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戰略:一生受用的思考與技術
說話的戰略:一生受用的思考與技術
close
商品編號:P0900252

說話的戰略:一生受用的思考與技術

話し方の戦略 「結果を出せる人」が身につけている一生ものの思考と技術
作者 千葉佳織
譯者 蔡昭儀
出版日 2025-01-01
定價 $420
優惠價 79折 $332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預購品
預計出貨日:2024-12-30

內容簡介

★ 再版不斷話題作!商業.經濟新書排行No.1!讀者近滿分好評!
演說、簡報、洽商、面試、各種會議,甚至閒談,都能派上用場! 

《東洋經濟》《富比士》評選最強新創公司,
成功幫助5,000人改善談吐,改變人生!
日本史上最年輕市長 高島崚輔 推薦! 

說話不需要天分,需要的是「戰略思維」!
善用「詞彙.聲音.動作」,
讓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達到目的,為你贏得支持與信賴! 

制定「核心訊息」的3步驟
「結論優先」不是絕對法則
聲音.動作要比設想的誇張「3倍」,才是恰到好處
手勢的關鍵不是「動」而是「靜」
「認識贅詞」才能消除贅詞 

戰略從來都不是冷漠無情,而是給予人生熱情和活力的方法
覺得自己不善言辭,或是曾經被指責用詞不當而感到懊惱的人,一定要讀本書! 

「為說話制定戰略」,是為了將自己想說的內容確實傳達給聽者,事先確立說話目的,對詞彙、聲音、動作等做好詳細的規畫。

從個人的微小心願到遠大的志向,為了達到目的,活出精采人生,我們必須與人交談,並且盡可能讓「說話」發揮最大效果,讓人成為自己的助力。

作者千葉佳織是日本最年輕市長高島崚輔的撰稿人,《東洋經濟》《富比士》評選最強新創公司、商務人士爭相報名的「說話健身房」KAEKA創辦人。

她透過本書,徹底分解口語表達的構成要素,完整解說「基本原則」「詞彙」,以及「聲音.動作」,讓你學會真正有效的表達技術,贏得超乎想像的助力。

〈語言化〉 用一句話表達「真正想說的事」
〈構成〉 加深印象的「順序」與「比例」
〈故事〉 用獨門的「故事」引起共鳴
〈事實〉 「認同感」取決於如何運用「事實」
〈修辭〉 贏得聽者支持的「一句話」
〈發聲〉 如何打磨吸引人的「聲音」
〈沉默〉 「沉默」才訴說最多
〈肢體語言〉 體現信賴感的「站姿」「動作」 

★ 日本史上最年輕市長.兵庫縣蘆屋市長 高島崚輔 好評推薦:

『說話就是祈願。

「有話想說」的念頭,就是為某人的幸福祈願。希望對方接收到這些話,行動上有一點點改變,人生有一點點改善,這樣的心願。商業也好,政治也好,私人生活也好。

為了讓這樣純粹的念頭成形,我們必須好好磨練「說話方式」。

「說話方式」不是天分,而是認識自己的能力。只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練習,一定能夠發光發熱。

但是,一個人埋頭努力太辛苦,我也一樣。千葉老師的建議具體又符合邏輯。沒錯,說話也需要「戰略」。

這本書會是你最棒的夥伴。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踏上祈祝別人幸福的旅途。』

【作者簡介】千葉佳織

KAEKA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演講撰稿人
1994年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15歲開始參加演講比賽,2011年至2014年間,榮獲內閣總理大臣獎椎尾弁匡記念盃全國高中演講大賽等3次冠軍。
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進入網路公司DeNA就職,在人資部發起「撰稿人及演講訓練講師」專案,負責董事長的演講撰稿,以及各級主管、職員的口語表達培訓。
2019年成立KAEKA,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口語表達問題分析,提供個人教練指導。迄今已為超過5,000名政治家、經營者、商業人士和演藝人員提供培訓。
2023年市長選舉中,她擔任蘆屋市長候選人高島崚輔的撰稿人,促成日本史上最年輕首長誕生。
KAEKA獲選《東洋經濟》「2023年100家最強新創」、《富比士》「2024年最受矚目的100家日本新創公司」。
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蔡昭儀
自由譯者,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900252
ISBN:9789861345208
EISBN:9789861345192
352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說話不需要「天分」/「說話的戰略」可以應用在所有狀況/ 

