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碎片化的時代,許多人都有知識焦慮的危機感,擔憂我們學習的知識,越來越是片段的、摘要的、被抽離了系統或被拎出了某個整體脈絡的。

但是《奇葩說》團隊認為,當今的知識應該是積木化。過去,我們有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當今,我們有法律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經濟學、法律社會學……過去,人們探索,期盼著所有碎片背後有一張由上帝描繪的完整而系統的最終圖像。而今,人們操作,希望知識能更容易、更有效率地被使用。

積木拿回來拼成什麼樣,都只看個人。當你知道如何思考,將大塊的知識掰開揉碎,分析詮釋,最後成為一塊塊可被拼組的積木。只要你能把碎片當成積木,你就可以將幾塊積木加以組合,充分運用,最後拼成一套屬於你的論述。

在這部由馬東《奇葩說》團隊推出的新書《小學問》,就要幫助你培養這樣的聰明思考,把「大部頭」裡的真知識,變成一學就會的「小學問」,解決你的人生7大焦慮,就能超越許多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聰明勝出。



第四部 Stay Fit──如何擁有自律的人生?

15 為什麼你總是三分鐘熱度?

很多人在改變自己的時候,遵循的順序都是do-have-be。也就是說,覺得自己某方面不足,就會先想要去「做」(do)些什麼,來「得到」(have)什麼,最後「成為」(be)什麼。可是,如果不事先想清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即使做了很多,也是事倍功半。

就拿減肥這件事來說,一般人的順序是:

1.我想要減肥。(do)

2.因為我想要美好的身材。(have)

3.最終,我想成為一個健康自信有魅力的人。(be)

於是,他們在健身房自拍,天天在鏡子裡觀察有沒有人魚線、馬甲線,他們會幻想自己也能把衣服穿出模特兒的效果,計算著瘦下來之後,走在街上會有多少人回頭……

然而,這種對於目標的美好幻想雖然激勵人心,但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沮喪感。甚至可以說,正因為這個「be」太過美好,反而更襯托出「do」的無力和無效,讓我們看不到「have」的希望。這是因為,你夢想的絕大多數目標都不能給你及時回饋。道理很簡單:一個目標之所以會成為大多數人的夢想而非現實,正因為它難以達到。

難以達到,是因為難以堅持;而難以堅持,則是因為中途你走的每一小步,看起來都那麼微不足道。你在健身房折騰得死去活來,奄奄一息,上秤一看,該多胖還是多胖!

這時,你的心態變化遵循著這樣一個順序:

1.等我瘦下來,嘿嘿嘿嘿嘿……(流口水)

2.我要努力減肥!(流汗)

3.唉,還是沒變化……(流淚)

所以,夢想越美好,中途的努力反而越渺小,就會越難堅持。因為在你的do-have-be之間,有著令人望而生畏的空隙。

可是等等,你沒發現這裡有什麼問題嗎?驅使你的動力,是「等我瘦下來」如何如何,可是如果你不能先像一個瘦子那樣生活,你就不可能真的變瘦啊!

體型是長期生活習慣的結果,而不是可以刻意改變的。否則,就算你透過堅強意志,成為一個瘦子,你內心住著的那個胖子,最後一定也會再次拉你下水。

美國有一檔電視節目叫《超級減肥王》(The Biggest Loser),在二五萬美元獎金的刺激下,有選手創造過減掉五九‧六二%體重的驚人紀錄。可是,有一項針對十六名選手做了連續六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其中只有一人事後沒有復胖。

該做的我都做了(do),該得的我也得了(have),可是最終我和我的夢想(be)居然是個美麗的誤會,我只是個「瘦下來的胖子」。

追根究底,問題出在順序上。正確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be-do-have。

現在試著反過來看這個故事:

1.我要做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be)

2.這樣一種人,會做些什麼事呢?(do)

3.做了這些事之後,我會擁有什麼呢?(have)

你看,人改變了,行為模式改變了,你所追求的外在結果也就水到渠成,反而不需要那麼放在心上,這才是達到目標的正確途徑。

美國著名投資家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說:想得到一樣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先使自己配得上它。這話出自於德國哲學家康德,康德認為,現世中沒有什麼能保證你「得到幸福」,你所能做的,只是使自己「配得幸福」而已。

這個思路不只適用於減肥,任何一個偉大的目標,不想流於做白日夢,都得遵循be-do-have的順序。

比如說,小兵要當將軍,不是埋頭苦幹不怕死就可以的,你得先像你的長官一樣思考(be),想想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上級會做什麼(do),然後才有資格擔任更重要的職位(have)。

這就叫「有為才有位」,而不是「有位才有為」。否則的話,如果只是因為累積功勞而升遷,那你最終會被放在自己所不勝任的位置,難免被打回原形。管理學上的「彼得定律」,說的是層級組織的每一個職位都會被不能勝任的員工占據。究其原因,就是這種「只是因為表現好,就被提升到更高位置」的原則。而這個錯誤的順序,不正是我們反對的do-have-be嗎?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自我行為管理呢?

第一步,就是先不要急著問「我要做什麼」,而是要問「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be)」。是這樣的人,就自然會做這樣的事(do)。與其羨慕別人的身材、學識、財富(have),倒不如從這個「be」做起。

TIPS:

小學問:先想清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就能自然達到。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你才能說自己真正擁有了這些特質。這個順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