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活網特推
內容簡介
日本亞馬遜★★★★★讀者推薦
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是怎麼發生的?
為何資本主義下的金融體系,會一再出現難以收拾的浩劫,
而且間隔更短、影響更大?!
本書解析你一定要知道的12場金融大海嘯,
帶你為下一次隨時可能來襲的震盪做好準備!
過去十幾年來,「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名詞,總不時地在媒體上出現,從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21世紀初期的雷曼風暴到近期的希臘債務危機,沒有停止跡象。再來,中國有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日本有國債暴跌,美國又有新的資產泡沫破滅,新的危機儼然即將來臨。
為何我們必須關心金融危機?因為,金融危機不僅會對實體經濟造成惡性影響,且遠在國外的慘況很快就會如病毒散播般蔓延全球,台灣當然也逃不開。且當全球化使得依賴出口的國家增多(尤其是亞洲,當然包括台灣),此一依賴將提高經濟體的脆弱性。一旦主要進口國的經濟能力不振,不僅會使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崩潰,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將使亞洲各國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股市崩潰、房地產下趺、匯率貶值、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一旦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造成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國家也將因此陷入長期混亂。我們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已得到證明。
所以,全世界都關心:下一次震央,究竟會在哪裡?
本書作者知名財經專家、資深銀行家倉都康行於金融界服務二十餘年,他將從「金融危機」這一嶄新角度,帶領讀者從頭認識這影響你我生活甚巨,但我們好像不那麼了解的金融體系。
本書從美元成為強勢貨幣濫觴的1971年「尼克森震撼」揭開序幕,直到近期的希臘債務危機與新興市場恐慌,時間跨距超過40年,擷取撼動世界的12場金融危機。
至於為何從尼克森震撼開始說起,原因是從這起事件後,後續發生的金融危機便有兩個共同特徵:
1. 危機發生的間隔愈來愈短。
2. 對於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影響,愈來愈難清楚釐清。
在金融技術的革新與發展愈來愈進步快速的現代,我們在想辦法保護自己的身家財產之際,第一步該做的其實是了解那些危機發生的原因,時代背景,後續結果與影響。比起什麼都不知道,宿命般地接受一切,不如掌握些許事實來得更好。
金融危機或許很難預防與避免,但讀完此書,也許你我能在下一次的危機發生之前,做好準備!
◆各界推薦
知名財經作家 王力群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邱俊榮 共同推薦
作者簡介
倉都康行
最受日本投資人信賴的財經專家。
1955年生於日本鳥取縣倉吉市。197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學系。
曾在舊東京銀行工作,擔任銀行員期間曾派駐倫敦、香港等地工作,負責匯率、證券、新商品開發、危機管理等業務。
曾擔任美國信孚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總經理、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日本財務省金融廳意見諮詢委員、NHK《金融世界》節目固定評論員。
2001年4月成立RPtec金融顧問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目前亦為日本金融學會會員、日本產業基金投資法人執行董事、Central Tanshi FX Co.,Ltd.監察董事、財經雜誌《Monetary Affairs》總編輯、日經BUSINESS ON LINE專欄作家、日本立教大學専任講師。其財經分析相關文章也散見各大財經論壇與雜誌。
另著有《「金融工學」講座》《讀懂金融史就能了解世界》《投資銀行泡沫的終結》《金融史的真實》 等財經相關作品。
譯者簡介
蔡昭儀
文化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
譯有《成功者都這樣「浪費」時間》《找回愛自己的力量》《傾聽,不可思議的力量》《決斷力》《踏出相信自己的第一步》《別讓人知道你怎麼想》《金天鵝效應》等書。
規格
ISBN:9789861342689
288頁,25開,中翻,平裝,全彩
目錄
推薦序 下次金融大風暴何時出現?/吳惠林
推薦序 深入淺出,足以震懾思維的佳作/邱俊榮
推薦序 金融風暴,或許是上帝的善意提醒/王力群
前 言 往事並不如煙
第1課 尼克森震撼的衝擊
現代經濟與黃金脫鉤之始
1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
2回顧布列敦森林體制
3 美國深陷越戰泥沼,拖累經濟
4 歐洲經濟復甦,升高對美元的不安
5 貨幣戰爭,早就開打!
6 浮動匯率制是否理想?
