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寫給被召喚的青春世代~
「似水年華」,何須追憶?只能不斷往前追尋。
吳念真、南方朔、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 陳怡蓁 熱血推薦
博客來冠軍書
一九七○到一九七二,在杜鵑花城曾經燃起烽火的禁忌青春,
那個十九歲的女孩與二十歲的男孩,一直長駐我心。
原來,滿懷熱血與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
深信只要一直活在理想的追尋之中,人生必將永遠不老!
◎那兩年消失了,但勇敢卻留了下來!
一九七○到一九七二那兩年,我倆意外闖入命運的空檔。
挑戰禁忌、恣意鳴放,拚著命,大口呼吸自由與民主的氣息;
以為璀璨的時代真的來了,哪知,只是一場煙火,
火熄了,灰燼散去,緊接而來,是烏雲……是整肅……是噤聲……
記我大過的台大訓導長,臨終卻囑我為他寫「墓誌銘」。
耿介隨和的父親,在呵護卻憂心中,幫忙拉廣告、暗助革命。
只能以滷肉飯裹腹的學運同學,始終相挺、無私無畏。
沒有約會的青春男女,卻情投意合共擁一個人生。
帶著與世俗不一樣的師生情、親情、友情與愛情,
我倆走出台大校門,將學運的歷練化成養分。
一個在金融圈,一個在律師界,各擁有一片天。
迄今仍努力燃燒未曾消逝的青春與勇氣,
永不中斷的追尋人生的意義。
◎洪三雄、陳玲玉曾在台大留下片片雲彩。
1970年,洪三雄是台大「法代會」主席,陳玲玉是他的秘書長。
第二年陳玲玉在洪三雄鼓吹下接任主席,他擔任「台大法言社」社長。
兩人分進合擊,以「對學校開刀、向社會進軍」,帶領學運衝撞體制;
也曾為追求自由、民主而舉辦兩個大型座談會、一個演講會,
更在台大體育館主持「中央民意代表應否全面改選」辯論會,
打破「萬年國會」的禁忌,提供全國第一個公開論壇。
走出校門,名列當局的黑名單,就業困難、出國受禁。
他倆背負35萬債務起家,從基層奮起,逆流而上。
一個從櫃台數鈔票,在金融業拾級而上;
一個從受僱律師,在律師界由本土走向國際。
他倆始終懷抱赤子之心,從未衰老守舊,
雖是一對「政治逃兵」,反而一直堅持自由民主、關懷社會人群,
就如南方朔所說:「我看到兩個永遠的年輕人!」
作者簡介
洪三雄
1949年生,是70年代台大學運的學生領袖。法律人、企業人、收藏家,也是知名律師陳玲玉的另一半。
他曾有年少輕狂的「造反」紀錄,更有在艱困中搏鬥、在成功裡沉潛的人生。
目前擔任國票證券董事長。同時也寄情於文物藝術,主持「雙清文教基金會」,骨董收藏資歷逾30年。曾任國票金控董事長、寒舍董事長、「清翫雅集」暨「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
著有《烽火杜鵑城》,並編著《知識人的出路》。
陳玲玉
1951年生,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Baker & McKenzie)主持律師,也是台北醫學大學、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及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之公益董事。
歷經台大學運的洗禮,成為一位有別傳統的商務律師。是《天下雜誌》「台灣最有影響力的12位女企業家」之一,也名列台大出版的《台大群芳》「12位台大傑出女校友」。
23歲執業律師迄今,為台灣高鐵、多家金控公司以及台積電等知名科技公司奉獻心力,深受企業界倚重。
著有《貿易事故》《生活與法律》《企業與法律》等書。
洪三雄與陳玲玉
自台大相遇迄今40多年,革命伴侶共擁一個人生,育有一女,三人曾合著《父母心女兒情》《家門》。現任「紙風車319/368兒童藝術工程」發起人、兒童「快樂學習協會」董監事。
(*本書之版稅捐給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撰文者簡介
陳玉華
鹿港人,貪戀文字,對人好奇。
冷眼熱心的新聞人。
曾任職《財訊》《中時集團》《壹周刊》等媒體。
現職《今周刊》副總主筆。
得獎紀錄
★2015博客來人文社會科學類冠軍
規格
ISBN:9789861335360
304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目錄
〈推薦序〉年華似水,腳印斑斑 吳念真
〈推薦序〉我看到兩個永遠的青年! 南方朔
〈推薦序〉我所不認識的玲玉與三雄 陳怡蓁
〈作者序〉那兩年禁忌的青春 洪三雄、陳玲玉
第一回 素胚柯文哲的三堂課
辦公室門一打開,穿著鬆垮垮的夾克,柯文哲推著眼鏡走進來,
我心頭一怔,這個人,一元垂垂(台語),要怎樣選市長?