序章 關於「說話的戰略」

/具備完整「體系」的最強方法/說話可以分解為「詞彙」和「聲音.動作」/一般人學習說話時所欠缺的/成功幫助五千人改善談吐的有效方法/史上最年輕市長高島崚輔的演講魅力/搞笑藝人福娃醬的入學典禮演講戰略/重要的是「技巧」還是「精神」?/AI無法取代的溝通價值/

──第1部 戰略的基礎:「傳達」的三原則

〈原則1〉 確立「說話目的」
/你想藉由說話達成什麼?/為什麼「校長總是講很久」?/目的決定好了,溝通也會改變/

〈原則2〉 分析「說話對象」
/如何設定「難易度」/被提醒「你是對著中學二年級學生說話」/對方其實「根本不想聽你說」/溝通必須「以對方為優先」/「無法傳達意思」是說話者的責任/目標是雙方都舒服的狀態/

〈原則3〉 理解「口語表達」
/說話是「聲音」的一來一往/「一字一句都記住」是大誤解/縮短「一句話的長度」,可以促進理解/國際奧會會長陷入的「口語表達陷阱」/有「準備」,才有最佳演出/ 

──第2部 「詞彙」的戰略

1章 〈語言化〉 用一句話表達「真正想說的事」
/將「想傳達的事」轉化成語言/「不讓」聽者有多重解釋的機會/核心訊息一定要「簡單扼要」/希望對方實際行動,還是獲得啟發?/制定核心訊息的三步驟/濃大膽歸納,選出「最想傳達的話」/「我要說的有三點」這種說法潛藏大風險/以「近義詞」「負面詞」「複述」打磨核心訊息/全日本瘋狂轉貼「不要崇拜」的理由/

2章 〈構成〉 加深印象的「順序」與「比例」
/「結論優先」不是絕對法則/僅僅一句話的順序,就能扭轉印象/依照目標來組織語言/說什麼?說多少?/與「目的」相關的事要多說一些/「滿腔的熱情」是一個陷阱/確認是否前後一貫/擺脫構成框架的「剪刀法」/開場不要再套用公式了/挑戰過的人才能看見的風景/「不枯燥」的開場技巧/用「故事」開場,可以馬上吸引注意/讓聽者感覺「時光倒流」的敘事/結尾的重點是「意猶未盡」/

3章 〈故事〉 用獨門的「故事」引起共鳴
/將歐巴馬總統推上頂點的「故事」力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弱點」會變成最強的「優勢」/豐田前社長哽咽訴說「脆弱」/弱點要搭配「決心」和「成果」一起說/「強項」要搭配「運氣」和「感謝」一起說/指原莉乃的「強項」讓攝影棚一片嘩然/向芥川賞作家學習「描寫」的力量/以「時間」表達深厚情誼/描寫「五感」,讓敘事變立體/純粹的「情緒」,因為簡單所以有力/

4章 〈事實〉 「認同感」取決於如何運用「事實」
/聽者無法置身事外的「事實資訊」/讓「自己」與「社會」接軌/提示社會背景,提升談話的「正確性」/留意是否為「最新」資訊/設定「問題」,找到「數據」/「深入挖掘事實」取得數據資訊/「具體」與「抽象」穿插找出最佳方案/照著投影片朗讀,簡報就完了/

故事事實,組合出自己的意見
/故事╳事實=「原來如此!」/配合聽者,調整平衡/先了解自己的屬性/追求「自己存在意義」的時代/

5章 〈修辭〉 贏得聽者支持的「一句話」
/引用「對話」,提升說服力/賦予故事「轉折」的力量/「升級」名言,使主張更鮮明/提姆.庫克不引用金恩牧師的「那句名言」/讓興趣缺缺的聽者「感興趣」的技術/利用「同步要素」,提升現場的價值/ 

