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或許是與「祕密」最為接近的一種職業了。
出於不同原因,有人把接受諮商視為一種祕密,有人則覺得沒什麼。但無論如何,打從個案置身諮商室、開口的那一刻起,一種關於祕密的特定默契便展開了:除非涉及自我傷害、傷害他人、違法情事,否則對於個案所說的一切,心理師都應善盡保密的義務。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認知與信任基礎,個案才能安心地在會談室裡娓娓道來自己生命的種種。有時,個案討論的是日復一日的日常;但在某些決定心理諮商是否能有所幫助的關鍵時刻裡,個案會膽怯地道出某些目前尚無人知的祕密。一邊說著,一邊觀察心理師的反應,也一邊觀察剛剛說出祕密的自己身上那種鬆了一口氣、卻又有些糾結的感受。
誠如作者麥可.史萊平恩所言:「我們也許不希望祕密被人知道,但仍會希望自己被人了解。」我突然悟到,諮商室會不會正是能讓這兩種看似衝突的需求找到交集的獨特場域?總之,一邊讀著本書,我的腦袋一邊發想⋯⋯赫然發現,整天與祕密打交道的我,過去卻沒想過要往「祕密」這個議題做更多延伸思考,直到打開了本書。
為了用更科學的方式討論祕密,在「祕密心理學」這塊少有人踏上的領域中,作者得解決的問題其實不少。好比,守密的定義是什麼?它是一種行為,還是一種意圖?維護祕密等於維護隱私嗎?祕密有大小之分嗎?要如何分類?⋯⋯諸如此類。作者細膩地把一個我們都知道、卻未必真正深入理解的議題打開再打開。這樣探究的歷程,提供讀者一窺心理學家針對特定主題思考、進行科學研究背後脈絡的機會。
書中呈現出各種與祕密有關的調查數據,這也讓身為讀者的我較為釋懷──原來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我們在祕密這件事情上並不孤單。祕密遠非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原因,反而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書裡的這句話,恰是諮商室裡人我互動之時最佳的註解。
《守密》援引各種目前在心理學中已發展且較成熟的分支,來與「祕密」對話。從發展心理學(小朋友從幾歲開始能理解祕密的概念?)、人格心理學(守密與人格特質有關嗎?)、認知心理學(祕密與壓抑思考背後的認知歷程是什麼?),到臨床心理學領域(持有祕密對心理健康有害嗎?)。讀完本書你將發現,祕密確實無所不在,但用這種系統性方式探究祕密,就我有限所知,本書確實是第一本。
敬邀讀者跟著作者的引導,在情感、關係、職場、家庭等各種生活層面裡,重新反思祕密之於人們的必然性,以及其所帶來的正、負面影響。在我們急著思考該說或不說某些祕密之前,不如先讀過本書,重新思考:傾訴此祕密的好處是什麼?要說的話,要如何好好說、以怎樣的方式說?而在什麼情況下,不說會是更好的選擇?我們又能做些什麼,找到與此祕密共處的方法呢?
多了解這些關於祕密的祕密,祕密有時就能不再只是祕密,而是你我之間最好的黏著劑。
※本文作者蘇益賢為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臨床心理師,著有《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等多本大眾心理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