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2900169

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12堂改變人生的管理課

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
作者 崔璀
出版日 2019-05-01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管理不是搞好關係,管理是允許衝撞、有效溝通,是我們應對世界殘酷挑戰的生存技能!
從愛哭的職場小白到年輕CEO,她只花了6年時間。
然後,她總結了一門20萬人都在學的管理課,帶你成為自己人生的CEO。

凱若(HomeCEO居家創業社團創辦人)
艾兒莎(創業家、作家)
律師娘(作家)
筆記女王Ada(整理大神)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共同推薦

一個人就像一個企業,也需要管理。崔璀將人生方方面面以「管理」思維整理得條理清晰,讀來令人感覺溫暖且痛快!在家創業15年,我甚至認為,人生比企業更需要管理,因為唯有將自己生活梳理清楚,其他的夢想才得以逐步實現。──凱若(HomeCEO居家創業社團創辦人)

世界總是充滿不確定,它有時優待我們,有時又對我們凶殘,
應對它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內在的確定性。
人生只有一次,不想讓它來管理你,你就要去管理它!

許多人可能覺得:
「我又不是主管,管理不關我的事。」
「我只是一個小員工,沒那麼大的野心。」
「我只是一個全職媽媽,不需要懂什麼管理。」

但「管理」是每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只要你身邊有人,就需要管理。

管理老闆,柔性影響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為你提供更多支援;
管理家人,讓他們都「圍」著你轉,卻能各取所需,相處融洽;
管理朋友,幫助他停止迷茫和抱怨,一起走出困境;
管理對手,巧妙化解衝突,達成共贏。

當然,還有管理你自己:管理精力,分清哪些是你該負責的,哪些是別人要承擔的。

遠離焦慮和不安,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
管理情緒,允許它存在,卻不被它控制,既不為難別人,也不傷害自己;
妥善運用手上的每一點權力,讓身邊的人為你所用。

透過管理,把每一分力氣用在最準確的地方,才能到達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你有以下困擾嗎?

◎父母逼婚時,你總是感到傷心和委屈?
◎老覺得同事、主管衝著你來?
◎明明已經新增了人力,你卻還是忙得要死?
◎同事總是不停拖拖拖,你還必須cover他多久?
◎孩子不愛讀書、不愛吃飯、不愛刷牙,你擔憂又心煩?
◎為什麼越想做好,反而越糟糕?
◎到底是老闆管理你,還是你也可以管理老闆?
◎從來沒有時間去實現你真正的目標與夢想?

管理,你的人生必修課
12堂人生管理術+12次思維升級+12次認知突破,
讓你用50%的力氣,活出100%的人生!

★透過本書,你將學會:
(1)精力管理:巧用分工思維,牢牢掌握關係中的主動權
(2)行動管理:快速有效地說服別人
(3)權力管理:提高能動性,做更強大的自己
(4)思維管理:撕掉標籤,看清困擾你的人和事
(5)焦慮管理:走出「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6)潛力管理:如何善用你身邊的人?
(7)溝通管理:看清對方真正的需求,避免溝通僵局
(8)向上管理:管理你的老闆,獲得更多支持
(9)目標管理:擺脫束縛,做自己想做的事
(10)激勵管理:如何讓別人更主動?
(11)衝突管理:如何搞定那些難搞的人?
(12)合作管理:學會當責,達成更高效的合作

數十個真實生活案例 + 職場創業心路歷程
在成功路上一路狂奔的她,毫無保留分享個人經驗
看完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人生可以這樣過!

──│在凶殘世界打滾的讀者溫柔推薦│──

★★★★★「茅塞頓開!無論針對職場或日常生活,都有很強的指導性。」

★★★★★「她面對人生的方法,改變了我的固有思維,解開了很多想不開的結,簡直是顛覆。我現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整個人很從容也更有自信,很好的一本書。」

★★★★★「在沒遇到這一門管理課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原來生活中很多問題可以被如此完美的處理!提供不同的視角、不一樣的解決辦法,這是一本可以開啟人生新篇章的書。」

★★★★★「書中提到的『課題分離』『分工』『誰困擾誰負責』,不管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實用性都非常強。這本書適合所有人,只要你身邊有人,就都需要管理。」

