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動內在的溫柔引導
東海大學有一傳統:每個進入大一的新生,都分配一位大二學生,熟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稱之為「直屬」學長姐。
一九九三年我已經大四了,迎來剛入大一的羅志仲。
大二、大三的學妹領著大一的學弟,由大四的學長做東請客,學生們稱之為「家族聚餐」,那是我第一次見羅志仲。我記得秋日的傍晚,天色已經昏暗了,聚餐的食堂燭光也幽暗,未料,志仲的臉色更黯淡。
志仲看來很不開朗,眉宇間鎖著幾重憂愁,是個很難聊天的人。我倚老賣老說了整晚,也換不來他幾句回應。
大學期間我們少見面,只有開學聚餐相遇,畢業後我們斷了聯絡。
二○○四年我們分別十年,十年之間幾乎無交集。一日,我突然收到志仲的信,他得知我在山中教書,來信欲往山中一敘,並且在我學校住一晚。他的來信連結與小住,讓我感到十分驚訝,那不是我印象中的志仲,我印象中他不與人連結,又怎麼會訪友過夜?可見人有其豐富面向。
我於二○○五年離開山中,在台中創立了作文班,斷續與志仲有些連結,直到二○一三年左右,幾乎又過了一個十年,他未找到專任教職,屈尊到寫作班觀課,我們才每週頻繁見面。
本書《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提到那段歲月,他在作文班觀課,偶爾去上成長課程,我們經常一起談話,彼時他雖然木訥寡言,但相較初識時已不同,只是說話速度緩慢,停頓的時刻比較久。
當時,我學習薩提爾模式十餘年,又經過艾克哈特.托勒的書學習,對於緩慢說話與停頓,不僅能接納且非常欣賞。志仲當年狀態或許壓抑?但他對於當年「學長」敬重,且對於我的邀請與分享,志仲除了專注傾聽之外,更身體力行的實踐。
我很少見過如此真誠、開放且認真的人。
志仲遇到生活的困頓,遇到溝通的阻礙,經常詢問求解,大至母親的離去,父親的生病安置,小至演講的挫折,個人身體的病痛,他都真心的學習探索。
他是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以博士之尊觀課兩年,探索作文「小道」;願意在小學生課室試講;願意詢問日常困境與心靈;曾經上台搞砸與怯場,卻仍願接下講座試煉;對於不熟悉的領域,他開放自己學習。他一次次進行嘗試,而且只問如何嘗試,不計成功與失敗的結果。
對我而言,他是學習者的典範。
他進入身心靈學習,總是謙稱自己運氣好,實則看在我的眼裡,他是最真誠認真之人。二○一三年見過志仲的朋友,好幾位曾評價他高、瘦、寡言、佝僂、總在角落……他一路學習有所成長,當初曾見過志仲的朋友,皆形容他樣貌轉換之大,變得清瞿、精神、專注、有力量,並且訝異他的深刻。
志仲是怎麼變化的?從一個憤怒抑鬱,內在看似糾結不快樂,與父親十八年不說話,與外界沒有熱絡連結,走上最高學歷卻經歷失業,又遭逢最至親意外離世,從原本困頓的局限,再到經歷這些重大挫折,卻變身而為眾多學習者老師,常感到他平靜與深刻的能量,這一切我常覺得「妙不可言」。
他如何走過這一段路,此書有詳細的說明。
他以自身狀況為圓心,圍繞幾個故事敘述,反覆提及困頓的過往,也是常人易困住之處,他以身心為例證分享,相信很多相同經驗的人,會感到心有戚戚焉。他詳細分享自己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行動、觀點、感受的連結,如何進行自我改變?不再複製舊有的慣性,也不再認同過往的自己。
他從而提煉出十七個練習,這些練習相當細膩,尤其以他的故事為背景,再佐以他的引導示範,更能清楚練習如何進行,這是心靈改造的工程,我相信這些練習的能量,可以為人們帶來改變。
讓我最驚訝驚奇之處,是他將回溯、應對、接納、價值、愛、自由、感受、轉念、資源、個人年表、家庭圖像羅列,將這些概念融入練習,整合得如此貼切細膩,也整合得如此動人。乍看這些練習框架完整,細看即知他在細節的工作。
各位讀者若曾閱讀其他練習書,不妨與此書《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的練習比較,將會發現此書更易深入,更易引人進入幾個關鍵處,這是這本書成功之處,除了真誠的故事為背景,以細貌的引導為引信,讓讀者進入他安排的結構,不知不覺改動了自我內在。
在我個人的印象裡,志仲對我極為尊重,常謙稱受我提攜,書中亦可見一端,實則他為人謙沖,我對他幫助僅幾次,且不需絲毫力氣,僅是舉手之勞而已,他卻一直掛心至今。他的成長乃勤學使然,亦是他願意坦誠,還有,不斷嘗試的創造力使然,他在對話、助人與身心靈的功課上,有太多部分讓我學習。
志仲選擇在今年出書,恰好是我們認識三十年。回首我們三十年前的初識,我完全未料日後會交集,因為他與人連結甚微,內在抑鬱展現在形貌上,實在難以讓人親近,而我也甚少與人互動。然而,當年過從甚密的同學們,如今早已不再聯絡,我與志仲意外多所連結,這是意識與命運所形塑。
我一直記得三十年前的秋暮,那個昏暗的食堂內,志仲還是個黯淡青年,我腦海浮現這幕的時刻,很想告訴當年的志仲:你將開拓更寬廣的世界,擁有意料外的能量,拋棄你所學習的包袱,我將為你感到尊敬與榮幸。
相信所有展開《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此書的學習者們,也能開拓更大的世界,擁有深刻平靜且廣闊的能量,獲得來自宇宙的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