◎柯P第二堂課:台大兩大禁忌—從殷海光到陳文成
◎柯P第三堂課:執政者的烏鴉
◎不必記得我是誰
第二回 冬夜裡的一把火
那一夜,寒流來襲,更冷的是,台美斷交引發的政治風暴,國民黨隨即宣布 「中止選舉」。
我們衝出屋子,在院子升火,抖著手,把一頁頁的文件,一張一張照片,投入火焰……
◎白天銀行員,晚上地下總幹事
◎小律師的叛亂窩
◎丟手榴彈的恐怖分子
◎封麥的政治講台
◎國民黨的逆襲
◎抱頭痛哭的師生
第三回 敲響自由、民主的鐘聲
第一場座談會,原訂九點半,但直到深夜十點才結束。
帶著興奮與忐忑回到宿舍,剛洗完澡在床上躺下,門鈴大作……
◎第十五趟○南公車
◎言論自由在台大
◎百家爭鳴,蔣孝勇現形
◎恐慌的黑色喜劇
◎談判桌上的探戈
◎真性真情林毅夫
第四回 可敬的冤仇人,半世紀後的墓誌銘
終有一天,我要前往聖荷西的墓園,靜靜看、細細讀,碑上熟悉的生平略述。
躺在這裡的訓導長,他在我台大畢業後一個月,記我一支大過;
三十幾年後,卻在臨終指定我為他撰寫墓誌銘……
◎開金龜車、領尚方寶劍的人
◎擦槍走火的「保釣會」
◎外交部長下台,校長公子代打
◎第一場台大學生遊行的真相
◎初生之犢,《快報》闖關
◎久別重逢聖荷西
◎冤仇人救我一命
◎羞愧的救贖
◎半世紀後的墓誌銘
第五回 啟蒙
那一年,終身職立委,平均年紀六十七歲,四百多名老立委中,
唯一五十歲以下,是台北市增額選出的黃信介。
更悲涼的笑話是……那次座談會後,直到一九九一年才真正國會全面改選,已是二十年後。
◎墓仔埔的阿舍
◎「中央民意代表應否全面改選」辯論會
◎「法統」變「馬桶」
◎記過是榮耀
◎兩個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姓陳
◎大法官出手搭救
第六回 反撲
大約每一到二個月,調查局的情治人員,就會請我到衡陽路的「老大昌西餐廳」吃飯,
進行他們的輿情蒐集與洗腦策反。我唯一能做,就是使勁切牛排,
壓著肉汁滲出血絲,混著憤怒、厭惡、恐懼吃下肚……
◎台大第一台影印機
◎老大昌的A套餐
◎校園內不同的聲音
◎《一個小市民的心聲》
◎「職業學生」的挑釁
◎台大哲學系事件
◎杜鵑花下狗
◎情治單位大逮捕
◎第十號黑名單
第七回 革命情緣
人在病痛中的無助與掛念,何等沉重。面對他的請託,怎能開口說不?
