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說新語: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
厭世說新語: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
close
商品編號:T0100086

厭世說新語: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

出版日 2024-07-01
定價 $370
優惠價 79折 $292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睽違一年半有餘,那個厭世的男人再度回來了!

厭世國文老師最新作品,翻開古典筆記小說經典《世說新語》,
以現代眼光解析六朝「勇者」們的生存之道,
為你展現跨越人生難題的各種可能!(當然也有可能完美卡住) 

◎魏晉不只有美男,還有滿地的勇者?

政治上刀光劍影,文化上爛若披錦,
而在奔放曠達、縱情瀟灑之外,
還有各種為了生存、戰鬥與逃跑的努力。
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勇者」! 

誰說勇者只能拿起寶劍、斬殺魔王?

60項人生法則,60個因時制宜的思考與選擇,
以現代眼光解析古代「勇者」們的多重生存法則,
助你在紛雜年代裡活出自我本色! 

▍機會出現時,除了要準備好,還要懂得斷捨離!──前強盜頭子戴淵表示。

▍工作無聊又沒成就感?還不快逃!──為了喝酒而應徵工作的阮籍表示。

▍好人不是誰都能當,好心也有可能壞了事!──擔心新婚女兒的趙姬表示。

▍站不上既有的擂臺,乾脆自己開一個!──超羨慕潘安的左思表示。

▍抗拒未知和改變,只會讓安穩與熟悉越來越遠……──討厭穿新衣的桓沖表示。

那是一個很多酒鬼、帥哥和怪人的時代,也是許多人努力用各種姿勢生存、戰鬥與逃跑,用自己的方式當個「勇者」的時代。有些人渴望回到過往的秩序;有些人選擇衝撞僵固的傳統價值,企圖鬆動外在框架的束縛;更有些人看見現實中的種種不可為,努力訓練各種閃躲技能,保命為上。一如現在的我們,時刻都在面臨各種衝突、矛盾與不確定。

60項人生法則,60種因時制宜的思考與決定,幫助我們看見過去的人們如何選擇或放棄,如何決定起身對抗或乾脆躺平;並透過他們的故事觀照自身、激發新的思考與創造──面對真實的自己,你也可以是勇者。

世界太喧囂,有些勇者法則你該知道!

★真正愛你的人,不會為了愛你,讓你失去飛行的能力,而會給你自由與祝福。

★禮貌是留給尊重自己的人。遇到那些不願意好好對待他人的人,所有禮貌會被當成懦弱。

★無法控制事情,但可以控制表情;無法改變心情,但可以改變心態。

★聰明人最常犯的錯誤是:忘記天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優勢。

★知道自己犯下一個錯誤,錯誤便不再是錯誤;承認自己犯下一個錯誤,錯誤便能成為一次學習。

★成熟的友誼,是接受對方原本的模樣,並相信自己也有令人欣賞的特質。

★或許有人會嘲笑你的失敗、嫉妒你的成就,甚至你常活在別人的比較裡,或想努力融入群體裡。但希望你記得:你認識自己最久,你最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情緒就像飢餓一樣,引導我們尋找能滿足內在心靈的東西,進而與他人產生真實的連結。

作者簡介  
厭世國文老師

想轉生到異世界的高中國文教師,或變成貓也覺得很好。
自帶厭世屬性,附魔、有毒,常有憤怒之神加持,需要閱讀古老的文字恢復平靜。
偶爾畫出可以隔絕人群的魔法陣,喜歡獨自一個人待在裡面。
著有《厭世廢文觀止》《厭世國文教室》《厭世讀論語》等書。
IG「厭世國文老師」:www.instagram.com/yanshiguowenlaoshi 

繪者簡介  海豚男
網路創作圖文作家,主要在網路上創作漫畫。
題材主題為歷史冷知識、神明與民俗知識、日常趣味時事等。
最新著作:《神明怎麼那麼可愛!》
此外,在《國語日報》上有專欄「時光機冷知識」連載中。
FB專頁「海海人生!海豚男」:www.facebook.com/thebz2
IG「海豚男」:www.instagram.com/thebz1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100086
ISBN:9789861374505
EISBN:9789861374499
288頁,25開,中翻,平裝,書衣,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 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作者序 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

