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
內容簡介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職場發展,超乎你想像的重要!
你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將會左右他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只有懂得如何守衛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界線,孩子才能在人際關係中不欺人也不被人欺,儲備未來的強大競爭力!
學校沒教的人際力,更要趁早學習!
樹立良好的溝通模範,建立健康的溝通習慣,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成績好、學歷佳,不如會溝通
現代家長往往只知道擔心孩子的成績,覺得除此以外都是小事。可是,往往正是這些「小事」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心情和作息。孩子能否管理自己在家庭、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會長遠地影響到孩子進入社會以後的各種能力,包括競爭力、合作力與領導力。
◎設立情緒界線,孩子未來才有可能出線!
孩子跟父母、兄姊、弟妹的相處模式,在學校會平行轉移成為與老師和同學、在職場則會成為與老闆、同事和下屬相處的模式。爸媽如果能教孩子學會設立情緒界線,有效而健康地管理人際關係,知道如何與在上位、平位、下位者交往,未來才有追求快樂與成功的技能。
◎當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
你會在這本書裡看見,如何當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如何引導孩子不卑不亢的肯定自己的界線,同時尊重他人的界線,為往後他在職場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特別單元:
‧「選選看」情境練習題:提供各種情境下的實戰技巧,幫忙你看清自己的教養盲點。
‧「給成年子女的你」:身為父母的你,同時也是成年子女,這個單元幫助你看清自己的困擾,往往來自童年養成的不良溝通習慣。
作者簡介 賴宇凡
-美國NTA認證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
-美國加州大學婚姻與家庭問題諮商及學校心理諮商雙碩士
-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Fellow)
-「天天自然」(Go Natural 365)保健生活鮮食品牌創辦人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諮商講師
-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特約心理諮商師及講師
|「心理諮商師」&「自然醫學」
賴宇凡原為心理諮商師,被美國國會派到中國去做心理研究時,第一次接觸到原形食物和均衡飲食所帶來的力量。去上海前她是一名糖尿病病患,從上海回到美國時,糖尿病卻已痊癒了。
後來她在心理門診裡,無意間發現病患吃的東西與他們心理症狀相吻合,帶來了轉換跑道的契機,轉而接受自然醫學的營養系統訓練。
|一個出了十本著作的「作家」
在接受自然醫學的營養系統訓練後,賴宇凡受邀寫了十本與生理、心理健康相關的暢銷書,開創了最能平穩血糖的根治飲食,跟成千上萬的讀者分享自己和家人的好食物、好心情、好的保健品,以及一起過的好日子,也參與了大家的痊癒旅程。
|十本暢銷書
《要瘦就瘦,要健康就健康》
《身體平衡,就有好情緒!》
《吃出天生燒油好體質》
《瘦孕、順產,讓寶寶吃贏在起跑點》
《【超圖解】慢卡路里讓你瘦》
《28天超便利根治飲食法》
《守衛你的情緒界線》
《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
《根治飲食帶你遠離慢性病》
《根治飲食:0~18歲成長學習關鍵食育篇》
每本書一出版即榮登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暢銷排行榜
於2015、2016、2017連續三年獲選博客來年度華文暢銷作家
|創立「天天自然」品牌