──第3部 「聲音.動作」的戰略

6章 〈發聲〉 如何打磨吸引人的「聲音」
/聲音.動作的重點:比設想誇張「三倍」/分析說話的「抑揚」/預設音量:大聲/胸式呼吸的弱點與極限/腹式呼吸會用到「最強呼吸肌群」/縮肚子吐氣,就能活動橫膈膜/腹式呼吸要「躺著學」/調整音量,讓表現更豐富/先學會以穩定的語速說話/「正確的速度」並不存在/「穩定的語速」要配合對象及狀況/突如其來的○.八倍速是「強調減速」/有躍動感的高階技巧「躍動加速」/用「聲調的高低」表現熱情與真摯/「高音」和「低音」的使用場合/「一個八度音」是關鍵/網購之神使用「低音」的瞬間/一句話「頭高尾低」是基本規則/

7章 〈沉默〉 「沉默」才訴說最多
/留白帶來「理解」與「期待」/搞笑藝人的傳奇「九秒沉默」/「句號之後」要停頓一下/句號以外,不能隨意停頓/善用留白,讓「提問」與「連接詞」發揮效果/要消除贅詞,必須先「認識贅詞」/每個人都可以消除贅詞/讓贅詞聽起來很高明的話術/

8章 〈肢體語言〉 體現信賴感的「站姿」「動作」
/「一個動作」就能大大改變信賴感/建立穩固的「地基」/擺放雙手的兩個「理想位置」/利用「語言的力量」練習表情管理/與聽者眼神交會的瞬間/面對多數聽者的視線移動方式/不是「只能站這裡」/賈伯斯的移動也在「計算之中」/站位的六個區域/手勢是表現自己想法的武器/在眼睛的高度,大方做出手勢/手勢的關鍵不是「動」而是「靜」/控制次數,避免多餘/「剪刀.石頭.布」可以變出什麼/利用手勢,讓聲音更有變化/即使在線上,重點還是不變/ 

結語
參考文獻

看更多

前言

我一直很羨慕擁有說話天分的人。

在任何場合都吃得開、受到眾人關注的,一定是說話得體的人。

而過去的我,與這類人正好相反,說話總是說不到重點,個性拘謹又平凡。

面試時不知道怎麼回答問題;演講時總是詞不達意;與人交談時,又害怕造成對立而不敢直言。

明知自己言辭笨拙,卻又無能為力。

這不是努力認真生活就能獲得的能力。

我曾經非常渴望擁有「說話天分」。

多年之後,我現在經營新創公司KAEKA,主要針對商務人士,提供透過AI診斷並搭配專業講師指導的「說話訓練」服務。我自己則兼具撰稿人及演講訓練講師身分,為不同業界的經營者或政治家提供服務,至今已成功幫助超過五千人改善談吐。

我從十五歲開始參加演講比賽,曾經在全國大賽贏得三次冠軍,更獲頒內閣總理大臣獎。大學畢業後,我任職於網路公司DeNA,在公司發起首創的「撰稿人及演講訓練講師」專案,為社長、各級主管,以及人事部、業務部成員指導口語表達,後來獨立創業,成立了現在的公司。

我原本是極其平凡,與說話天分完全無緣的人,現在不僅以口語表達為強項,還能幫助別人改善談吐,甚至開發有效的方法。

這都是因為我認真思考過「說話戰略」,並且身體力行。

請容我自我介紹,我是KAEKA公司負責人,千葉佳織。

非常感謝各位在眾多書籍中選擇本書。

在本書中,我會以我自己,以及提供說話訓練服務的KAEKA所累積的經驗、知識、實績為基礎,為大家解說足以讓人生產生巨大改變的「說話戰略」。

「說話」應該是有溫度的,加上「戰略」,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有點奇怪。

戰略給人的印象,就是爾虞我詐、冷漠無情,用來操弄人心或控制對手。

但本書所要談的戰略並不屬於這一類。

「為說話制定戰略」,是為了將自己想說的內容確實傳達給聽者,事先確立說話目的,對詞彙、聲音、動作等做好詳細的規畫。

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或是挑戰道路上,盡可能讓「說話」發揮最大效果,帶動周遭的人,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助力,一起邁向未來,這樣的觀念非常重要。