★★★★★「本來以為是雞湯書,但是看完之後真的收穫很多!」

★★★★★「對職場新人來說,這是很實用的一本書,有很多觀點值得學習。」

★★★★★「她對於職場人際關係、職場心態的觀點很有意思。」

★★★★★「才看了第一章,就幫我解開了遇事糾結的心態。」

★★★★★「一口氣讀完,覺得人生後面的路明朗了許多,是今年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每次被各種工作及生活的瑣事摧殘之餘,我都會想:『那些高手是怎麼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的?』我也看了《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書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無法實踐。這本書讓我非常喜歡的是:它把我們在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自我管理問題,拆解得非常細,不但列出簡單清晰的行動步驟,還把每個步驟可能會遇到的阻礙都考慮到,再也不會卡在執行上無計可施的煩惱了。」

崔璀

1985年生,中國「頭頭是道文化基金會」投資合夥人、女性成長內容服務平臺「Momself」創始人兼CEO,以及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

她是知名媒體人、財經大咖吳曉波十分器重的左右手,一畢業就在中國知名財經出版機構「藍獅子文化」擔任實習生,協助完成多本暢銷書;一年之後,她23歲,吳曉波指派她擔任藍獅子的總編輯,算是當時出版界最年輕的總編輯,帶領十多人的團隊,與團隊策畫出版中國第一套企業家管理思維書籍──《馬雲管理日誌》《柳傳志管理日誌》《任正非管理日誌》等,以及《X光下看騰訊》《浩蕩兩千年》等經典財經圖書,引發無數跟風。

25歲時,公司面臨從傳統出版到數位閱讀的轉型,她勇敢承擔責任,帶領全新團隊,推動藍獅子迅速成長為中國出版界最具傳奇性的民營財經出版公司。

她還同時兼任頭頭是道基金投資合夥人,主導投資了「十點讀書」「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小小包麻麻」「人人視頻」等專案,協同運作超過5000萬用戶的自媒體規模。而她主講的系列影音課程「人人都需要的管理術」,在全網銷量近20萬會員數。

從當初的職場愛哭鬼,到最年輕CEO,再到投資合夥人,她只用了6年時間。她一直在做管理型、溝通型的工作,具備大量實戰經驗;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知乎大神李松蔚這樣形容她:幾乎不跟人發生爭執,但她總有辦法達成目的,而且總能在問題還未顯現前,就雲淡風輕的化解掉,讓人好奇。

2016年,她創立了Momself,致力於女性個人終身成長,想傳遞的一個概念是:「我是媽媽,我是我自己」「別人關心你的孩子,我只關心你」,進而為媽媽們提供自我成長解決方案。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2900169
ISBN:9789861755229
272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一路把自己打理得活力盎然的年輕CEO/吳曉波

〈作者序〉管理就是我的信仰

第一章 精力管理

/巧用分工思維,牢牢掌握關係中的主動權/

為什麼老闆一發火,你就很慌張?

「分工思維」讓你不再害怕面對老闆

轉換主語,從自我否定中脫身

不把自己的困擾推給別人,才能行動

誰困擾,誰負責:分工就是做好課題分離

第二章 行動管理

/快速有效地說服別人/

他拖延是因為他想最後一天完成

改變心理預期,就沒有難事

快速有效說服的步驟一:從對方出發

快速有效說服的步驟二:明確的執行人

快速有效說服的步驟三:態度要堅定

快速有效說服的步驟四:不按牌理出牌是終極武器

目的論的核心:先有對結果的預期,才決定行為

第三章 權力管理

/提高能動性,做更強大的自己/

你為什麼允許他們這樣對你?

使用權力鑰匙要避開的三個陷阱

看到、表達、行動是權力管理的三把「鑰匙」

學會授權,把是非題變成複選題

第四章 思維管理 /撕掉標籤,看清困擾你的人和事/

貼標籤是人的慣性

標籤貼多了卻不自知的困局

你可能也在替自己貼標籤

簡單四步撕掉標籤

第五章 焦慮管理

/走出「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越控制,越會去想(關注即強化)

焦慮迴圈是怎麼產生的?

走出怪圈的方法一:轉移注意力

走出怪圈的方法二:列出最壞結果清單

走出怪圈的方法三:讓問題變優勢

第六章 潛力管理

/如何善用你身邊的人?/

為什麼我一直在當「救火隊長」?

