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廢柴」的勵志人生──蘇洵
在北宋眉州眉山有一位中年大叔,在教兩個兒子讀書的時候,發覺他們的水準越來越高,自己反倒有點跟不上了。再這樣下去不行啊!太丟人了!於是他決定再度致力於學問,最後父子三人都在北宋文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就是蘇洵,大文豪蘇軾與蘇轍的父親。
年少時的蘇洵並不喜歡讀書。由於家境還算不錯,他加入了「啃老大軍」,學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到處遊山玩水。後來玩膩了、累了,看到兩個哥哥認真讀書,心想自己也來讀點書吧!但讀著讀著,覺得「之乎者也」好生無趣,於是又放棄了。父親蘇序對這個遊手好閒的兒子倒是放縱,任他隨性而為,畢竟他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蘇序早年逼著長子、次子讀書考功名,對么兒的管教並不嚴厲。
轉眼間,蘇洵到了結婚的年紀,但他出乎意料地娶到了程家小姐。
程家既是書香門第,又是富貴人家;且程家小姐知書達理,貌美如花,不知多少富家帥哥、官家子弟都被拒於門外,為何偏偏嫁給了蘇家的「廢柴」?
而且程家小姐出嫁時,還帶來了十車嫁妝和一塊祖傳玉佩;不僅人來了,錢也到了,這下蘇洵該收收心了吧?
沒想到他依然我行我素,整日遊手好閒。身為書香世家子弟,浪蕩的蘇洵絕對像恐龍一樣稀有,連程家人也對他指指點點的,只有妻子從未埋怨他。
話說回來,能讓一個人真正成長的,就是痛苦。蘇洵的妻子雖然生下女兒,但未滿一歲就夭亡了;操勞一生的母親又接著病故。接二連三的打擊,讓蘇洵感覺人生無常,覺得自己得做點什麼。於是他開始認真讀書,讀著讀著,竟自我感覺良好,信心滿滿地參加了鄉試──舉人的考試。鄉試是宋朝科舉制度中最低階的考試,但考試結果卻給了蘇洵強烈的打擊──他落榜了。
老婆程氏在這段期間又生下了一兒一女。
怎麼會這樣?以後怎麼教兒子?怎麼當模範、以身作則?痛定思痛後,他找出自己以前寫的文章細讀,越讀越覺得失敗。這寫的什麼東西?「吾今之學,猶未學也已!」於是他一把火便將過去所寫的文章燒了精光,決心從頭來過。
這時的蘇洵已步入中年了,妻子又生下了日後引領北宋文壇的蘇軾。
四年後,蘇洵到京城參加會試,但還是落榜了。
沒關係,看來是自己學問不精。他再接再厲,又去參加考試,但黃榜仍只送他四個字──「銘謝惠顧」。
噩耗接踵而來,他八歲的長子蘇景先也不幸夭亡。
不久後,他的妻子又生下一個兒子,取名蘇轍。蘇洵經歷了這些打擊,已經沒有什麼宏願了,只希望兩名兒子健康快樂地過一生。
蘇洵並沒有放棄學問。雖然他做不了官,但能在家一邊讀書,一邊做個好爸爸;他也親自教蘇軾、蘇轍讀書。在這之後,他的大哥、妹妹、次女、么女相繼去世。無常的世事讓他不再執著以讀書博取功名,他決定為活著的人讀書,為追求真理而讀書,讀起書來反而更加鑽研了,他要對得起這麼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妻子。
一晃眼,蘇洵四十多歲了,並未做過一官半職,主要將精力用於研讀學問與教育兩個兒子上。好在蘇軾、蘇轍十分爭氣,嘉祐元年春,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和十九歲的蘇轍,從老家沿江東下進京趕考,於隔年到達京城。父子三人邊走邊玩,就像出遊一般。
到了京城後,蘇洵在好友的推薦下,拿著平時寫的幾篇文章拜見當時的翰林學士歐陽修。
〈衡論〉〈權書〉等文章帶給歐陽修極大的震撼,他不住地感慨高手果然在民間,簡直是劉向、賈誼轉世!這些文章言詞鋒利、縱橫恣肆,如滔滔黃河奔湧向前。
在歐陽修的推薦下,文人們爭相閱讀蘇洵的文章,那個曾經的「廢柴」終於苦盡甘來,獲得了世人的認可。
讓蘇洵更意想不到的是,兩個兒子在這次考試中同時考中了進士!