戰略從來都不是冷漠無情,而是給予人生熱情和活力的方法。

說話不需要「天分」

我第一次注意到說話戰略,是在高中一年級參加演講比賽時。

七分鐘的時間,我必須一個人站在講台上,闡述自己的主張。自己寫講稿,加入各種表達技巧,背得滾瓜亂熟後,對著大家發表。

「演講」的特徵是講者單方面對著聽眾說話。

我之所以參加演講社,是看到學長姐們面對聽眾毫不緊張,毫無猶疑地闡述自己的主張,那模樣讓我非常嚮往。我從來不曾有什麼特別的主張,也對自己的表達沒有自信,演講社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在演講社裡,不管有沒有比賽經驗或資歷,大家都熱烈地討論著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淺顯易懂、令人印象深刻,原因又是什麼;如果有不好的地方,就思考為什麼不好、如何改善。

從基礎的發聲練習、寫講稿、聽取學長姐或學弟妹的意見,把學科功課擺在一邊,埋頭反覆推敲講稿。前前後後修改二十幾次,終於寫好一份還算滿意的講稿,再將這一千六百字全部背下來。每天花三小時練習,力求以清晰明瞭的方式,向所有人傳達出自己的熱情,最後站上講台……每天就忙著這些事。

我在這樣的環境中反覆鍛鍊,最終在全國大賽贏得三次冠軍,更獲頒內閣總理大臣獎的殊榮。

演講比賽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想要真正打動對方、吸引對方參與,就必須用戰略思維來組織語言。

說話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與運動或音樂一樣,只要把握正確方法,反覆修正,就可以越來越進步。我在這個成長經歷中,已經確實地學習到了。

如果我擁有說話天分,是不是可以什麼都不用考慮,也不用努力,只要把心裡想的原封不動地說出來,就能得到預期的結果?

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而且,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和我一樣,沒有說話天分。

但只要懂得「為說話制定戰略」,你就能改善談吐,開拓人生。

「說話戰略」可以應用在所有狀況

本書將帶給大家的內容如下:

在序章中,我會以「體系」為關鍵字,解釋說話的戰略有哪些特點。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我會介紹自己身為撰稿人、演講訓練講師,實際指導客戶的案例。

實踐的觀念和方法是從第一部開始,但讀過序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概念,有助於之後深入學習。

序章之後的內容分為三部。

第一部是戰略的「基礎」。我會介紹所有說話場合都適用的三個基本原則。

第二部是「詞彙」的戰略。根據前述的原則,如何選擇用詞、以怎樣的順序、帶入怎樣的內容等,我會介紹具體的方法。

第三部是「聲音.動作」的戰略。關於如何帶動氣氛、如何清楚表達、用什麼樣的肢體動作來強調等,我會一一詳細說明。

戰略也可以藉由模仿來學習。書中蒐羅了豐富的實際案例,包括知名的經營者、政治家、藝術工作者、運動員等,分析他們的說話技巧。

引用他們的演講或談話,希望大家能從中學習說話的戰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狀況。

商務場合中,與客戶洽商、簡報,與上司和部下之間的匯報、聯絡、諮詢、各種會議,就業或轉職面試,或是婚禮致詞等,所有藉由「說話」這個行為達成某個目的的場合,本書介紹的觀念和方法都能派上用場。

