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欄
書活網特推
有一天,丟垃圾的時代終將結束。不掩埋,不焚化,致力於回收利用。
廢棄物處理地變成自然生態寶山。這背後,是一名弱女子的志氣。
對企業來說,重要的不是只有獲利而已,更要能和這塊土地永續共存。
一則友達和華映等兩家科技公司將廠區的汙水口封管、達到廢水零排放目標的新聞,說明了企業有能力、也應該負起社會責任,將環境汙染成本內部化,而不讓全民共同承擔。
因為從事的是廢棄物處理工作,客戶介紹她時,總說她是「垃圾場的女兒」。這種備受歧視的形象讓她十分不服氣,她認為:「地球上的垃圾百分之百是人類製造的,當然必須由人類收拾乾淨。我們從事的並非蒐集因沒用而被丟棄的垃圾,然後一股腦兒地掩埋或焚化;我們所做的,是讓廢棄物再生,重新獲得被利用的價值。這是一份對社會很有貢獻的工作,為什麼大家都看不見這個事實?」....more內容簡介
不僅做到將廢棄物近乎100%回收再利用,
更把80%占地,變成螢火蟲飛舞的寶山,以及日本小學生校外教學聖地!
將當地人嫌棄抗議的企業,變成世界一流公司爭相造訪的永續經營模範!
★《商業周刊》1468期選書.博客來一月選書推薦
一個原本夢想成為美甲師的弱女子,含淚接手父親瀕臨倒閉的廢棄物處理廠,
以款待員工、客戶、地方民眾和大自然的心,
成就了這個讓媒體、經營者、行銷大師、民眾都讚譽的改造奇蹟!
一個「收垃圾的女兒」,如何讓日本最優企業豐田、全日空都敬佩仿效?
拚死也要把公司變成全日本人都愛的企業,她的故事,你怎能不看?
感動無數讀者,比任何企管理論都真實有用!
一個宛如小說般的真實故事,能為你帶來行動的勇氣!
她接手前,公司是:
*被誤認為汙染元凶,當地人要他們滾出去!
*周遭是無人維護、焚化爐聳立、任人非法棄置垃圾的雜木林。
*員工紀律散漫、不服領導,休息室滿是黃色書刊和裸女海報。
*同業競爭激烈,陷入價格戰。
她接手後,公司變成:
*地方民眾把他們當成好鄰居,覺得「這家公司真了不起」!
*周遭的雜木林變成螢火蟲飛舞、復育數百種瀕危動植物的寶山,全日本、乃至全世界許多人爭相去參觀。
*員工懂得自主思考與行動,公司在一年內通過品質、環境和職業安全衛生三項管理系統認證。
*在紅海中找到藍海,掌握價格主導權,並讓業界風氣從價格導向,轉為價值導向。
雖然這期間,老員工當著她的面摔安全帽,四成的人離職,合作廠商也紛紛斷絕往來,公司內憂外患,困難重重……
最後,她不但讓公司浴火重生,也改變了企業形象,藉由復育山林讓當地人親近大自然,因而成為日本大企業也佩服的永續經營典範!
★讀者五顆星好評!
◎真實的奮鬥記,比起空談的企業管理理論更能打動、振奮人心。
◎看到作者讓公司在那樣的絕境下逆轉勝,就覺得自己現在的煩惱根本不算什麼。
◎想讓正在求職的兒子也看看這本書,讓他知道工作、人生的真正意義。
◎只要領導人有夠強的信念,什麼難關都可以克服。
◎從創業者和第二代社長的角色來看,也很有趣。
◆各界推薦
吳界欣(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重利(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黃煥彰(地球公民基金會監事∕看守台灣協會理事)、汪文豪(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暨共同創辦人) 激賞推薦!
第一代vs.第二代、回收處理vs.資源化再生、破壞環境vs.友善環境、封閉vs.開放、營利企業vs.社會企業……種種對應性及對立性的問題,是身為資源回收產業第二代負責人的我,在接棒過程中面臨的重大挑戰!