也因為好友病榻的託付,牽起了我和洪三雄一輩子的革命情緣。
◎愛看社會新聞的女孩
◎母親唐突的一句話
◎病榻上的託付
◎散場電影的身影
◎「八德客棧」的食客
◎公車上的告白
◎男生宿舍的學運女神
◎充滿藥水味的初戀
◎掙扎的月台
◎拙婦大律師
第八回 學運經營學
那時候,一部頂級彩色電視機可以買二間西門町小套房,
我和陳玲玉坐在林挺生董事長辦公室的沙發忐忑等待,心中暗自盤算著,
今天一定要,一定要拗到一部大同彩色電視,才能回去。
◎夜半棒球夢,台大第一台彩色電視
◎學長,你不就是那個系花嗎?
◎社團獨行俠變成學運核心
◎come on baby交誼廳:跟校方搶生意的日子
◎土法煉鋼的大數據:民調終結公車噪音
◎兩百元的志氣,史上最強廣告團隊
◎逮住大老闆:三招,手到擒來
第九回 朋友與事業
「二十二歲的妳,做了這件事,我稱之為『俠氣』。是妳的『俠氣』,
玲玉,救了妳這本該令人討厭的模範生,被朋友們所愛。」
好友龍應台在我的《家門》書中,寫了這一段「模範生啟示錄」。
每次讀,總有「會心處不必在遠」的感覺。
◎賺溜溜,開(花)溜溜,剩一群好朋友
◎緹縈救父
◎私款公用VS.公款私用
◎夾著雞毛的銅板
◎頂撞
◎意外的第一桶金
◎併購前一個自己
◎律師費,一盒化妝品,兩塊牛排
第十回 永不中斷的追尋
兩個憤青,在金融與法律的道路上,找到奮鬥的缺口,縱身投入。
雖然政治改革的初衷依然,但我倆自知,舞台已不在那裡。
儘管時光飛逝,但青春與夢想還在。
我們常捫心自問:「今後,還能為台灣做些什麼?」
◎喜鵲?烏鴉?
◎兩個父親
◎腳踏車後座的神童
◎對菊姐的虧欠
◎故鄉來的芭樂
◎永不中斷的追尋
〈後記〉風起 陳玉華
各界推薦
【推薦序】年華似水,腳印斑斑 吳念真
若非「三一九鄉鎮兒童藝術工程」的緣分,和洪三雄、陳玲玉這對有名的「神雕俠侶」,或許不會有任何交會的機緣吧?第一次和這兩個人近距離接觸是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設的局。那是「三一九鄉鎮兒童藝術工程」計畫最艱困的時期。當初,一群人只憑著莽撞的熱情所激發的「讓全台灣的孩子走向藝術的第一哩路,讓全台灣的孩子都能看到國家劇院級的演出」的構想,走過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經費的募集並非我們當初所想的那麼順利,眼見不久之後將有斷炊的可能。
有一天,李永豐邀集我們幾個最初的發起人見面,說他已經約到了洪三雄和陳玲玉,希望我們能撥空和他們見個面、做個簡報。李永豐說:「洪董仔不一樣啦,他莊腳囝仔出身,應該比誰都理解莊腳囝仔的心和他們的需要……」然而,任誰也都聽得出他那種心虛到有點尷尬的語氣。
這樣說也許不敬。但……初見面的感覺是這對夫妻還真的很「莊腳」,沒有印象裡某些專業名人的身段和「架勢」,尤其是洪三雄的臉孔加上台灣腔十足的語氣,好像一下子就把彼此之間的軌道距離給拉近了。記得洪三雄先從孩提時代在故鄉「北斗」的生活記憶說起,慢慢說到他在台大(同期同學簡直就是台灣政治、財經和法界的名人錄)和陳玲玉認識、交往的經過,然後說到一九七○年代初期他們曾經在校園裡掀起的那場學生運動。
他們倆說得平淡,我卻聽得激動,因為若非他們提起,我實在無法把那個年代令我記憶深刻的某些衝擊和眼前這兩個人連結在一起。