【財經小專欄】外匯行情
第2課 中南美危機背後的累積債務問題
原油攪亂全世界
1 一九八二年始於墨西哥的「中南美危機」
2 巴西模式之挫敗
3 新興國家危機推手:石油危機與油元
4 金融政策,加速債務危機另一原因
5 巴西強行宣布延期償債理由
6 布雷迪計畫
【財經小專欄】頁岩氣與油元
第3課 《廣場協議》與美元大貶值
強勢美元換來日本「失落的十年」
1 一九八五年,超乎預期的美元下跌
2 《廣場協議》背後的「雷根經濟學」
3 逐漸升溫的美日貿易摩擦
4 日本為何被迫金融開放?
5 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的限度
6 美元貶值促成日本泡沫經濟?
【財經小專欄】美國對人民幣貶值的批判
第4課 一九八七年黑色星期一
風險管理的開始
1 惡夢徵兆
2 暴跌原因是「資產組合保險」?
3 帶來大緩和時代的葛林斯潘
4 西德唱反調是黑色星期一遠因
5 急漲、暴跌、群眾心理
6 風險管理的開始
第5課 日本泡沫經濟瓦解教訓
日本金融體系遭逢重創
1 一九八九年,日股崩盤
2 八○年代的風光,九○年代的挫折
3 金融破產的骨牌效應
4 欠缺市場風險敏感度,招致不幸
5 高風險的資本市場業務
6 進軍海外,卻欠缺市場風險敏感度
【財經小專欄】不動產泡沫會再現嗎?
第6課 一九九二年英鎊危機
避險基金崛起與通貨制度的脆弱
1 索羅斯為何瞄準英鎊?
2 歐洲貨幣制度誕生經過
3 德國統一,威脅歐洲貨幣制度
4 避險基金到底是什麼?
5 關於歐元的「三元悖論」
6 被捲入歐洲貨幣危機的北歐
【財經小專欄】出口增加,景氣就能恢復?
第7課 變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金融工程的失控,雷曼風暴的伏筆
1 P&G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案
2 道德喪失的銀行
3 變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4 當該穩健的銀行開始鋌而走險
5 遍布全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案件
6 該管理,而非禁止
第8課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
新興國家風險與美元依存體制
1 一九九七年泰銖拋售背景
2 受連累的馬來西亞
3 亞洲各國的連鎖反應
4 美元體制的再思考
5 俄羅斯危機與避險基金LTCM的挫折
6 擴散到巴西,危機繞地球一周
【財經小專欄】凱恩斯國際貨幣(bancor)與特別提款權
第9課 網路泡沫破滅的騷動
「新經濟」的幻想與轉型的金融機構
1 二○○○年網路泡沫的衝擊
2 泡沫化的信號:非理性繁榮
3 繼安隆之後的企業破產風暴
4 美國式典範才是世界標準?
5 沙賓法案與活力門危機
6 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越走越近
第10課 二○○八年雷曼風暴
美國型金融模式的瓦解
1 百年一遇的危機如何開始?
2 證券化商品的弱點
3 槓桿操作造成致命危機
4 曾經雄霸華爾街的投資銀行
5 槓桿的甜蜜圈套
6 行政機關沒識破金融機構的本質
【財經小專欄】中央銀行與不動產
第11課 希臘財政不安,歐盟岌岌可危
歐元區南北問題,備受挑戰的共同體
1 歐豬五國
2 加入歐元,反讓希臘引發經濟危機
3 西班牙、義大利遭受波及
4 德拉吉出面為歐元瓦解危機止血
5 歐元區內的「南北問題」
6 前途多舛的歐盟財政統合
【財經小專欄】關於量化寬鬆政策
第12課 下一個震央在哪裡?
地緣政治風險構築下的脆弱世界
1 「柏南奇震撼」衝擊新興國家
2 再次思考新興國家問題
3 地緣政治風險
4 中國正在失控中?
5 影子銀行,下次危機的火種?