縱使狀況不一,但透過我們的身體、聲音,全心全意地表達內心的想法,這個根本原則是不會變的。

像過去的我那樣,覺得自己不善言辭,或是曾經被指責用詞不當而感到懊惱的人,請一定要讀本書。

另外,對說話、表達有自信的人,我也相信本書能幫助你更進一步。

演講自成一格,想要深入探討理論的人,還有想要變得更專業的人,本書也可以幫助你檢討、分析自己的說話方式。

「為說話制定戰略」的觀念和方法,可以為我們的人生打上聚光燈。

「說話能力」是我在人生中不斷追求的主題,我也衷心希望能毫無保留地把其中的祕訣傳授給大家

看更多

試閱

──第1部 戰略的基礎:「傳達」的三原則

〈原則1〉 確立「說話目的」
你想藉由說話達成什麼?

第一個原則是「確立說話目的」。

除了無關緊要的閒聊,我們說話大多都帶有「目的」。

在商場上,讓客戶購買公司的產品、採用自己的企畫、要求部下與客戶交涉……

有各種狀況。這裡所謂的目的,是指「想藉由說話達成的事」。

目的清楚與否,說話的品質會有很大的差異。

在KAEKA,我們會訓練學員,錄下自己說話的樣子,反覆觀看,從客觀角度找出問題。

許多學員第一次看到自己說話的樣子都表示:

「好像沒說到重點……」

以為該講的都講了,但是看著影片中的自己時,卻又覺得「好像沒說到重點」「不知道想說什麼」。

我問他們:「你當時是想表達什麼?希望對方獲得什麼?你有思考過自己說話的目的嗎?」

許多學員一時語塞:「我當時只想著『必須說點什麼』,完全沒想過目的……」

大家可能覺得「確立說話目的」是理所當然的,但其實,許多說話者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做到了。

為什麼「校長總是講很久」?

「校長總是講很久」,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共同的記憶。

根據學校老師透露,幾乎所有校長致詞都會超出預定的時間。

當然,也有遵守預定時間、演講內容精采的校長。不過,大部分情況,講者之所以「講很久」,我認為是因為「缺乏目的意識」。

通常,定期性的場合,都有目的不明確的傾向。

每月的全校集會、每年的入學典禮或畢業典禮……時間到了就要舉辦。像這類定期性的場合,常常都會忽略目的,不知道自己要達成什麼、想帶給聽者什麼。

「去年是這樣,今年也差不多吧。」一切比照過去,應付了事。

不是只有校長,只要是定期性的場合,就很容易陷入這種情況。

例如,朝會之類的小組例行會議、召集全體員工的大型會議、到客戶公司洽商,還有徵才活動上的公司說明、致詞也都是。

只要把事先想好的話說完就好,社會上充斥著這種因為「錯誤的成功體驗」,而忽略目的的會議。

說話是一種「手段」,當它變成目的時,就不可能打動人心,充其量只是把時間填滿的「流程」。

另外,以校長致詞的例子來說,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因為沒有機會得到聽者的反饋。

校長致詞,主要聽眾都是學生,台下應該沒有人會給予反饋。入學典禮或畢業典禮上,家長也不太可能聽了校長的致詞後給予反饋吧。

在場的家長大多沉浸在孩子重要的人生階段,就算校長致詞沒有亮點,也不會有人要求改善。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這也很像在說自己呢?在公司,或是與客戶談話,也很少有機會獲得具體的反饋。

無論如何,開口說話之前,如果不先決定好目的的,就像短跑比賽不知道終點在哪裡。聽者也不知道會被帶往哪裡,莫名地感覺這條路很遠、很長,沒有終點。

換句話說,我們對「校長總是講很久」的共同認識,或許真的是「內容很長」,但更多的是因為目的不明確,所以「感覺講很久」,這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我的客戶中也有學校校長,他們來上課,就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傳達力。

基本上,我會請他們先釐清「說話的目的」。

假設目的是「想勉勵學生用積極的態度迎接新學年」,相關的故事或報告的項目、內容等,都必須謹慎挑選。

目的決定好了,溝通也會改變

所謂的「目的」,需要詳細到什麼程度呢?

