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700135

懲罰

Strafe
作者原文名 Ferdinand von Schirach
譯者 姬健梅
出版日 2019-02-01
定價 $280
優惠價 79折 $221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2019台北書展特別報導
〈繼《罪行》《罪咎》《懲罰》之後,第四本我想寫的是《平反》。〉

首度來台的馮席拉赫,非常喜歡與人對話,
總是爭取時間鼓勵著:Noch eine frage!(再一個問題!)
在對答時,他常常會說:「我用一個故事來說明。」
十足善用他將複雜情節以簡單表達的能力。......飽滿的行程


看更多

內容簡介

什麼是事實?什麼是真相?
我們如何變成現在的自己?
沒有罪行,也沒有罪責,又為什麼會有懲罰?

大多數人不識得暴力死亡,不識得它的樣貌和氣味,也不識得它留下的那種空虛。我想到我曾為之辯護的那些人,想到他們的寂寞、他們的陌生,和他們令自己感受到的驚嚇。

──摘自本書〈我的朋友〉

費迪南‧馮‧席拉赫在本書中描述了十二個命運,揭示出要公平地看待一個人有多麼困難,而我們對於「善」與「惡」、「對」與「錯」的定義,往往操之過急。

這位德國知名的辯護律師從不批判,他心平氣和,既超然冷靜又充滿同情地敘述著孤獨與冷漠,以及對幸福的追求與失落──不擅社交,和妻子離異後轉向性愛娃娃尋求慰藉的中年男子;能力與外貌兼具,卻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年輕女子;飽受同儕壓力、欺凌盲眼老人的學童……故事中的人物,顯得那麼平凡、那麼熟悉。

馮‧席拉赫寫的是疏離,是陌生,是寂寞,是孤單。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他筆下的主角。他寫的是你和我──我們──的故事。

【本書特色】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律師費迪南‧馮‧席拉赫,繼《罪行》與《罪咎》後,以本書為三部曲最終作,直指人心最深層的孤寂與無助

◆十二篇精采的短篇故事,不僅揭露當代社會的疏離與冷漠,也對人類的脆弱與寂寞寄予深深的同情,令人動容

◆蘇絢慧、蔡依橙、邱顯智、林立青、李惠仁,專文推薦與解析

◆作者首度訪台,於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專題演講與新書發表

各界推薦

【藝文界】

吳念真│導演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小 野│作家
李惠仁│導演
林立青│作家
藍祖蔚│影評人
蔡詩萍│作家/媒體工作者
彭樹君│作家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臥 斧│作家
冬 陽│推理評論人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黃 羅│推理評論人
托托探長│偵探書屋
譚光磊│作家/版權經紀人
台北歌德學院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弗洛里安‧伊里斯(Florian Illies)│《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作者

【法律界】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林永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永信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許澤天│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賴芳玉│律師/作家

【醫 界】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楊斯棓│醫師/台灣菲斯特顧問

【作者簡介】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1964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擔任執業律師,專司刑事案件。他的委託人包括前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前聯邦情報局特務、工業鉅子、達官顯貴、中下階層人士及常民百姓。

2009年出版的處女作《罪行》引起廣大迴響,德國讀者及媒體好評不斷,售出三十多國版權。2010年獲《慕尼黑晚報》選為年度文學之星,同年獲頒德國文壇重要獎項克萊斯特文學獎。2010年第二本書《罪咎》出版,立即登上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榜冠軍。《明鏡週刊》稱馮‧席拉赫為「偉大的故事作家」,美國《紐約時報》讚美他的文字「風格獨具」,英國《獨立報》把他與卡夫卡和克萊斯特相提並論,《每日電訊報》則說他名列「歐洲文壇風格最鮮明的作家」。

《罪行》及《罪咎》獲得全球百萬書迷擁戴,電影版權皆由《香水》的出品者康士坦丁電影公司買下。《罪行》改編而成的電影《罪愛妳》由國際知名導演多莉絲.朵利執導,2012年上映後,不僅奪下「巴伐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更在柏林影展上大放異彩;改編電視迷你影集則由德國第二電視台(ZDF)製作,2013年在德國播出後也廣受歡迎。《罪咎》電視影集2015年播映後,隨即在巴伐利亞電視節獲獎,改編電影則於2018年上映。