在社會大眾普遍對環保處理業者存在負面刻板印象時,身為日本廢棄物處理業者第二代接棒人的本書作者石坂小姐不僅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更是讓我尊敬的同業!
面對繼承家業與經營環境中天不時、地不利且人更不和的情況,石坂小姐選擇正向面對所有問題,一一處理,使得石坂產業轉型成功,跨入藍海市場。也因著她的努力及堅持,終能顛覆產業形象,為公司、為股東、為員工找出永續經營的大道!
讀到石坂小姐與父親對話那段情境時,我回想起我與父親也有過相似的對話。身處相同的年代、相似的家庭背景,同樣面臨現有環境的巨變,也只能一路摸石過河,努力並堅持地走下去!我們相信十年磨一劍,而企業的發展也要隨時調整,努力創造股東及員工最大利益,才能淬鍊出經營者與時俱進、永續發展的自我價值!
——吳界欣(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於民國91年7月3日公布實施,從此開啟了台灣的再生產業。與資源再生產業相關的廠家,由91年305家,擴增到103年1614家。然而在真實的台灣土地上,我們看到農地、魚塭、河流邊與水質水量保護區被埋入各種以再利用為名的事業廢棄物,土壤不再單純,這難道是號稱福爾摩沙的台灣該玩的野蠻遊戲嗎?
這本書的故事敘述一家廢棄物處理公司,搖身變成一家結合生態款待式經營的企業,在其生態的寶山中,保留了500種瀕臨絕種的動植物。石坂產業公司重視環保、企業社會責任和永續經營的理念,正是台灣再生產業最需要學習的典範。
——黃煥彰(地球公民基金會監事∕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這個好故事,對環保與企管領域都值得參考。
——汪文豪(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暨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石坂典子
1972年生,東京人,美國短期留學後,進入父親創立的公司就職,現擔任事業廢棄物處理公司「石坂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社長。
1999年,因為一篇戴奧辛汙染的烏龍報導,致使外人對該公司無的放矢地批判攻擊,她遂與父親直接談判,主張:「由我來改變公司!」
2002年,就任第二代社長。以打造一家「員工想讓孩子也來此工作」的企業為目標,在傾頹的作業現場,接二連三進行各種員工教育。四成員工因而離去,員工平均年齡從55降至35歲,她仍堅持執行到底。結果,公司從危急存亡的走投無路狀態,一躍而成年收超過41億日圓的企業。
2012年,以「擺脫廢棄物處理商形象」為目標,致力於淺山保育,打造螢火蟲與瀕臨絕種的日本蜂飛舞的森林,因此取得日本生態系協會的JHEP(棲息環境評價認證制度)「AAA」最高評級(日本僅兩家公司取得)。
2013年,獲日本經濟產業省(相當於台灣的經濟部)選為「款待式經營企業」。同年,父親將代表權移交給她,就任董事長兼社長。同年12月,受邀至首相官邸。
2014年,同時獲頒日本掃除協會主辦的「掃除大獎」及「文部科學大臣獎」。
豐田汽車、全日本航空、日本經營合理化協會、各中小企業、政府機關首長、地方首長、大學教授、藝人、暢銷書作家、小學生,甚至中南美十多國的大使,絡繹不絕前往該公司參觀。
經營事蹟被日本電視節目《撼動人心!前輩ROCK YOU》《夢之扉+》介紹,獲得熱烈回響,報紙和雜誌等平面媒體也爭相報導。
譯者簡介
李璦祺
輔大翻譯所碩士課程修畢,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興趣廣泛,尤其酷愛文字、貓咪與知識。視翻譯為天職,期許自己用文字打開疆界,連結作者與讀者的世界。譯有《由我來改變!:全球企業爭相效法!谷底翻身的女社長痛哭戰記》等書。
得獎紀錄
規格
ISBN:9789861754147
208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彩色頁8頁
目錄
〈前言〉谷底翻身的十年之戰
烏龍報導掀起的抗議風暴
廢棄物處理商為何養得出螢火蟲?