常常,讀者會來信詢問:「你說的這些東西我買不到怎麼辦?」同時賴宇凡也於門診中發現,懂草藥的人不見得了解身體運作,了解身體運作的人不見得懂草藥,她因此開始學習草藥,最終開始自己調製配方。「天天自然」這個品牌便就此誕生。所以,天天自然的每一個產品從一開始,都是消費者主動要求生產而調配的。
雖然天天自然是保健品公司起家,但賴宇凡最相信的還是「原形食物」的力量。因此開始找尋好的食材合作伙伴,出產鮮食產品。她的先生David向來是個吃貨,超級重視及珍惜食物,又有一手好廚藝,所以天天自然的鮮食在David從矽谷退休後都由他領航。David於退休後也成了賴宇凡的私廚,兩人一起與大家分享好食物。
★ 賴宇凡Sara 官網https://saralye.com
★ 臉書社團:賴宇凡-享受生活,天天開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20092528012080
★ 個人品牌「天天自然」官網 https://www.gonatural365.com/
★ YouTube搜尋:賴宇凡Sara https://www.youtube.com/user/shishikeke101
★ Podcast 搜尋:賴宇凡Sara https://reurl.cc/oQ400Q
得獎紀錄
金石堂2019上半年親子教養暢銷Top26
規格
ISBN:9789861365213
352頁,17*23cm,中翻,平裝,全彩
目錄
前言 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
第一章 與上位相處
1 孩子不是被老闆所擁有的:情緒界線分離,擁有不叫愛
2 孩子可以不必忍受老闆霸凌:沒有內在權威的人,就很容易招惹霸凌
3 孩子跟老闆沒大沒小,遲早會被開除:爸媽沒有情緒界線,孩子就不懂得如何與外在權威相處
4 別讓孩子誤以為跟老闆是朋友:有技巧的與外在權威相處
5 別讓孩子習於忍受無理謾罵的老闆:從攻擊式溝通,改為有建設性的溝通
6 別讓孩子總是猜想上司的想法:拒絕做一個被動式溝通的人
7 你一定不希望孩子做錯,老闆不教卻直接懲罰他:怎麼對付習慣被動攻擊的人
8 希望孩子有個不罵人也可以把事情說清楚的老闆:清楚而有氣勢的肯定式溝通
9 讓孩子成為懂得管理老闆的人:管理方法三步驟
10 別讓孩子變成一個罵也罵不動的人:孩子只罵不罰就不會有動力
11 這樣做,孩子不會夾在兩個老闆中間,不知所措:夫妻管教不一致,老人加入管教亂成一團
12 讓孩子樂於接受反饋:肯定式溝通,就是不帶人身攻擊的反饋
13 這樣做,孩子能夠肯定自己:情緒界線的肯定,不需要別人核准
第二章 與平位相處
1 這樣做,孩子不會與同事惡性競爭:守衛情緒界線,避免挑撥離間
2 孩子不是只有霸凌同事或被同事霸凌兩個選項:接納別人的情緒
3 別讓孩子變成那種雞婆越界的同事:別跨越他人的界線
4 別讓孩子變成總是貶低人、凶別人的同事:避免攻擊式溝通,才能雙贏
5 別讓孩子變成鄉愿、懦弱、濫好人的同事:被動式溝通,受害最大的是自己
6 孩子不該是那種背後捅人的同事:被動攻擊式溝通,對關係造成莫大傷害
7 孩子有能力可以改變同事對待他的方式:管理關係,才能和平相處
8 這樣做,孩子就不會被同儕壓力壓垮: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
第三章 與下位相處
1 幫助孩子當個啟發動力的主管:情緒界線分離,才會自動自發
2 這樣做,避免孩子當個霸凌別人的主管:教孩子尊重別人的界線
3 千萬別害孩子將來被下屬騎在頭上:守衛和肯定自己的界線
4 幫助孩子當個不只會罵人的老闆:攻擊式溝通,常是無效管理
5 避免孩子做一個指令不清的老闆:被動式溝通,下屬永遠猜不到你要什麼
6 避免孩子做一個不教只罰的老闆:被動攻擊式溝通,只會傷害合作關係
7 這樣做,孩子就能當個值得人尊敬與服從的老闆:肯定式溝通,是管理的良伴
8 讓孩子做一個懂得尊重專業的老闆:肯定員工界線,就是尊重專業
9 讓孩子能夠當個輕鬆帶人的老闆:帶人,就是關係管理
諮商實例 1:孩子管理與父母的關係
諮商實例 2:父母管理與孩子的關係
後記 家最大的功能依舊是避風港
感謝
各界推薦
博客來親子教養類Top10
序
〈前言〉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