是什麼讓你看不到身邊人的能力?

忍住不插手,試試靜默觀察法

睜開眼,真正看見對方

第七章 溝通管理

/看清對方真正的需求,避免溝通僵局/ 溝通不順暢,因為只看到「我」沒看到「你」

I型溝通:我是為你好,怎麼會有錯?

U型溝通:把「我」變成「你」才能展開真正溝通

「確認感受」是成功溝通的前提

第八章 向上管理

/管理你的老闆,獲得更多支持/

向上管理總是不靈?因為你太自戀了

拋開自戀,正確說出自己的需求

找出老闆的需求

你和老闆之間也需要努力達到雙贏

真正的向上管理,是讓老闆成為你工作的助力

第九章 目標管理

/擺脫束縛,做自己想做的事/ 目標總實現不了,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開始

目標管理的最大阻礙是責任

三個方法讓目標實現近在眼前

勇於邁出第一步

第十章 激勵管理

/如何讓別人更主動?/ 當你要求別人主動時,他已經「被動」了

傳統的激勵為何沒效果?

提高主動力的三個方法

主動讓人看到更多可能性

第十一章 衝突管理

/如何搞定那些難搞的人?/ 提到「難搞的人」,你想到了誰?

被控制──慣性思維帶來的後果

拆掉思維裡的牆:黑色想像和思考

迴避激烈情緒和暴露療法

不是所有的控制都要反抗

第十二章 合作管理

/學會當責,達成更高效的合作/

意識不到合作,讓你孤立無援

把主語從「我」變成「我們」

明確責任分配:誰做什麼,誰不做什麼

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職責

開始享受管理的快樂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一路把自己打理得活力盎然的年輕CEO/吳曉波

崔璀是藍獅子的第一個實習生,第一次見到她,我就說「你特別適合當編輯」。 為什麼?

因為她的名字叫崔璀。一個好編輯,就是不斷催催催死作者的那個人。催的時候,作者很煩你;書出來了,他會無比感激你。後來果然被我說中了!崔璀的策畫和催稿能力很強,實習的時候就完成了幾本暢銷書。

臨畢業時,她怯生生地跑進我的辦公室,告訴我一個她的選擇困惑:她很喜歡藍獅子,不過,她考上研究生了。我說服她的辦法很「粗暴」,不過也很有效:當年我讀的是一所比她更好的大學,也被保送研究生,不過我沒讀,因為寫作與編輯這個工作的關鍵是實踐,讀到本科系就足夠了,再讀下去,會傻掉的。

這個傻姑娘,真信了我的話。

二○○八年,藍獅子的員工有十幾個人了,我把崔璀推到了總編輯的位子,那年,她二十三歲。做這個決定的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太相信:我是一個特別不善於管理人的人,所以,必須找一個頂替的。很多年前,一位企業家前輩曾告訴過我一個「管理的祕密」:如果你要用一個人,就把他推到拳擊臺上,會不會被打得鼻青臉腫,甚至被擊下臺,是他的事情。

在後來的幾年裡,她果然做得比我好多了。藍獅子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原創財經出版機構,跟她富有人情味、井井有條的管理是分不開的。另外一個意外的功效是,因為主編是個八五後—這可是十年前,所以,她招募的夥伴也幾乎是同齡人,藍獅子因此在很長的時間裡,得以保持一股年輕朝氣。

崔璀跟著我,也打過敗仗。

二○一○年,數位出版崛起,藍獅子面臨轉型,我組建數位出版中心,讓崔璀領銜,她一鼓作氣,竟然真的促成了公司的數位化轉型。又過一年,我們做一款叫「智慧獅」的企業級知識服務產品。在當時,我們就用上了動態影像、圖文集合、打卡等功能。很可惜,「智慧獅」出生得太早太早了,幾十人的團隊,近兩年的時間,最後打到山窮水盡。

不過讓我很吃驚的是,即便到最後關頭,崔璀的這支團隊仍然非常團結,充滿不服輸的衝勁。

「智慧獅」專案結束後,其中的一位核心員工現在是巴九靈的營運長,其他成員無論留在藍獅子還是出走他處,都小有成就,他們之間更保持著親密的關係。這應該是管理者的魅力。

二○一五年,我與曹國熊籌建風險投資基金,在中國率先投資自媒體,崔璀又被我推去「開路」,在後來的一年裡,她參與統籌了十點讀書、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小鵝通、張德芬空間等,又做得風生水起。