一、勇者的出擊
法則01 老派也有樂趣
法則02 維持對等的關係
法則03 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法則04 做一個好孩子
法則05 愛是給對方自由
法則06 你的態度決定我的禮貌
法則07 狡獪是邪惡的生存方式
法則08 面對現實
法則09 當身邊一切難以控制的時候,緊張也沒有意義
法則10 學習讚美 

二、勇者的慎重
法則11 小心自己的欲望
法則12 小心你的哥哥
法則13 成為弟弟的榜樣
法則14 天才更要努力
法則15 沒有被討厭的勇氣,就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法則16 不要浪費才能
法則17 不答應自己做不到的事
法則18 不想哭也沒關係
法則19 你改變不了任何人,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法則20 接受朋友比自己優秀的事實 

三、勇者的沉思
法則21 不要把精神浪費在無聊的工作上
法則22 同事的品德比能力重要
法則23 成為氣場強大的人
法則24 有情感才能被勒索
法則25 炫耀不是壞事
法則26 浪費是高級的炫耀
法則27 現在的擁有,預示著未來的失去
法則28 黑粉只是噁心的負能量
法則29 傲慢生出更多傲慢
法則30 讀錯書會害到你 

四、勇者的兩難
法則31 不要做好事
法則32 不能讓人喜歡,那就讓人討厭
法則33 外表獲得讚美,內涵獲得敬重
法則34 你可以不幫忙,但你可能會後悔
法則35 你可以拒絕分享
法則36 樂於分享
法則37 知道黑暗裡有東西,便能學會如何勇敢
法則38 戰勝迷信等於戰勝恐懼
法則39 長相只是一項優勢
法則40 道理是說給明理的人聽的 

五、勇者的堅持
法則41 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法則42 快樂是活著最需要的東西
法則43 不要相信長官的謊言
法則44 求真,不要求勝
法則45 朋友之間要有義氣
法則46 勇敢結束不適合的友情
法則47 思考越快,行動越快
法則48 做自己
法則49 崇拜偶像是瘋狂的開始
法則50 從新開始 

六、勇者的天真
法則51 不要想太多
法則52 不要讓別人的順便造成自己的壓力
法則53 他們可能不想溝通
法則54 以溫柔教你的小孩
法則55 以寬容教你的小孩
法則56 有些人像貓,一接近就能感受到平靜
法則57 輸就算了
法則58 陪伴你的小孩
法則59 想哭就大聲哭
法則60 每個人都有自己說再見的方式 

看更多

作者序
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

「讀古典的小說有什麼價值?」

學生其實不太會問老師這個問題,他們比較困擾的是沒有足夠時間閱讀古典的小說,而教師也不太可能完整地解說整部小說,無論短篇、長篇皆有如此狀況──僅能抽取部分內容,然後期待學生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願意繼續啃咬那些來自於過去的故事。

否則,小說很有趣,而學生從來不會錯過有趣的事物。

有人說,閱讀是睜開眼睛做夢。這樣的話,閱讀小說一定是最新奇瑰麗的夢。我們進入真實與虛構的邊界,從那些泛黃陳舊的文字裡,詢問關於人類永恆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活下去?