一九六九年在失學兩年之後,我考上了私立的延平補校高中部普通科,開始了往後包括大學在內八年白天上班、夜晚上課半工半讀的求學生涯。好像是高二上學期開始,有其他班級或其他科(當時延平補校有普通科、電子科和商科)的朋友陸續分享一些讀物,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雜誌》,以及印刷和美工都很簡陋的台大學生刊物,《台大法言》和《大學新聞》。 記得這些東西傳到我手上的時候大部分都已經過期了,有些甚至折痕滿佈、字跡斑駁,但我還是讀得津津有味。主要原因是裡頭的內容或議題對我來說,好像都是一種「啟蒙」,因為那些東西我從沒接觸過,更甭說「思考」。另一個原因是忽然警覺到:寫這些東西的大學生應該沒大我幾歲吧,為什麼他們的文筆可以這麼好?而且,他們怎麼會想到這麼多我從沒想過、甚至看不懂的問題?還有,他們怎麼敢在學生刊物中那麼尖銳、直接衝撞學校甚至政府當局? 然後,也是在那個夜晚我才知道,陳玲玉律師竟然是當年我們經常傳閱的那份學生刊物《台大法言》的主要負責人。並且在補讀一些書籍和資料之後,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在那個年代裡曾經掀起狂濤,並且對往後影響深遠的那次台大校園學生運動中,這對夫妻原來都是「禍首」之一。然而,這段對我來說應該極具時代意義和影響力的經歷,在這本書中卻只在前面幾個章節輕輕帶過。
最初,我並不理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是學生運動已經成為顯學的這個當下,當年曾經的「階段性任務」並沒有重提的必要?或者和生命歷程中所曾經過的種種比較起來,年輕時代的這段往事已無足輕重了?我想問的是:在那個肅殺的年代裡,敢在校園裡向威權挑戰的兩個年輕人,為何卻在之後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中失去蹤影?後來發現,這樣的疑惑其實都在這本書裡得到答案,而這個屬於他們倆的心路歷程或許就是這本書最重要,也是他們最想讓我們明瞭的部分吧?
這一對在年輕的時代就已經歷對政府的抗爭,以經驗、知識、專業和良知看清問題本質和根本解決方式的夫妻,想和我們分享的是他們之後的決定和選擇。那是另一種既不譁眾甚至不一定被認同的途徑——他們以自己的專業開創資源,並且把這些資源有效地運用在他們覺得急迫並且必要的所在,對象或許是個人、團體、地區甚至單純地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他們娓娓敘述著過往的經歷,但卻讓我們隱約地感受到另一種改革或改變的可行方式:行動抗爭是一時的手段,目的的達成則是需要感同身受的理解、志同道合的伙伴、長久不懈的關注和奉獻,如果能有效地集中這些力量去實現一個願望,其實是另一種更強大的抗爭。
也許是對他們倆的生命歷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讀完全書之後忽然覺得這個書名似乎過於自謙了。老實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過往的年華可以追憶,但讓人在意的是他們在生命過程裡,每一個不同階段曾經的抉擇,因為某些抉擇在當下的時代氛圍和狀態裡,似乎都值得我們參考和深思。
【推薦序】我看到兩個永遠的青年! 南方朔