過了兩年,她自己也手癢了,有一天突然提出她也想去創業,做一個女性成長品牌。就這樣,有了「Momself」,一個為女性終身成長提供解決方案的內容平臺,有了她的女性成長課程,也有了這本書。現在回想一下,十多年間,崔璀能夠快速成長,肯定不是我「管理」出來的。她做任何一份工作,都是先從熱愛出發,一旦確定,就落子無悔,全力以赴;她善於從人心的角度從事管理工作,以女生特有的細膩和柔軟去處理各類關係;她是一個有細節潔癖的人──這一點倒像我,能夠把最繁瑣的工作打理得海闊天空。

管理大師杜拉克曾說,管理就本質而言,不是科學,而是藝術,是對人的洞察,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

崔璀的這本新書,正是她實踐和思考的結果,其中大大小小的道理都很可人,也很實用。

你沒猜錯,這篇序也是被她催催催出來的。當然,我挺樂意的。

(本文作者為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巴九靈新媒體、藍獅子財經出版創始人)

看更多

〈作者序〉管理就是我的信仰

「你的管理術,改變了我接下來三十年的人生。」

半年前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一封這樣的郵件。起初覺得誇張,細細閱讀,才知其中意義。寫信的是麗卿,她曾是一名記者,生完孩子後辭去工作,專心照顧家庭,一直以為自己會這樣平穩地幸福下去,直到有一天老公回家告訴她,他們就要破產了。

這是三年來老公第一次跟她談工作,談的是上百萬的債務、舉步維艱的公司。

麗卿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個月。她想起自己在照顧孩子時,利用空檔時間聽的課程裡有一句話:「失控的人生需要管理」。一個月之後,她做出了決定:不同意收掉公司。後來的後來,是一個連滾帶爬的故事:改變公司經營方向,說服債主延長帳期,請之前不合的婆婆來照顧孩子,自己出面管理公司⋯⋯她採用了課程裡提到的說服管理、借力管理、行動管理。她說:「我開始覺得,現在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她學的課,是我的線上影音課程「人人都需要的管理術」。

我們的編輯採訪她,寫成故事,在那篇文章前我加了一句引言──「在所有的境況之下,始終有選擇,這是多迷人的一種姿態」。

一年多時間,這門線上課程有近二十萬人收看。經常會收到一些學員寫信給我,講述他們因為「管理」而帶來的改變。覺得很奇妙,只是一門課程,我們竟變成了彼此生命中的一段經歷。

想要「人人都需要的管理術」留得更久一些,想要以更多形式接觸到更多人,索性重新修訂了一些內容,落筆成鉛,變成了今天這本書。

我不是管理學出身,卻在剛工作沒多久就被架上了管理崗位。跌了很多跤,也束手無措過。說來也有趣,當時在中國最好的財經出版公司工作,每天打交道的都是一流的商管書,但人就是這樣,就像讀書時,天天面對老師的耳提面命,卻不知道學來何用。心裡的想法跟現在很多朋友一樣──「我不過是個小白,沒什麼權勢,管理跟我有什麼關係?」

後來採訪一位企業家,被一句話點醒:「一個人就像一個企業,也需要管理」,自此開始看見新天地。採訪企業家、編輯商管書都成為我吸收「管理方法」的絕佳機會。

那時我像塊海綿,見水就吸。能讓我堅持下來的,肯定不是毅力,而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好處。因為用了「向上管理」,老闆好像配合了我的需求;我慫恿新來的同事使用「說服管理」,他一下子拿到了別人拿不到的資源;談判前我們以「行動管理」為原則,更準確地抓住問題的本質,不在原地打轉,出手時穩準狠;帶過很多團隊,總是堅持「合作管理」,這幫助我找到人和人之間最本質的關係,有了更多更緊密的同行者。

「管理」成了我一切行動和思維的出發點,甚至是我的價值觀。

很多人對「管理」這個詞的理解,是一種進擊式的、強勢的,這種感覺會讓很多人退縮。恰恰相反,這本書裡講的管理,是「後退一步」的藝術。在很多個失控、衝突無法面對的時刻,停下來,後退一步,用「管理」思維,嘗試看到「真相」:

你以為的那個沒有潛力的同事,你知道只要能多看到一步,就能逆轉嗎?