或許,可以像魏晉的「名士」與「英雄」一樣,用自己的方式生存、戰鬥,還有逃跑。魏晉筆記小說《世說新語》記載了大量的故事: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裡,一些新的思想與行動,正面衝撞僵硬緊繃的傳統價值;另一方面,一些舊的觀念與教條,仍繼續做為人們心中完美世界的基石。

這種情況是不是和現代的社會很相似?一邊渴望自由、冒險與快速的進步,另一邊依舊想待在保守與安全的空間裡,兩者之間存在緊張的關係,看起來隨時會發生衝突,但又能保持某種和諧的狀態。這不僅發生在社會裡,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個人的價值觀也出現類似的矛盾。

我們很難堅持單一原則,所謂的「雙重標準」更時常被套用在自己與他人身上;當然,我認為應該稱為「多重標準」,更符合現實。

或許不少人覺得「雙重」或「多重」的標準是個問題,但這也代表人們正處在選擇正確方向的試誤過程中,不斷重複揀選適合自己的道理,以解決(或迴避)遇到的各種困難。

我一直在想,今日的我們再一次閱讀《世說新語》,除了娛樂目的之外,有沒有可能找出新的價值:趣味、聰敏又有道理,既可供生活參考,又簡單易懂,同時還促使人們閱讀其他的古典作品?

所以我寫了《厭世說新語》,將那些人物的碎片重新組裝,再賦予現代的價值,以「法則」的形式闡述故事脈絡,提供具體的行動方案,讓我們或是得以在這些事件與建議中發現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是激發新的思考與創造,也讓每一次閱讀都有機會轉換腦袋裡的個人與世界──接受你贊同的,理解你反對的。

是的,你可以觀看、選擇,再行動,任意從你喜歡的地方開始閱讀,就像吃飯店自助餐一樣──我知道這個比喻向來有隱微的貶義,但我實際上是想表達對於擁有更多選擇的渴望。擁有更多選項,才能讓我們更廣泛地覺察和考慮各種情況,以應對不可預測的狀況。

過去人們認為,勇敢的人必須堅持原則、主持正義,對抗那些邪惡又愚蠢的事物。如今我們開始學會與邪惡又愚蠢的事物共存──既然不可能解決討人厭的長官、壞心眼的同事/同學,還要面對各種情感勒索、道德綁架,那不如換個方式,讓自己活得舒服一點。

我想以《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告訴大家可以有什麼類型的生活方式;當然,那位編撰《世說新語》的貴族,以篇名說明了他的道德判斷。但書中個性強烈到讓我無法忽視的人物,已經超越正確與錯誤、堅強與脆弱、放蕩與矜持等類似的價值,更加深入地審視個人內在的靈魂—面對真實的自己,也是勇者。

當勇者很快樂,那是因為你正追尋自己的理想。除非你的理想是和惡龍戰鬥,不然應該做自己真心熱愛的事情──誰說勇者一定要揮舞寶劍呢?

看更多

試閱

法則06 
你的態度決定我的禮貌

有沒有感受到禮貌,不在於你怎麼做,而在於我怎麼想。

據說有位數學心理學家曾建立一個極端禮貌的社交模型,若你想讓對方覺得自己善解人意、溫和有禮,大約需要經過以下四個步驟: 

★正確且公平地重述對方的立場。
★條列出原則一致的論點。
★說明自己從對方身上學到的重要事物。
★實踐完前面三點,你可以開始批評、駁斥,或是找對方麻煩了。 

關於禮貌,孔融身上應該找不到這樣的標籤,畢竟身為至聖先師孔丘的第二十世孫,值得他稍微比別人驕傲一點點。

不過,我們知道小時候的孔融曾成熟地讓了顆大一點的梨子給哥哥,但長大後不知道為何有點反社會傾向,時常不保留任何讓步的空間;像他對曹操的態度就差勁到不行。可見孔融堅持自己認定的道德原則──溫柔留給自己人,傲慢則用來對付討厭鬼。

現在,我們將時間倒退到孔融十歲的時候,當時的他正跟著父親四處遊歷,還是個可愛的小孩子,沒那麼容易激動、憤怒,以及批評政治。

當時有位名叫李膺的官員,他的自我要求很高,謹慎地遵守禮儀規範,並因此獲得其他知識分子的崇拜與敬佩,認為若能成為李膺的學生,就等於「登龍門」—從普通讀書人進化成超級讀書人。