6 脆弱的世界
後 記 以史為鑑,不再重蹈覆轍
各界推薦
【推薦序】下次金融大風暴何時出現?/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自人類發明「紙鈔」以來,金融風險就與人類常相左右,對當代人而言,記憶最深刻的應是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世人雖然把目光放在到處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者,急切地盼望創造需求以防止廠商倒閉,並且由政府帶頭從事公共建設等以「創造有效需求」,但不幸的是,到頭來還是從事短視的「印鈔票、撒錢」的勾當。表面上似乎有效地為社會問題止血,讓景氣復甦,卻使氾濫的金錢更為豐沛,無時無刻趁機形成金融風暴戕害人類。
迄今八十多年來,果真出現數次金融大風暴,最明顯的就從一九七○年代開始,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浮動匯率制於焉出現,各國對貨幣的發行如脫韁野馬般快意奔馳。接著一九八二年由墨西哥領頭的中南美危機、一九九○年代日本金融泡沫、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千禧年網路科技泡沫的「非理性繁榮」、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以及緊接而來的歐債危機之衝擊,可以說金融危機發生的間隔越來越短,對於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影響的延燒路徑越來越難理解。甚至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都活在心驚膽戰中,因為隨時都可能爆發金融危機,手邊的存款瞬間化為烏有,如同「風中之燭」般無助。畢竟銀行和資產管理業者所持有的資產和負債急速擴大,衍生性金融商品和證券化等先驅金融技術急速發展,最關鍵的是人類的品德越來越敗壞,誠信凋零,欺騙做假事件不斷,五鬼搬運行徑越發猖獗。
其實,金融狂熱、金融泡沫並非近代才有,十七世紀初荷蘭鬱金香熱和十八世紀初的南海泡沫,是歷史上最經典的兩個案例。而一九三○年代的全球經濟大恐慌,更是研究金融危機的經典事例。這些歷史事件都不乏被記載分析,最著名的當屬一九九○年出版的《金融狂熱簡史》,這是已故經濟學家約翰.高伯瑞所寫的一本暢銷小書。或許如高伯瑞書中所言,人們對金融風暴的記憶時間不超過二十年,當投機泡沫崩盤瓦解,理財金童受到懲罰,財務金融理財學門或許不若往日風光,但不到二十年另一批金融天才又再出現,相關學科也再度熱門,金融創新又受到禮讚,買空賣空再度大行其道,實質製造經濟又被晾在一旁,沒多久再出現瘋狂炒作,接著則是轟然瓦解崩盤,經濟大災難降臨。高伯瑞無奈地告訴我們:「除了更清楚掌握投機傾向與過程外,我們能做的似乎很有限。」也就是說,將歷史事件始末詳述,讓世人了解來龍去脈,強化自己的懷疑態度是唯一治療方式。
高伯瑞為我們記述了一九三○年代以前的金融狂熱,這本《12堂撼動世界的財經課》則延續高伯瑞,為我們闡述自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以來,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經歷四十餘年已經發生過的十二次經濟危機,提醒世人金融危機時不時會重演,要我們發揮理性不要輕易被騙,讓「歷史是一面鏡子」的教訓落實,不要讓「歷史的教訓就是從來沒從歷史中得到教訓」的遺憾重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末隱約告訴我們「下一個震央就在中國」,這其實不是新看法,但藉由此書卻再次提醒台灣讀者們,應有所準備並妥善因應,免得「千金難買早知道」。
【推薦序】深入淺出,足以震懾思維的佳作/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邱俊榮
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不過短短兩百多年的時間,卻在近幾十年內被越來越頻繁的嚴重金融事件與危機持續震擊,實體經濟與實際生活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這雖然尚不至於讓人喪失對於資本主義的信心,卻讓我們對於未來越感難以掌握。
儘管如此,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落井下石地看衰未來世界,反之,正如作者所言,如何「將危機的影響降至最低,探尋新的成長機會,正是未來人類的共同使命」,「所以我們須從金融史的回顧當中,找尋可著眼之處」。誠哉斯言!在處於經濟衰退、各國越來越急於採取更多元而繁複的金融政策,卻又對未來更感茫然之際,本書正像是醒世警言,處處提醒我們歷史提供的教訓,也殷切期盼不再讓錯誤重演!
本書從二次戰後《布列敦森林協定》的生效到瓦解開始,一直討論到近期中國潛藏的巨大金融危機與地緣政治的風險,完整而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全球經歷的所有金融危機,足以讓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充分理解所有金融危機的全貌與因果,實是難能可貴且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若說要找出貫穿各個金融危機的共同因素,我們可以說在面對實體經濟衰退時,各國政府積極採取的金融政策,無論是寬鬆的貨幣供給或對於匯率的操控,往往是金融危機的起源。用通俗一些的話語來表達,人們總習於透過製造泡沫來掩蓋或「解決」實體經濟的衰退,但這種泡沫往往只帶來葛林斯潘所謂的「非理性繁榮」,當繁榮結束時,往往是更巨大的傷害。
在本書中,日本泡沫經濟瓦解的慘痛教訓正是最明顯的例子。諷刺的是,歷史仍不斷重演。書中最後提醒了中國潛藏對全球經濟的巨大威脅因子,在本書不及分析的二○一五年,中國正用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所稱「不成熟」的手段繼續操控金融市場──多次降準降息來挹注股市資金,卻導致舉世罕見的股市暴起暴跌與全球股災,以及突然大貶人民幣幣值引起全球譁然。
除此之外,歐洲也正一再擴大貨幣量化寬鬆規模,亞洲各國的貨幣競貶戰爭也未見停歇。全球似乎正在藉由製造更多泡沫,來「解決」過去泡沫破滅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危機,除了諷刺,還令人提心吊膽。
歷史殷鑑不遠,歷歷在目、斑斑可考,但人類一再重蹈錯誤的覆轍,導致危機不斷上演,毫無停止跡象!這大概是本書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人類如何走下一步,實在需要有更寧靜的心境與更澄清的頭腦。本書前言的標題是「前塵往事並不如煙」,希望果真如此!要以短短篇幅為這樣一本敘事析論兼備、處處充滿啟發的佳作寫序,實在困難之至。言難以盡,就讓我們開啟這段足以震懾思維的閱讀之旅!