他總是忽視你的需求,真的只是他的問題嗎?

在關鍵時刻落漆,只是性格原因,無法改變嗎?

你覺得自己微不足道才沒有說服力,真的是這樣嗎?

聽到很多人說,自己對人生無法掌控,只能被推著走,倍感辛苦,但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是在一條錯的路上狂奔,跑得大汗淋漓,也沒辦法到達你想要去的地方。

因為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這本書裡的十二個管理術,也許能幫你看到「行動勤奮,思維懶惰」的模式,在關鍵時刻,停下來,後退一步,就能看到更多。

初入職場沒多久,我進到管理階層,管理比我年長、有經驗的人,跟強勢的甲方談判。管理就是上令下達嗎?不,後退一步你會發現,管理是讓你說的每句話有作用,去管理你的老闆和客戶,去管理更大的權威。

後來我擔任新公司CEO,開拓全新業務領域,改變並不容易,每天在質疑、爭執、協調中掙扎,跌得鼻青臉腫。管理是搞好關係,八面玲瓏嗎?不,管理是允許衝撞,有效溝通,是我們應對挑戰的必備生存技能。

再一年,我當了媽媽。千頭萬緒,恨不得每天醒著的時間有二十個小時,事業和家庭就是水火不容,無法平衡嗎?不。停下來,慢一些,你會發現,家庭也需要管理,協調資源,互相成就。

再一年,我重新出發。成立了 Momself,開始創業。

我選擇不斷行走,僅僅是因為聽到了內心的聲音,我相信自己可以接得住它。因為我擁有一個保護神,護著我的時間、精力、情緒和目標,它叫作管理。它是每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大到事業轉捩點、情感選擇,小到你今天的談判,以及跟父母、朋友的溝通。只要你需要判斷、做出決策,或者跟別人產生交流,你就需要管理。

世界總是充滿不確定,它有時優待我們,有時又對我們凶殘,應對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內在的確定性。

人生只有一次,不想讓它來管理你,你就要去管理它。

看更多

試閱

第一章  精力管理 巧用分工思維,牢牢掌握關係中的主動權

為什麼老闆一發火,你就很慌張?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做了一個企畫案,你明明準備充足,創意滿滿,但在講述方案的過程中,老闆表現出不滿意,對你發飆;又或者在你和客戶談到有分歧的地方時,客戶質疑了你,你開始慌了,口齒不清、心跳加速⋯⋯瞬間不知道該怎麼說、怎麼做,滿腦子都是:「完了完了,老闆是不是生氣啦?」「客戶一定很不滿意,這次又搞砸了!」等事後平靜下來,你又會很懊惱:「我當時明明有應對方案的啊,都怪我不夠自信,不夠機靈,導致沒發揮好!」

每次看到同事有這種情況,我都會忍不住問一句:「老闆生氣,你慌什麼?」被我問到的同事每一個都一臉問號:「你說得輕鬆。是我表現不夠好,才把老闆惹毛的啊,我怎麼可能不慌?你開玩笑吧!」

其實前面這句看似簡單、不負責的「玩笑」話背後,運用了一個深刻的管理學概念:分工。

這裡的分工是指:每個人負責好自己應該負責的事情。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工作中,也很好理解,即「我們不用為別人的工作負責」。而如果我們把它用到生活中就是:我不必為他人的困擾負責!

「是我讓他不高興、是我讓他難過的,我怎麼不用為他的困擾負責呢?」相信很多正遭遇這個困擾的人都有此念頭。十年前,我也是這樣想的。

「分工思維」讓你不再害怕面對老闆

談老闆色變

十年前的我還是個職場新人,印象很深的一次,我要在所有同事面前闡述一個準備了很久的方案。剛說到一半,老闆就打斷我:「你這個方案考慮不周全,好多地方都不可行。」這句話讓我當場愣住、不知所措,並且瞬間冒出一大堆的內心戲:「老闆生氣了吧?他是不是後悔雇用我了?同事們會不會覺得我很笨?會不會覺得我扯了他們後腿?」接著,我額頭冒汗、結結巴巴地說:「其實⋯⋯我的意思是⋯⋯」我半天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於是老闆更沒有耐心聽下去了,起身離開,同事們也陸續離場。