為了篩選拜訪的群眾,能夠進入李膺家拜訪的只有兩種人:

一、有才華的人。
二、李家的親戚。 

很抱歉,我們李家不收陌生人。孔融與李膺沒有任何關係,按理無法跨入李家大門,可是孔融不知道哪裡來的創意,用稚嫩親切的聲音說:

「我是李家的親戚。」

顯然孔融準備要開始胡說八道了,他哪裡認識李膺家族的任何人?李膺見到他之後,懷疑地問道:

「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的嘴,騙人的鬼。他幫在場的人們上了一堂歷史課,認為自己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孔丘,和李膺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李耳,那兩位長期活在記憶中的知名老人有過師生情誼──他指的是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禮」這件事。

勉強來說,孔融與李膺有世交關係(很久沒聯絡的那種普通朋友)。

「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給過。」李膺與其他的客人們都認為孔融的解釋符合邏輯,雖然有點硬拗(ngē-áu),但從十歲的小孩子口中說出來,當然是天真又天才囉!

目前為止,孔融都保持著很好的教養,說了一個很好的謊言,並表現出一個很好的態度。可是一位遲到的賓客陳韙(音「偉」)卻破壞了和諧的氛圍。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運,陳韙之所以在歷史上留名,就是因為他對孔融說了這句話: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優秀。普通人陳韙似乎認為天才兒童都會在未來遭遇不幸,而所謂的不幸就是成為像他一樣的普通人,然後過著平庸且沒人在意的一生。

這可能是真實的經驗歸納,但不需要刻意說出來,尤其當你正在批評的對象是一位十歲小孩時,不免顯得有些粗魯了。

面對這樣不禮貌的態度,孔融的話語也有些尖銳:

「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猜想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孔融以陳韙的邏輯為前提,表面上讚美對方曾有過傑出的童年經驗,但其實是在嘲弄陳韙「大未必佳」。

相信所有人都聽得出孔融的意思,一定也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陳韙當然覺得那兩句話和眾人的眼光,都像跳蚤一樣爬在自己身上。

禮貌是留給尊重自己的人。遇到那些不願意好好對待自己的人,你的所有禮貌會被當成懦弱。


法則16 
不要浪費才能 

天賦是上帝給予你的禮物,運用天賦是你給上帝的回禮。

《世說新語》的〈自新〉一篇僅收錄兩則故事,一則是大家應該都聽過的「周處除三害」,另一則是較少人知曉的「戴淵投劍」。

如果周處是個不良少年,那麼戴淵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了犯罪集團的首腦。他將青少年的叛逆持續加溫,從打架鬧事、偷竊破壞升級到強盜劫財,並聚集了一群同樣年輕的夥伴,以暴力搶奪江上往來商船的財物。

戴淵出來混,憑著的就是三件事:夠狠、義氣、兄弟多。

這天,戴淵鎖定一艘裝載許多昂貴行李的商船,並指派了搶劫任務給犯罪集團的成員,自己則坐在江岸邊的一張沙灘摺疊椅上,悠閒自在地指揮手下們攔截、登船、搜刮、戰鬥,以及撤退。

整個暴力強奪財物的過程,充分展示出戴淵的領導才能:不僅準確地傳遞訊息給每個人,讓他們按照原訂的計畫行動,還迅速執行複雜的工作,完全沒有出現混亂的狀況。

一切完美,正在被搶劫的商船主人陸機也覺得完美。

「壞事能做得這麼瀟灑,真不簡單。」陸機似乎不擔心財物的損失,反倒注意起戴淵的神情與態度,認為這群強盜的首領實在與眾不同──「雖處鄙事,神氣猶異。」

陸機是江南大族中的頂尖人才,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十分可觀,擁有特殊的觀察力、分析力與判斷力。當初周處打算改過自新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請教陸機的意見(他後來問到了陸機的弟弟陸雲,似乎也是可以)。

