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商業周刊1069期人物專訪,平凡老爸養出五個博士
2008年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得主
【閱人】:蔡笑晚──古典又前衛的家庭教育實驗者
從鄉下土孩子,到康乃爾大學博士、高盛公司副總裁、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人才魔術師用一生打造六名子女的精英之路!
堅持早教、立志、自學的原則,搶抓孩子○歲到人生各階段的成才關鍵。把握教養黃金期,造就孩子的一生!
人才魔術師寫給天下父母的勵志書!
當大部分父母忙於事業、疏於管教子女的時候,他全心全意養兒育女,
為孩子打造精英之路,培育出留美博士、名校教授、醫生、跨國企業領導人……
他向世人證明: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就是巨大的成功!
蔡笑晚的人才養成術:
他要孩子盡早接受教育,因為「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他用名字教孩子從小立志,「做人才,不做書呆子」
他讓孩子從小培養認路能力,習慣自立、自學
他帶全家遍覽名山大川,拓展孩子的眼界和閱歷
他認為寵愛孩子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
寵壞孩子是父母沒有堅持教育原則的結果。
「父親」就是我的終身事業和人生理想,子女就是我的最大榮耀。
如果我有一張名片,我一定會在正面印上:蔡笑晚,頭銜:父親。
背面印上: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美國賓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鐳射物理學博士,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曾錄取為美國大學博士生,家中唯一的創業家;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曾錄取為美國大學博士生,現在上海籌備私立醫院;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任職中國建設銀行;
么女蔡天西,18歲即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22歲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
作者介紹
蔡笑晚
1941年生,浙江省里安市人。家庭教育專家。
初中畢業後隨父學醫,並自學考入杭州大學數學系,後因政治因素被迫返鄉,遂選擇從醫,成為個體執業醫師。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精心培養六名兒女走讀書成才之路,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的家庭被譽為「人才衛星發射基地」。
蔡笑晚從小熱愛讀書,考上重點高中後,由於正值1957年「反右」,他因父親曾擔任國民黨法醫而被學校除名。年輕的他開始自學,終以三門科目滿分的成績考入杭州大學物理系,圓了自己的讀書夢。
1962年,父親的去世讓蔡家陷入困境,身為長子的蔡笑晚不得不從杭大退學,擔負起養家活口的重任。不久,「文革」襲來,動盪的時局讓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得知妻子懷孕後,「多生幾個孩子,把他們培養成材」的念頭占據腦海。孩子的到來不僅帶來安慰,也為本已絕望的人生開啟了一線生機,「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想法有了具體落實的對象。蔡笑晚的父親事業就這樣拉開序幕。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笑晚」,期待不能在青春年少時開懷暢笑,就要讓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1967年至1977年的十年間,蔡笑晚和妻子共生養培育了六個孩子,五男一女。
蔡笑晚深知家境對讀書成才的重要性,推己及人,於2006年底在家鄉設立「蔡笑晚獎學助學基金」,資助每年考入知名大學的優秀考生與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個人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caixiaowan
2008年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得主
【閱人】:蔡笑晚──古典又前衛的家庭教育實驗者
從鄉下土孩子,到康乃爾大學博士、高盛公司副總裁、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人才魔術師用一生打造六名子女的精英之路!
堅持早教、立志、自學的原則,搶抓孩子○歲到人生各階段的成才關鍵。把握教養黃金期,造就孩子的一生!
人才魔術師寫給天下父母的勵志書!
當大部分父母忙於事業、疏於管教子女的時候,他全心全意養兒育女,
為孩子打造精英之路,培育出留美博士、名校教授、醫生、跨國企業領導人……
他向世人證明: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就是巨大的成功!