更令人驚喜的還在後面。
在該次科舉的閱卷過程中,考官歐陽修看到一份才華橫溢、見解獨到的文章,讓他拍案叫絕,很想將這篇文章列為第一名;但他猜這可能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宋朝的科舉與唐朝不同,採用糊名與謄錄的制度,為的就是讓閱卷人無法判斷考生的身分。歐陽修猶豫了,為了避嫌,他把這篇文章列為第二名。
等到放榜時,歐陽修才知道那篇精采絕倫的文章並不是曾鞏寫的,而是一名叫蘇軾的年輕人寫的,這讓他心裡有些過意不去。
不過能取得第二名也很難得,於是蘇軾寫了一封感謝信給主考官歐陽修,並附上自己平日寫的一些文章,請歐陽修指點。蘇軾送來的文章簡直就是令人「驚心動魄」:他的見解獨到、文風豪邁,那快要溢出來的才華,深深讓歐陽修為之著迷。
歐陽修興奮地寫信給當時極富聲望的梅堯臣,在信中盛讚蘇軾,並說道:「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意思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的時代過去了,該給蘇軾揚名的機會。此後,他大力提攜蘇軾,而這也是成語「出人頭地」的由來。
當時的文人聽到這件事時,都覺得有些不以為然,猜想歐陽修是不是收了蘇家的好處。之前他誇蘇洵,現在又誇蘇軾。蘇洵嘛,讀了那麼多年書,確實是有才華的;但蘇軾?一個毛頭小子而已。不過蘇軾的文章是不會騙人的,等到他的文章流傳更廣後,文人們才知道歐陽修並未誇大,屬於蘇軾的時代真的來臨了。
據說,兩名兒子考中進士時,蘇洵想起自己曾幾度落榜,感慨萬千,寫下一首詩:「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蘇洵在自嘲的語氣中帶著滿滿的自豪,堪稱北宋的「低調炫富」。
正當蘇氏父子春風得意時,家鄉傳來了噩耗,他們背後的女人──蘇洵的妻子程氏病逝家中,沒能看到丈夫與兩個兒子的輝煌時刻。這件事成了蘇氏父子心底永遠的痛。司馬光為程氏撰寫了墓誌銘,說她「勉夫教子」,給予她極高的評價。
後來蘇洵經韓琦推薦,獲任命為祕書省校書郎,後來也陸續擔任過一些小官,不變的是他依舊刻苦於學問。他編寫《太常因革禮》後,原本還想把自己讀《易經》的體會也寫成書,不幸的是,願望還未完成,就病逝了。
蘇洵中年奮起,與兩名兒子一起引領了北宋文壇的潮流,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弼馬溫的閃耀時刻──燭之武
春秋時期,一名七十歲的老人望著天空長嘆:我一生都在學習知識,空有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而今年逾古稀,真要這樣沒沒無聞地死去嗎?我現在不過是一個圉正(養馬的官職),儘管朝中有人知道我的才華,但又有什麼用呢?他不止一次推薦我,結果卻連累他也被人嘲笑。
這時,秦國和晉國兩大霸主正企圖聯合起來,打算滅掉小小的鄭國,朋友於是推薦這個養馬老頭去勸秦王退兵。幾乎所有人都哈哈大笑:「你太狡猾了,怕自己有危險,不肯親自去說服秦王就算了,還把一個快死的老頭子推出去做替死鬼?」老頭的朋友從此被人稱為「一隻狐」。老頭的朋友卻搖了搖頭:你們這些俗人哪裡知道那個老頭的本事?