「卿才如此,亦復作劫邪?」待在船艙內的陸機對遠處的戴淵提出建議:「你有這麼好的才能,還有必要做強盜嗎?」意思是要他將出色的天賦運用在正確的地方──至少不該拿來做壞事。

基本上,一個人的才能之所以會被浪費,有以下原因:

★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
★缺乏堅定的信念。
★練習的次數與時間不足。
★錯誤判斷優先事項。
★拖延症。
★藉口太多。
★害怕和別人不一樣。
★沒有好好利用機會。
★惡劣的環境。 

這些都可能導致一個人的才能無法充分發揮。當然,戴淵將自己的領導能力應用在經營犯罪集團,勉強也可說是在創造個人的價值,或是實踐目標與願景,但這絕對不是他真心想要的人生。

所以,戴淵一聽完陸機的話,便做出十分誇張的舉動:

淵便泣涕,投劍歸機。

社會新聞每天反覆重播,卻還沒見過哪個正在做壞事的壞人,忽然醒覺自己還有美好的人生,立刻決定成為光明正向的好青年(如果有,不用告訴我)。戴淵的劇烈轉變──一邊哭,一邊丟下手中的武器,大概是因為他看見了更好的機會,知道自己能藉著陸機的幫助加入新的組織,甚至有可能是政府部門,為自己爭取到更安穩、更優渥、更有未來的工作。

果然,陸機親自面談戴淵後,發現這個年輕人不論說話和想法皆屬出色,決定與他建立長期的互動與聯繫,並且寫了封推薦信,鼓勵他前往下一個可以發揮才能的地方──洛陽。

現在的人會到大學或公司面試,應該從沒想過結夥搶劫的過程中也有面試。由此可知,機會未必會在你準備好的時候出現,但希望機會出現時,你準備好了。


法則20 
接受朋友比自己優秀的事實

你不必聰明,不必專業,只要願意對朋友付出真誠的理解。

魏晉竹林七賢之中的山濤、嵇康,還有阮籍,不過是第一次見面,卻好像是第一百次見面,三人感情非常好,好到山濤的老婆覺得這樣是不是有點怪怪的:幾個大男人不管做什麼都要在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洗澡一起,或許連上廁所也要一起。

在山濤的老婆眼中,他們「異於常交」,覺得這樣的人際關係與正常的互動不一樣,於是忍不住問山濤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愛我,還是他們?」

面對老婆的質疑,山濤如此回答:

「能夠做朋友的,只有這兩個人。」

真正的朋友似乎比老婆還難找到。山濤的老婆無法想像這種超乎正常友誼的關係,決定要眼見為憑:

「意欲窺之,可乎?」

我想偷看你們的互動,可以嗎?山濤的老婆大膽提出有點誇張的要求,還用了《左傳》裡的典故,來證明自己的要求不至於太無理。

以前的人會偷看,所以現在我也偷看,這是一件多麼正常的事情。

小等一下(sió-tán-tsi̍t-ē)! 這一點都不正常。按常識來看,山濤應該拒絕比較好,但他竟然答應了這項請求,選擇嵇康和阮籍來家裡玩的時候,用好吃的晚餐引誘他們過夜。山濤的老婆則趁機偷看這兩位讓自己老公「一見鍾情」的男人:

「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

在牆上鑿出一個小洞偷看,而且看了一整晚都沒有離開。山濤的老婆到底看到了什麼?竟然可以持續這麼長的時間,而且還忘記要睡覺?這至少代表兩件事:

★山濤三人一整晚沒睡。
★山濤三人的互動很精采。 

《世說新語》並沒有詳細描述那晚發生了什麼事、談論什麼話題,但若是以山濤老婆的評語為依據:

「君才致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

應該可以推論,當晚嵇康和阮籍的言語中有不少智慧的火花,一聽就知道他們的腦袋裝進大量的知識,準確且詳細地表述想法。但山濤似乎無法加入話題,也沒辦法提供什麼特別的見解,只能待在旁邊呆呆傻笑,偶爾有一句沒一句地插入幾件自己的人生經驗小故事。

