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智慧雙書《僧人心態》《愛的8法則》
僧人智慧雙書《僧人心態》《愛的8法則》
close
商品編號:W0000302

僧人智慧雙書《僧人心態》《愛的8法則》

作者 傑.謝帝
作者原文名 Jay Shetty
出版社 書活網
出版日 2024-07-30
定價 $950
優惠價 75折 $713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雙書優惠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定價420元

從商學院高材生變成僧人,為傳遞所學而還俗,
美國新生代思想領袖傑‧謝帝
要帶你擁抱「僧人心態」,
學會處理痛苦和焦慮、擁有更圓滿的人際關係,
並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幸福感。

傑‧謝帝是英國前10強倫敦卡斯商學院學生、知名國際大企業實習生,曾以為未來不是當醫師、律師,就注定是失敗者。直到有一天,他在商學院遇見一位和尚──這名僧人曾是印度最難考進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IIT)學生,卻放棄眾人稱羨追逐的一切,選擇出家為僧!那位僧人散發的智慧、自信、平和與快樂,他從未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感受過,也引領他走進印度孟買的道場,選擇僧人這條「失敗」的路,為自己重新定義何謂「成功」人生。

後來他在老師的建議下,與世人分享他學到的「僧人心態」。如今,他成為社交媒體巨星,為迷惘、焦慮的數位世代提供人生建議。

現在,傑‧謝帝要透過這本書,將他在僧人生活中學到的永恆智慧,精煉成每天都能實踐的實用步驟,帶你走過僧人心態的「放下→成長→付出」三階段,過著不焦慮、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有得有失,僧人心態告訴你:

◆失戀時……
相信自己的價值。在親密關係中迷失自己的人,必然會陷入心碎的結局。

◆失落時……
為感受客觀評分,失去錢財與失去親人的痛相比,就變得可以承受。

◆失利失勢時……
提醒你留心一手打造出的高高在上神話,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就算你不打破幻相,生命也會替你打破。

◆失業時……
接受沒了工作收入、卻有了時間研究更多更好職務的事實,還可以多參與家人孩子的事務。時間也是另一種財富。

◆失眠時……
每天睡前寫下感恩日記,減少雜念,滋養更好的睡眠品質。

擁有僧人心態,你將學到:

‧如何克服消極的負面情緒
‧如何清除腦中雜音,停止胡思亂想
‧為什麼比較心會殺死愛
‧如何善用恐懼的力量
‧為什麼無法透過追求幸福來找到幸福
‧如何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學習
‧為什麼你不等於你的想法
‧如何找到你的天命與人生目的
‧為什麼善良對成功如此重要 

愛的8法則【《僧人心態》作者愛的力作】:如何找到愛、維繫愛、放下愛》/ 定價530元

——以僧人智慧展開愛的修行,讓愛圓滿的8個法則——

不要因為痛就停止愛!
從獨處到相處,
用僧人心態學會愛。 

——以僧人智慧展開愛的修行,讓愛圓滿的8個法則——

不要因為痛就停止愛!
從獨處到相處,
用僧人心態學會愛。 

★你會在本書中學到:
‧藉由獨處學習愛自己,學會慈悲心、同理心及耐心。
‧檢視過去的感情,避免在未來的感情中犯下相同錯誤。
‧辨別你是否真的愛一個人。
‧學會和伴侶一起成長。
‧列出感情中的優先順序,以管理個人的時間與空間。
‧學習化解衝突以維護愛。
‧判斷分手的時機,以及面對分手的好方法。
‧將愛擴展到每一個人及人生的每一刻,學習一再去愛。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W0000302
看更多

試閱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是塵垢,還是我?

高蘭加•達斯曾以一個優美的比喻,向我說明那些掩蓋真我的外在影響。

我們身在一個擺滿了書籍和文物箱的倉庫裡。不同於一般道場的整潔,這裡塵土飛揚,滿布蜘蛛網。

一位資深的僧侶帶我來到一面鏡子前,問道:「你看到了什麼?」

「在一層厚厚的灰塵掩蓋下,我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影像,」我簡短回答。僧侶點頭不語。接著,他用袖子撣了一下鏡子。一陣灰塵撲到臉上,扎疼了我的眼睛,也被我吞進了喉嚨。

僧侶說:「你的外在身分就像一面灰塵滿布的鏡子。第一次照鏡子,看不到被掩蓋了的真我和價值。這層身分可能會感到不愉快,但唯有當灰塵消失以後,你才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這是十六世紀印度教的孟加拉聖者柴坦尼亞(Chaitanya)舉的實例。柴坦尼亞把這種情況稱為心鏡的汙垢。

幾乎所有寺院靜修的傳統基礎都是消除妄想雜念,專注於最重要的事物,也就是透過掌控身心的欲望,尋找生命的意義。有的傳統守默、有的戒淫、有的棄絕世間財,有的三者兼具。在道場裡,我們只靠必需品維持生活。我親身體驗過放下一切帶來的啟示。陷在不必要的俗務裡,會讓我們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物。我不是要你放棄這些東西,而是要幫助你辨識和過濾外部雜音的影響。這麼做就是清理灰塵,並檢視那些價值是否能反映真我。