蔡笑晚的人才養成術:
他要孩子盡早接受教育,因為「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他用名字教孩子從小立志,「做人才,不做書呆子」
他讓孩子從小培養認路能力,習慣自立、自學
他帶全家遍覽名山大川,拓展孩子的眼界和閱歷
他認為寵愛孩子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
寵壞孩子是父母沒有堅持教育原則的結果。
「父親」就是我的終身事業和人生理想,子女就是我的最大榮耀。
如果我有一張名片,我一定會在正面印上:蔡笑晚,頭銜:父親。
背面印上: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美國賓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鐳射物理學博士,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曾錄取為美國大學博士生,家中唯一的創業家;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曾錄取為美國大學博士生,現在上海籌備私立醫院;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任職中國建設銀行;
么女蔡天西,18歲即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22歲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
作者介紹
蔡笑晚
1941年生,浙江省里安市人。家庭教育專家。
初中畢業後隨父學醫,並自學考入杭州大學數學系,後因政治因素被迫返鄉,遂選擇從醫,成為個體執業醫師。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精心培養六名兒女走讀書成才之路,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的家庭被譽為「人才衛星發射基地」。
蔡笑晚從小熱愛讀書,考上重點高中後,由於正值1957年「反右」,他因父親曾擔任國民黨法醫而被學校除名。年輕的他開始自學,終以三門科目滿分的成績考入杭州大學物理系,圓了自己的讀書夢。
1962年,父親的去世讓蔡家陷入困境,身為長子的蔡笑晚不得不從杭大退學,擔負起養家活口的重任。不久,「文革」襲來,動盪的時局讓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得知妻子懷孕後,「多生幾個孩子,把他們培養成材」的念頭占據腦海。孩子的到來不僅帶來安慰,也為本已絕望的人生開啟了一線生機,「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想法有了具體落實的對象。蔡笑晚的父親事業就這樣拉開序幕。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笑晚」,期待不能在青春年少時開懷暢笑,就要讓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1967年至1977年的十年間,蔡笑晚和妻子共生養培育了六個孩子,五男一女。
蔡笑晚深知家境對讀書成才的重要性,推己及人,於2006年底在家鄉設立「蔡笑晚獎學助學基金」,資助每年考入知名大學的優秀考生與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個人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caixiaowan
規格
商品編號:P0130012
ISBN:9789861340876
頁數:27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40876
ISBN:9789861340876
頁數:27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40876
各界推薦
父親追求的事業,就是讓我們擁有自己的事業
文 / 蔡天西
小時候常聽父母說,就是想要我這個女兒,才會生了六個。我不禁時常慶幸當時的計畫生育還沒有明文規定,否則我就沒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前面有五個哥哥,所以我從出生開始,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因為是唯一的妹妹,五個哥哥也特別疼我。對於這樣與生俱來的幸運,我真的很感激。
我童年時代的家境可以說是非常貧寒。但那時候的我竟從未曾知道,因為這一切都隱藏在父親的厚愛和笑容背後。因為家人的無限寵愛,我的童年時代在我心裡刻下了時間齒輪無法碾沒的快樂印跡。我永遠不會忘記騎在父親肩膀上「駕馬頭」去公園的快樂情景,也不會忘記四歲那年,父母抱著我去城關六小上學的日子。我還清晰地記得,四歲那年因為父母出診而獨自一人跑到東門碼頭,去莘塍老家找到他們時的興奮和喜悅,還有兒時除夕夜和父母家人一起守歲迎新的溫馨……就這樣,在點點滴滴的歡聲笑語中,伴隨著對父母的依戀和親密記憶,我度過了童年時代的快樂時光。而這些美好的記憶,讓我在異國他鄉夜深人靜的時候,更加想念我的父母、家人。
