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厭世說新語: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

法則06 
你的態度決定我的禮貌

有沒有感受到禮貌,不在於你怎麼做,而在於我怎麼想。

據說有位數學心理學家曾建立一個極端禮貌的社交模型,若你想讓對方覺得自己善解人意、溫和有禮,大約需要經過以下四個步驟: 

★正確且公平地重述對方的立場。
★條列出原則一致的論點。
★說明自己從對方身上學到的重要事物。
★實踐完前面三點,你可以開始批評、駁斥,或是找對方麻煩了。 

關於禮貌,孔融身上應該找不到這樣的標籤,畢竟身為至聖先師孔丘的第二十世孫,值得他稍微比別人驕傲一點點。

不過,我們知道小時候的孔融曾成熟地讓了顆大一點的梨子給哥哥,但長大後不知道為何有點反社會傾向,時常不保留任何讓步的空間;像他對曹操的態度就差勁到不行。可見孔融堅持自己認定的道德原則──溫柔留給自己人,傲慢則用來對付討厭鬼。

現在,我們將時間倒退到孔融十歲的時候,當時的他正跟著父親四處遊歷,還是個可愛的小孩子,沒那麼容易激動、憤怒,以及批評政治。

當時有位名叫李膺的官員,他的自我要求很高,謹慎地遵守禮儀規範,並因此獲得其他知識分子的崇拜與敬佩,認為若能成為李膺的學生,就等於「登龍門」—從普通讀書人進化成超級讀書人。

為了篩選拜訪的群眾,能夠進入李膺家拜訪的只有兩種人:

一、有才華的人。
二、李家的親戚。 

很抱歉,我們李家不收陌生人。孔融與李膺沒有任何關係,按理無法跨入李家大門,可是孔融不知道哪裡來的創意,用稚嫩親切的聲音說:

「我是李家的親戚。」

顯然孔融準備要開始胡說八道了,他哪裡認識李膺家族的任何人?李膺見到他之後,懷疑地問道:

「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的嘴,騙人的鬼。他幫在場的人們上了一堂歷史課,認為自己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孔丘,和李膺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李耳,那兩位長期活在記憶中的知名老人有過師生情誼──他指的是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禮」這件事。

勉強來說,孔融與李膺有世交關係(很久沒聯絡的那種普通朋友)。

「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給過。」李膺與其他的客人們都認為孔融的解釋符合邏輯,雖然有點硬拗(ngē-áu),但從十歲的小孩子口中說出來,當然是天真又天才囉!

目前為止,孔融都保持著很好的教養,說了一個很好的謊言,並表現出一個很好的態度。可是一位遲到的賓客陳韙(音「偉」)卻破壞了和諧的氛圍。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運,陳韙之所以在歷史上留名,就是因為他對孔融說了這句話: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優秀。普通人陳韙似乎認為天才兒童都會在未來遭遇不幸,而所謂的不幸就是成為像他一樣的普通人,然後過著平庸且沒人在意的一生。

這可能是真實的經驗歸納,但不需要刻意說出來,尤其當你正在批評的對象是一位十歲小孩時,不免顯得有些粗魯了。

面對這樣不禮貌的態度,孔融的話語也有些尖銳:

「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猜想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孔融以陳韙的邏輯為前提,表面上讚美對方曾有過傑出的童年經驗,但其實是在嘲弄陳韙「大未必佳」。

相信所有人都聽得出孔融的意思,一定也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陳韙當然覺得那兩句話和眾人的眼光,都像跳蚤一樣爬在自己身上。

禮貌是留給尊重自己的人。遇到那些不願意好好對待自己的人,你的所有禮貌會被當成懦弱。


法則16 
不要浪費才能 

天賦是上帝給予你的禮物,運用天賦是你給上帝的回禮。

《世說新語》的〈自新〉一篇僅收錄兩則故事,一則是大家應該都聽過的「周處除三害」,另一則是較少人知曉的「戴淵投劍」。

如果周處是個不良少年,那麼戴淵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了犯罪集團的首腦。他將青少年的叛逆持續加溫,從打架鬧事、偷竊破壞升級到強盜劫財,並聚集了一群同樣年輕的夥伴,以暴力搶奪江上往來商船的財物。