【推薦序】金融風暴,或許是上帝的善意提醒/財經作家 王力群
印象中遇到的第一個本土金融風暴,是一九八八年財政部長郭婉容任內的證所稅復徵事件,第二個風暴是一九九○年的台股一萬兩千點大崩盤。但是在大崩盤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應該從前一個金融風暴中汲取經驗。
在這本《12堂撼動世界的財經課》書中,作者分析近代歷史中一些著名金融風暴的來龍去脈。在大多數投資人心中,這些風暴只不過是「意外」──這種完全錯誤的想法,相當普遍地在股民的意識或潛意識中存在著。
在我個人的股市研究功課中,「回顧歷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說我的股市操作學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股市歷史的智慧之上,但大多數投資人並不知道歷史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回顧歷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他們認為回顧歷史就是在揭自己的瘡疤、溫習自己的失敗(因為大多數投資人在風暴中都是受傷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有所欠缺,他們習慣把所有的錯推給那些「點燃風暴的人」,無視於自己缺乏風險應變的相關知識(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承認自己的錯誤,是痛苦而難堪的),於是這些人的無知,無形中又種下另一個金融風暴的種子。
自從西元二○○○年之後,金融風暴發生的頻率有越來越密集的趨勢,為什麼呢?依我個人的淺見,那是因為:整個地球資訊傳播速度的加快,帶動整體人類活動的速度。我們處在一個加速的時代,不論是善有善報或是惡有惡報,善報跟惡報的「報應速度」都比以前快很多。
因為資訊流通變快,我們也可以很快地整理出過去金融風暴發生的原因,讓我們有更多的案例去思考,進而得到更豐富、深刻的反省。然而另一方面,黑格爾曾經講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頻繁的教訓也讓無知的人因為事件的反覆出現,而變得更麻木──我希望我們成為前一種人。
依我看來,本書還有一個深沉的目的,就是點明在過去的人類歷史中,我們經歷過的風暴不但已經「足夠」讓我們培養反思的精神,更讓我們有足夠的「資訊材料」(經由反省分析而來)去彌補我們目前經濟制度的缺失。換言之:金融風暴不是惡魔,而是上帝對我們的善意提醒,告訴我們有地方做錯了,需要去改善。這就好像人活久了沒有不生病的,我們不應把所有疾病都當成是惡,應當視為一種提示,提醒我們該去維護或改善我們的健康。一個完全不生病的人,一個完全沒有風雨的市場,並不是好事。
除了記取歷史教訓,改善我們的經濟制度、健全我們的股市教育之外,對於還沒有發生的金融風暴,我個人的應變方法是:一方面繼續改善我的交易系統以求更完整地去防範與減緩市場風暴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我使用「技術分析」來預測尚未發生的市場重大轉折。這些劇烈轉折很可能是由規模大小不一的各式金融風暴所引起。當「基本分析」來不及防堵的時候,不妨試試技術分析。這點也提供給有志投資的讀者們做參考。
序
【前言】 往事並不如煙
近幾年來,媒體上出現「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這類字眼的機會越來越多,相信許多人都有同感。
正當「雷曼風暴」肆虐世界之後不久,換「杜拜危機」「希臘危機」上場。當我們以為歐元瓦解的危機已經解除,卻又浮出「新興國家危機」。再來,中國有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日本有國債暴跌,而美國又有新的資產泡沫破滅,新的危機儼然即將來臨。
雖然美國大膽的量化寬鬆政策已經終結(二○一四年十月結束),如同烏克蘭變局中所見,國際情勢正面臨可能再度陷入冷戰時代的不安定狀態,這或許將導致前所未有的市場變動。
本書希望透過大家耳熟能詳的金融危機,幫助讀者初步了解過去以來世界金融體系的演進,與今日世界經濟的結構。
具體來說,從市場經濟制度正式全球化的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開始,到「雷曼風暴」後市場經濟開始回歸正軌不久,卻爆發二○一三年的新興國家市場混亂,我將列舉出這四十多年來發生的十二大金融危機事件,並敘述每一場「危機」帶給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混亂和苦惱。我將從自身工作經驗的角度,整理出這些事件的背景、政治因應,及教訓。
