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容簡介
獲94年度「公務人員專書閱讀推廣活動計劃」入選書
◎清初郁永河受命來臺採硫磺,記錄了三百年前臺灣的風土民情與山川風物
◎《裨海紀遊》是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臺灣研究先驅──黃得時推崇為「臺灣文學史上隨筆文學裡最出色的作品」。
◎葉石濤稱本書與《臺海使槎錄》為臺灣文學「散文雙璧」。
全新白話譯本,豐富的照片,詳盡的參考資料。
了解三百年前臺灣的第一本書!
三百年前,清朝的福州府火藥庫被燒個精光,這場火讓郁永河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渡過當時大家聞之色變的黑水溝來到臺灣採硫磺,於是,才有了這本極具歷史價值的《裨海紀遊》;書中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臺灣西部的面貌、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情況。郁永河對事物觀察很細膩,敘述生動活潑,不僅讀起來十分有趣,更是了解臺灣歷史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則是第一本《裨海紀遊》的完整白話文譯本,透過作者豐富靈活的文筆,加上詳盡的註解、豐富的照片與參考資料,讓讀者可以輕鬆自在地走進時光隧道,看見三百年前臺灣的樣貌。
作者介紹
楊龢之
臺灣雲林人,陸軍備役上校,曾當過帶兵官、研究單位主管,現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自幼興趣廣泛,沒有固定偏好;又先後師事曹敏、楊焱、陳繼法,以及老蓋先夏元瑜等碩學先進。因性向無定且轉益多師,故治學駁雜,所著論包括臺灣史、南明史、生物史、兵制史、美術史、戲曲史等等,偶爾還繪畫、雕塑、寫雜文。友輩謬推淵博,實則自知係所謂「鼯鼠五技而窮」者也。
郁永河
字滄浪,浙江杭州府的附郭仁和縣人,最高科名是秀才。因為福州的火藥庫失火,硫磺、硝石全都焚毀了,康熙三十六年,他受命前往臺灣採硫磺。他將在臺灣十個月間的所見所聞全都記錄下來,於是有了這本《裨海紀遊》,全書共分三卷,從受領任務開始,到任務完成返回復命為止,共二萬四千多字,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臺灣西部的面貌,成為今日研究臺灣歷史不可闕如的一本著作。
◎清初郁永河受命來臺採硫磺,記錄了三百年前臺灣的風土民情與山川風物
◎《裨海紀遊》是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臺灣研究先驅──黃得時推崇為「臺灣文學史上隨筆文學裡最出色的作品」。
◎葉石濤稱本書與《臺海使槎錄》為臺灣文學「散文雙璧」。
全新白話譯本,豐富的照片,詳盡的參考資料。
了解三百年前臺灣的第一本書!
三百年前,清朝的福州府火藥庫被燒個精光,這場火讓郁永河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渡過當時大家聞之色變的黑水溝來到臺灣採硫磺,於是,才有了這本極具歷史價值的《裨海紀遊》;書中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臺灣西部的面貌、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情況。郁永河對事物觀察很細膩,敘述生動活潑,不僅讀起來十分有趣,更是了解臺灣歷史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則是第一本《裨海紀遊》的完整白話文譯本,透過作者豐富靈活的文筆,加上詳盡的註解、豐富的照片與參考資料,讓讀者可以輕鬆自在地走進時光隧道,看見三百年前臺灣的樣貌。
作者介紹
楊龢之
臺灣雲林人,陸軍備役上校,曾當過帶兵官、研究單位主管,現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自幼興趣廣泛,沒有固定偏好;又先後師事曹敏、楊焱、陳繼法,以及老蓋先夏元瑜等碩學先進。因性向無定且轉益多師,故治學駁雜,所著論包括臺灣史、南明史、生物史、兵制史、美術史、戲曲史等等,偶爾還繪畫、雕塑、寫雜文。友輩謬推淵博,實則自知係所謂「鼯鼠五技而窮」者也。
郁永河
字滄浪,浙江杭州府的附郭仁和縣人,最高科名是秀才。因為福州的火藥庫失火,硫磺、硝石全都焚毀了,康熙三十六年,他受命前往臺灣採硫磺。他將在臺灣十個月間的所見所聞全都記錄下來,於是有了這本《裨海紀遊》,全書共分三卷,從受領任務開始,到任務完成返回復命為止,共二萬四千多字,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臺灣西部的面貌,成為今日研究臺灣歷史不可闕如的一本著作。
規格
商品編號:04200008
ISBN:9861330194
頁數:248,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861330194
ISBN:9861330194
頁數:248,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861330194
各界推薦
側寫「雜家」楊龢之先生
──為《遇見300年前的台灣》作見證
張之傑(圓神出版事業機構顧問)
譯注《裨海紀遊》的楊龢之是位奇人。他博學多才,自我介紹時,常不知怎麼介紹自己,只好套句乃師老蓋仙夏元瑜的話,說自己是個「雜家」。
夏元瑜只是楊先生的老師之一。他師事過的老師可多了,有知名學者,也有隱逸之士,一旦獲悉某人有他想學的學問或技藝,他就想方設法趨前拜師。以跟隨夏元瑜先生來說吧,他原想學習夏先生的標本絕活,但那時夏先生年事已高,結果標本沒學到,卻意外地得到老蓋仙的幽默文筆。
楊先生雖自稱雜家,卻絕非蜻蜓點水式的「雜」。試舉一個例子,約七年前,筆者發起籌組一個科技史社團(現稱中華科學史學會),楊先生在動物園當義工,又長期自修生物學,就邀請他加入。楊先生一連發表了幾篇生物史論文,兩年前獲聘「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近五年來,只有四人獲此殊榮,楊先生對學問的投入可見一斑。
楊先生出身政戰學校美術系,當學生時曾獲全國美術科系學生寫生比賽第三名,畢業後曾獲國軍文藝理論金像獎,但他說:「要想在畫壇留名,必須萬中選一,我有自知之明,早就很少畫了。」事實上,楊先生除了在國內開過幾次個展,還到韓國開過個展,不久之前還賣過幾幅畫,他不以畫家自居,或許自認在繪畫上下的功夫不夠多吧?