一九七○年代是台灣進入狂飆年代之始,一代代戰後成長的青年,懷著滿腔的公義和理想,衝决羅網,要打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我適逢其會,那個時候恰是台北這個杜鵑花城的學生,參與了學生及知識青年的政治及社會改革運動,後來又從事新聞工作及評論寫作,雖然並非無役不與,但至少從一九七○到二○一○年代,這四十年台灣變化的軌跡我都了然於胸。我閱人多矣,看著人起人落,有的乍領風騷,但很快就已衰老,失去了理想;有些命運坎坷,飽經迫害,抑鬱而終。這些江山人物,有的亦師亦友,有的曾是夥伴,但卻成為批判的對手,它是令人興奮但也讓人苦澀的一本人生帳目,將伴我一生。
而在這麼多江山人物裡,洪三雄及陳玲玉這一對賢伉儷,卻無疑是最特殊的兩個人,在當年他們一個是「法代會」主席,一個是「法代會」秘書長,他們對自由主義的理念相當堅持,批判的火力極強,是那個時候「異議學生」的頭頭,也被列為主要的「問題學生」,特別受到注意和限制,甚至斷送了去日本唸書深造的機會。但有為的青年是不可能壓制得住的,洪三雄和陳玲玉在惡劣的環境下逆流向上,到了今天,洪三雄已成了台灣知名的金融家,陳玲玉則是百大律師,可說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他們家的石墨文物蒐藏也極著名,是極為成功的蒐藏家。
而最令人訝異的,就是洪三雄及陳玲玉儘管是人生勝利,而且是那種頂級的勝利,但他們並未因此即告衰老保守,他們年輕時的理想從未失去。打抱不平、對國家社會仍有理想的那顆心靈仍然常在。在台灣有很多後起的青年菁英,都受到他們的鼓勵和支持。
在現代偉大的法律人裡,我一向崇敬以前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小赫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小赫姆斯是個進步的法律人,一向主張法律應該與時俱進,他是個「偉大的異議者」,主張人生在世,就應該永保那顆年輕的心,他自己活到九十四歲,對美國法律的進步貢獻極大。對美國言論自由影響至鉅的「立即且明顯的危險」原則,即他首倡。他認為一種意見除非造成明顯而立即的危險或傷害,都不宜判定它為有罪。國安會前秘書長金溥聰告我毀損名譽,我在地院及高院就以小赫姆斯的法律見解辯說,金溥聰提告兩敗。
小赫姆斯還有一句名言,他說過:「一個七十歲的青年,優於四十歲的老人!」他自己到了七、八、九十歲,心靈上仍然年輕,改革的動力尚未停歇。心靈的年輕、理想的持續非常重要,別人講這樣的話,大概很難打動人心,只有小赫姆斯以自己的人生作為證明,他才有資格講這樣的話。
所以每當我重新讀到他的這句名言時,心中總是會浮現出洪三雄和陳玲玉的影像。洪三雄和陳玲玉這兩個台大法律人,真的很像他們的美國前輩,他們都永遠年輕,永遠懷有理想,永遠激進。他們並沒有因為人生勝利就告老去和變成守舊。
我們離開大學已經匆匆四十寒暑,經過四十年的淘洗,我自己歷盡風霜,多受挫折,但那顆滿懷熱血的希望之心,卻從未冷卻。我是個不會老的永遠青年,永遠的激進派。在過去那麼長的時間裡,雖然工作的領域不同,但和洪三雄及陳玲玉始終保持聯繫,時相存問,時相互勉。得以有洪三雄、陳玲玉這樣的朋友及夥伴,是我的幸運。台灣有洪三雄和陳玲玉這樣的永遠青年,也是台灣的幸運。
這次洪三雄和陳玲玉合寫了這本書,它既是私房小傳,也可算是他們的師友錄,讀過之後,真是感觸極多,過去的許多記憶又重回心頭。如果勉強作結,我想到的就是,這是本兩個不老青年的心靈自述。
英國文豪蕭伯納曾說過:「青年的好處,乃是他們在警告老人,讓他們永遠跟上時代!」在這本書裡,我讀到了這樣的人,也祝福他們成為六十歲、七十歲,甚至更老的青年!