古早的美國教育界發現,學生擁有知識,並不代表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發現老師教的是知識,但沒教學生要如何才能走向適合自己的行業。學生即使各科都學得很好,還是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適才適用,因此美國學校心理諮商師這個行業應運而生。學校諮商師活用各種心理學檢測工具,為學生找到適合的行業,這是為什麼美國學生選課,向來都是學校諮商師在輔導的。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申請大學,常需要學校諮商師寫推薦函。
後來,美國社會變動快速,家庭結構面臨瓦解,孩子開始在學習時出現了焦慮、憂鬱、自殺等各種心理症狀。老師無法用學科知識給予協助,也因此心理諮商師的工作和職訓進入了大型改革。此後,美國學校心理諮商師除了輔佐就業取向外,他們也開始擔當心理輔導的重任。我就是在美國諮商師職訓改革後,在很偶然的機會下,被召喚進入這個行業的。
那時我除了做一般的學校諮商師工作外,由於對情緒領悟特別深,所以被不同學校招聘為情緒諮商師(emotional counselor)。在我的情緒諮商室中,我發現多數孩子的學習狀況不理想,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情緒出問題。會干擾孩子情緒的,並不是只有父母離異和被霸凌這種大事,諸如老師偏心、同學拿了橡皮擦不還、男女朋友不回電話、總是被兄弟姊妹取笑、覺得爸媽管得太多、同組同學都不做事、老師很凶、被朋友占便宜等事,都能嚴重影響孩子的情緒。當孩子不會管理這些情緒時,情緒就會變質變壞,開始影響孩子的生活與學習。
由於在學校裡諮商時,我常需要與家長深談。我發現,家長都只知道要擔心孩子的成績,覺得孩子面對的其他問題,都不值得費心教育。可是,孩子的成績偏偏都是這些家長覺得不值得費心教育的「小事」搞砸的。
除了在學校做心理諮商師外,我在私人門診也有客戶,而他們都是成人。這些成人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勝任自己的工作,他們都是因為情緒問題,而開始干擾到工作效能。我發現,成人的情緒問題,其實跟學校裡孩子的差不多,像老闆偏心、同事借了錢不還、伴侶總是已讀不回、老是被兄弟姊妹貶低、覺得爸媽還是把自己當小孩管教、同事明明不做事卻被稱讚、老闆總是講話很難聽等。跟孩子一樣,成人不會管理這些情緒,所以情緒就變質變壞,開始影響生活和工作。
由於同時面對家庭、學校、職場,我開始發現,我們窮盡一生取得專業知識,卻沒有人教我們要如何處理「老師偏心、同學拿了橡皮不還、男女朋友不回電話、總是被兄弟姊妹取笑、覺得爸媽管得太多、同組同學都不做事、老師很凶、被朋友占便宜」這些「小事」。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很少被工作能力拖垮,卻常常被這些像「老闆偏心、同事借了錢不還、伴侶總是已讀不回、老是被兄弟姊妹貶低、覺得爸媽還是把自己當小孩管教、同事明明不做事卻被稱讚、老闆總是講話很難聽」的「小事」癱瘓。
我還記得有個小學生升上三年級後,換了很嚴肅的男老師,他一、二年級的老師都是那種講話輕聲輕語、滿臉笑容的女老師,所以他一上三年級就開始出現問題,成績狂掉,家長來我的諮商室劈頭要求換老師:「這個老師太嚴肅了,臉太臭了,不適合我的孩子。」孩子的媽媽是小兒科醫生,她說:「我們的孩子都是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和先生工作再累,回家也是笑臉迎人,這個老師必須換掉!」我回他們:「如果你們能保證將來孩子不喜歡老闆,你們也能幫孩子換老闆,我現在就幫孩子換老師。要不然請容許我教孩子如何管理他與老師之間的關係,這樣將來他才能夠管理他與老闆之間的關係。」
是的,孩子跟父母、老師的相處技能,就是他們將來跟老闆相處的依據。一個人跟爸媽相處的模式,會平行轉移成為與老師和老闆相處的模式,這就變成了這個人與上位相處的習慣,他將來能不能有效管理老闆,就看他在家養成了什麼習慣。而一個人跟兄姊相處的模式,通常會平行轉移成為與同學和同事相處的模式,這就變成了這個人與平位相處的習慣,他能不能有效管理同事,就看他在家養成什麼習慣。最後在家裡與弟妹相處的模式,會平行轉移到與學弟妹與下屬相處的模式,這就是這個人與下位相處的習慣,他將來能不能有效管理下屬,就看他在家養成了什麼習慣。
那個學生覺得在家時爸媽都是笑臉迎人,所以在學校時老師也該笑臉迎人,當他碰到了一個嚴肅老師時,他就無法運作。如果這時做家長的不教育孩子於學校克服這件事,將來要是他又遇上一個臭臉老闆怎麼辦呢?現在這個孩子在校成績再好、在工作上表現再高,也無法解決他害怕與臭臉老師和老闆相處的困難,就算薪水或職位再高,他依舊會不快樂。