楊先生自從離開校門,除了帶兵(退伍時官拜上校),就把精神用在文史上,他精研小學(文字、聲韻、訓詁)、易理(易經)、兵法和史學,在史學方面,專注於兵制史、南明史和台灣史。十幾年前拜在夏元瑜門下,又開始研讀生物學。一個人跨越這麼多領域,而且都有相當造詣,放眼當今台灣,恐怕不容易找到第二人。
楊先生對筆者說,影響他最大的是位隱逸學者──楊焱先生,此人學富五車,隱於軍中。楊先生長期戌守外島,每次回台,一定先到楊老師家報到,他說:「回外島時,就帶著一麻袋老師開列的書回去,下次回台時向老師報告心得,師生邊喝邊談,通常談到天亮。」
筆者和楊龢之先生訂交,和老蓋仙夏元瑜先生有關。二十三年前,我有幸結識夏老先生,蒙夏先生看重,兩人成為忘年交。因此我曾戲稱,楊先生應該叫我「師叔」才對。當然了,這是玩笑話,楊先生的學問豈是區區所能望其項背!
去年秋,我們擬定「老書新讀」計畫,決定先用兩本書──《詩經》和《裨海紀遊》作試點。在筆者情商下,楊先生接下《裨海紀遊》的譯注工作。這本書牽涉到康熙年間的台灣地理、歷史和自然史,楊先生這個大雜家正是譯注此書的最佳人選。
譯注工作容易流於枯燥,往往出力不討好,但楊先生從老蓋仙夏元瑜先生學到的幽默文筆,使得全篇趣味盎然。讀者要想認識三百年前的老台灣,就從這本楊龢之先生譯注的《裨海紀遊》入手吧。
──為《遇見300年前的台灣》作見證
張之傑(圓神出版事業機構顧問)
譯注《裨海紀遊》的楊龢之是位奇人。他博學多才,自我介紹時,常不知怎麼介紹自己,只好套句乃師老蓋仙夏元瑜的話,說自己是個「雜家」。
夏元瑜只是楊先生的老師之一。他師事過的老師可多了,有知名學者,也有隱逸之士,一旦獲悉某人有他想學的學問或技藝,他就想方設法趨前拜師。以跟隨夏元瑜先生來說吧,他原想學習夏先生的標本絕活,但那時夏先生年事已高,結果標本沒學到,卻意外地得到老蓋仙的幽默文筆。
楊先生雖自稱雜家,卻絕非蜻蜓點水式的「雜」。試舉一個例子,約七年前,筆者發起籌組一個科技史社團(現稱中華科學史學會),楊先生在動物園當義工,又長期自修生物學,就邀請他加入。楊先生一連發表了幾篇生物史論文,兩年前獲聘「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近五年來,只有四人獲此殊榮,楊先生對學問的投入可見一斑。
楊先生出身政戰學校美術系,當學生時曾獲全國美術科系學生寫生比賽第三名,畢業後曾獲國軍文藝理論金像獎,但他說:「要想在畫壇留名,必須萬中選一,我有自知之明,早就很少畫了。」事實上,楊先生除了在國內開過幾次個展,還到韓國開過個展,不久之前還賣過幾幅畫,他不以畫家自居,或許自認在繪畫上下的功夫不夠多吧?
楊先生自從離開校門,除了帶兵(退伍時官拜上校),就把精神用在文史上,他精研小學(文字、聲韻、訓詁)、易理(易經)、兵法和史學,在史學方面,專注於兵制史、南明史和台灣史。十幾年前拜在夏元瑜門下,又開始研讀生物學。一個人跨越這麼多領域,而且都有相當造詣,放眼當今台灣,恐怕不容易找到第二人。
楊先生對筆者說,影響他最大的是位隱逸學者──楊焱先生,此人學富五車,隱於軍中。楊先生長期戌守外島,每次回台,一定先到楊老師家報到,他說:「回外島時,就帶著一麻袋老師開列的書回去,下次回台時向老師報告心得,師生邊喝邊談,通常談到天亮。」
筆者和楊龢之先生訂交,和老蓋仙夏元瑜先生有關。二十三年前,我有幸結識夏老先生,蒙夏先生看重,兩人成為忘年交。因此我曾戲稱,楊先生應該叫我「師叔」才對。當然了,這是玩笑話,楊先生的學問豈是區區所能望其項背!
去年秋,我們擬定「老書新讀」計畫,決定先用兩本書──《詩經》和《裨海紀遊》作試點。在筆者情商下,楊先生接下《裨海紀遊》的譯注工作。這本書牽涉到康熙年間的台灣地理、歷史和自然史,楊先生這個大雜家正是譯注此書的最佳人選。
譯注工作容易流於枯燥,往往出力不討好,但楊先生從老蓋仙夏元瑜先生學到的幽默文筆,使得全篇趣味盎然。讀者要想認識三百年前的老台灣,就從這本楊龢之先生譯注的《裨海紀遊》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