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諮商心理師蘇絢慧《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當你越想完美,就越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當你越想證明自己是正確,就越看到自己處處是錯誤。

*你的情緒,需要你學會安撫及照顧

我以為,如果人生能一帆風順,照著自己的期許及渴望實現,就太好了,所有問題應該都沒有了。

可是,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年紀越長,就越覺得,能掌握的事越來越少,什麼事情都充滿不確定,生活中,許多情況也總變來變去。

有時候,越想控制好一切如我期待,反而常常感到混亂。

總是越用力過日子,日子卻越讓人無力。

有時候,真的很難不沮喪,也會懷疑,究竟有沒有安心、安穩的時刻?

為什麼人生的路,這麼難?

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徹底解脫沮喪感,及不斷懷疑自己到底是對還是錯的感覺?

親愛的,我理解那份沮喪及內心的混亂。總是越想擺脫什麼,就越難擺脫什麼。

當你越想擺脫,就越覺得被捆綁。當你越想爬升,就越覺得無止境墜落。當你越想完美,就越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當你越想證明自己是正確,就越看到自己處處是錯誤。

你知道嗎?你無法擺脫情緒的糾結,來自你「太想改變」;想變得更讓人滿意及稱讚;想變得讓人欣羨及肯定;想變得讓人不再挑剔與否定。

如果,你可以停止對自己、對他人再用力期待及要求,放棄不知何時失去彈性的那份「要完美」的執著,接納現狀的現象與接受自己的呈現,那麼,寧靜會自然到來。

你的混亂情緒,來自你童年的正向情感經驗太少,擔憂、無助、恐懼,及孤單無依的感覺,讓你不斷忍受龐大情緒的侵擾。

情緒,對你而言,就像是風暴,也像是海嘯,總是席捲你,讓你動彈不得,任由摧殘及擺布。

你期望不到任何人,能發現你的無助及恐懼。

大人們太忙,總有說不完的理由,把你放在最後的考慮裡。你像個「物品」,只能任由大人擺來擺去,好像只要有地方可以擺放你,就沒事了,其餘關於你的感受、想法,任何需要及渴望,都不重要,也不值得一顧。

所以,你要自己不再當小孩,小孩的狀態太無助與渺小,你強迫自己趕快長大,就能靠自己一個人行動,不要讓自己依賴任何人存活。

一個小孩,心中當然渴望有人依賴、有人保護、有人關愛,但怎麼也期待不到時,我們會讓自己心冷,消滅渴望的火焰,好讓自己不再期待,也不必失望。最後不論自己遭遇什麼,都不再有感覺,只有麻木。

然而,即使我們巴望著時間走快點,好讓自己快點長大,快點快點,快點快點,一直盼望著未來快來,但結果身體外型是長大了,內心深處卻始終封鎖著一個忍受孤單、無助、恐懼、挫折的小孩。

蘇絢慧新書動人開箱,七天手繪曼陀羅,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每種痛苦情緒,都有著被理解的需要

關於你的童年,除了恐懼與無助的情緒反應會自動冒出外,其餘的記憶,都只是空白。

成長的過程,因著與人認識及靠近,帶來傷害。數不清成長過程中,究竟遇到多少挫折與驚嚇,也難說清楚每次挫折與恐懼時,那些事件的始末。但情緒感受就是無法擺脫,一直翻攪困擾著你。

情緒感覺是日積月累的。曾經,一個個、小小的、沒有處理完整的情緒感受,會連結成一個牢固、難以改變的感受,並形成你對自己的觀感,及對相似情境的解釋。

同時,也會成為一個負面情緒的按鈕,只要有所刺激,那個充滿毀滅性、爆發性的情緒,就會一觸即發。

當情緒轟隆隆地引爆,所有過程都讓人失去意識,無法知覺歷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人,只剩下自動化反應,思考的能力,被拋在十萬里之外。

所謂的負面情緒,是一種界定及指稱,不意謂著負面情緒等於錯誤或是不該存在。諸如:憤怒、悲傷、無助與脆弱,都是人生裡必然經驗的情緒歷程。人生有悲有喜,有高低起伏,神不僅賜給我們歡笑,也賜給我們眼淚。若人生只該有歡笑存在,那釋放人類苦痛的眼淚,也就不需存在了。

過去,我們給予負面情緒太多批判,太多人唯恐自身帶有任何負面因子,遭來人們的厭惡與輕視。許多時候,我們的痛苦也多來自於此,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有真實情緒。我們不願意讓人看出我們的脆弱、不好的一面,總要花許多力氣去否認自己具有這部分,極力想擺脫這些損及自尊與價值的負向感覺。

 

其實,我們是害怕不被尊重,與害怕自己被排斥,不值得人們愛。

 

許多人害怕負面情緒,因不能接受自己有這些感覺,而費了許多力氣,要把這些感覺丟掉,心裡根深柢固厭惡這些脆弱又無能的感覺,於是將自己膨脹起來,用誇大的強者姿態,去批評與指責周圍微小弱勢的人,以鞏固自己有能力與優越的形象。這樣,他會覺得沒有這麼難受,覺得自己的生命並非一無是處。

 

但我想告訴你,能與負面情緒共處、能接納自己的灰暗面、能包容自己人生裡的低潮,是一種能力;很重要的能力。這能力比去說服自己「應該永遠樂觀積極面對人生」還重要。因為人生有太多不確定的時候,你無法掌控該發生哪些事、不該發生哪些事,你也無法每時每刻都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能做些什麼。這些情況都將使你產生許多不好及不確定的感覺。

 

負面情緒和正面情感,都是環境與我們個體互動之後,回饋回來的訊息,為著要告訴我們互動的狀態如何?或者我們是否需要調整什麼?增強什麼?維持什麼?也有著被理解或被聆聽的需要。

 

特別是痛苦不安的情緒,都需要在對話的過程中,被懂、被聆聽,也被連結。當被懂、被聆聽,及被連結之後,我們的情緒便能獲得調節,不再緊繃,或淤積在胸口上,無法釋放。


誠摯推薦讀者這本美麗的心之書《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附贈蘇絢慧手繪能量曼陀羅+七天靜心練習著色頁。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