當我仔細觀察市場經濟時,總感覺金融界好像從來沒有學到教訓。經濟社會從以前到現在曾經面臨好幾次危機,人們應該每次都能得到一些教訓才是,但沒過幾年,就又會再度發生類似的危機—對於這個事實,我假設資本主義的結構中潛藏著發生連鎖危機的必然性,但我們又不能因此而捨棄金融制度,只能跟這樣的「困境」繼續周旋下去,別無他法。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必須解讀過去曾發生過的這些危機呢?因為,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將不單單只是一件微小的「金融問題」,危機不僅會對實體經濟造成惡性影響,且遠在國外的慘況很快就會蔓延全球,當然也包含日本與台灣。我想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雷曼風暴發生時,那些影響甚至侵蝕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而危機的背景不只是金融因素,還有各個國家的算計,和各方權力的角力戰,以及跨國企業的動向等因素相互拉扯。在分析當下發生的現象時,若不能有俯瞰整體的視野和歷史殷鑑為基礎,就無法掌握正確情勢,冷靜面對。
因此,追溯過去稱之為「危機」的事件,思考其構造和因應的失敗經驗,我認為即使不是從事金融相關工作的人,也應該重視對經濟本質的了解,以確保自己的生活和資產。
那麼,為什麼尼克森震撼以降的危機特別值得探討?我想從最近發生的經濟和金融相關危機之中,可以發現兩個特徵供大家參考。
一、危機發生的間隔越來越短。
二、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影響的延燒路徑,越來越難理解。
前者指的是,銀行和資產管理業等金融業者所持有的資產和負債急速擴大;後者則是,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和證券化等先端金融技術急速發展有關。而這兩個現象的增幅,正是因一九七○年代以降,國際資本市場擴大的緣故。
既然如此,充分理解全球化和金融技術高度進步的這數十年間發生的重大危機事件,對於「看透當今世界局勢」 這個課題來說,尤其重要。再者,回顧前不久,美元所代表的美國霸權一直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歐洲各國和新興國家以及日本,都受美元的牽動確是事實。然而,這樣的結構今後也可能漸漸發生變化。
熟知經濟的「血液」也就是金融的流向,並獲得預測未來的基礎知識,應該是任何行業都不可或缺的素養。
在今日的資本體系中,政府和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等都各自具備充分安全的供給體制和高度的風險管理。相信未來市場經濟的色彩,一定不會再那麼晦暗。
無須期盼更完善的風險迴避體制,因為隨時接受新型風險的洗禮,可說是市場經濟的宿命。反過來說,正因為有風險,才有成長機會。這似乎也像是人生寫照。當然,了解過去,並不代表就能夠完美因應未來的所有風險,人生亦是如此。不過,比起一無所知,心裡有點底總是比較有利。
一九七九年,我因嚮往到國外工作,進入當時專辦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東京銀行工作,後來又轉職到美商銀行服務。因此,我的工作職涯與本書所舉出的危機,可說幾乎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連。
我的銀行員時代從為了學英文而吃盡苦頭的倫敦開始,後來又被調派到東京、紐約、香港,每天置身在嘈雜的交易室之中。後來自己獨立創業,以分析國際金融市場為主業,每日瀏覽各大國外媒體,以及過去在金融界服務時結交的人脈之幫助,互相交換珍貴資訊情報,觀察各國市場是否有再度發生危機的可能。
在我年過四十之後,趁著在大通曼哈頓銀行擔任執行董事之際,有幸與世界頂尖銀行員共事。我藉機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在這段期間我的想法與思考也多少受到一些影響。因此,本書完全不是屬於學術派論述著作,而是完全站在實務立場,以「現實的視角」觀察、思考,甚至苦思各項金融問題。
近年來,我偶爾會接到來自各大專院校或研究所的授課邀約,我雖然不擅長教學,但也因此有機會與肩負未來的年輕學子們交流與對談,也因為如此讓我深深覺得,除了像過去只為專業人士做分析之外,我更應該對年輕人,或者非金融界人士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以及反省。在此書執筆時,我也不斷告訴自己要謹記這項初衷。
各位將來都是資本體系的旗手,我衷心期盼本書,能讓您們了解世人幾乎要遺忘的「一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