父親很疼我們,可同時也很嚴厲,尤其是在學業上。如果說要總結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方式,我想也許可以用六個字來描述:早教、立志、自學。早教給我們帶來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父親很會講故事,一有機會就給我們講中國的歷史、希臘的神話,讓我們從小就盼望可以周遊世界、可以追求美好的理想。我們會說話之後,父母就開始教我們算術,讓我們輪著背九九乘法表。父親雖然很節儉,卻給我們買了很多的書。那個時候的我們沒有遊戲機的陪伴,沒有那麼多的玩具,父母也不太讓我們看電視。但我們的童年卻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我至今依然感激父母給了我們那樣充實而快樂的童年,而讓我尤為感激的,是他們無怨無悔的陪伴和付出。
父親一直也鼓勵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從我懂事起,父親就經常給我們講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愛迪生、華羅庚等著名科學家的故事。也許是作為對我們的激勵,小時候,家裡的牆壁上總是貼滿了大科學家的畫像。我還記得其中有一張畫上寫著:「人生最美好的,是實現了童真的夢想。」父親也常把有關立志的格言用毛筆寫成大字貼在牆上來鼓勵我們。我印象中比較深的有魯迅的「幸福永遠存在於人類的不安的追求之中」、紀伯倫的「人可貴的不是成就,而是追求」,和常成為人們座右銘的「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還有荷馬史詩中的「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你須抖擻精神,留個芳名在青史」。小時候只是隱約覺得這些是大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到長大以後,才知父親這樣做的良苦用心,是希望我們從小就要懂得立志。
父親總是認為人不僅要有遠大的志向,更需要有豁達的胸襟和堅強的意志。父親最喜愛的對聯之一就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的人」。為了拓寬我們的視野,開闊我們的胸襟,小時候父親就帶我們漫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讓我們在年幼的時候就感受到了自然之神奇,人文之雋永。在父親看來,旅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景、見識,更多的是對生命的體驗。所以在大學階段,父親也經常鼓勵我出去看更多的名勝古蹟。大三那年的秋天,跟同學們一起去登泰山後,我給父母寫信,告訴他們自己終於體會到「登泰山而小天下」時的興奮,至今記憶猶新。
從小父親也教育我們如何以平常心去面對得失,如何不輕言放棄。每一次如果考試考得很好,父親會在讚許的同時,小心地提醒我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太好,父親讓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下一次如何可以更好,而不是這一次該如何沮喪。從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會一遍一遍地告訴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雖然長大以後的我們不再像兒時那樣盼望著做神仙,可我們還是相信,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才可以做成。
我四歲那年,哥哥們都出去上學了,於是我也想跟著去。父母送我到小學幼兒班的大班(學前班)報名,但因年齡太小,被拒之門外。我每天痛哭流涕,不肯罷休。父母為了安慰我,想方設法地向人請託,終於把我安排到了城關六小讀一年級。在老師同學們的關心照顧和父母的愛護之中,我懵懵懂懂地讀完了小學。因為覺得跟同學們一起很開心,所以一直也就很喜歡唸書。小學畢業後的那年暑假,父親開始正式輔導我,讓我自己學會看書,修完了初一的課程。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沒唸初一而直接上了初二。整個初中也就在父親的指導下盡量地自己去看書,從而慢慢地習慣了自學。過了這麼多年,在自己為人師之後,才真正明白父親培養我們自學的用意──其實讀書原本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雖然說醫生是父親做了大半輩子的職業,可對我們來說,父親更像是一個老師。他不僅教我們該怎樣為人處世,還一點一點的教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分析問題。爸爸很喜歡數學物理,所以我們一直到了讀大學,甚至成為研究生的時候,還會跟他一起討論問題。有時候真的是很敬佩他的才智,也很慶幸家裡有這樣的一個智囊。