聽完自己老婆「微酸」的評價,山濤點頭表示同意:

「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是的,嵇康和阮籍的意見也是一樣,認為山濤的「器度」是唯一勝過他們的地方。如果以現在的說法,那就是山濤具備同情心和同理心,習慣傾聽別人想說的話,優先放下自己的堅持,接受可能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進一步提供對方需要的鼓勵和支持──包容一切的溫柔,是真誠友誼的來源。

你我身邊總有幾個像山濤一樣的朋友,也許在學校裡的成績排名中段,平常也看不出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可是他往往是群體中最活躍的那個人,參加許多活動與聚會,其他人也喜歡看到他的出現,甚至願意對他分享自己的真實心情──輕鬆就能建立融洽的關係。

山濤明白自己的優點,也認為正是憑藉這項優點,自己才有機會與這兩位出色的朋友來往。

成熟的友誼,係接受對方原本的模樣,並相信自己也有令人欣賞的特質。朋友不需要完全和自己相同,包括個性、原則、能力、價值觀、政治立場、銀行存摺上的數字,或是芋頭該吃甜的還是鹹的。

在友情中,不必刻意迎合對方的興趣,或是勉強做出不屬於自己的決定。最好的友情就是在這段關係裡,彼此都能輕鬆地做自己。

 

法則30 
讀錯書會害到你

不是印刷在書本上的字都該相信。

嚴格來說,「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其實是兩個不太相同的概念,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目的與意圖」。前者單純是誤解或弄錯真實狀況,以至於傳遞不符事實的訊息;後者則是故意影響大眾的認知與判斷,意圖引導人們往自己期待的方向。

《戰國策》即是一本包含「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的書籍。此部由漢代劉向蒐集、整理,進而編輯的作品,主要記載戰國縱橫家們如何運用個人魅力與言語技巧,獲得政治、軍事,以及外交的勝利。裡面出現的成功人物,往往只要倚仗自己的舌頭,便能夠幾乎不耗費成本地實現目標。

然而,《戰國策》的內容有極高的虛構成分,與其說是縱橫家的勝利寶典,不如說是他們的幻想小說。裡面的誇張言詞與生動譬喻十分吸引大眾的眼球,創造了一個以高超智力克服困境的虛擬情境,讓人期待自己也能依循類似的成功模式──即使是偽造的。

我們無法確定劉向算不算刻意分享錯誤與虛假的訊息,但《戰國策》中不符歷史事實或刻意編撰的材料,很明顯地不該被當成可以完全信任的資訊。

一位名為袁悅的讀書人便因為《戰國策》的影響而導致了悲慘的下場。他聰明且擅長遊說,時常隨身攜帶一本《戰國策》,更坦率地表示自己:

「少年時讀《論語》《老子》,又看《莊》《易》,此皆是病痛事,當何所益邪?天下要物,正有《戰國策》。」

他從個人的學習經驗裡歸納出生存的法則,認為那些儒家和道家的書籍,都是應該被淘汰的知識;越是認真學習,反而越會降低生存的機率。讀《戰國策》才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不愧是將《戰國策》奉為工作聖經的男人,袁悅以特立獨行的方式吸引群眾關注,批評大眾肯定的經典,利用現有的價值觀做為誇大自己意見的材料。只要打破既有的認知,群眾那顆一直在尋找新穎、創意,以及趣味的腦袋,便會將注意力轉向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

話講得很大聲,袁悅對《戰國策》有無比信心,的確也獲得政治核心人物的重視,並藉由這股雄厚的力量,實踐了自己的欲望。然而正當他要再往更高層級的野心邁進時,理所當然地遭到更強大的政治勢力打擊,認為袁悅的行為搗亂了穩定的國家制度,必須盡快處理這種狀況才行。

