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
譯注者序
寒家家譜記載:先世於前清道光年間渡海來臺,迄今已超過一個半世紀。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看,這段期間誠然不算長;但就臺灣而言,其間的變化已超過以往千百萬年的總和。那麼,在先祖「唐山過臺灣」之前的等距時間,這塊土地的面貌究竟如何呢?
三百年前,曾經有那麼一位老師爺,受東主之託來此公幹。他風塵僕僕地穿過臺灣西部縱線的一大半,一路經過二十七個各族原住民部落、越過九十六條大小溪流。扣除因大甲溪暴漲被迫耽擱的時間,從今天的臺南走到淡水河邊只花了十天。這在現代的條件下也很不容易,更何況當時還是榛莽未闢的情況。先民披荊斬棘的艱辛由此可見。
之前自然不是沒有人走過這一段路,但因為世居的各族原住民都沒有文字紀錄;早期來臺的漢人大多樸質無文;鄭氏覆亡後其典籍又蕩然無存。以致這塊土地渾沌未鑿前的情況並不容易追索。
當然,早期的荷蘭、西班牙人是留下了一些資料,但自從他們離開後到郁永河來臺之前,各種紀錄少得可憐,即有之也多半是些硬邦邦的官樣文章。相較之下,老師爺的記述顯得特別親切有味。
遙想一個科場不得意的老秀才,因緣際會而履斯土,又忠實記下所見所聞,更幸運的是,居然沒有因為人微言輕而致泯沒。《裨海紀遊》的字裡行間,頗見作者鬱鬱不得志之狀,但假如其場屋順遂的話,大概不會屈就幕職,從而也就沒機會寫下這本書了。古往今來芸芸眾生何止億萬,能留名後世者幾何?郁永河乃因此書而不朽。從這點看,人生際遇的幸與不幸實在難說得很。
從前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鴻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郁永河鴻爪所至,已成為三百年前臺灣狀況的最重要證詞。三百年後整理這本書,不過就是把前輩偶然留下的印跡再描一遍而已,談不上創見。
為了追尋郁永河的足跡,老同學宋光超、曾人智花了五天時間全程陪同,從臺南的鹿耳門到北投的地熱谷,逐一重溫當年那位不避艱險、勇於任事者所親履過的土地。想見滄桑之變,心中感慨何如!也因此,在整理這本書時心裡才能更踏實。沒有兩位老同學的全力支持,這本書絕不可能完成。
另外,本書整理期間,蒙李學勇、劉廣定、龍村倪、張之傑、郝俠遂、劉昭民等學界先進,分就生物、化學、氣象、地質等專業知識惠予指導,遂能避免講許多外行話。謹此一并申謝。
寒家家譜記載:先世於前清道光年間渡海來臺,迄今已超過一個半世紀。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看,這段期間誠然不算長;但就臺灣而言,其間的變化已超過以往千百萬年的總和。那麼,在先祖「唐山過臺灣」之前的等距時間,這塊土地的面貌究竟如何呢?
三百年前,曾經有那麼一位老師爺,受東主之託來此公幹。他風塵僕僕地穿過臺灣西部縱線的一大半,一路經過二十七個各族原住民部落、越過九十六條大小溪流。扣除因大甲溪暴漲被迫耽擱的時間,從今天的臺南走到淡水河邊只花了十天。這在現代的條件下也很不容易,更何況當時還是榛莽未闢的情況。先民披荊斬棘的艱辛由此可見。
之前自然不是沒有人走過這一段路,但因為世居的各族原住民都沒有文字紀錄;早期來臺的漢人大多樸質無文;鄭氏覆亡後其典籍又蕩然無存。以致這塊土地渾沌未鑿前的情況並不容易追索。
當然,早期的荷蘭、西班牙人是留下了一些資料,但自從他們離開後到郁永河來臺之前,各種紀錄少得可憐,即有之也多半是些硬邦邦的官樣文章。相較之下,老師爺的記述顯得特別親切有味。
遙想一個科場不得意的老秀才,因緣際會而履斯土,又忠實記下所見所聞,更幸運的是,居然沒有因為人微言輕而致泯沒。《裨海紀遊》的字裡行間,頗見作者鬱鬱不得志之狀,但假如其場屋順遂的話,大概不會屈就幕職,從而也就沒機會寫下這本書了。古往今來芸芸眾生何止億萬,能留名後世者幾何?郁永河乃因此書而不朽。從這點看,人生際遇的幸與不幸實在難說得很。
從前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鴻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郁永河鴻爪所至,已成為三百年前臺灣狀況的最重要證詞。三百年後整理這本書,不過就是把前輩偶然留下的印跡再描一遍而已,談不上創見。
為了追尋郁永河的足跡,老同學宋光超、曾人智花了五天時間全程陪同,從臺南的鹿耳門到北投的地熱谷,逐一重溫當年那位不避艱險、勇於任事者所親履過的土地。想見滄桑之變,心中感慨何如!也因此,在整理這本書時心裡才能更踏實。沒有兩位老同學的全力支持,這本書絕不可能完成。
另外,本書整理期間,蒙李學勇、劉廣定、龍村倪、張之傑、郝俠遂、劉昭民等學界先進,分就生物、化學、氣象、地質等專業知識惠予指導,遂能避免講許多外行話。謹此一并申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