戴淵出來混,憑著的就是三件事:夠狠、義氣、兄弟多。

這天,戴淵鎖定一艘裝載許多昂貴行李的商船,並指派了搶劫任務給犯罪集團的成員,自己則坐在江岸邊的一張沙灘摺疊椅上,悠閒自在地指揮手下們攔截、登船、搜刮、戰鬥,以及撤退。

整個暴力強奪財物的過程,充分展示出戴淵的領導才能:不僅準確地傳遞訊息給每個人,讓他們按照原訂的計畫行動,還迅速執行複雜的工作,完全沒有出現混亂的狀況。

一切完美,正在被搶劫的商船主人陸機也覺得完美。

「壞事能做得這麼瀟灑,真不簡單。」陸機似乎不擔心財物的損失,反倒注意起戴淵的神情與態度,認為這群強盜的首領實在與眾不同──「雖處鄙事,神氣猶異。」

陸機是江南大族中的頂尖人才,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十分可觀,擁有特殊的觀察力、分析力與判斷力。當初周處打算改過自新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請教陸機的意見(他後來問到了陸機的弟弟陸雲,似乎也是可以)。

「卿才如此,亦復作劫邪?」待在船艙內的陸機對遠處的戴淵提出建議:「你有這麼好的才能,還有必要做強盜嗎?」意思是要他將出色的天賦運用在正確的地方──至少不該拿來做壞事。

基本上,一個人的才能之所以會被浪費,有以下原因:

★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
★缺乏堅定的信念。
★練習的次數與時間不足。
★錯誤判斷優先事項。
★拖延症。
★藉口太多。
★害怕和別人不一樣。
★沒有好好利用機會。
★惡劣的環境。 

這些都可能導致一個人的才能無法充分發揮。當然,戴淵將自己的領導能力應用在經營犯罪集團,勉強也可說是在創造個人的價值,或是實踐目標與願景,但這絕對不是他真心想要的人生。

所以,戴淵一聽完陸機的話,便做出十分誇張的舉動:

淵便泣涕,投劍歸機。

社會新聞每天反覆重播,卻還沒見過哪個正在做壞事的壞人,忽然醒覺自己還有美好的人生,立刻決定成為光明正向的好青年(如果有,不用告訴我)。戴淵的劇烈轉變──一邊哭,一邊丟下手中的武器,大概是因為他看見了更好的機會,知道自己能藉著陸機的幫助加入新的組織,甚至有可能是政府部門,為自己爭取到更安穩、更優渥、更有未來的工作。

果然,陸機親自面談戴淵後,發現這個年輕人不論說話和想法皆屬出色,決定與他建立長期的互動與聯繫,並且寫了封推薦信,鼓勵他前往下一個可以發揮才能的地方──洛陽。

現在的人會到大學或公司面試,應該從沒想過結夥搶劫的過程中也有面試。由此可知,機會未必會在你準備好的時候出現,但希望機會出現時,你準備好了。


法則20 
接受朋友比自己優秀的事實

你不必聰明,不必專業,只要願意對朋友付出真誠的理解。

魏晉竹林七賢之中的山濤、嵇康,還有阮籍,不過是第一次見面,卻好像是第一百次見面,三人感情非常好,好到山濤的老婆覺得這樣是不是有點怪怪的:幾個大男人不管做什麼都要在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洗澡一起,或許連上廁所也要一起。

在山濤的老婆眼中,他們「異於常交」,覺得這樣的人際關係與正常的互動不一樣,於是忍不住問山濤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愛我,還是他們?」

面對老婆的質疑,山濤如此回答:

「能夠做朋友的,只有這兩個人。」

真正的朋友似乎比老婆還難找到。山濤的老婆無法想像這種超乎正常友誼的關係,決定要眼見為憑:

「意欲窺之,可乎?」

我想偷看你們的互動,可以嗎?山濤的老婆大膽提出有點誇張的要求,還用了《左傳》裡的典故,來證明自己的要求不至於太無理。

以前的人會偷看,所以現在我也偷看,這是一件多麼正常的事情。

小等一下(sió-tán-tsi̍t-ē)! 這一點都不正常。按常識來看,山濤應該拒絕比較好,但他竟然答應了這項請求,選擇嵇康和阮籍來家裡玩的時候,用好吃的晚餐引誘他們過夜。山濤的老婆則趁機偷看這兩位讓自己老公「一見鍾情」的男人:

「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

在牆上鑿出一個小洞偷看,而且看了一整晚都沒有離開。山濤的老婆到底看到了什麼?竟然可以持續這麼長的時間,而且還忘記要睡覺?這至少代表兩件事:

★山濤三人一整晚沒睡。
★山濤三人的互動很精采。 

《世說新語》並沒有詳細描述那晚發生了什麼事、談論什麼話題,但若是以山濤老婆的評語為依據:

「君才致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

應該可以推論,當晚嵇康和阮籍的言語中有不少智慧的火花,一聽就知道他們的腦袋裝進大量的知識,準確且詳細地表述想法。但山濤似乎無法加入話題,也沒辦法提供什麼特別的見解,只能待在旁邊呆呆傻笑,偶爾有一句沒一句地插入幾件自己的人生經驗小故事。

聽完自己老婆「微酸」的評價,山濤點頭表示同意:

「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是的,嵇康和阮籍的意見也是一樣,認為山濤的「器度」是唯一勝過他們的地方。如果以現在的說法,那就是山濤具備同情心和同理心,習慣傾聽別人想說的話,優先放下自己的堅持,接受可能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進一步提供對方需要的鼓勵和支持──包容一切的溫柔,是真誠友誼的來源。

你我身邊總有幾個像山濤一樣的朋友,也許在學校裡的成績排名中段,平常也看不出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可是他往往是群體中最活躍的那個人,參加許多活動與聚會,其他人也喜歡看到他的出現,甚至願意對他分享自己的真實心情──輕鬆就能建立融洽的關係。

山濤明白自己的優點,也認為正是憑藉這項優點,自己才有機會與這兩位出色的朋友來往。

成熟的友誼,係接受對方原本的模樣,並相信自己也有令人欣賞的特質。朋友不需要完全和自己相同,包括個性、原則、能力、價值觀、政治立場、銀行存摺上的數字,或是芋頭該吃甜的還是鹹的。

在友情中,不必刻意迎合對方的興趣,或是勉強做出不屬於自己的決定。最好的友情就是在這段關係裡,彼此都能輕鬆地做自己。

 

法則30 
讀錯書會害到你

不是印刷在書本上的字都該相信。

嚴格來說,「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其實是兩個不太相同的概念,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目的與意圖」。前者單純是誤解或弄錯真實狀況,以至於傳遞不符事實的訊息;後者則是故意影響大眾的認知與判斷,意圖引導人們往自己期待的方向。

《戰國策》即是一本包含「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的書籍。此部由漢代劉向蒐集、整理,進而編輯的作品,主要記載戰國縱橫家們如何運用個人魅力與言語技巧,獲得政治、軍事,以及外交的勝利。裡面出現的成功人物,往往只要倚仗自己的舌頭,便能夠幾乎不耗費成本地實現目標。

然而,《戰國策》的內容有極高的虛構成分,與其說是縱橫家的勝利寶典,不如說是他們的幻想小說。裡面的誇張言詞與生動譬喻十分吸引大眾的眼球,創造了一個以高超智力克服困境的虛擬情境,讓人期待自己也能依循類似的成功模式──即使是偽造的。

我們無法確定劉向算不算刻意分享錯誤與虛假的訊息,但《戰國策》中不符歷史事實或刻意編撰的材料,很明顯地不該被當成可以完全信任的資訊。

一位名為袁悅的讀書人便因為《戰國策》的影響而導致了悲慘的下場。他聰明且擅長遊說,時常隨身攜帶一本《戰國策》,更坦率地表示自己:

「少年時讀《論語》《老子》,又看《莊》《易》,此皆是病痛事,當何所益邪?天下要物,正有《戰國策》。」

他從個人的學習經驗裡歸納出生存的法則,認為那些儒家和道家的書籍,都是應該被淘汰的知識;越是認真學習,反而越會降低生存的機率。讀《戰國策》才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不愧是將《戰國策》奉為工作聖經的男人,袁悅以特立獨行的方式吸引群眾關注,批評大眾肯定的經典,利用現有的價值觀做為誇大自己意見的材料。只要打破既有的認知,群眾那顆一直在尋找新穎、創意,以及趣味的腦袋,便會將注意力轉向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