那種感覺真是糟糕透了!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產生了巨大的懷疑,覺得自己就是菜鳥一個,什麼都做不好,整個人的狀態跌到谷底,工作效率嚴重下滑。我的心彷彿被蒙上了一層陰影:談「老闆」色變,一和老闆說話,或者當眾發言就緊張。

後來研讀了大量心理學和管理學的書,我才逐漸理解這個狀態: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像這樣陷入被動局面,無法自拔,甚至因此影響了自己的行動力?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別人的不滿,內心產生了愧疚感──「一切都是因為我」,是我導致他不高興,都是我不好。一旦有了這種想法,我們就會把最寶貴的精力全用在否定自我上,失去精準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那我們怎麼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重新找回動力呢?這個時候就要用到「分工」概念了:我不必為他人的困擾負責。老闆是不是生氣,老闆是不是對我不滿,那是老闆的困擾,我不應該為此負責。我把老闆的困擾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我搞錯了分工。

如果十年前的我明白「分工」這個概念,是不是情況就會不一樣呢?

試想一下,當老闆說我的方案不周全時,如果我心裡這樣對自己說:老闆好像很生氣,但這是他的事情,他的情緒都由他自己負責;而我所要負責的,就是把方案講清楚。

有了這樣的分工思維,我便能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上,釐清思路,向老闆和同事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剛才我可能沒有講清楚,現在再講一下,大家看這個報告,裡面有方案評估和緊急預備案。」

不為別人的困擾負責,可以讓我們甩掉本不該我們承擔的包袱,輕鬆做自己。

以催婚為例

你也許會說,工作的事情可以這樣分工,但是生活中呢?當我們面對至親至愛的人時,怎麼可能這麼冷靜,不被他的困擾影響呢?怎麼可能做到那麼明確的分工啊?

就拿催婚這件事來說,爸媽因為我不結婚,又憤怒又傷心,每次我們都要為這件事吵架。我不可能因為父母的催促就隨便結婚生子,但是他們不厭其煩地催,讓我很煩躁。這種情況下,難道也能說「我根本不用為他們的困擾負責」嗎?這不會很冷血嗎?

請仔細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煩躁?你可能會說:就是覺得他們老是嘮叨,很討厭;因為他們老是提各種要求,我做不到。這只是表面原因,藏在這些表面原因背後的,是我們的「背負感」:我們覺得自己讓父母失望了,我們沒有成為他們理想中的完美小孩。看到了嗎?在催婚這件事情上,我們常常會把各種責任和困擾混在一起,導致與家人之間的「混戰」──明明是相愛的人,明明彼此在乎,但就是無法達成共識,或者大吵一架,越說越亂,又傷心又委屈,這讓我們感覺壓力很大。

這時候,該怎樣運用「分工」的概念呢?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想一下:假設,如果被催婚的人不是我,而是我姊姊—媽媽因為姊姊遲遲不結婚的事情傷心,我會怎麼做呢?極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我不會煩躁,因為有所抽離,我反而會清楚地反應出來,那是媽媽自己的失望和困擾。我會看到一個著急的母親為了女兒的幸福正在發愁,我會去跟媽媽聊聊她的失望、安慰她,也可能會抱抱她,此時此刻,我沒有內疚,也不會自責,更不會因為這些情緒的壓力,跟她吵起來。

因為具備了這種分工思維,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思路一下子變清晰了:哪些是媽媽要負責的,哪些是自己要負責的,一清二楚。我們會感覺像是被解除了緊箍咒一樣,明白自己可以採取哪些不一樣的做法。我們會更直接地看到兩個失望的老人,而不是看到讓他們失望的自己。這樣就有能力去理解媽媽,幫助她處理和面對她的情緒—這不是「冷血」,而是清醒的溫暖,這段關係因此而變得柔軟、舒服,而不是被你越弄越僵。

你看,不為他人的困擾負責,反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行動,真正幫助到我們愛的人。

催婚這個例子所講的,就是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化被動為主動。這並不是溝通技巧,而是教大家如何活用「分工」的概念,改變思維模式,轉換內心的想法。不為他人的困擾負責,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擺脫束縛,解除限制,主動地推進關係。

