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入學考試申論題,出的題目是:

Q:請描述你自己(出身背景、想法等)

這問題看起來像是第一天上學、上班的新人自我介紹,卻是入學考試的重要題目。
世界頂尖大學培養人才時,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看事情的觀點」還要學會「說明自己的價值觀,懂得如何與人溝通」

培養思辨能力,從回答「你有什麼看法?」開始,這個問題就是要了解申請入學的受試者,如何思考「自己是什麼人?」

雖然考題是「描述你自己」,出題者當然不是想知道你的姓名、學歷等基本資料,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出這種考題?其實,全球有許多大學、法學院、商學院都想深入探問「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是誰?」「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信念?」。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當考生看到「請描述你自己」這麼模糊的問題,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分析、整理脈絡、設計回答方式,並且向對方說明。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卻是迷宮般的世紀難題,讓人越想越無法自拔。

「你是什麼樣的人?」要面對這道難題,作者要先與大家討論「認知」。因為認知是表現自我的重要因素。舉例來說,當你捫心自問「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其實你想的只是「你認為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當你說我是個性格開朗的人,這句話有多少為真,有多少只是你自己的認知?你想過這個問題嗎?聽起來像是哲學論辯,不過,當你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時,認知的觀點非常重要。

◎只能透過「有色眼鏡」看見一切

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世上有另一個人和你有過完全相同的經歷,那個人會成為現在的你嗎?會和你有同樣的價值觀、喜好、判斷標準、優先順序,就像精神層面的複製人一樣嗎?答案應該是「不」。因為即使累積同樣的經驗,也會因為個人「吸收經驗」的方式,讓經驗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意義、影響。經驗往往包括「事實和認知」。人總是透過自己的「認知」的這副有色眼鏡了解、解釋所有事物。本章要說明每個人的認知有多麼不同、你應該以何種思維看待身邊的事物。

◎我們和希臘人會看到不同的「事實」

平時你只是無意識地接受許多事物,其實那是你的認知,未必是事實、真理。即使世上許多人有過同樣的經驗,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請想像這種情況:你正走過顯示綠燈的斑馬線,有輛推土機闖紅燈撞了過來,把你眼前的人撞得身受重傷。你有什麼看法?你應該會覺得駕駛太可惡了。若是我們看到這則網路新聞,大多會譴責駕駛。不過有位朋友告訴我,希臘人的想法可不一樣,他們認為駕駛當然有錯,但是走路不仔細看的行人也有錯。雖然未必所有希臘人都這麼想,但是我朋友曾經在看到綠燈,立刻想往前走的時候,被身旁的希臘人遏止,要他走路小心,免得被撞死。

人的想法會受到歷史、文化、法律、習俗的影響。無論有什麼理由、背景,不同國家、地區、立場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往往大不相同。即使對你堅信這才是事實或理所當然,世上仍會有許多人對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人對於相同資訊的認知有多大的差異?你抱著什麼思維看待事物?這正是本章的主題。

質疑自己「深信不疑的事」

思考「認知」這個主題時,許多歐美大學都以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辯證》為教材。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是他的弟子,兩人都是知名的哲學家,但是蘇格拉底本身沒有留下著作,他的教誨都是透過弟子們的著述流傳至今,其中之一就是《蘇格拉底的辯證》,書中曾經提到下列的故事。  

神說我(蘇格拉底)是世上最聰明的人。然而,我深知自己不論面對大事、小事,都還不夠聰明。可是神說的話錯不了,這令我非常苦惱。  

蘇格拉底曾經如此闡述他的煩惱。你能想像這種煩惱嗎?他對於神說「自己最聰明」的意見存疑,可是神說的話錯不了,所以感到苦惱。於是蘇格拉底想著「如果我能找到比自己聰明的人,讓神看到有人比我聰明就行了。」

不愧是哲學家想出來的方法,找到清楚的反證,告訴神,這實在是最聰明的方法。蘇格拉底為了找到比自己更聰明的人,立刻前去拜訪雅典最聰明的政治家。兩人討論了善、美和許多話題。經過討論,蘇格拉底確定了「其實我們兩人(在本質上)什麼也不懂」。

不須我多說,蘇格拉底是知識的巨人,有豐富的知識且有很深的思考能力,就連蘇格拉底都覺得「其實我們兩人在本質上什麼也不懂」。

然而,與蘇格拉底討論的政治家完全不同,他充滿自信,覺得自己知識淵博。蘇格拉底發現兩人的差異和認知的不同。後來蘇格拉底還探訪許多賢能之士,討論許多議題,都得到同樣的結果。最後,蘇格拉底得到這樣的結論:「雖然我什麼都不懂,至少我不覺得自己懂。所以,至少就這一點來說,我比他們聰明。」「由此可見,神說的並沒有錯。」這就是著名的「自知無知為知」。


Socrates by Leonidas Drosis, Athens-Academy of Athens-corte

在《蘇格拉底的辯證》書中,神還曾經說過:「人類啊,最聰明的人就像蘇格拉底一樣,是領略到自己的智慧其實並沒有任何價值的人。」蘇格拉底的知識和智慧應該不輸任何人。然而,神並非稱許他豐富的知識或智慧,而是即使有知識和智慧,卻明白「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這真是耐人尋味、充滿教誨的故事。 不算「真的知道」

我們究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我經營學校,致力於培養中小學生成為世界級人才,安排外文、思想、教養等課程,在教授認知主題的時候,總是先問學生:「你真的知道什麼?」我不問「知道」、改問「真的知道」,這是問題的關鍵。「真的懂得什麼」是很重要的問題,可以讓人開始質疑自己所知的一切,體悟自己的無知。

延伸閱讀:
考考你的才智,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絕妙入學口試
Q19. 
某甲看著某乙朝懸崖走去。某甲知道某乙眼睛看不見,
卻因為不喜歡他,所以眼睜睜讓他從懸崖摔下去。
這算謀殺嗎?--劍橋法律系
 
Q12. 
如果不斷地折一張紙,要折幾次才會碰到月亮?--牛津物理系、哲學系




用「鄉晚那個卡」買書,天天享有【通關密語】優惠,速見「鄉民晚報APP那個卡:圓神書活網」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