谷底翻身,從窮途末路到備受讚譽
懊悔與感動交織的第二代女社長十年之戰
活用手頭既有的事物,就能夠改變
第一章 捨我其誰!三十歲的我決定扛下社長一職
抗議運動讓我們丟了生意
聽到父親真正的想法,感受到重量
捨我其誰!三十歲的我決定扛下社長一職
小時候在學校被當作黑道老大的女兒
原本想經營指甲彩繪沙龍
感受到廢棄物處理工作的社會價值
「垃圾場的女兒」決心擺脫廢棄物處理商形象
決心廢止價值十五億日圓的焚化爐
從父親身上繼承三大經營理念
反應不合理的事,天天打小報告
社長試用期一年,交不出成果立刻解職
走遍全日本尋找廢棄物處理承包商
在政府機關感受到行業歧視
即使要從「負一萬」起步,也絕不放棄
奇蹟似地取得新型設備工廠開發許可
「試用社長」終於獲得父親讚美
活用父親打造的事物
訓練自己每天在固定時間用十五分鐘說完重要的事
終於接下董事長兼社長之職
第二章 大破大立,決心讓公司浴火重生
從「人」開始進行改革
「教官」與「五十歲高中小混混」之間的戰爭
徹底執行「理所當然之事」
員工當著我的面摔安全帽
半年員工少四成,以不妥協的決心注入新血
設定在一年內取得三項ISO認證的目標
找對講師,提升員工的學習動力
同時導入3S管理和ISO是成功祕訣
父親不惜讓工廠停工的驚人執行力
每天兩次巡視作業現場,看到讓人頭痛的景象
希望將公司變成人人都能自己思考的組織
培養員工自行覺察的能力
員工教育是必要的
強人經營無法讓企業永續發展
員工透過資訊共享而能自行思考
不要讓員工配合工作,要讓工作配合員工
持之以恆的改革,因獲獎而被肯定
養成愛惜物品的習慣
第三章 打造款待員工、客戶和地方民眾的企業
被社長的重擔逼到極限,身心俱疲
對孩子怒吼讓我陷入自我厭惡的情緒
在哈雷機車上感受到四季變化與空氣的味道
藉由擺飾感受季節之美,取得喘息空間
所謂款待,就是建立信賴關係
為公司架構完善制度的時機到了
把「休有薪假」視為員工義務
「淺山再生」是我們款待地方民眾的方式
獲選為「款待式經營企業」
第四章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品牌力
以成為受本地人喜愛與信賴的廢棄物處理商為目標
希望讓工廠成為環境教育據點,扭轉負面形象
人心無法在一夕之間改變
廢棄物處理業者受到的抨擊,來自對「未知」的不安
將荒廢的淺山變成寶山
以恢復本地原有的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復育淺山
特地選擇養殖快要絕跡的日本蜂
打造合格的環境教育場所,設立專屬部門
對這塊土地有執著,希望扎根於此
前人用愛經營的淺山,因農業式微而荒廢
從多種角度復育寶山
舉辦夏日慶典的費用不是開銷,是對未來的投資
開設店鋪與本地農家交流,並讓訪客透過五官感受
希望透過社會高度評價,提升品牌力
第五章 即使跌到谷底也能創造利潤的祕密
在紅海中找到藍海,從谷底爬上來
開發獨創技術,獲得雙向收入
公司小卻掌握價格主導權的祕訣
百分之九十五的回收再利用率,既增加利潤,又造福社會
以自家公司為實例,改變業界既有觀念與形象
將業界風氣從價格導向,轉為價值導向
良性循環經營的祕密
〈後記〉邁向永續經營的路
序