轉換主語,從自我否定中脫身

有些朋友會問:「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這個道理我懂了,但是遇到具體的事情時,我可能還是因為慣性思維,又陷入自我否定中,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讓我盡快轉換思維模式呢?」

我要分享給大家的方法是:主語轉換。也就是說,在描述他人困擾的時候,永遠讓他人成為句子的主語。

比如,在催婚的例子中,我們可以這樣轉換思維:把「我不結婚,這讓媽媽很傷心」轉換為「媽媽很傷心,因為她還沒有想通我不結婚的事」。把主語變成媽媽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她的困擾,你不應該將她的困擾強加到自己身上。當再次遇到老闆或者客戶不滿發飆時,把「老闆生氣都是因為我沒講清楚,表達能力不好」,轉換為「老闆很著急,因為他沒辦法接受一個不完美的方案」──在這個想法之下,你的施力點便非常明確了,你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優化方案」。

適時使用主語轉換的方法,你就能夠從「自我否定」中解放出來,把精力聚焦在接下來應該做的事情上,重新找到目標感。

同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的一個朋友是大學老師,有段時間他的內心特別糾結,跟我說:「我覺得自己『口業深重』。臨近畢業季,好多學生找我聊職業規畫,你說,萬一一個學生本身不適合創業,聽了我的一些建議,真跑去創業了,這可怎麼辦?我最近都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觀點了,壓力太大。」

我問他,那如果這個學生創業成功了,他會怎麼想?會覺得學生應該把功勞分給他一半嗎?他說:「不會啊,如果他成功了,說明這個學生本身能力就很強。」

你看,「別人的成功是他自己的功勞」,我們都很容易承認這一點,那為什麼當他困擾的時候,我們就要把他的困擾歸咎於自己呢?要知道,無論別人是成是敗,只要你把自己當成了第一責任人,你就是在暗示:「你沒有用哦,全靠我。」長此以往,你就會把自己變成一個無處借力、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

所以,既然勝不可以居功,那麼敗亦不必擔責。

在我朋友的這個例子中,他其實可以這樣轉換思維:把「我給了他建議,導致他失敗了」轉換為「他認同了我的建議,他失敗了」。如果大家反覆練習這樣的思維方法,再遇到類似的被動局面時,就能準確地分清楚別人的困擾和自己的責任,明確自己該做的事,掌握主動權。

不把自己的困擾推給別人,才能行動

分工概念的A面是「不要把別人的困擾攬到自己身上」,這還不全面,分工的B面對我們也很有幫助,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困擾推給別人」。在人際溝通中,我們其實都知道,抱怨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它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雙方的關係對立,但即便如此,抱怨還是無處不在,看看以下這幾種說法:

「我這麼不開心,都是你造成的。」

「媽媽忙成這樣,都是因為你這個不聽話的小孩!」

「我為什麼生氣?因為老公靠不住啊!」

「真倒楣,遇到這樣的員工!」

「如果男朋友體貼一些,我也不會變成現在這樣了。」

是不是很耳熟?遇到問題時,我們可能會在第一時間為自己辯解、抱怨對方,認為自己的痛苦,都是對方造成的,所以對方要為我們的痛苦負責。這樣想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會覺得能發洩心中憤懣,但這種短期鎮痛藥對我們真的有幫助嗎?顯然沒有。

痛苦都是對方造成的?

我有一個學員,她和男朋友已經交往了三年,後來男孩去了上海,她放棄了家裡替她安排好的工作,背著行李也一起去了上海。在她心裡,堅信只有兩個人在一起,感情才能長久。可是現實總有另一種樣子,在上海生活不到半年,她和男朋友就開始了沒完沒了地爭吵。

女孩經常會抱怨:「你天天在外面加班、應酬,每天都這麼晚才回家,你有沒有想過我?你有那麼多朋友、同事、客戶要陪,而我呢?我只有你啊!你怎麼不多陪陪我!」男生往往都敷衍地回答:「我錯了,我錯了,我下班就盡快回來陪你。」

一旦男生有一點疏忽或不耐煩,女生就覺得非常委屈:「我是為了誰才來上海?還不是因為你!我在這兒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我就只有你!現在連你也這樣對我!」