其實,只要自己能接受,抽象或具體都沒關係。

以我來說,抽象度高的像是「希望讓人覺得自己可以信任」「希望讓人覺得自己很有熱情」,這種以建立理想印象為目的,或是「希望對方很自然地在必要時刻想到KAEKA」「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帶給別人勇氣」,這種就不是要留下印象,而是以提供價值觀或觸發行動為目的。

抽象的目的,也可以進一步設定具體的數字,例如,演講或講座結束後,「問卷調查希望有八成評價『非常滿意』」「演講結束後希望有十個人報名課程」。

我會依據狀況,調整目的的詳細程度,但重要的是,將自己覺得合理的目的轉化成語言。

決定目的的時機,必須在「開口說話之前」。

例如,正式簡報的幾週前、正式演講的幾天前,如果時間有限,臨上台前也沒關係。

但切記,一旦開始說話,就沒有時間思考目的了。

每次說話都要設定目的,確實很辛苦。

但是,有了目的和達成目的的念頭,我們會更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否適切,克制自己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也是重視對方的態度。

設定目的的好處之一是,我們可以藉機回顧自己的表現。

來KAEKA的學員,我們都會讓他們看或聽自己說話的錄影或錄音,詢問他們的感想。一開始,幾乎所有人都很排斥回顧。

但是,因為已經設定好目的,就必須確認自己說的話是否達成目的,衡量達成度。

而為了衡量達成度,徵詢聽者的意見不可或缺。

如果得到與自己預想相符的反饋,也就是達成目的,你的精神面會更加強大。

因為這個成功體驗,關係著無可取代的自信。

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更有自信地說話?」

我認為,唯有確實地累積達成目的的經驗,才能建立自信。

我自己每次都會在開始說話之前,先設定好目的,事後也會確認是否達成。

如果不能完美達成,便反思檢討有什麼不足之處,向旁人聽取反饋。

若能完美達成,那自然很開心,我還會蒐集聽眾的感想並記下來。到現在,我仍然時常想起過去得到的讚美。

我就是用這個方法幫助自己培養自信,相信「自己也有打動人心、改變他人行動的能力」。

相信讀者們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志向,或是為了提升說話的精準度,無論是為了什麼,第一步都必須「確立說話目的」。

這就是「說話戰略」的起跑線。

 

〈原則2〉 分析「說話對象」
如何設定「難易度」

第二個原則是「分析說話對象」。

所謂的「對象」,是指「聽我說話的人」,或是「與我對話的人」。簡單說,就是要設法了解聽者的屬性、狀況、擁有的知識量、偏好的溝通風格等。

說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但其實很多人都不得要領。

我來介紹一個常見的例子。

我們的學員中,有一位公司的經營者,每週朝會他都要對員工說話。但是,他寫的講稿內容都是企業經營的專業術語或商務用語,員工有各種年齡和職務,對一部分人來說,有些詞彙可能太過艱深。

像他這樣,自己以為「大家都應該知道」,就不管用語是否適當,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我們看看以下的文章:

「新創公司的種子輪大多是兩到三億日圓起算。雖然VC主要是藉由M&A或IPO來回收資本,但在初期階段,對經營者人品與公司願景的重視,遠勝於商業模式及市場牽引力。」

在新創公司工作的人可以理解這段文字,卻無法傳達給完全不懂這個業界的人。

相對的,面對已經有背景知識或了解狀況的人,如果只使用日常用語做說明,可能會過於表面、空洞。必須適度使用專業術語,雙方才能做更深入的討論。

換句話說,並不是使用艱深的詞彙或專業術語就不好,若雙方有共同的背景知識,反而應該直接使用專業術語來交談。

但是,面對沒有背景知識,或是才準備要學習新知識的人,選用的詞彙和表達方式都必須淺顯易懂,否則無法讓對方理解。

市場行銷也是一樣的道理,無論你的目的有多麼明確,如果不能傳達給目標對象,就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大腦中,而不是一次成功的溝通。