《罪行》中文版在台灣亦大獲讀者喜愛,除了「誠品選書」推薦之外,甫上市即登上博客來文學類、誠品人文類、金石堂文學類等暢銷書榜榜首,久踞不退,推薦之聲絡繹不絕,並榮獲金石堂2011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除了短篇故事集外,馮‧席拉赫還著有長篇小說《誰無罪》與《犯了戒》、散文集《可侵犯的尊嚴:一位德國律師對罪行的13個提問》(以上皆由先覺出版)、劇作《恐怖行動:一齣劇本》,以及對話集《發自肺腑的理性》。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文學類譯作包括:馮‧席拉赫《可侵犯的尊嚴:一位德國律師對罪行的13個提問》、杜倫馬特《拋錨》、卡夫卡《變形記》《審判》《城堡》《失蹤者》、托瑪斯‧曼《魂斷威尼斯》、瑪莉蓮‧羅賓遜《家園》《萊拉》、茨威格中篇小說選《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徐四金《夏先生的故事》《鴿子》等。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19 Readmoo電子書Top50

金石堂2019上半年文學暢銷63

Readmoo2019上半年暢銷Top26


博客來 社會科學類Top5.小說文學類Top10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700135
ISBN:9789861343365
208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印刷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各界推薦‧好評迴響

參審員

錯邊

藍天明亮的日子

莉蒂雅

鄰居

小個子

潛水伕

臭魚

湖畔之屋

義務勞動

網球

我的朋友

〈佳評與解析〉

是你身不由己嗎?還是你不讓自己做出別的選擇? 蘇絢慧

你不會想快速讀過的,因為你知道,那樣會錯過重點 蔡依橙

如果沒有理解人,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案件,更不能理解究竟要怎麼懲罰 邱顯智

人性,會不會就是身而為人的原罪和懲罰? 林立青

皺褶 李惠仁

看更多

各界推薦

馮.席拉赫以《懲罰》再度重擊我們的心窩。

他依然以不疾不徐的語調講述著一個接一個讓你無法閃神的故事,但同時卻殘酷地逼使讀者面對自己心靈深處被蓄意掩蓋,或不願承認的懦弱、欲望、恐懼與陰暗。

──吳念真(導演)

在馮‧席拉赫的筆下,不論是貴族或是底層的人,也不論是名利雙收或是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是還活著的,都會面臨相似的寂寞和痛苦。他們的人生同樣辛苦和困頓,也有同樣的迷惘和不安。

而我們驚覺,自己窮其一生的體驗和領悟,往往不如他筆下的一篇小說來得深刻動人,甚至不如他小說中一個人物來得鮮活清晰。這正是讀一篇或是一本小說最大的樂趣。

──小野(作家)

當護理師把臍帶剪斷的那一刻,人的心就像是捲筒撕下的錫箔紙,隨著功能與使用方式,被形塑出各種不同的樣態。他們的外貌雖然不同,不過,卻有著相同的傷痕,一道又一道怎麼樣也撫不平的「皺褶」。……人心的皺褶,如同天上的月,有亮的一面,自然就有暗的另一面。(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

──李惠仁(導演)

馮‧席拉赫的文字既鋒利又清楚,像是一把古樸卻銳利的雕刻刀。他如同熟練的工匠,在他的文字之中雕刻出人性的複雜面貌,那些在平常現實中不被公開談論的私癖、憂傷、罪刑和衝突,紛紛顯露無遺。他具有犀利之眼,多年的律師經驗使他能夠透過文字,清楚闡述法律的局限和人性的複雜。他的文字擅長在結尾時加重這樣的感受,能在閱讀時令人感到這些作品中的真實性,唯有見過人生百態和法律局限的人,才能夠產出這樣的文字。因為他的文字能讓我們知道,人存在於法律之外,人終究是個人,有著法律無法處理的部分。

──林立青(作家)

傷口表面會結疤,卻不代表底層已然痊癒。馮‧席拉赫的每則短篇中,都浮動著一個黯黑靈魂,有時哭泣,有時悲憤,都在關鍵時刻出現出人意料的急轉彎,然後你就看見了故事人物一直不曾好好對待與交談的自己,擱久了,有時臭腥,有時嗚咽,你會想要掩卷嘆息,卻也還想再看下去。