這位相信且實踐書本知識的讀書人,最後係以「俄而見誅」做為人生的句點──很快就被殺了。

現在就算誤讀書本的資訊,應該也不至於淪落到被殺死的下場──走在馬路上被車撞死的機率還比較高。但許多虛假和偽造的資訊卻成為書本裡的知識,或是作者誤把那些錯誤資訊做為書中部分內容,仍舊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與行動。
★過度自信。
★不信任。
★時常感到困惑。
★焦慮。
★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鼓勵或合理化不道德的行為。
★製造社會矛盾與對立。
★被詐騙而損失金錢。 

傳播訊息的過程向來充滿雜質,不論是網路或書籍,都有可能製造混亂且扭曲的內容。我們必須用盡全身力氣,才能勉強保持懷疑與批判的態度,繼續跟上真相的腳步──因為事實只有一個,謊言卻有千千萬萬個。


法則48 
做自己 

你可以努力,但不要競爭,這樣容易忘記自己在哪裡。

殷浩的一生就像一場漫長的賽跑,他偶爾超越別人,也偶爾被別人超越。

當時,流行所謂的「清談」,類似現在的辯論,需要有足夠的知識、經驗,以及表達能力,係具備學術性與遊戲性的一種社交活動。

殷浩非常擅長清談,也常在與別人的論辯中取得優勢。他曾和王導辨析玄理,在場觀眾還有桓溫、王濛、王述(就是為了吃雞蛋而生氣的王藍田),以及謝尚。

清談的確有遊戲的成分,可是參與的那些知識分子比誰都認真。殷浩與王導彼此論辯到深夜,其他人也就旁聽到深夜,連一句話都無法插嘴。後來王導由此聯想到從前清談的盛況,代表這次的內容蘊含極大的知識量;至於桓溫的評價就有點惡毒了。他除了讚美這次主要對辯的二人,也間接讚美自己和謝尚,但對於另外兩位姓王的男人,卻直接諷刺他們是「插著漂亮羽毛扇子的小母狗」。

謝尚還算能聽懂這次論辯的內容,但在清談的專業領域裡,只能像個乖巧的學生。他之前接受過殷浩的指導與教誨,甚至因此流下了緊張的汗水。看到謝尚這副模樣,殷浩還體貼地說:「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此外,殷浩也以「未得我牙後慧」一語,提醒外甥韓康伯不要小看清談,別輕易就展現驕傲的神情。顯然是高手的殷浩,一樣會遇到實力相等的對手:那人是劉惔(音「談」),同樣是擅長清談的知識分子,甚至給自己「第一流」的評價。兩人十分容易在其他的場合相遇,彼此各有佳績。

總之,殷浩習慣競爭,也有掌握勝利的渴望;但他生命中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劉惔,而是桓溫。

年輕時,殷浩與桓溫就已喜歡互相比較,一路比到政治場域,從原本的誰考第一名,變成誰的權力比較大。直到在一次重要的戰爭中,殷浩傾盡所有力量,卻遭遇巨大的失敗,才不得不承認(或面對)自己不如桓溫的事實,最終被廢為一般百姓。

之後,殷浩整天像個廢物一樣待在家中,用手指在空氣中寫出「咄咄怪事」四字,意思是:「有夠奇怪。」似乎仍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而終於壓下殷浩的桓溫回顧兩人的競爭:

「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以前都拿我玩剩的玩具,現在總算證明他真的比不上我,僅能做些我不想做的事情(像是成為平民)。

大約這段時間,桓溫以勝利者的姿態與口氣問殷浩:

「卿何如我?」

這個問題自然是希望殷浩當面承認失敗。畢竟回顧之前的慘狀,的確產生許多負面影響,而桓溫正在收拾這個破爛攤子。

殷浩想了想,不知道是拿出清談的技能應對,還是真的內心有所醒悟,他緩緩地說:

「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我和自己相處的時間比較長,我寧願做我自己。

或許有人會嘲笑你的失敗,也有人會嫉妒你的成就,甚至你常活在別人的比較裡,或想要努力融入群體裡。但仍希望你記得:你認識自己最久,你最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