我有一個同學,從小被父權霸凌,到了學校只要遇上強勢一點的男老師,他那科一定當掉。最後進了職場,他只要遇上強勢一點的男老闆就必須辭職,最後空有一身才華卻無法發揮。我還有一個客戶,從小就嫌妹妹太小太笨,家長沒有指正教育。他上學後成績一直很好,求學過程最讓他覺得失敗的事,是有一次學校要他帶學弟妹布置公告欄,最後公告欄沒做好,學弟妹還集體寫信給教官告他這個學長濫職。最後他在公司裡與下屬相處,永遠都顯現出對下屬的嫌棄,部門業績一直帶不起來。有些家長以為罵小孩就是管教,只罵卻不教不管,所以孩子變得很耐罵,到了公司老闆怎麼罵都可以當耳邊風,最後老闆受不了了請他走人。
就因為有這樣的平行轉移,所以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就因為有這樣的平行轉移,所以學校不應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它其實該是職場的演習地。做爸媽的如果能成功的教孩子有效的管理與父母、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再讓孩子帶著這些技能進入學校演習,在一旁指導修正,這樣的家庭教育,便能造就出成功的職場教育。如此一來,孩子長大進入學校和職場,也才可能有追求快樂的技能。
沒有「內在權威」,進入職場就好像沒有穿防彈衣上戰場一樣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劇,嚇醒了很多華人父母。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有人際界線,才可能有健康的關係。但是,往往我們因為投資太深,覺得孩子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因而介入插手過多。當我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當我們沒有與孩子分離界線,當我們幫孩子把事情都做了,把該想的都想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權威就被抹滅了。
內在權威就是一個人為自己界線內的事做決定:他有什麼感覺、他是怎麼想的、他的決定是什麼,全都是他的事,所以由他決定。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把孩子的內在權威抹滅了,那孩子會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所以不懂得要守衛,就很可能被霸凌。沒有內在權威的人,也可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想,因此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界線、不懂得如何守衛界線、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一路很會考試的孩子,在職場中感到困難重重。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不把我的孩子當我的孩子呢?界線到底是什麼呢?它在哪裡呢?那做父母的要不要有界線呢?它又在哪裡呢?我們要如何才不越孩子的界呢?那如果是孩子越了別人的界呢?到底該怎麼做,孩子才能了解自己的感覺,同時也有情商了解他人的感受呢?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都將有答案。你會在書裡看見,你該怎麼教,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孩子在與你互動中,他要學會什麼才能懂得管理自己的老師和老闆。在書裡,你同時可以看見,孩子在與同輩、同學相處時,你要如何引導,孩子才能不卑不亢的肯定自己的界線,同時尊重他人的界線,為往後他在職場中與同事相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是一本講「怎麼做」的書,目的不是為了要審判父母、嚇唬父母,而是為了要把有效新工具教給父母而存在的。我做諮商師多年,發現人要有動力去做根本的改變,需要的不是說教、不是指認錯誤,而是要有勇氣去做改變,要有實用可行的方法,以及不離不棄的陪伴。有方法,才可能談得上享受過程。希望這本書,能在這個巨變的時代裡,陪伴你們享受做父母的樂趣,為我們的孩子創建更快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