──藍祖蔚(影評人)

在這本書裡的每個主人翁,都有著我們最深處的恐懼──寂寞與空虛、無意義感;寂寞勾動著我們人性的矛盾,空虛讓我們情願背離自己、逃避自我,無意義感讓我們寧可掩蓋內心真實的呼求,做出我們自以為無可奈何的選擇,卻無法承認:這其實就是自己的選擇。(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我以前不太讀小說的,但這本很可以。

文字直白而精簡,但馮‧席拉赫堆起來就是不一樣,明明就是誰都寫得出來的敘述句,堆個幾段,怎麼忽然字裡行間跑出了情感、冒出了衝突、形成了悲劇,卻又不至於令人絕望。

以為是平凡無奇的樹枝,結果卻是攝走魂魄的魔法棒。(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刑事案件從來不會沒有脈絡地跳出來,刑事被告也不會只有「犯罪行為時」的那個剎那動作。犯罪行為的背後,會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會有很多的原因。……如果沒有理解人,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案件,更不能理解究竟要怎麼懲罰。(摘自本書〈佳評與解析〉)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作者是很會說故事、有二十多年刑事辯護經驗的律師,他以既平靜又戲劇轉折的特殊筆法,在十二個刑事案件中,敘述參審員、辯護律師、被告或被害人等故事,深刻描繪人性的多面及複雜,包括幸福的期盼與落空,遭背叛的傷痛與後悔,親人分離的寂寞、失落與投射,勤奮向上與遭打擊後的自我放棄,遭藐視與被尊重等。真是一本值得品嘗的好書。

──林永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永信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依照《刑法》的教義,只有具備避免從事違法行為能力的人,才具有罪責,原則上只有符合法定的阻卻或免除罪責事由,才能否定行為人的罪責,以致欠缺罪責的不法行為僅是少數例外。擅長敘事的作者告訴我們,生活故事裡的每一個犯人與被害人,都很難逃出命運的考驗與罪惡的誘惑,我們沒有資格朝他們丟擲鄙視的石塊,而應在不得不為的懲罰外,給予憐憫與尊重。

──許澤天(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是法律永遠只是最低的道德要求。作者在這本書中藉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來告訴讀者,罪與罰兩者並不是絕對或相對的概念。人的犯罪行為並不一定會在法庭被追究,也不是只能在法律權力的執行中被懲罰,甚至在現實面中可能看不到有被懲罰,但是道德方面終究還是一種缺失,畢竟「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常看推理小說的朋友,相信對「動機」二字並不陌生。偵查殘酷犯罪的過程中,調查者可以很科學地探究犯罪心理、剖繪兇手的性格特徵與成長經歷,「反社會人格」和「思覺失調」等專有名詞或許已近乎濫用、誤用,但隱藏於後的動機開發顯然已大幅取代精巧詭計,成為小說家的書寫核心。馮.席拉赫的昔日著作《罪行》與《罪咎》亦展現了前述的書寫企圖,然而新作《懲罰》卻更為精進地以冷靜白描的文筆進入生活與情感面,並以犯罪為中心,將加害人、受害人、偵辦者、審理員等原本各具功能的不同角色全都吸納捲入,同時運用更加靈活的敘事布局,觸動讀者緊盯至最後一行才爆發開來的驚愕感,讚嘆精采之餘卻又讓人深思低迴不已。

──冬陽(推理評論人)

這是一本描繪寂寞人心的文集。可悲、孤絕、令人心痛的一個個孤單的靈魂。這些靈魂陷入各自的人生困境,又卡在現代社會倫理和法律制度中,無法自拔。馮‧席拉赫顯然是具有強大訴說能力的律師,觀察入微,把人性的弱點、困境、隱微之處挖掘出來,說的是律師下班後在酒吧對人釋放的那些內心難以承受的故事。但他並不止於以法律形式來審定涉案人,而是筆下充滿了同情與無可奈何。他的散文體小說令我想起侯文詠《大醫院小醫師》、蔡崇達《皮囊》。我覺得這樣的故事已經超越了紀實與虛構的範疇,而是作者試圖為讀者打開的一扇人性的窗口,一張他們自己的贖罪券。

──托托探長(偵探書屋)