「改造『廢棄物銀座』的所澤女人。」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日本經濟新聞》電子報中出現了一則以此為標題的報導,引起各式各樣的回響。
大家稱我為「所澤的聖女貞德」。
然而,十幾年前,我的公司曾經跌落谷底,隨時可能吹起熄燈號。
烏龍報導掀起的抗議風暴
「所澤產的蔬菜被驗出含有戴奧辛。」
一九九九年二月一日,朝日電視台某個新聞節目播放了一集名為〈土地汙染的煩惱——農作物安全嗎?〉的特別報導。該報導根據民間環境檢測顧問公司的檢測數據,指出位於日本關東地區的埼玉縣所澤市出產的菠菜等「葉菜類蔬菜」含有高濃度戴奧辛。
這瞬間,在所澤引起強烈的人心震盪。
這裡原本就有一片占地橫跨數個城市與鄉鎮、被稱為「橡樹山」的雜木林,當時這片雜木林有「廢棄物銀座」之稱,因為處理事業廢棄物的小型焚化爐和中間處理場都集中於此。
大家原本就擔心,廢棄物處理設施排放出的濃煙和焚化後的灰燼,會不會含有戴奧辛,進而造成環境汙染。所以報導一出,「所澤的蔬菜已受到戴奧辛汙染」這樣的訊息一口氣渲染開來。
結果,食品超市等零售業者自動停止販賣所澤、甚至埼玉縣產的農作物,因此引起軒然大波。
後來才證實,驗出戴奧辛的不是蔬菜,而是煎茶的茶葉,但為時已晚!
雖然朝日電視台承認「煎茶中的戴奧辛濃度也未達影響健康的標準,當時的報導有誤」,但騷動完全沒有平息的跡象。
所澤周邊的超市雖然開始重新販售當地蔬菜,但關東近郊地區的超市仍然不賣所澤產的蔬菜。
各農家都因名譽受損,成了受害者,於是在一九九九年九月以集體訴訟方式,向朝日電視台請求損害賠償,事情演變成民事案件。
不過,騷動爆發之初,身為當地居民的我只覺得「事情鬧得真大」,卻連做夢也沒想到,這件事竟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
因為,接下來這句話讓整件事出現急遽轉變:
「就是因為有那些排放戴奧辛的廢棄物處理商,我們才會被搞得這麼慘!」
居民帶著熊熊怒火,將矛頭指向我們這些事業廢棄物處理業者,強烈抨擊。
抗議運動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我們受到的抨擊也與日俱增。
就在這種情況下,某一天,父親和我兩人單獨對話。
父親顯得十分憔悴,有一部分是騷動所致。
平常他和我是「社長」與「業務總經理」(當時)的關係,但這一天,我們是「父親」和「女兒」。
詳細的對話內容會在之後的章節描述,但我就在這個瞬間浮現一種感覺:
「只能由我來繼承這家公司了!」
經歷了與父親之間的種種爭執與對立後,二○○二年,我帶著「將公司變成永續經營企業」這項任務,當上了第二代社長。
我擔任「董事兼社長」,而父親擔任「董事長兼會長」,立場十分微妙。
這一年,我三十歲。
工廠周圍到處掛著顯眼的布條,上面寫著:
「反對石坂產業!」
「石坂快從這座城鎮滾出去!」
工廠煙囪只要稍微排出煙霧,就會被人用手指著拍下照片。
公司內的氣氛則像校園劇裡的男生宿舍一樣,黃色書刊丟滿地,牆上貼著裸女海報,員工穿著涼鞋又不戴安全帽,嘴裡叼著菸進進出出。
後來,我一動手改革,就有人抱怨「誰幹得下去」,四成的員工因此離去。
因為一場胡亂爆料的報導,讓我們被地方民眾嫌棄;又因進行改革,有四成員工逃離公司。
我完全是在「窮途末路」的情況下,掌起公司的舵。
廢棄物處理商為何養得出螢火蟲?
