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賣座國片《我的少女時代》中,林真心是如何讓國中時曾是資優生,後來卻自甘墮落的徐太宇重新振作起來的嗎?

接著,有一位諮商心理師、也是學校輔導老師陳志恆,在觀影後寫下「從《我的少女時代》驚見阿德勒的『課題分離』」文章,在網路上引起瘋傳:

林真心真的很有智慧唷!她要傳遞給徐太宇的,就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核心思想──課題分離。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告訴我們,分辨「這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就是去思考「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最後會由誰承受?」

 

正是由於日常生活實用,《被討厭的勇氣》蟬聯誠品冠軍74週,在日本2016上半年的銷售也繼續奪下勵志類第一名。很會說故事的陳志恆老師則寫就了《此人進廠維修中!》,特地從每個人每天都要處理的「情緒」來幫助大家。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要向我們傳遞某些重要訊息。

陳志恆觀察,面對負面情緒,我們經常發展出一連串因應行為,用來減緩或去除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或影響,一旦有效,往後相同的因應模式便會自行啟動。

問題就在這裡,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它是身心的保護傘,幫助我們避開更大的威脅,提醒我們要做出改變,讓結局不同。但有問題的,是我們應對情緒的方式。

此人進廠維修中!》,陳老師邀請讀者進行一趟情緒的發現之旅,帶著自覺,看見這一再重複且無效的情緒處理模式,明白許多人是如何讓情緒困擾一再發生,最後情緒剝奪了我們的自由。為心靈放個小假吧,複雜的情緒找到安頓。

委屈:處於沒有被合理對待的情境中,需要主動去爭取更多資源。

人為什麼會委屈?通常是因為自己未受到公平的對待、應有的權利受損、覺得被別人虧待、未得到該有的重視,甚至被貶抑、被誤解,卻無從辯解、難以澄清。

當我們的內心長期感受到痛苦,便想要做點什麼以削減這些痛苦情緒。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地發展出各種因應方式,有些在短期之內能幫助我們緩解負面情緒帶來的不舒服,但長期而言,卻為自己或他人帶來更多的麻煩。

許多人面臨的困擾,並非來自於最初的負面情緒,而是「無效的因應方式」。

當事人一再以同樣的方式因應痛苦,從偶一為之成為慣常行為,形成重複不斷的因應模式。甚至,最初的痛苦來源早已消失,而充滿問題的因應方式卻被保留下來。

「受害者心態」是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心總懷著委屈的情緒。當內心感到不平衡時,便容易以一個「受害者」的姿態展現強勢操控的一面,這正是一個人面對委屈情緒常見的因應模式。

自認為是「受害者」的當事人,時常透過抱怨、指責,或讓自己過得更痛苦,以搏得別人的同情與重視。你以為他需要的是協助,當你熱心地為他伸出援手,卻總是碰一鼻子灰。

因為他需要的不是協助,而是關注。

很多時候,我們被別人傷害、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或者從小有愛的缺失,確實是個「受害者」,感受到委屈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當我們為了因應自己內心的委屈,一再地透過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來換取他人的關注,正是一種錯誤且無效的因應模式。

委屈情緒對我們的保護功能

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有正向價值,委屈正是在提醒我們,處於一個未被合理對待的情境中。追求公平是人類相當自然的心理傾向,在原始時代的群體生活裡,當個體應有的權利被剝奪、該獲得的酬賞沒被給予、該有的尊嚴沒被重視,或者莫名其妙被要求去付出勞務,形同被孤立、排擠或貶抑,這在險峻的古老環境中可是攸關生死的大事。

在過去資源有限的時代,一個家庭中,若有子女獲得的身心資源--生理上是維持成長所需的食物,心理上是受到父母的愛與保護--較他的手足少,意味著生存下來的機率降低了,那份委屈的情緒便會驅使他主動去爭取更多資源。所以,委屈的情緒實際上對我們有保護的功能。

理解委屈這份情緒的正向價值後,我們反而應該感謝它的提醒與保護,而不是設法用各種無效或會衍生更多麻煩的方式,試圖削減委屈所帶來的不舒服。我們只需要去看見它、接受它,並且從中學習。

 



重新做自己的父母,成為自己愛的補給來源

如果你常在心中的小劇場扮演悲劇英雄的角色,那是因為心裡受到了委屈;如果悲劇英雄的戲碼一再上演,沒完沒了,甚至成了操縱他人以獲得關注,進而撫慰內心傷痕的手段,那麼,該是停止的時候了!

首先,你得明白,你的委屈或許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更多時候,是來自於原生家庭中愛的缺失。愛的缺失所帶來的委屈感受,正是在日後生活中,時時刻刻存在於你的身體裡,不斷地提醒著你「我並沒有被公平對待」的源頭。

我們需要細細檢視,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那些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有被公平對待的經驗;重新去理解當時的情境脈絡。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或許是不得已,或許也有著自身的成長包袱,甚至整個社會文化體制都是共犯。

我們不需要憎恨那些使我們帶著委屈成長的人,也不需要逼自己去原諒他們。

我們只需要去理解他們,如此就好。除非經過深刻的理解,否則所有形式的原諒,都無法使我們解脫。

每當回想起那些不愉快的經驗,內心再度浮現起強烈的委屈情緒時,我們可以輕輕地對著自己的內心說:

對不起,委屈了!
那些曾經使我沒有被公平對待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現在,我有能力,懂得照顧自己,善待自己。
我值得擁有美好的人生,也值得受到尊敬與肯定。

用這樣的方式,去撫慰內心因愛的缺失所形成的傷痕。或許傷痕永遠存在,但我們允許它存在。同時,我們得去覺察,我們是如何為了因應委屈情緒,而將自己長期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透過情緒勒索來操控著他人,以補償自己內心愛的匱乏。

我們可以停止那無效又造成困擾的行為模式,重新採取有效的因應方式。我們知道,成長中愛的缺失往往是來自於父母,而父母的愛是絕對無可替代的,我們永遠也無法透過伴侶或孩子去彌補那份匱乏。我們只能當自己的父母,用自己的溫暖,如同父母一般地撫慰自己。因為,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主導,自己就是自己愛的力量最好的來源。

最後,我們得體認,我們可以不必一直被困在過去,為自己採取新的行動吧!

例如,當你正處在一個受迫害的環境中,你可以積極地做點事,開拓資源、尋求協助、打破現狀,甚至,離開也是一種可行的選項。總之,別讓自己繼續待在委屈之中。

當然,我們必須記住,「壓迫」與「受害」是相伴發生且世代相傳的。有一天我們可能媳婦熬成婆,請別讓這不公平的處境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生。


本文出自《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

情緒,是為我們的人生而服務的。學會與情緒共處,從情緒經驗中獲得智慧,就能讓人生中的各種關係連結得更好。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