馮‧席拉赫的才華令我讚嘆再三,他能用極少的篇幅表達出人性的矛盾,用寥寥數語勾畫出深刻的情感。這種冷靜的精準與悲天憫人的情懷相結合,使他的文章獨樹一幟,一再使我感動落淚。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這些故事何以如此打動我們?因為我們全都寂寞,也因為馮‧席拉赫一再敘述寂寞可能導致的後果。他如此冷靜、如此明白、如此令人無法抗拒地引誘我們,使人上了癮,這就是我們受到的懲罰。

──弗洛里安‧伊里斯(Florian Illies,《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作者)

【國外媒體讚語】

馮‧席拉赫是去蕪存菁的高手。他的短篇故事雖然沉重,卻流露出無言的慈悲。

──《法蘭克福評論報》

罕有其他作家能用如此精簡的文字描述並喚起如此深刻的感受。馮‧席拉赫是個富有同情心、深具人性的作者。

──《慕尼黑晚報》

十二篇令人難忘的故事,仍是出自司法界,刻畫精準,不加粉飾,有時保持著冷冷的距離,卻又深深流露出人性。

──德國第二電視台新聞節目「今天」

看更多

試閱

〈莉蒂雅〉

「我認識了別的男人。」邁爾貝克的妻子說。那是星期天上午,一個烤熱的小麵包擺在她的盤子上,她碰也沒碰。邁爾貝克卻餓了。當他吃著東西,他太太把話說得很快。邁爾貝克從小就口吃,只有在無人聆聽時才能流利地說話。

我們今天本來可以開車到湖邊去,邁爾貝克心想。妻子會讀她的畫報,他則會仰望天空,在湖邊將一切如昔。稍晚他們會去那家披薩店,在店家的庭院裡喝杯沁涼的啤酒。

他的妻子說她無能為力,說著就哭了起來。他們在一起已經很久了。邁爾貝克站起來,把雙手插進褲袋,望出廚房的窗戶。

───

四個月後邁爾貝克搬家了,搬進一間位在五樓的公寓,有兩個房間,加上廚房、浴室和陽台。已經不再是他妻子的妻子和他的新房東接洽,更改了儲蓄銀行的帳戶,在門鈴旁邊裝上新的名牌。搬進去的第一夜,他打開廚房的櫥櫃,看著她替他買的餐具。餐具的數量很多。邁爾貝克在一張椅子上坐下。他又開始抽菸,一如婚前。

這間公寓距離邁爾貝克已任職十三年的公司不遠,只需搭通勤火車坐兩站,再走一小段路。他的辦公室位在伺服器機房旁邊,有空調,沒有窗戶,只有天花板上的一盞燈。雖然他是全公司最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他卻拒絕升任部門主管。邁爾貝克不擅長和別人打交道,寧可收到書面的工作指示。

現在他總是去公司的餐廳吃午餐。從前他只有在聖誕晚會時才會去那兒,那個挑高的空間裡回聲太大,他覺得太吵。晚餐他通常在一家速食店裡解決。在家裡他看電視,週末有時會去看場電影。他不再開車去湖邊。

在他四十五歲生日那一天,他前妻發了一則簡訊祝賀,儲蓄銀行寄來一張制式的賀卡。在公司裡,他的女主管送了他一盒從超市買來的巧克力。她問他寂不寂寞,對他說:「邁爾貝克先生,老是一個人是不行的呀!」邁爾貝克沒有回答。

───

一個週日夜晚,邁爾貝克在電視上看見一段關於性愛娃娃的報導。節目還沒播完,他就打開電腦,搜尋該製造商的網頁。在一個網路聊天室裡,他閱讀買家的評論直到清晨五點。

隔天在公司裡他幾乎無法專心,比平常提早下班。在家裡,邁爾貝克在電腦上一再組合出新的娃娃。臉蛋、胸圍、膚色(從「蒼白」到「可可色」)、脣色(「杏黃、粉紅、紅色、古銅色、天然色」)、髮色、指甲的顏色、眼睛的顏色。陰道有十一種不同的樣式。他頭一次請了病假,睡了幾個鐘頭,等他醒來,他知道了那個娃娃要叫什麼名字:莉蒂雅。

