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前讀誰的書都沒關係,40歲以後人人都該讀叔本華。

叔本華是一位思索痛苦的哲學家。他發現痛苦的來源有兩個:匱乏與過剩。窮人因為物質匱乏而終日奔走,有錢人卻因物質過剩而感到無聊空虛。結果都是痛苦。

他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他很富有。但叔本華深知金錢不是帶來幸福的必要條件。

與其說我們的幸福取決於口袋裡有什麼,倒不如說取決於腦袋裡有什麼。--叔本華

在他的生命經驗裡,曾見到許多不懂得經營精神生活的有錢人都只能用更多的錢去進行炫耀性消費、去沉迷低階的人際交流,結果是又把錢敗光。

想成功,就去獲得想要的。想幸福,就去享受已經擁有的。

財富是幸福的有限條件,人如果要獲得幸福,必須學習「知足」。

我們對幸福一直有一個很大的迷思,那就是把它等同於「快樂」。但不需要心理學家來反駁,讀者只需要想想自己的人生經驗就行了。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快樂而感到幸福過?

大學放榜的那一刻?被好公司錄取的那一刻?和喜歡的人正式交往的那一刻?

然後呢?than tama what?

然後多巴胺帶來的興奮感迅速消退,你又陷入空虛之中,又想著繼續買更漂亮的車、換一個更稱頭的男友、去一趟更貴的旅行。

叔本華深信,幸福不是更多快樂,而是減少痛苦。

他的觀察後來也被心理學家證實,把這個效應稱為「快樂水車」,怎麼努力踩都只是原地踏步。如果你把幸福當成「彼岸」,你就永遠到不了。

幸福在哪裡?深受印度哲學所影響的叔本華很認同佛陀的觀察,幸福就在內心。

雖然結論一樣,但他採用哲學式的觀點來說明:幸福與快樂帶有「消極性質」,而痛苦卻具有「積極性質」。

什麼意思?意思是,當你幸福快樂的時候你通常都沒感覺,但只要有一點小痛苦,你就會四處哇哇叫。

舉牙痛為例,你只會被那顆痛得要死的牙齒折磨得死去活來,卻不會去注意其他健康的牙齒。你只會在分手時酗酒,在失業時怨天尤人,交往時和工作時你卻感受不到自己身在幸福之中。

因為痛苦具有「積極性質」,它會積極地來影響你、靠bay你。但幸福快樂不會,它像空氣,安安靜靜地在你左右,以致於你根本察覺不到此刻的自己就在幸福之中。

所以如果你想幸福,你的第一要務不是追求快樂,而是減少痛苦

*不僅40世代的河錫辰在讀,20歲的女團張員瑛也引領了韓國年輕人閱讀這本書,她說:「20幾歲時就能體悟這些不是很好嗎?」 

具體怎麼做呢?

我把這本書做了一點整理:

1.清理不必要的人際關係,練習獨處。

人總是活在比較之中。別人混得好,你就嫉妒;你混得比別人好,就被別人嫉妒。人際關係越簡單,你的平靜狀態越容易保持。他相信,人際關係只要維持在不無聊的程度就好,生活方式越單調,人越幸福。

「我們所有的不幸都來自無法獨自一人。」

他曾以「刺蝟寓言」為例,說明人跟人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太遠了會孤獨,太近了就會彼此刺傷。

人際關係就像「火」一樣,聰明人懂得與它保持距離,享受它的溫暖。愚蠢的人卻會把它放在手上,讓自己被燙傷。

2.好好管理你的錢。

富足是幸福的前提條件,否則你一輩子都會為生計苦惱。所以要認真學習金錢的知識,更重要地,因為錢很寶貴,所以人要過一個儉樸的生活。

叔本華相信,如果學不會儉樸度日,那就不算懂得金錢的價值。他認為,真正的有錢人都知道追求簡單的生活,只有暴發戶才會想大肆炫耀。

金錢是用來阻擋不幸,而不是用來享受。

3.將人生的重心轉向內在

如果不懂得享受藝術、文學、哲學、音樂、或大自然,金錢只會讓我們追求那些無法長久停留的快樂。快樂都是膚淺的,如前所述,你只會瘋狂地灑錢踩水車,結果是原地踏步。

外在不會永遠滿足你,它們偶然造訪,時常離去。追逐它們只會讓人越來越疲憊。唯有提升你的心靈,你才能主動掌握幸福。

除了這三點之外,叔本華的哲學也指出了,幸福不在遠方,它鄰近於日常。



站在人生的大框架來看,大部分的幸福都源自小事。因為幸福很快就會讓我們遺忘(因為它有消極性質),所以我們只會記住一開始的悸動而已。

若是如此,人就要將焦點放在身邊,注意那些微小而確切的幸福。畢竟所有的事物都只會短暫停留後就離去,因為無常,所以人更應該學會滿足於微小的快樂。

當你來到40歲,相信已經看遍了人間大小事,充分理解了痛苦。你開始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人際關係也變得很廣。

無論你是否決定要在人生中繼續攀爬下一座高峰,還是決定閑庭信步,你都需要閱讀叔本華。

留心你身邊令人喜悅的事物,你就能擁有幸福。

 

*本文經愛智者書窩FB授權刊登。

❖博客來社科榜Top❖

  

cover photo:canva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