之後,經過了十二年的歲月。
我們公司和十二年前一樣,位在同一個地方,做的同樣是事業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
只不過,有兩項重大改變:
一、工廠裡已經沒有排放廢氣的煙囪。
二、工廠周圍有一片遼闊的淺山。
目前,公司管理的占地面積約十六公頃,其中八成是淺山(森林),兩成是工廠。
這是我為了達成「打造永續經營企業」這項任務,而致力於「淺山復育」和「地方共生」的結果。
淺山復育是我們公司的一項大型計畫,目的是將工廠周圍的雜木林,重整成可供人們進出的淺山。
曾經像叢林般連白天都昏暗不明的雜木林,在我們的重整下,變成一片明亮的樹林。
名為「橡樹森林 花木園」的公園中,既有「源氏螢」又有「日本蜂」,前者是只能在乾淨水域生息的螢火蟲,後者是瀕臨絕種的蜜蜂。
其中,日本蜂的蜂蜜讓前來採訪的知名主播瀧川克莉絲汀女士愛不釋手,現已成為每年九月一推出就銷售一空的熱銷商品。
為什麼廢棄物處理商養得出螢火蟲和日本蜂?
為什麼廢棄物處理商的社長是第二代女社長?
日本各地有許多經營者、藝人、政治家、暢銷書作家、地方民眾,甚至小學生,都抱著這樣的疑問,不遠千里來到這個偏僻的地方。
我們的目標是「擺脫廢棄物處理商形象」,成為一家「不像廢棄物處理商的廢棄物處理商」。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頗新穎?
最近常常有電視節目或雜誌到我們公司採訪,這是我們十二年前站在廢墟一般的工廠時,絕對想像不到的景象。
這樣的廢棄物處理公司,找遍全世界一定僅此一家吧。
我套用藻谷浩介的書《淺山資本主義》的說法,將這一連串活動稱為「新淺山資本主義」。
藻谷先生所謂的「淺山資本主義」,是指將生活據點附近的淺山視為資本,一邊細心呵護,使資本不斷循環,一邊盡量使用可以使用的東西。不是什麼都用買的就好,可以在淺山培育生活必需品,並採集回來使用,或者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
將淺山視為資本加以活用,這一點和我們的想法相同。
我們復育已經荒廢的淺山,並活用這塊地方,在提高公司利潤的同時,也以「款待」的精神服務社區,並將此地當作環境教育的據點。
我們的目標是像這樣藉由成為一家吸引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的人前來的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並成為地方需要的企業。
谷底翻身,從窮途末路到備受讚譽
三十歲時,父親把公司交給我,當時雖然處於窮途末路的狀況,但如今我們公司的營業額不斷提高,已達四十一億三千萬日圓(二○一四年八月份)。
我們一邊確實提高利潤,並回饋給員工與地方,一邊持續實踐「新淺山資本主義」,以建立淺山復育及地方共生的品牌。這樣的努力終於獲得肯定,二○一二年,我們取得日本生態系協會「JHEP認證」的最高評級(AAA),在日本只有我們和另一家公司獲此殊榮。
二○一三年,我們獲經濟產業省選為「款待式經營企業」,其獲選條件是該企業必須將員工的企圖心與能力提升至最大,重視與地方的互動,並提供顧客高附加價值的服務。
二○一四年,則同時獲頒日本掃除協會主辦的「掃除大獎」和「文部科學大臣獎」。
此外,我們的種種事業活動也上了電視;二○一四年冬季開始,我則成為明治大學經營學院的講師,站上講台與學生交流。
◆結了婚、有家庭的第二代女社長,如何在育兒的精神壓力中,讓公司從谷底爬起?
◆當初被掛上「石坂產業滾出去!」的布條,現在為何能動員當地高達七百位民眾,參加該公司主辦的夏日慶典?