八週之後,邁爾貝克請了一天假。包裹在當天午後送達,他在送貨員的電子簽收機上簽了名,把紙箱拖進屋裡。

那個娃娃裹在柔軟的布料裡,他很高興她穿著內衣。她很重,將近五十公斤。他把她從紙箱裡舉起來,放在沙發上,拿來他的浴袍,披在她肩上。他走進廚房,把門在身後關上,閱讀了有關她的所有資料。她有一副鋼製骨架,「不允許不自然的扭轉」,她的皮膚需要定期搽上一層薄粉,以保持「彈性」和「逼真」。一個鐘頭後,邁爾貝克走回客廳,沒有正眼去看那個娃娃。他把拆開的紙箱折起來,打算拿去垃圾堆丟掉。在大門口他再度折回,去把電視打開。

莉蒂雅抵達十天後,邁爾貝克第一次與她共眠。三週後他替她在網路上購買了洋裝、內衣、鞋子、睡衣和一條圍巾。邁爾貝克學習烹飪,以免晚上得去餐館吃飯,他想待在她身邊。如今他常和她一起觀賞愛情電影。在公司裡他惦記著她,每週一回家時都帶花給她。晚上他向她訴說白天裡他所經歷的事,幾個星期之後他和她說話時不再口吃。他買了一具健身器材,以維持體態。夜裡當他和她一起躺在床上,他談起未來,談起他想要購買的獨棟房屋,好讓她能坐在院子裡曬太陽而不會受人打擾。

───

在夏末一個溫和的午後,邁爾貝克在街上脫掉領帶,解開襯衫最上面的鈕釦。以前他從不曾這麼做。幾天前他替莉蒂雅買了香檳和一打玫瑰,那天是她生日,如今她在他身邊整整十二個月了。這一年很美好,他心想。

他住處通往陽台的門被撬開了。那個娃娃倒在客廳沙發的扶手上,洋裝和內衣被扯破,頭部被扭轉了一百八十度,雙腿叉開,嘴裡、肛門和陰道插著從邁爾貝克的燭台取下的蠟燭。有人在客廳茶几上用他替她買的口紅寫著「變態的豬」。

邁爾貝克知道那是他的鄰居。他曾多次注意到對方趴在欄杆上窺探他的住處。

他把蠟燭取出,小心地把莉蒂雅的雙腿和頭部轉回原位,像個醫生輕按她的身體,想知道她的骨架有沒有哪裡斷了。他把她抱進浴室,放進浴缸,接了水,花了兩個多小時替她洗澡,一邊溫柔地跟她說話。他用一塊柔軟的海綿清洗她,沖洗她身體的孔竅,替她吹整頭髮。有幾次他走出浴室,不想讓她看見他在哭。然後他把她從浴缸裡抬起來,替她擦乾身體,抱她上床。他一邊撫摸她,一邊小心地在她皮膚上搽粉。他替她穿上睡衣,蓋上被子,關了燈。

在客廳他把那些被扯破的衣物和那幾支蠟燭塞進垃圾袋,再把客廳的茶几擦乾淨,直到再也看不見一點口紅印。他把通往陽台的門釘死。

這一夜邁爾貝克睡在沙發上。他數度起身去探視莉蒂雅,坐在床邊的椅子上,握著她的手。

隔天他打電話到公司,說家人出了意外,他得要請幾天假。接下來那幾天他陪在莉蒂雅身邊。他把電視機搬進臥室,也會朗讀書本給她聽。

───

四週後,邁爾貝克的鄰居被送進了急診室。他的兩根肋骨和左側鎖骨斷裂,睪丸被打傷,兩顆門牙被打落,

右眉上方的一道裂傷得縫上八針。根據急救醫師的紀錄,他是在他住處前被人發現,一個鄰居打電話叫了救護車。

警察駕車前往他的住處,詢問同一棟樓裡的住戶。當他們去按邁爾貝克家的門鈴,他開了門,但是一言不發。他交給他們一個塑膠袋,裡面是一支沾血的球棒。警察將邁爾貝克銬上手銬,把他壓在地上。他沒有反抗。當警察確定了他不構成危險,就允許他坐下。臥室的床上躺著那個娃娃。邁爾貝克被帶回警局。