話講得很大聲,袁悅對《戰國策》有無比信心,的確也獲得政治核心人物的重視,並藉由這股雄厚的力量,實踐了自己的欲望。然而正當他要再往更高層級的野心邁進時,理所當然地遭到更強大的政治勢力打擊,認為袁悅的行為搗亂了穩定的國家制度,必須盡快處理這種狀況才行。

這位相信且實踐書本知識的讀書人,最後係以「俄而見誅」做為人生的句點──很快就被殺了。

現在就算誤讀書本的資訊,應該也不至於淪落到被殺死的下場──走在馬路上被車撞死的機率還比較高。但許多虛假和偽造的資訊卻成為書本裡的知識,或是作者誤把那些錯誤資訊做為書中部分內容,仍舊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與行動。
★過度自信。
★不信任。
★時常感到困惑。
★焦慮。
★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鼓勵或合理化不道德的行為。
★製造社會矛盾與對立。
★被詐騙而損失金錢。 

傳播訊息的過程向來充滿雜質,不論是網路或書籍,都有可能製造混亂且扭曲的內容。我們必須用盡全身力氣,才能勉強保持懷疑與批判的態度,繼續跟上真相的腳步──因為事實只有一個,謊言卻有千千萬萬個。


法則48 
做自己 

你可以努力,但不要競爭,這樣容易忘記自己在哪裡。

殷浩的一生就像一場漫長的賽跑,他偶爾超越別人,也偶爾被別人超越。

當時,流行所謂的「清談」,類似現在的辯論,需要有足夠的知識、經驗,以及表達能力,係具備學術性與遊戲性的一種社交活動。

殷浩非常擅長清談,也常在與別人的論辯中取得優勢。他曾和王導辨析玄理,在場觀眾還有桓溫、王濛、王述(就是為了吃雞蛋而生氣的王藍田),以及謝尚。

清談的確有遊戲的成分,可是參與的那些知識分子比誰都認真。殷浩與王導彼此論辯到深夜,其他人也就旁聽到深夜,連一句話都無法插嘴。後來王導由此聯想到從前清談的盛況,代表這次的內容蘊含極大的知識量;至於桓溫的評價就有點惡毒了。他除了讚美這次主要對辯的二人,也間接讚美自己和謝尚,但對於另外兩位姓王的男人,卻直接諷刺他們是「插著漂亮羽毛扇子的小母狗」。

謝尚還算能聽懂這次論辯的內容,但在清談的專業領域裡,只能像個乖巧的學生。他之前接受過殷浩的指導與教誨,甚至因此流下了緊張的汗水。看到謝尚這副模樣,殷浩還體貼地說:「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此外,殷浩也以「未得我牙後慧」一語,提醒外甥韓康伯不要小看清談,別輕易就展現驕傲的神情。顯然是高手的殷浩,一樣會遇到實力相等的對手:那人是劉惔(音「談」),同樣是擅長清談的知識分子,甚至給自己「第一流」的評價。兩人十分容易在其他的場合相遇,彼此各有佳績。

總之,殷浩習慣競爭,也有掌握勝利的渴望;但他生命中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劉惔,而是桓溫。

年輕時,殷浩與桓溫就已喜歡互相比較,一路比到政治場域,從原本的誰考第一名,變成誰的權力比較大。直到在一次重要的戰爭中,殷浩傾盡所有力量,卻遭遇巨大的失敗,才不得不承認(或面對)自己不如桓溫的事實,最終被廢為一般百姓。

之後,殷浩整天像個廢物一樣待在家中,用手指在空氣中寫出「咄咄怪事」四字,意思是:「有夠奇怪。」似乎仍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而終於壓下殷浩的桓溫回顧兩人的競爭:

「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以前都拿我玩剩的玩具,現在總算證明他真的比不上我,僅能做些我不想做的事情(像是成為平民)。

大約這段時間,桓溫以勝利者的姿態與口氣問殷浩:

「卿何如我?」

這個問題自然是希望殷浩當面承認失敗。畢竟回顧之前的慘狀,的確產生許多負面影響,而桓溫正在收拾這個破爛攤子。

殷浩想了想,不知道是拿出清談的技能應對,還是真的內心有所醒悟,他緩緩地說:

「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我和自己相處的時間比較長,我寧願做我自己。

或許有人會嘲笑你的失敗,也有人會嫉妒你的成就,甚至你常活在別人的比較裡,或想要努力融入群體裡。但仍希望你記得:你認識自己最久,你最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