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內心的豬狗」是德國人很強大的一種反觀自己、監督自己的意志力。
這些疑問,或許可以用旅歐作家鄭華娟的第一手德國在地生活《德,意志》的故事來說明。
勤勞,是一切的根本。
我在一個專門回答中、小學生各種問題的輔導網站,看到德國學生的問題。
我建議每位學生都給自己內心的豬狗取個名字。如果你叫他「華娟」(這裡用我的名字好了),當華娟說:「今天天氣那麼冷,為何要跑去練習游泳呢?」你就可以回答華娟豬狗說:「因為班級比賽在即,我若不練好,無法跟其他隊友接力,我們就有可能輸掉!」可是華娟豬狗又說:「那有什麼關係?今天不練習,先看看好看的電視,等明天天氣回暖時再去吧,不差這一天啊!」你就可以跟華娟豬狗說:「明天我要做其他功課,而且我剛吃了雙份的晚餐,力量充足,今天去練習是最棒的!」
「可能是大人都知道怎麼對付自己的豬狗了吧?」我說。
「該做的事就去做好啊!哪有時間發懶?」老德先生的口氣很理所當然。
德國,它為什麼強大?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有哪些和我們的思考相異?又有哪些可以當成借鏡?注重細節和邏輯思考的德國人,難道在平日的生活中,也是如此一絲不苟嗎?他們都沒有放鬆的時候嗎?法律嚴謹繁多複雜的德國,尋常百姓的生活秩序是否也是吹毛求疵呢?
豬狗的名字
這基本的人生道理大家應該不陌生。只是,要從哪裡開始勤勞,如何維持勤勞,卻是人一生都在學習的功課。
「妳真是勤勞!總是那麼用功學習。」婆婆稱讚親戚家的孫女學業佳。是呀,小女生的學習力總是特別強。
「我要是能克服我的懶惰,可能也會像她一般優秀吧?」我超羨慕可以把課業讀通透的人,想起自己當學生時的不夠積極總是汗顏。
「勤勞就會有成果,有時得好好對付自己內心的豬狗呀!」婆婆教化著媳婦。
說實在,我第一次聽到這句「內心的豬狗」時,完全搞不清婆婆在說什麼。蛤?我內心有豬狗?這豬狗是代表什麼?要如何對付這豬狗呢?這個在德國還滿普遍的日常用語,可讓我摸索了好一陣子,才真實感到它在德國成長教育中的威力。
德國人認為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隻豬狗,這隻豬狗沒有特定的形象,你可隨意想像牠的模樣。這隻沒經過教化的豬狗,指的正是一生與你搏鬥的另一股力量。如果勤勞是正向的力量,豬狗就是慫恿你偷懶的負向力量。
於是,每個人的成長,就是要去學著如何克服內心來自豬狗的負力量。
比如說,你今天應該去做一些對身體有益的運動,但是突然想以睡覺來代替出門運動,這個時候,就是要克服內心豬狗的時刻,看看到底是豬狗會贏(跑去睡覺),或是原先計畫要去做運動的決定會贏。這個與內心豬狗交戰的過程,讓很多德國的運動選手產生較強的意志力,克服各種想偷懶不練習的藉口。
「克服內心的豬狗」是德國人很強大的一種反觀自己、監督自己的意志力。這個堅持意志力的練習,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又比如一個小孩子,他可能不想寫作業或學習新知,這時候父母就會請小朋友自己去克服內心的豬狗,因為父母已經盡了道德上的責任,提供小朋友就學的機會,而學習就是學生最基本的工作。
如果一個學生,連這基本的工作都要偷懶,父母當然就會把責任丟回小孩身上,請他去克服自己心中的「豬狗」!我們從這裡可以看見,德國的小孩多半不會把讀書的責任丟給父母,因為那是自己的工作;父母也不大會搶著分攤小孩該做的事,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豬狗,都應該學著自己去對付才行。如果不能對付使你變懶惰的豬狗,那自己就會一天天被豬狗給吃掉……
「請問一下,我到底要如何克服我的豬狗呢?」一位小朋友問。
負責回答問題的老師,對這個看起來好笑的問題回答得非常認真,大致是這麼說的:
如此一來,慫恿你發懶的華娟豬狗,就會被你的正向意志力擊退了!
中學生們似乎很同意這位輔導老師的解釋,紛紛在留言中給自己的豬狗取起名字來。看到這些可愛的留言,本來覺得學生問了一個幼稚好笑的問題,一經老師的解說,反而變成很厲害的大哉問!輔導老師教學生的方法,讓本來還猶疑在勤勞或懶惰間無法掌握明白自我的學生們,有了一個清楚對付自我豬狗的方法。
「現在好像比較少人在用這個詞了吧?」老德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