一個小時後,一名女警試圖審訊邁爾貝克。這時她已知他沒有前科,有固定工作,離了婚。那支球棒是他在網路上買的,收據就在袋子裡。那名女警讓邁爾貝克慢慢說。他口吃得厲害,幾乎連說出自己的名字都有困難。她問起他的娃娃叫什麼名字。他首度抬起頭來看著她,說:「莉蒂雅。」在那之後就容易多了。

檢察官依危險性傷害罪將邁爾貝克起訴。此案由參審法庭審理,審判在案發十個月後舉行。現在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至關緊要,邁爾貝克心想。他和莉蒂雅商量過,在她面前練習了一次又一次,但此刻他就連最簡單的句子都說不出口。當審判長問他檢方的指控是否屬實,他只點點頭。鄰居寄來一張醫生證明,自稱因病無法出庭。只有那名女警以證人身分陳述了證詞。她敘述了調查的過程以及對邁爾貝克的審訊,說他立刻就坦承一切,她不認為他有精神疾病。「他只是個寂寞的人。」她說。

法庭委任了一名精神鑑定醫師,審判長問他邁爾貝克是否有危險。

「愛上娃娃是種特異行為,」精神鑑定醫師說,「但並不危險。」

「這種情形常見嗎?」審判長問。

鑑定醫師說:「在過去這二十年裡,興起了一個產業,用矽膠和鋼製或鋁製骨架製造與人類相似的娃娃。這些娃娃在俄國、德國、法國、日本、英國及美國生產,價格在三千五百歐元到一萬五千歐元之間。再過不久,這些娃娃的體內就會裝上電腦,使她們能夠說話。目前尚缺少能滿足科學要求並具有代表性的相關研究,但根據文獻資料,典型的買家為異性戀的單身白種男性,年齡在四十歲至六十五歲之間。在製造商的網頁上,大多把這些娃娃當成自慰對象和性愛對象來宣傳,但是擁有者和娃娃之間往往遠超出單純的性關係。對某些人來說,這種娃娃成了生活伴侶。在日本,如果擁有娃娃的人和真人結婚了,還會替娃娃舉行葬禮。」

邁爾貝克看見檢察官在搖頭。

「戀人偶癖是一種戀物癖,亦即愛上雕像或娃娃,是指對無生命之物品的性偏好。」精神鑑定醫師說。

「對那些男性來說,有個娃娃就夠了嗎?」審判長問,「娃娃又無法回應他們的愛。」

精神鑑定醫師說:「戀愛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起初我們並非愛上伴侶本身,而是愛上我們心中替對方塑造出的形象。當這個形象在現實中逐漸褪色,亦即當我們看出對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就是每一段關係能否存續的關鍵期。我們知道,在美國有許多過著正常生活的女性和囚犯結婚。她們通常是透過徵友廣告與對方結識。也就是說,她們知道自己很可能永遠不會和配偶一起生活。儘管如此,這些婚姻關係卻很穩定。這種現象和邁爾貝克先生的情形相同。那些女子對那些囚犯的愛,永遠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考驗,而邁爾貝克先生和他的娃娃之間的關係,也無法成為現實。這是一份恆久的幸福關係。」

邁爾貝克被判處六個月徒刑,得以緩刑。審判長說,每個人都可以用他自認為恰當的方式來過自己的生活,只要不損害到別人,就與國家無關。「儘管如此,由於你的犯罪行為,本庭必須將你判刑。我們相信,你是把你擁有的娃娃所受到的損害,視為對你生活伴侶的攻擊。我們不認為你比妻子遭到強暴的任何一個男子更危險。但即使莉蒂雅是個真人,你的行為也不具有正當性。唯有當攻擊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之際,你才能以正當防衛為理由。但你鄰居的行為已經事過多時,你已經無法再主張正當防衛。也就是說,你在他身上所做的事是報復──這個動機我們能夠理解,但卻於法不容。」

───

邁爾貝克拉上家中的窗簾,以便和莉蒂雅獨處。他對她說被判處緩刑沒那麼糟。他說起那場審判,說起那位審判長,說起自己的恐懼。許久之後,她的頭擱在他的手臂上。他心想:「這是種恆久的幸福關係。」邁爾貝克確信自己沒有做錯,那樣做是必要的,不管法官怎麼說。

然後他們就睡著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