她越是這樣想,就越覺得自己的「悲慘生活」完完全全是男朋友造成的。可想而知,她很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進入一個「向下螺旋」,女生越是想緊緊抓住,男生越是迴避。有時候即使沒有應酬,男生也會選擇在公司待到很晚才回家。

很奇怪對不對?明明女生是為了能讓男朋友安心地工作,為了他們倆能更好地在一起,才來到上海,為什麼現在的情況卻變成了這樣:男朋友的工作,成了她幸福的絆腳石?如果我們啟動分工思維,就會很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因為她搞錯了「分工」。她把自己的困擾,完全推到了男朋友身上,兩個人的關係,就這樣僵住了。

在這段關係中,女生使用的是傳統的、依靠直覺的思維方式:「我現在不幸福,都是你造成的」「我離鄉背井留在這個城市,都是為了你,你應該為我負責」⋯⋯她陷在這類想法中不能自拔,彷彿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男朋友手裡,在她的意識中,有一個莫名的信念:「他只要不改變,我就沒辦法在這個城市立足。」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她試著用「分工」的視角重新看待這段關係,會有什麼不同嗎?

分工的方法提醒我們:在分清困擾的歸屬時,可以嘗試把句子中的主語都變成「他」;而在這裡,這個女孩可以把因果關係中表示原因的主體都變成「我」:把「我陪他到上海,是為了他」換成「我陪他到上海,是我自己的決定」;把「他沒有陪伴我,所以我才這麼委屈」換成「我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這麼委屈」。

如果這樣想,會有什麼不一樣嗎?最直接的變化可能是:她的局面打開了,她也許會用更合理的方式向男朋友要求更多陪伴,也許會發展其他的愛好、結交朋友、學習新技能,因為是為了「自己」,怨氣和敵對少了很多。而男朋友的感覺呢?也許會感覺到她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實,這段關係自此進入平等融洽的狀態中。

有些朋友會說,明明是我委屈,為什麼我要負責的事這麼多,這樣是不是給自己增加了太多壓力呢?其實不然,「分清困擾的歸屬」不止給了對方更多在關係中的空間,也給了我們自己更多的勇氣和動力。

都是乙方靠不住?


我們再用一個職場上的案例,來說明一下這個方法該如何應用。


之前我們有個合作專案進行得不太順利,在確認流程及進度時,有個員工說:「我為什麼沒做到?那都是因為乙方不OK啊。」請注意,他的潛臺詞是:「也許我也有問題,但最終的責任是乙方的。」當他說出這句話時,他還會再積極行動嗎?不會。如果有這種想法,意味著在他心裡,責任都是對方的,自己是被動的,那麼他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很難主動想辦法解決。

我找了那位員工談話。我問他:「在這件事情上,你會受到影響嗎?」他說:「我也很不開心啊,我的績效泡湯了,我在團隊中的信用也受到了影響。」

他其實是有困擾的,「他困擾」就是他要負責的事。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他使用「分工」的方法,激發出自己的主動性呢?

我們可以讓他試著轉換主語,把「因為乙方不OK」變成「因為我拿乙方沒辦法」。不要小看這簡單的一個轉換,我們的行為是受意識影響的。能將思維轉換到這一步,至少在主動性上有所轉移,是自己要為此負責,意識到「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跟乙方合作」。

很多時候,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別,是認知的差別。這也是我在管理中非常重視的一個方法—不刻意糾正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專注影響他的認知。當一個人能夠準確分工,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那他就會開始主動行動,那個時候,我再去跟他溝通工作方法,就會事半功倍了。

思維轉換的「神奇」之處就在這裡,當我們「擁有」了這個意識,我們會從苦苦等待對方發生改變的困局中解脫出來,自發行動,內心變得更積極,在看似被動的局面當中,重新掌握主動權。


誰困擾,誰負責:分工就是做好課題分離

前面提到的關於「分工」的種種,其實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我不用為他人的困擾負責,我也不會把自己的困擾推給他人。再精煉一點就是:誰困擾,誰負責。這六個字中,涉及的是個體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之一:課題分離。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我們都有獲得幸福的能力,但要獲得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話聽上去很抽象,但是運用「分工」的概念,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呢?那就是誰的困擾,誰負責。

我在這麼多年的管理工作當中,領悟了一個道理:那些成功的高效能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會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把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而「分工」,就是合理分配精力的訣竅。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