【推薦序】我所不認識的玲玉與三雄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 陳怡蓁
我們很熟,很親,都出身南投集集的陳家。論輩份,我必須稱呼玲玉的爸爸「土根哥哥」,因此我是大我五歲的玲玉的姑姑。當然玲玉從來不會叫我姑姑。
玲玉從小成績優秀、口才傑出,還是珠算神童。我小學時和哥哥騎腳踏車上學,車子先寄放她家,然後走一小段路去中師附小。有時放學去牽車,碰到穿著台中女中綠制服的玲玉,剎時間氣氛就活潑起來。她彈鋼琴或講故事給我們聽,她的弟弟妹妹也都圍過來,我眼中的大姊頭總是發亮發光,我和哥哥都很崇拜她。
她是家中的榮耀,三千寵愛繫一身。考上台大法律系,土根哥哥為此轉職國泰人壽,舉家遷居台北。那時我也北上求學,讀金華國中,跟著祖父母住在麗水街。兩家依舊往返親密,卻很少見到台大的玲玉。偶爾會聽到長輩輕聲談論:「玲玉在搞學生運動,她爸媽很煩惱啊!」我是單純而封閉的中學生,只會為聯考而煩惱,玲玉的世界離我很遠很遠。
後來我也進了台大,抱著洋書走在椰林大道上,陳玲玉和洪三雄已經變成一則禁忌的神話。台大哲學系事件殷鑑不遠(剛過一年),文學院的學生都變得很乖很安靜,家長一再叮囑「不准碰政治」。我的大學四年,校園裡平靜無波。我隱約知道玲玉似乎和哲學系事件有牽連,但在「囝仔人有耳無嘴」的文化下,並不敢多問。
之後我出國留學,結婚生子,聽說優秀的玲玉並未走上這條「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普通道路,卻在台灣法律界大名鼎鼎。
一九八三年我回國後在天下雜誌任職編輯,適逢天下雜誌力邀本土作家出書,於是和玲玉有了一段嶄新的出版情緣。每次去第一聯合律師事務所和她開會,會議室門一開,陽光就照進來了,她熱情爽朗,滔滔不絕。作為她的編輯很輕鬆,她永遠比預期早交稿,而且都已打字校正完備,連小標都定好了。可惜那本「企業與法律」已經絕版。我只記得她用流利的文筆,談了很多法律實務與例證。
後來她出版了《家門》一書,溫馨感人地記述自己的成長和家人,卻仍未解開我心中的「學運女神」謎團。三雄介紹自己的骨董收藏神采飛揚,提到當年陪伴女兒出國讀書面有得色,但是幾乎絕口不提當年學運勇。
這次有幸受邀為三雄和玲玉合著的《也追憶似水年華》作序,先睹為快。我捧著印在雙面A4紙上的書稿,從柯P該認識的三位台大人(殷海光,陳文成,南方朔)講起,夫妻分別表述一九七○年代他們所投身的學生運動、所受到的白色恐怖威脅、所滋生的同志愛情,以及如今各自在職場的努力、公益事業的投入、永誌不變的高潔情操。
隨著他們的真情告白,我的心情起伏跌宕,熱淚盈眶。那是我所不認識的三雄和玲玉!如今他們各自是法律與金融界的翹楚,我們看得見他們的風雅成功,卻看不見背後養成他們的力量,也看不見時代在他們身上刻下的痕跡。通常當人功成名就之後,就戴上了社會所賦予的假面,不願揭露當年創傷。這對革命鴛鴦,卻在追憶當中,除了娓娓道出大學時代的風起雲湧,也反省自己的孟浪衝動。真誠坦白,毫不掩飾,讓我以及所有讀者有機會認識素顏直心的他們。更重要的是,認識那個年代,以及台灣學生運動的軌跡。
他們當年善於擘維籌畫的智慧、堅持追求理想的仁義之心,以及敢於衝撞體制的勇氣,雖然在威權高漲下有如曇花一現,各自受傷慘重,但是他們走過的崎嶇道路、開墾過的荒山野地,在幾經湮滅之後,終於還是牽引著社會的脈動,指向民主的康莊大道。看如今,台灣的言論自由竟已到了氾濫的地步,應是當初為爭取大學生的發言權而身心受創的他們所始料未及。在他們的書中,也不免看出惆悵與遲疑。他們未曾居功,也不曾沾沾自喜,卻帶著深深的省思,更足為當今學運者的典範。
我尤其喜歡第七章〈革命情緣〉,阮囊羞澀的三雄不敢發動攻勢,「少女情懷不是詩」的玲玉只好公車表白。後來一個在軍中,一個在病中,兩地相思書信傳真心,終於在向父母交出「不碰政治」的保證下,兩人永結同心,開啟他們「女主外男主內」的新好婚姻模式。說不浪漫,其實最是浪漫,因為他們同心協力,追求人生的理想,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在他們心中,「一直住著那個十九歲的女孩與二十歲的男孩」,初心不改,難怪能夠幸福和樂。這樣的情緣,特別動人。 感謝玲玉和三雄願意分享他們的奇特經歷與內心世界,讓我重新認識了原以為熟識的他們,也解開了我心中多年的謎團。
從熟識到不認識,再到重新認識,我想為他們按下一千個讚!