具有指導能力的價值觀、也就是該有引導作用的原則,可說是最重要的,像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該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猶如自由、平等、悲憫、誠實之類的名稱一樣,價值觀也是一概念詞。這麼說或許太過抽象與理想主義,但價值觀確實是可以落實的。好比為生命導航的道德GPS,如果你清楚自己的價值觀為何,那麼生命就有了方向,進而引導你朝著最好的人、行為和習慣前進。就像開車穿越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也在人生的道路上漫無目標地徘徊、轉錯彎、迷路,陷在猶豫不決的困境裡無法脫身。價值觀讓你更容易與對的人在一起,做出艱難的生涯抉擇,更明智地運用時間,並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地方。如果缺少它們,我們就會被妄想雜念席捲而去。

 

●你的動機是什麼?

我們腦子裡有一幅憧憬的理想生活畫面,關於人際關係、如何支配工作和休閒時間,以及想達成的目標。即使沒有外在雜音影響,某些目標也會使我們沉迷其中。我們會以實現這些目標為中心,設計自己的生活,認為達成這些目標會帶來快樂。但要先釐清驅動這些雄心的究竟是什麼?能否帶來真正的快樂?快樂是不是一個正確的目標?

我剛上完課,這門課討論輪迴這個重生的觀念。我正和一位資深僧侶及幾個學員一起在道場裡漫步。

資深僧侶一路上談起幾個僧人的成就。他指著一個能連續禪修八個小時的僧侶。幾分鐘後,他又指向另一人,說:「他能連續禁食七天。」往前走了幾步以後,他指著前方說:「有看到那個坐在樹下的僧侶嗎?他能背誦一整部經典。」

我感動地說:「真希望我也能跟他一樣。」

資深僧侶停下來,轉過身,看著我。他問:「你希望自己能做到,還是希望自己學會做到?」

「這是什麼意思?」我現在知道我最喜歡的一些課,都是在這種時刻學到,而不是在教室裡。

他說:「想想你的動機。你想背誦整本經書,是因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還是想要獲得學習的經驗?第一種動機是想要那個結果。第二種動機是對學習的過程感到好奇。」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讓我茅塞頓開的新概念。我始終認為期望結果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這位僧侶讓我質疑自己為什麼想那麼做?想達到那個結果需要些什麼條件?

無論生活多雜亂無章,我們總有一些人生計畫,對於未來必須成就些什麼,像是改變現狀、希望達成目標,或是實現未來夢想,多少都有點想法與感受。背後一定有些原因在推動這些想法,從付房租到環遊世界都有可能。印度教哲學家巴克提維諾達•塔庫爾(Bhaktivinoda Thakur)描述過四種基本動機:

1.恐懼——由疾病、貧窮,以及對地獄或死亡的恐懼所驅使的動機。
2.欲望——由透過成功、財富和享樂來尋求個人滿足感所驅使的動機。
3.職責——由感恩、責任和想做得正確的欲望所驅使的動機。
4.——由照顧和幫助別人的愛所驅使的動機。

這四種動機驅動我們的所做所為。例如,我們有時做出某個選擇,是出於害怕失去工作、想贏得朋友的讚賞、希望實現父母的期望、或希望幫助別人過更好的生活。

接下來會個別討論每一種動機,好讓我們了解這如何形塑我們的選擇。

 

愛的8法則【《僧人心態》作者愛的力作】:如何找到愛、維繫愛、放下愛

〈引言〉希望這本書幫助你在愛中找到方向

學生:「愛和喜歡有什麼不同?」
老師:「喜歡一朵花,你會把它摘下;愛一朵花,你會天天為它澆水。」

關於「愛」的種種,這段經常有人引用的對話,勾勒出最深得我心的觀點。受到美的吸引而心生渴望,便想占為己有—這就是我們摘花回家欣賞的原由。

但吸引力就像一朵被摘下的花,最終會枯萎,只能被扔掉。
吸引力需要更多的呵護才會成為愛。 

若是有心延續一朵花的生命,我們就不會將它摘下來、裝到花瓶裡。我們會給它陽光、土壤、水。而且,唯有長長久久地關照一朵花、盡你所能維護它的生命,才能充分見識到它的美—它的生命力、它的色彩、它的香氣、它的綻放,每一朵花瓣細膩的細節。你會看著它呼應四季的更迭,冒出花苞時,你欣喜又滿足;綻放時,你雀躍不已。