正如天下所有父母一樣,我的父母為了我們付出很多心血,經受了很多的辛酸。當我們一個個相繼長大,卻又像鳥兒般飛離了他們的懷抱。他們需要承受多少人去樓空的孤獨和冷清。每一次我們匆匆匆忙忙地踏進家門,又匆匆忙忙地背起了行囊,帶回的是父母的企盼,帶走的又是他們新一輪的等待與牽掛。我和小哥哥上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寄宿,每年到了寒暑假才能回家。那個時候的我,傻傻地以為書讀完了就會回到父母家人身邊,誰知道書好像是永遠讀不完的。等上完了大學到美國讀研究所的時候,我才終於意識到家變得越來越遙遠。我還記得第一次出國要走的前一天晚上,收音機裡播放著〈爸爸的草鞋〉那首歌。那天我聽了才真的明白,這些年因為有父母為我們擋風遮雨,我們才可以這樣一點一點地往前走。可是當我們沿著自己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遠時,含辛茹苦把我們帶大的父母卻要忍受越來越多的離別。
在我們成長的歷程裡,父母需要承受的又豈止是離別的苦痛,更有別人看不到的淚水和跌倒了爬起來的掙扎。還記得上大學那年,我偶然看到了父親寫的回憶爺爺的文章。文章的最後一段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剛好要排隊上車了,我叫父親先回去,他說不要緊,已請了假。他默默地站著,眼睛總是看著我,他的老眼裡包含著多少的深情和期望啊!寒風吹著他的臉頰,使他喘不過氣來。今天不知怎麼的,他沒有戴帽子,花白的頭髮被風吹得亂蓬蓬的。半舊的短棉襖似乎抵擋不住早春的寒氣,儘管他的身體已經蜷縮著,仍然不停的打著寒顫。一直到汽車開動之後,我從視窗裡看出去,他仍然站在那裡,他的眼睛看著汽車開動……豈知,這一別我就再也看不見父親了。父親在我心裡永遠留下的不是朱自清先生說的背影,而是他的正面,是他含著無限深情和期望的雙眼。偉大的父愛永遠留在我的心裡,他那包含著無限深情和期望的雙眼,看著我走人生的路,使我一生都保持著自信和執著……後來我感到今生無以報答父親的深情和期望的時候,我決定付出自己一生的愛來培養孩子,把父親作為自己的事業,使孩子們成人、成才,我想父親在九泉之下一定會高興的。」那時我第一次覺得對父親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第一次意識到在他的笑容後面,藏著許多的辛酸、無奈與堅強。而現在的我才真正明白,對父親來說,他所真正追求的事業,就是盡他所能地讓我們兄妹六人擁有自己的事業。
小時候也曾聽父親講述他自己人生的故事,總覺得他有深不可測的內涵,有很多的理想和抱負。但讓我至今都無比敬佩的,是父親的自信和執著。雖然幾經曲折、坎坷,他仍然為了他的理想而奮鬥著,從未曾放棄過。其實父親的一生可以說有過很多的事業,在我的眼裡,他的每一份事業都很成功。他當過老師,教過書,曾被評為先進教師。他做過很多年的醫生,收到過很多病人因為感激而送來的錦旗,也被衛生部門多次評為先進工作者。他做過家庭補習教師,讓很多學生的學業突飛猛進。由於早年在大學裡學的是物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父親還堅持作關於相對論的研究,也寫過許多篇的論文,其中的一篇論文還曾受到過錢學森的推薦。父親會寫一手好文章,也曾寫過幾本書。這些都可以成為他的事業,但在他看來,他的畢生事業是父親,因為作為一個好父親是他最大的願望。
我曾問他是否還因為其他緣由,才把自已的事業定位為「父親」?他說對他來說,功名利祿遠不及我們的將來重要。而他之所以想寫這本《我的事業是父親》,就是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來喚起整個社會的父教意識,讓天下更多的父親明白:家庭教育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在父親看來,與母親一起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這不僅是私事,也是關係到國家未來、關係到世界和諧發展的大事。而在我看來,能有如此愛我們的父母,是我今生最大的幸運。
二○○七年七月十日於波士頓
文 / 蔡天西
小時候常聽父母說,就是想要我這個女兒,才會生了六個。我不禁時常慶幸當時的計畫生育還沒有明文規定,否則我就沒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前面有五個哥哥,所以我從出生開始,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因為是唯一的妹妹,五個哥哥也特別疼我。對於這樣與生俱來的幸運,我真的很感激。