夜空下的宮殿裡,鄭文公也在仰天長嘆:「怎麼辦啊?唉,真不該得罪重耳(晉文公)那小子的。當年他逃到我這裡,我不該怠慢侮辱他啊!哪裡料到當時如乞丐般的他,日後會成為霸主呢?雖然派了幾個人去向他示好,但那小子根本不理會。看來鄭國的國祚到此為止了。」
這時,老頭的朋友「一隻狐」來了,他對一籌莫展的鄭文公說:「現在鄭國已在懸崖邊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深淵;如果派我的朋友去見秦王,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
「他?」鄭文公一聽,好像有點印象。「你說的是那個養馬的老頭?」
「對,就是他。」
老頭來了,鄭文公看著他佝僂的身材、雪白的頭髮、顫顫巍巍的腳步,心中很是不屑,但他還是露出微笑,說:「麻煩老人家了。」
老頭也有點不高興:你那皮笑肉不笑的樣子,以為我看不出來嗎?這時候才想到我,早幹嘛去了?於是他故意說:「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更沒能力為國家分憂啦。」
鄭文公差點爆氣:這老頭,要不是國家存亡之際,我才懶得搭理你。但秦晉聯盟實在太強大了,鄭文公只得咬牙賠笑:「早些年沒能重用您,是我不對;但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
鄭國也是老頭的故鄉,怎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滅亡呢?老頭答應了。
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鄭國已經被他們團團圍住。
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老頭命人用繩子把他從鄭國城牆上放下去,悄悄去見秦穆公。秦穆公見這老頭不顧生命危險,顫顫巍巍地跑來,勇氣實在可嘉;即使不聽他說話,也得請他喝杯茶吧!於是他客氣地接待了老頭。
老頭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我倒也不敢來見您;但請您想想:打下鄭國真的對您有好處嗎?秦國與鄭國中間還隔了一個晉國,即使打下鄭國,難道鄭國就真能成為秦國的疆域嗎?到時鄭國的領土必定會被晉國吞了去,您又何必為了增加晉國的實力而滅掉鄭國呢?晉國的國力增強後,下一個目標又會是誰呢?」
老頭站在秦國的角度來分析利益得失,絲毫不提鄭國,這就是遊說高手的做法,而他也精準地抓到了秦穆公的痛點。
見秦穆公陷入沉思,老頭趁勝追擊:「假如您放棄攻打鄭國,而讓鄭國成為秦國的朋友,以後秦國使者往來鄭國或其他國家、要借道鄭國時,必能暢行無阻,這對秦國來說,有什麼壞處嗎?
「況且,您以前對晉文公多好啊,雖然他曾答應把焦、瑕兩座城池割讓給您,但他做到了嗎?他早上渡河回到晉國,晚上就加固城池防禦以抗秦國,您難道忘了嗎?晉國貪得無厭,滿足得了嗎?如今鄭國的土地已是晉國的囊中物,將來晉國想再擴張領土時,難道不會打秦國的主意嗎?攻打鄭國只會使秦國受損,而使晉國受益,請您好好考慮。」
秦穆公聽得冷汗直流。這老頭說得對,當年我助重耳奪得王位,他的確曾答應要給我土地,但至今都沒有兌現承諾。就連父子兄弟都能互相殘殺,何況是兩個結盟的國家?
秦穆公決定馬上與鄭國簽訂盟約,除此之外,還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大夫幫助鄭國守衛。
眼見秦國背信棄義,晉國大將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打秦鄭聯軍,但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穆公的支持,我不會有今天。受了別人恩惠又去攻擊他,是不講道德仁義;為了這次的事情而失掉秦國這個盟友,是不懂謀略;在這種形勢下攻打鄭國,是逞匹夫之勇。我們還是回去吧!」
聰明的晉文公也撤軍了,一場滅國危機就這樣化解。看似三言兩語,實則是老頭長期智慧累積的大爆發,而老頭也為後來的縱橫家們樹立了榜樣。
老頭的名字叫燭之武,竭力推薦他的朋友叫佚之狐。
燭之武一生都在積聚能量,終於在一場危機中展露才華,留名青史。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至今依然不過時。
▍老公,你不敢去,我去!──許穆夫人
春秋時期,許國後宮一扇華麗的窗戶邊,有位女子緊皺眉頭,眼含熱淚,懇求丈夫:「大王,求求您,請您立刻發兵。」
「夫人,不是我不救,是實在沒那個實力。我們的情況也不樂觀,而且大臣們都極力反對,我確實無能為力啊!」男人說話時,眼神不斷閃爍著。
女子有些失望,又有些憤怒:理應能託付終生的良人怎會如此懦弱?
