲很低,不認為非得做什麼偉大的事才行,不能變成有錢人也無所謂,對一切都相當淡泊,尤其以男性有增加的趨勢。
他們是不用修行就頓悟了嗎?
擺脫了想擁有、想消費,甚至擺脫了金錢而得到自由了嗎?
進而得到了不依賴物品和金錢的幸福了嗎?

如果是欲望,亦即三毒心(貪、瞋、痴)的貪業變少了,這是一件好事。但我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這些年輕人其實想要很多東西,也希望有錢,但以目前的經濟情況,這是很難的事,得花相當的精力與努力才能達到,「既然如此,那打從一開始就放棄吧。這樣看起來也比較酷,就這樣裝酷吧。」然而,這麼做只是在欲望的深淵加上蓋子,硬是勉強自己壓抑欲望罷了。否則,現在的年輕人應該不會有這麼多「苦惱」。
像這樣,硬是壓抑自己的欲望,明明想要,卻擺出不想要的樣子,就敗給欲望、被欲望控制這一點來說,這和想要很多東西而拚命存錢的人其實沒什麼兩樣。
所以,我要在序章聲明,如果你期待這本書給你「雖然我現在很窮,不過這樣就好。就照現在這樣活下去……」的想法,那麼很遺憾的,這本書可能無法滿足你的期待。
取而代之,如果是為了擺脫圍繞著擁有金錢、擁有物品,以及使用金錢所產生的心靈雜訊,進而得到心靈的自由,或是為了得到幸福而探究花錢的方式,那麼我確信,這本書一定對你有幫助。金錢原本的目的,就是得到幸福。畢竟大家都是為了得到幸福而追求金錢,不是追求金錢本身吧。

小池龍之介


第1章 減少持有物

2 捨棄的技術

前面提過,其實我們的潛意識知道,擁有很多東西,其實是一種龐大的壓力,所以會想好好整理收納一下。但是想歸想,房間裡和櫃子裡依然亂七八糟⋯⋯為什麼呢?因為無法整理,也無法捨棄,說到底,就是還想用這些東西來支撐自己的存在。但其實,這些東西不僅無法支撐我們,反而已經成為雜訊妨礙我們,只是我們看不見這個事實。

●為什麼扔不掉呢?
舉例來說,大家去看一看冰箱,裡面可能放著不需要的乾貨,或是買壽司附的醬油包與芥末等調味包。明明不會去用它,卻覺得丟掉很可惜,就這樣一直擺在冰箱裡。說不定還有過期食品呢。
打開櫃子看看可能也一樣。裡面塞了一堆幾乎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完全用不到東西。根本沒在穿了,卻想著或許有一天會穿,或是說不定可以送給誰而捨不得丟的舊洋裝;還有舊雜誌、已經無法放映的電影錄影帶、小時候用過的作業簿或雕刻刀組等等⋯⋯
搬家時或許會想:「好吧,心一橫把它們都扔掉吧!」但真的開始打包,面對一個個東西又猶豫起來:「這個怎麼辦呢?這個或許還用得到,說不定哪一天會用到。」結果幾乎所有的東西,又統統搬到新家去了。
為什麼會捨不得丟東西呢?我們最大的藉口是,覺得「可惜」。
通常,覺得「可惜」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種美德。然而,因為「丟掉太可惜了」的想法,會讓自己以為自己是個愛惜物品的人,所以就更麻煩了。
很多無用之物只會讓心產生雜訊,其實要將它扔掉,心才會清爽,但人們卻往往用「扔掉太可惜了,還是別扔吧」來騙自己。
如此一來,東西越積越多會有什麼後果呢?那就是,每當看到這些東西,就想起擁有無用之物的自己、想丟掉卻捨不得丟的自己,心情變得很糟。不過,還是捨不得丟,心想眼不見為淨,便把它塞進櫃子的更深處。
這麼做,心就會忘記這些東西嗎?並不會。不僅不會忘記,在心的黑暗領域裡還會記得更牢固,心中好像有針在隱隱刺著:「我還留著那個東西,怎麼辦?可是又捨不得丟。啊,我不要去想它,忘了吧。」再度以這種訊息,深深刻進心裡。
這種潛意識的激烈痛苦,和可能會覺得可惜的痛苦,哪一種對自己的傷害比較大?大家不妨比較看看。

●亂買東西比扔掉東西更浪費
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擺脫「可惜病」的人,請冷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浪費」的真義為何?
真正不足為取的「浪費」是,因為不喜歡這部電腦或手機就買一部新的,膩了以後就再買一部,或是明明修一修就能用,但有點故障就買新的,不斷不斷地買新品。這樣會捲入消費的無窮循環,給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吧。
把不用的東西處理掉不叫浪費,落入無謂的消費循環,給環境帶來負擔才是真正的浪費。
一旦將持有物放手,心就沒有必要再惦記著它,也能減輕記憶的負荷。藉由扔掉不用的東西,心情會爽朗起來,生活也能過得輕盈清透,進而能平穩對待周遭的人,工作也會更有活力。
我認為,比起緊緊握住不需要的東西,成為一個帶能給周遭好的影響的人,對環境才更有益處。

●從容易扔的東西開始,體驗捨棄的快感
我們現代人,通常只知道增加物品,鮮少有機會體驗「減少」的樂趣。有時候會稍微減少一些,但基本上是一直留著很多東西,這種狀態實在太習以為常,所以即使產生了雜訊、對自己的心靈造成了負擔,也很難察覺到。
不過實際上,只要減少某個程度的量,應該就能確實感受到思考清晰起來。一旦體驗到清晰的思考能讓我們行事更為得心應手,就能明顯地發現減少的好處。
因此,什麼東西都好,先從比較容易扔的開始扔吧。藉由這個行為,讓心理解「清爽」是什麼感覺。
扔東西的時候,比方說,先從容易扔的程度一級的東西開始扔起,再扔二級的東西。如此一來,原本認為「這個好捨不得丟哦」的東西,就會意外的捨得丟棄。扔完一級的東西,體會到「啊,心情變得輕盈多了」,就會更積極地想扔東西了。

那麼,通常最開始扔的東西,也就是最容易扔的東西是什麼呢?應該是根本沒有在用、卻一直留著的東西吧。把這些東西找出來,從裡面挑出很明顯捨得扔的東西,試著心一橫把它扔掉。至於這時一定會產生的「可惜」情緒,請把上一節重讀一遍。

明明完全沒有在用、卻一直留著,這是因為我們認為有一天會用到。確實,十個或二十個東西裡面,或許有一天會用到一、兩個。不過,說不定好幾年才用一次,而且只用其中一個,為了這樣,是要一直留著二十個東西呢?還是全部處理掉,等好幾年一次需要的時候再買,或者用借的?究竟哪一種比較合理呢?
一直留著有一天或許會用到的東西,會造成什麼風險呢?之前也反覆提過了,這會增加心的雜訊。心的雜訊一旦增加,會造成心情不定、精神紊亂。冒著這種風險,一直留著或許十年後才用得到的東西,這個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還是把它扔了吧。萬一十年後真的要用到,到時候再買就好,這樣對心的負擔也比較輕。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