了解對象的屬性,才能決定用詞的難易度或需要做多少補充解釋。

被提醒「你是對著中學二年級學生說話」

我自己也曾經被老師提醒。

高中一年級時,我第一次寫講稿,當時的顧問老師對我說:「你是對著中學二年級學生說話,要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說。」

就算自己的專業性變高、知識量變大,但懷著炫耀的心態,或是故意用艱深的詞彙,都只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對於沒有共同背景知識的聽者—當時是中學二年級的學弟妹們,如果不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詞彙表達,根本沒有意義。這就是顧問老師提醒我的用意。

使用艱深的詞彙,還可能將你的聽眾往外推。

因此,我們必須分析說話對象的屬性,了解他們對於你要傳達的內容有多少認識,才能決定使用的詞彙或表達方式。

面對已經有背景知識的人,可以選擇比較深入的內容;面對不具備背景知識的人,則需要補充解釋,這很重要。

我有太多客戶都曾經對不具備背景知識的人講得太過艱深。

長時間在一個產業或職位的人,不妨想想看自己有沒有留意過這一點。

對方其實「根本不想聽你說」

除了背景知識,也要考慮對方的「心情」。

他是主動想聽我說話,還是被迫的呢?

我經常受邀演講,會場的氣氛其實很多樣。

如果聽眾多數是主動想聽的感覺,表現出歡迎、友善的態度,我會很快進入正題。

但如果是被迫來聽演講的人居多,我就得先花點心思贏得認同。

假設這些人表現得不太積極,是因為他們覺得「反正又是一場沒有意義的講座」,我會稍微增加自我介紹的內容,或是對他們的業績能帶來多少幫助的話題。

如果說話對象對接下來要談的話題有所懷疑,要避免直接進入具體內容,先傳達「接下來我要說的話很有價值」,使現場氣氛熱絡起來。

我也會在演講過程中,特別關注那些看起來比較不感興趣的人,觀察他們的表情變化。

觀察對方的「姿勢」,也就是身體所傳達的訊息。

如果對方身體前傾,與說話者視線接觸並點頭,表示他很積極聆聽。

如果對方雙手交叉胸前,昏昏欲睡的樣子,或是一直低頭看資料,就不是積極的態度。

請試著觀察對方聽你說話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

同時,你也可以從對方的樣子看出他「偏好的溝通風格」。

希望直接聽結論,還是希望你依序說明;喜歡慢慢聊,還有喜歡有效率地對話。

語速或情感的表達方式等,也可以從現場的氣氛判斷對方的偏好。

如果說話對象是一個人,就針對他偏好的風格。如果是群體,則要先觀察整體的狀況,配合最多數人的喜好做調整。

目標是雙方都舒服的狀態

在指導客戶的過程中,有些人會表示:「考慮對方的問題會打亂自己的節奏,無法暢所欲言。」

這也是必經的過程。

自己覺得舒服的說話狀態,對方並不一定也同樣覺得舒服。

說話時,我們要考慮的不是「自己」是否舒服,或是否適合「自己」,而是是否為「對方」正確定位。

不能只是「自己方便就好」。

原則一說要「確立自己的目的」,原則二又說要「考慮對方的立場」,這不是互相矛盾嗎?哪一邊才更重要?我相信有人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站在對方的立場組織語言,說出自己想傳達的話。

為此,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和「對方」都是獨立的人,給予尊重,在兩者平衡的狀態下說話。

實際談話時,不斷地試錯,在自己舒服的狀態和對方舒服的狀態之間取得平衡,也是必要的練習。

必須同時重視自己和對方。適度地調整,維持平衡,要是偏向某一方,就可能會迷失。

 

原則3〉 理解「口語表達」
說話是「聲音」的一來一往

最後一項原則是「理解口語表達」。

「口語表達」有幾個特徵。

了解這些特徵,說出來的話會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口語表達,就是以聲音傳遞訊息。