我童年時代的家境可以說是非常貧寒。但那時候的我竟從未曾知道,因為這一切都隱藏在父親的厚愛和笑容背後。因為家人的無限寵愛,我的童年時代在我心裡刻下了時間齒輪無法碾沒的快樂印跡。我永遠不會忘記騎在父親肩膀上「駕馬頭」去公園的快樂情景,也不會忘記四歲那年,父母抱著我去城關六小上學的日子。我還清晰地記得,四歲那年因為父母出診而獨自一人跑到東門碼頭,去莘塍老家找到他們時的興奮和喜悅,還有兒時除夕夜和父母家人一起守歲迎新的溫馨……就這樣,在點點滴滴的歡聲笑語中,伴隨著對父母的依戀和親密記憶,我度過了童年時代的快樂時光。而這些美好的記憶,讓我在異國他鄉夜深人靜的時候,更加想念我的父母、家人。
父親很疼我們,可同時也很嚴厲,尤其是在學業上。如果說要總結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方式,我想也許可以用六個字來描述:早教、立志、自學。早教給我們帶來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父親很會講故事,一有機會就給我們講中國的歷史、希臘的神話,讓我們從小就盼望可以周遊世界、可以追求美好的理想。我們會說話之後,父母就開始教我們算術,讓我們輪著背九九乘法表。父親雖然很節儉,卻給我們買了很多的書。那個時候的我們沒有遊戲機的陪伴,沒有那麼多的玩具,父母也不太讓我們看電視。但我們的童年卻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我至今依然感激父母給了我們那樣充實而快樂的童年,而讓我尤為感激的,是他們無怨無悔的陪伴和付出。
父親一直也鼓勵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從我懂事起,父親就經常給我們講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愛迪生、華羅庚等著名科學家的故事。也許是作為對我們的激勵,小時候,家裡的牆壁上總是貼滿了大科學家的畫像。我還記得其中有一張畫上寫著:「人生最美好的,是實現了童真的夢想。」父親也常把有關立志的格言用毛筆寫成大字貼在牆上來鼓勵我們。我印象中比較深的有魯迅的「幸福永遠存在於人類的不安的追求之中」、紀伯倫的「人可貴的不是成就,而是追求」,和常成為人們座右銘的「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還有荷馬史詩中的「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你須抖擻精神,留個芳名在青史」。小時候只是隱約覺得這些是大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到長大以後,才知父親這樣做的良苦用心,是希望我們從小就要懂得立志。
父親總是認為人不僅要有遠大的志向,更需要有豁達的胸襟和堅強的意志。父親最喜愛的對聯之一就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的人」。為了拓寬我們的視野,開闊我們的胸襟,小時候父親就帶我們漫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讓我們在年幼的時候就感受到了自然之神奇,人文之雋永。在父親看來,旅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景、見識,更多的是對生命的體驗。所以在大學階段,父親也經常鼓勵我出去看更多的名勝古蹟。大三那年的秋天,跟同學們一起去登泰山後,我給父母寫信,告訴他們自己終於體會到「登泰山而小天下」時的興奮,至今記憶猶新。
從小父親也教育我們如何以平常心去面對得失,如何不輕言放棄。每一次如果考試考得很好,父親會在讚許的同時,小心地提醒我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太好,父親讓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下一次如何可以更好,而不是這一次該如何沮喪。從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會一遍一遍地告訴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雖然長大以後的我們不再像兒時那樣盼望著做神仙,可我們還是相信,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才可以做成。