序
【作者序】那兩年禁忌的青春 洪三雄、陳玲玉
「似水年華」,何須追憶? 其實,生命的每一個時刻,都無法停格。正如古語所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只能不斷往前追尋。
但是,我倆曾經在台大椰林大道上,來去不止百回。每一次仰望蒼穹,片片雲彩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任誰都無法私擁片段,卻總難掩雲彩的繽紛。
一九七○到一九七二那兩年,正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飄搖時代。我們在杜鵑花城燃起烽火的青澀歲月,就像天邊多姿的片片雲彩,有吶喊、有主張;有筆戰、有行動;有歡笑、更有苦痛。是的,就在那威權時局裡,我們曾經譜出了禁忌的青春。
那兩年,早已匆匆走過,但患難中真情的濡染,永遠揮之不去。那是因為,其中充滿了許許多多與世俗不一樣的親情、友情、愛情和師生情,迄今溫暖我心。感念之餘,更覺應該分享,這就是本書問世的初衷。
青春的衝撞,也許不盡人意。在那兩年苦難的環境中,我們敢於對主政者「不服從」、對當權者挺身反抗。也許不識時務、不知好歹。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畢竟需要無比的勇氣和意志;也唯有無私、無我的同志集結,才能共同譜出反抗的青春。這層意義,才是我倆想要傳遞的。
歷史留不住,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 因此,我們毅然回首那兩年禁忌的青春,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因那兩年而延伸的相關時空裡的種種,也一併言及。我們無非希望,在歷史的鏡子裡,大家可以看到人性的晦暗與光輝、政治的狡詐與磊落、學術的醜陋與良知,藉以省思過去、面對現在、展望未來。
半世紀以來,台灣人們對於自由、民主、安和、樂利的追求,始終沒有停過腳步。歷史告訴我們,唯有前人奮鬥開創的美好瞬間,才能累積今日你我生存的養分。因此,本書的重點,不在強調或沉醉已逝去的歲月,而是對於前人所做的努力與奉獻,聊表尊敬與感激的心意。
台灣的社會近年來起了很大的變化。太陽花學運、無核家園、軍中人權、兩岸情結,在在挑動了世代正義的敏感神經。時代不同,人們的需要與視野自然有異,但面對總是不完美的社會,「求變、求好、求是」的歷史啟迪卻永遠不變,需要我們大家永不中斷的追尋。
我們深信,只要活在理想的追尋之中,人生必將充滿希望與幸福。願藉此祝福讀者,都能有個現在值得追尋、未來值得追憶的人生。
走筆至此,心中響起一首英文老歌〈昨日重現〉(Yesterday Once More)。那是我們大學時期流行的旋律,其中的歌詞,對一路攜手走來的我倆而言,此刻最是貼切: 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那是一段愉快的時光 And not so long ago 就在不久以前 How I wondered where they'd gone 教人懷念它的去處 But they're back again 如今它又重回身邊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宛如故友重逢 All my best memories 盡是美好回憶 Come back clearly to me 歷歷如繪呈現眼前 Some can even make me cry 有些使我淚眼婆娑 Just like before 就像從前一樣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似乎昨日重現 讓「昨日重現」的最大功臣是本書的撰文者陳玉華,沒有她的慫恿和推波,不會有這本書的問世。圓神出版社的社長簡志忠,親自審閱、全力協助,功不可沒。台大學運老友南方朔(知名政論家)、紙風車老戰友吳念真(藝文界大老)、亦親亦友的陳怡蓁(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百忙中賜序,隆情厚誼豈能言宣。還有許多熱心相助的朋友,不及一一列名,謹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