受到愛的吸引,如同受到花的吸引。初時是因為它的美和魅力,但想維繫它的生命,唯一方法就是持續的照料與關注。

愛是日復一日的努力。

這本書想和你一起養成愛的習慣。我會介紹一些練習、觀念及工具,幫助你以一種每天都能得到回饋的方式去愛,一季又一季。

有句話說:人生最偉大的追求就是愛與被愛。

愛是一種信仰—受到情愛故事的吸引、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希望真愛真的存在,這都是我們的天性。但許多人也知道,一朵花被折斷、困在死水裡、等待凋零、失去生命力是什麼滋味。或許這也是你曾有過的感覺,或許你也曾折斷、丟棄過幾朵花,又或許,你還沒找到愛、正在尋尋覓覓。

愛的失落可能有多種形式:以為正在戀愛,卻發現是場誤會;以為是愛,卻發現只是情欲;確認是愛,卻發現不過是謊言;期待天長地久,卻只能看著感情變淡。或許你害怕承諾,或是你愛上了害怕承諾的人;或許你的標準太高,誰都沒有機會接近你;或許前任還在你心裡,又或許你在情場上連連失意。我想讓你體驗到你希望的深遠之愛,而不是誤信虛假的承諾,或不履行諾言的伴侶,而在心碎中感覺挫敗又絕望。

「愛情」是既熟悉又複雜的主題,古今中外的文化都用過無數方式去刻畫。

哈佛大學人類心盛學程的講師、心理學家提姆.洛馬斯,分析了五十種語言,彙整出十四種不同類型的愛。

古希臘人說愛有七種基本類型:Eros是性欲或激情,Philia是友情,Storge是親情,Agape是博愛,Ludus是露水姻緣或缺乏承諾的愛,Pragma是基於責任或利益的愛,Philautia則是對自己的愛。

分析三千年前到五百年前的中國文獻,也揭露了許多形式的愛,有激情、迷戀、犧牲奉獻的愛,或是隨意輕率的愛。

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地區,有兩千年歷史的泰米爾人使用的泰米爾語當中,使用了高達五十多個詞,用來描述各種愛的形式及細微差異,例如慈愛、一段充實的關係當中的愛,以及內心因為愛的感覺而融化的狀態。

在日文中,「恋の予感」形容的是新認識一個人,覺得自己注定要愛上這個人的預感;「告白」則是宣示內心的愛。在印度的博多語當中,onsra形容的是知道感情會消逝的心情。

流行文化也用了許許多多的方式描述愛。

看看Billboard不朽情歌榜前五十名的金曲:蒂娜.透娜說「愛是一件二手貨」、俄亥俄玩家(Ohio Players)說「愛就像搭雲霄飛車」、黛安娜.羅絲說「愛是一場宿醉」、皇后樂團說「愛是瘋狂的小東西」。就是愛讓現在的碧昂絲看起來那麼瘋狂,而里歐娜.路易斯為愛血流不止。

電影也經常將愛情理想化,但很少透露圓滿大結局之後的事。每天都有這麼多關於愛的觀點、刻畫和寓言包圍我們,但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寫下自己對愛的定義,並練就每天活在愛裡的能力。

二十一歲時,為了前往孟買鄰近村落的僧院修行,我缺席了大學畢業典禮。我在那裡當了三年的僧侶,和其他僧侶一起打坐、讀經、勞動。

在我們研讀的印度經文中,最古老的一部是《吠陀經》。五千年前,《吠陀經》的經文是以梵文寫在棕櫚葉上。多數棕櫚葉佚失了,經文卻仍傳了下來,甚至部分還可以在網路上看到。

我研究《吠陀經》十六年了。《吠陀經》的存在,與它們和現代世界的關聯,總是令我讚歎,也總是給我帶來啟發。在那三年的僧侶生活中,我研究得更是深入。經文中的智慧實際又受用,於是我開始透過podcast、書籍和影片,和全世界的人分享《吠陀經》的奧義與真知灼見。

時至今日,我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指導個人及伴侶,並訓練有意願的人擔任和我一樣的角色。我訓練了兩千多位合格教練,用的都是我根據《吠陀經》研發出來的課程。

本書概念正是來自於《吠陀經》的智慧。

這些古老的經文以我聞所未聞的方式談愛,將愛的概念說得簡單、易懂,古老的鏡片卻提供了嶄新的視野。

《吠陀經》介紹了「愛的不同階段」「愛是一段過程」「人人都渴望愛與被愛」等基礎概念給我。《吠陀經》的智慧確實能運用在各種真實人生的考驗,在輔導個人和伴侶解決感情問題,或面對戀愛與失戀的過程中,我見證了這一點。

從影片下方的留言、podcast得到的迴響,我看到一再重蹈覆轍、為感情苦苦掙扎的人們。當中許多人的問題,我都曾成功以《吠陀經》的概念為客戶解決過類似困擾。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任何人都能接觸到這些概念,並與親人、好友及伴侶討論。我的心得來自《吠陀經》的開示、為客戶做的努力、旅行各地的經驗,以及和僧侶夥伴的相處。

我熱愛現代科學和古老智慧交會的火花,這本書因為有這兩種體系的結合,因此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活用《吠陀經》,將修行的概念運用於塵世的感情。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