我四歲那年,哥哥們都出去上學了,於是我也想跟著去。父母送我到小學幼兒班的大班(學前班)報名,但因年齡太小,被拒之門外。我每天痛哭流涕,不肯罷休。父母為了安慰我,想方設法地向人請託,終於把我安排到了城關六小讀一年級。在老師同學們的關心照顧和父母的愛護之中,我懵懵懂懂地讀完了小學。因為覺得跟同學們一起很開心,所以一直也就很喜歡唸書。小學畢業後的那年暑假,父親開始正式輔導我,讓我自己學會看書,修完了初一的課程。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沒唸初一而直接上了初二。整個初中也就在父親的指導下盡量地自己去看書,從而慢慢地習慣了自學。過了這麼多年,在自己為人師之後,才真正明白父親培養我們自學的用意──其實讀書原本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雖然說醫生是父親做了大半輩子的職業,可對我們來說,父親更像是一個老師。他不僅教我們該怎樣為人處世,還一點一點的教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分析問題。爸爸很喜歡數學物理,所以我們一直到了讀大學,甚至成為研究生的時候,還會跟他一起討論問題。有時候真的是很敬佩他的才智,也很慶幸家裡有這樣的一個智囊。
正如天下所有父母一樣,我的父母為了我們付出很多心血,經受了很多的辛酸。當我們一個個相繼長大,卻又像鳥兒般飛離了他們的懷抱。他們需要承受多少人去樓空的孤獨和冷清。每一次我們匆匆匆忙忙地踏進家門,又匆匆忙忙地背起了行囊,帶回的是父母的企盼,帶走的又是他們新一輪的等待與牽掛。我和小哥哥上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寄宿,每年到了寒暑假才能回家。那個時候的我,傻傻地以為書讀完了就會回到父母家人身邊,誰知道書好像是永遠讀不完的。等上完了大學到美國讀研究所的時候,我才終於意識到家變得越來越遙遠。我還記得第一次出國要走的前一天晚上,收音機裡播放著〈爸爸的草鞋〉那首歌。那天我聽了才真的明白,這些年因為有父母為我們擋風遮雨,我們才可以這樣一點一點地往前走。可是當我們沿著自己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遠時,含辛茹苦把我們帶大的父母卻要忍受越來越多的離別。
在我們成長的歷程裡,父母需要承受的又豈止是離別的苦痛,更有別人看不到的淚水和跌倒了爬起來的掙扎。還記得上大學那年,我偶然看到了父親寫的回憶爺爺的文章。文章的最後一段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剛好要排隊上車了,我叫父親先回去,他說不要緊,已請了假。他默默地站著,眼睛總是看著我,他的老眼裡包含著多少的深情和期望啊!寒風吹著他的臉頰,使他喘不過氣來。今天不知怎麼的,他沒有戴帽子,花白的頭髮被風吹得亂蓬蓬的。半舊的短棉襖似乎抵擋不住早春的寒氣,儘管他的身體已經蜷縮著,仍然不停的打著寒顫。一直到汽車開動之後,我從視窗裡看出去,他仍然站在那裡,他的眼睛看著汽車開動……豈知,這一別我就再也看不見父親了。父親在我心裡永遠留下的不是朱自清先生說的背影,而是他的正面,是他含著無限深情和期望的雙眼。偉大的父愛永遠留在我的心裡,他那包含著無限深情和期望的雙眼,看著我走人生的路,使我一生都保持著自信和執著……後來我感到今生無以報答父親的深情和期望的時候,我決定付出自己一生的愛來培養孩子,把父親作為自己的事業,使孩子們成人、成才,我想父親在九泉之下一定會高興的。」那時我第一次覺得對父親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第一次意識到在他的笑容後面,藏著許多的辛酸、無奈與堅強。而現在的我才真正明白,對父親來說,他所真正追求的事業,就是盡他所能地讓我們兄妹六人擁有自己的事業。
小時候也曾聽父親講述他自己人生的故事,總覺得他有深不可測的內涵,有很多的理想和抱負。但讓我至今都無比敬佩的,是父親的自信和執著。雖然幾經曲折、坎坷,他仍然為了他的理想而奮鬥著,從未曾放棄過。其實父親的一生可以說有過很多的事業,在我的眼裡,他的每一份事業都很成功。他當過老師,教過書,曾被評為先進教師。他做過很多年的醫生,收到過很多病人因為感激而送來的錦旗,也被衛生部門多次評為先進工作者。他做過家庭補習教師,讓很多學生的學業突飛猛進。由於早年在大學裡學的是物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父親還堅持作關於相對論的研究,也寫過許多篇的論文,其中的一篇論文還曾受到過錢學森的推薦。父親會寫一手好文章,也曾寫過幾本書。這些都可以成為他的事業,但在他看來,他的畢生事業是父親,因為作為一個好父親是他最大的願望。
我曾問他是否還因為其他緣由,才把自已的事業定位為「父親」?他說對他來說,功名利祿遠不及我們的將來重要。而他之所以想寫這本《我的事業是父親》,就是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來喚起整個社會的父教意識,讓天下更多的父親明白:家庭教育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在父親看來,與母親一起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這不僅是私事,也是關係到國家未來、關係到世界和諧發展的大事。而在我看來,能有如此愛我們的父母,是我今生最大的幸運。
二○○七年七月十日於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