「再說,妳哥哥是自作孽,玩物喪志,亡國一點都不意外。」男人小聲地說。
這名男子是許穆公,女子則是鼎鼎大名的許穆夫人。許穆夫人的哥哥──衛國的國君衛懿公才剛遭到狄人殘忍殺害。雖然衛懿公確實十分昏庸,但她仍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滅亡。
這個衛懿公的愛好有點特別,是養鶴。
面對國君的嗜好,下面的人當然會拚命想滿足。但宮裡的鶴越來越多,沒地方住了怎麼辦?那就擴建宮殿!宮殿建成後,衛懿公命人將這些「鶴老爺」一隻隻安置其中,並按照品質和體格優劣,授予這些鶴不同的官位,還給它們相應的俸祿和儀仗。
衛懿公每次出遊時,都帶著規模龐大的「鶴官」隊伍,不但讓這些鶴按等級乘坐華麗的車子,衛懿公還到處向人炫耀:「看,我的鶴多漂亮啊!」
這些荒唐的舉動導致國庫空虛,入不敷出。這下誰來買單?當然還是百姓啊!衛懿公橫徵暴斂,讓人民背負重稅,就是為了供養「鶴老爺」們,這讓百姓心中燃起熊熊怒火。
狄人首領看到衛懿公如此昏庸,便率領數萬鐵騎直奔衛國而來。儘管衛懿公驚慌失措,但衛國國防力量薄弱,只能強行徵兵,拉著百姓上戰場。
百姓才不會在生死關頭為昏庸至極的衛懿公賣命。「大王派鶴將軍去打仗吧,我們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上戰場呢?」這樣的衛國自然不可能抵擋狄人的鐵蹄,衛懿公還沒來得及逃走,便死在狄人刀下。
衛懿公縱有千錯萬錯,如今確實遭了報應,但許穆夫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家就這樣滅亡。只是許穆公曖昧的態度讓她明白,許國是不可能出兵援衛的。憤怒、悲傷、失望的情緒充斥著她的內心。當初她真不該嫁到許國的!
她是衛宣公之子衛昭伯的女兒,不但遺傳了母親宣姜的美貌,且自幼聰明伶俐,能唱歌、會作詩,還沒長大,各個諸侯國便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提親。
她原本想嫁給齊國的公子小白。一來雖然小白當時並非王位繼承人,但他博學多才、有勇有謀;二來齊國本身很強大,又在衛國旁邊,將來衛國萬一有什麼危險,還可以要求齊國伸出援手。
但衛懿公不答應。為什麼呢?因為許國公子將來不但鐵定會繼承王位,而且聘禮何等豐厚,應該能買不少隻鶴吧?回頭看看齊國公子小白,聘禮實在寒酸了些。
儘管貴為衛國公主,但她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後她仍成了許穆夫人。許穆公確實對她百般寵愛,但她時常思念著那個讓她魂牽夢縈的故鄉,並寫下許多思鄉之作,比如〈竹竿〉〈泉水〉等,後來都收錄於《詩經》中。
想著被狄人侵占的衛國,看著丈夫懦弱無能的樣子,她收起眼淚。
求人不如求己,不如親身為祖國奔波吧。
許國大臣們極力反對:這成何體統?更何況,這樣會直接把許國拖下水的。
但許穆夫人再也不想這麼窩囊地等下去,她只留下一首詩,便頭也不回地騎著馬走了。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載馳〉是《詩經》中的名篇,表達了許穆夫人對故國的思念和對許國的失望。
這時候,衛國跟她有血緣關係的手足都逃到其他國家了。其中有一支隊伍,在逃跑的路上擁立衛懿公的堂弟公子申為國君,史稱衛戴公,幾千人成立了「臨時流亡政府」。
因為在逃亡途中,一切都只能湊合。眾人在一個叫漕邑的地方安營紮寨,而衛戴公的「皇宮」不過就是一間草屋。
正當他愁眉苦臉時,許穆夫人帶著物資來慰勞大家了。許穆夫人雖是堂妹,這樣雪中送炭的行為卻顯得比親妹還親!
他們又招募了數千名流散的衛國人來到漕邑,一邊教他們安家謀生,一邊進行軍事訓練。很快的,一支整齊有序的非正規軍就這樣成立了。
但這麼弱小的隊伍豈能與狄人爭鋒?
許穆夫人於是把目光轉向了隔壁的齊國,此時的齊國正是小白(齊桓公)當政。對,去求他出兵!
許穆夫人安頓好漕邑的隊伍後,便馬不停蹄地趕往齊國。齊桓公看到昔日令他心動的美人,竟為了救亡圖存,單槍匹馬來到齊國,內心非常感動!沒想到外表柔弱如水的女子,竟有如此堅毅的心!更何況,狄人如果真的攻占了衛國,對齊國也沒好處,因此齊桓公派出兒子無虧率軍前往衛國;宋國和許國也隨後相繼投入戰場,共同擊退了狄人,收復了衛國的失地。
逃亡過程中,受到驚嚇的衛戴公不久後便病死了,逃到齊國的公子毀回國繼承王位,即是衛文公。衛國國祚之所以能往下延續數百年,許穆夫人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