與口語表達相對的是「文書表達」,以「文字」傳遞給讀者。口語表達則是以「聲音」傳遞給聽者。

聲音沒有形體。

使用文書表達,需要花時間寫文章,寫完還可以回頭檢查。我現在正在寫的這些話,讀者隨時都可以再讀一遍,但說出口的話,基本上會隨著時間一起流逝。

也就是說,說話時,必須在瞬間解釋詞彙,其實是一種非常嚴苛的溝通型態。

如果是文書表達,寫完還能夠刪除或補充,但口語表達只要話說出口,就不能取消了。

「一字一句都記住」是大誤解

了解這個特徵,你會發現社會大眾對「說話」這個行為有很大的誤解。

大家都以為「自己說出口的話,對方會全部記住」。

訊息以聲音的形式,隨著時間一起流逝,聽者不可能一字一句都記得清清楚楚。

然而,說話者常常都以為別人記得自己說過的一字一句,還會一直追加補充。

這就是說話者總是發言冗長,提供一堆資訊,聽者卻什麼也沒記住的最大原因。

說話者記得自己說過什麼,聽者卻不記得自己聽了什麼,這是很常有的事。

不管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首先,很重要的是「不要以為對方的記憶裡存有你說過的資訊」。

我們要改變想法,了解「說出口的話,並不需要全部被記住」。

在這個前提下,刪減多餘的詞彙或段落,再尋求最能夠將自己想傳達的事留在對方記憶裡的詞彙或表達方式。

「在有限的時間內,希望對方記住什麼、留下什麼印象」,說話時,我們要有這樣的戰略思維。

若不認清這一點,只會平白浪費彼此的時間。

縮短「一句話的長度」,可以促進理解

口語表達,除了是以聲音傳遞訊息,還有時間的限制,對方也可能聽過就忘。

因此,「一句話的長度」,就變得很重要。

所謂一句話,是指從開始說話到句號為止,像是:「大家好。」或是:「今天,我要介紹××公司。」

前面說明過時間與記憶的關係,基本上,一句話越短,越容易理解;越長就越不容易理解。

想像以下的文字是用「聽」的:

「我來說明本期的事業計畫,首先,回顧前期的計畫,請看這邊,前期的營業額有三億兩千萬日圓,成功達成目標金額,這完全要歸功於全體組員的努力。」

這就是句子太長不容易理解的例子。

從開始說話到句號,總共有六十七個字(包含逗號、句號),中間完全沒有停頓,只是不斷隨著時間一起流逝。

這段文字中,不斷有新的訊息疊加上來,導致整體的意思很難理解。聽者掌握不到重點,可能連前面聽到什麼也忘了。

文章經過反覆閱讀,多少還能看懂,但隨著時間流逝的「聲音」,沒有停頓地一直說下去,聽者的記憶和理解都無法負荷。

如果一句一句區分好,就會變成以下這段文字。也請大家同樣想像聽起來的感覺:

「我來說明本期的事業計畫。

首先,回顧前期的計畫。請看這邊。

前期的營業額有三億兩千萬日圓,成功達成目標金額。

這完全要歸功於全體組員的努力。」

這就是容易理解的形式。

很明顯的,每句話都變短了。分成五個句子,分別是十二、十一、五、二十四,以及十五個字。

嚴格篩選每一句話傳遞的訊息,讓聽者感覺每一次到句號為止的內容都可以記下來。

一句一句區分好,縮短每一句話的長度,每到句號,就增加一次理解。這樣處理之後,訊息就變得容易理解了。

很多人處理不好這個要訣,才會為說話傷透腦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比起文書表達,我們學習口語表達的機會真的不多。

一直以來,我們都偏重學習文書表達,不會意識到口語表達與文書表達的性質不同,就直接寫講稿。

許多演講或簡報的講稿,都沒有以口語表達為前提,常常一句話相當冗長。日常會議或面試時,一句話說得又長又難懂的人,真的很多。

了解口語表達的特徵,縮短每一句話的長度,訊息就變得很清楚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