◆有四成員工離開,平均年齡從五十五歲降到三十五歲,為何能繼續改革?
◆為什麼可以讓全日本、乃至全球各地的人絡繹不絕來造訪這座偏僻的淺山?
◆為何不只是小公司的經營者,連豐田汽車、全日空航空公司、日本經營合理化協會等團體都派人前來參觀?
◆一個手下只有一百三十五名員工、名不見經傳的社長,為何會在二○一三年年底受邀前去日本首相官邸?
這是我第一次寫書,書中將毫不保留地公開以上問題的答案。
懊悔與感動交織的第二代女社長十年之戰
我們的訪客一定都親身體驗到,敝公司真的位在非常偏僻的地方。從最近的火車站過來只能搭計程車,而且要花大約十五分鐘。
雖然交通很不方便,但全日本各地都有人組成觀光團,搭遊覽車前來。就連藝人、新聞主播、政府官員都曾來訪。
此外,還有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大學生,以及中南美洲十個國家的大使,到我們公司參觀。
據說,十個國家聯合組成外交團造訪一家民間企業,是十分罕見的情況。
我心目中的「新淺山資本主義」是:
成為一家受地方民眾真心喜愛,又能確實提高利潤,並持續向政府納稅的「永續經營企業」。
連我們這種遠離大都會、位在偏僻地區的公司都能辦到,希望大家能因此被激勵,將這個「無論都市或鄉下、無論任何行業都能實踐,打造看不見的品牌」的方法活用在自己的企業中。
只不過,這背後充滿懊悔的淚水。我突然成為第二代社長,與父親、員工、地方民眾、客戶、政府機關行政人員正面碰撞,火花四濺,糾葛長達十年之久。數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我難以成眠。
對我而言,這正是「第二代女社長的十年之戰」。
每天都得在作業現場親自面對大小事務,在我看來,作業現場的種種狀況比電視劇還要高潮迭起。
一名三十歲的年輕女性,還是個外行人,進入父親創立、以男性員工為主、平均年齡五十五歲的公司,然後有一天突然向眾人宣布:「我將成為社長。」
◆「三十歲的試用社長」,限期一年,交不出成果立刻解職!
◆每天早上八點三十分開始的「十五分鐘儀式」,在父親的怒罵聲中持續十年,不曾間斷。
◆即使四成員工離開,十二年來也未曾中斷,每天都寫下「巡視報告書」。
◆有薪假取得率上升至四成以上的歷程。
◆即使被大罵是「垃圾場的女兒」,也要向客戶提高價格。
◆與縣政府「不成功便成仁」的直接談判,從「負一萬」爬升至「零」的挑戰。
◆經過三十五到三十七歲的「地獄三年」,騎上哈雷機車時,「在風中學到的事」。
各種事件不斷發生,再寫下去恐怕沒完沒了。
活用手頭既有的事物
同時獲頒「掃除大獎」和「文部科學大臣獎」時,幾名員工流著淚,微笑地朝我走來,對我說:
「社長,我們好開心!」
沒有任何一刻比這一瞬間更令我感覺到一切辛苦付出都值得了。
但是,我們公司至今仍在努力發展的途中,依然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我之所以提筆寫下這本書,是希望我的經驗能給經營者、公司幹部、一般員工、兼職打工者、跌落人生谷底的失意者,或是抱著難以忍受的煩惱的人一些參考。
我只是將自己公司裡既有的東西活用、活用、再活用。
活用家父建立的公司,活用員工,活用公司周邊的荒廢淺山,於是有了現在的我們。
我相信,無論現狀如何嚴峻,都「一定有辦法活用既有的東西」。而關於這個辦法的提示,或許就藏在書中。
請你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提示,並活用身邊既有的事物。我相信,任何人一定都能從中找出活路。
走筆至此,從我位於六樓的辦公室眺望出去,窗外是一片遼闊的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