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歷史會變成熱門議題?答案是,當課綱出現變化時,歷史該教什麼?進了立法院的質詢殿堂,也攻上報紙版面。

大家擔憂什麼?恐怕教了某件事、遺忘另一件事;哪一件事沒寫入?哪一個角度不利於某種史觀?我們的下一代到底會記得什麼?遺忘什麼?涉及一代人的價值觀。其實有一個解套的方法,就是「不論魚種,而問釣魚的方法」。看來老生常談,卻積極有效。

英國同樣有知識多寡、歷史解釋權的爭議,於是「校園歷史教學計畫」(簡稱S.H.P.)另闢蹊徑,培養大眾對於歷史思維的認知,提升探究與討論問題的能力,像史家一般直搗此學科最核心的價值——探問「歷史是什麼?」以提供實例的方式,經過閱讀史料、回答問題、精確設計提升某一種歷史學能力,如分辨時間、證據、解釋、因果、意義,進而設身處地做神入。

 

 

以英國人移民美洲單元為例。一般國內中學教科書的敘述,多以五月花號舉例,簡短的敘述,容易造成以清教徒移民為主的印象。此書只以四頁六組圖像,展示不同移民原因,讓讀者自己練習歸類,然後讓同一批移民各自陳述自己移民的理由,巧妙呈現每一艘移民船上有各種可能原因。

又,李察三世是否殺了他的姪子們?這個故事在第三區塊鋪陳了歷史解釋的微妙處—對立觀點。在莎士比亞劇本和各種電影的影響下,李察三世十惡不赦的形象深植大眾心中;但書中讓人找出負面詞彙的作法,提醒了人們如何「製作」歷史敘述,以利己方,值此台灣民主化下不同黨派的競爭,如何寬容看待各種與我不同意見的人;也提點我們在閱讀各家不同立場文章時,如何時時警醒—「該文字為誰而寫?」

個人開始閱讀此書("What is History?"《可讀、可想、可互動的歷史啓蒙書》),始於清華大學張元教授的讀書會與國際歷史教學研討會的推薦,更在東吳大學林慈淑教授的引導下,讀出興味,進而選用於教學上,也分享於南北各校歷史教學講座中。現在退休後完整翻譯出來,希望能有助於大眾對歷史學深刻有趣的認識。

實際教學上的使用經驗,我曾用於北一女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祐德高中、淡江教會志工4年級孩子、自學家長和孩子,以及線上大眾歷史討論會。萬芳高中簡淑浿老師則觀摩教學並錄影討論。最感謝楊梅高中歷史老師們的鼎力支持,由梁明慧老師運用優質化經費,進行「歷史新思維」系列計畫,邀我數年內分享3本類似的書~歷史是什麼?(7年級、9年級)和文藝復興,並協助我修正翻譯上的失誤和提供教學上的討論;梁老師與朱珮琪老師更認真地自行閱讀關於《廿世紀》的書,也分享與我一起討論,受益良多。至於參考答案的書寫,除了來自個人的教學經驗外,也參考了昔日北一女中學生劉沛均與她小六優秀自學的兒子謝秉耘(可以讀英文版),他們給我親子討論後的各種可能,從孩子的答案,更讓我進一步思考如何引導,是最珍貴的後設資源。

當然,能夠將此書的翻譯出版,非常感恩昔日學生、也是今日出版界有理念的著名策展人唐薇的引薦,遇見知音賴良珠副總編輯,圓神出版社全體協助推展國內缺乏的歷史學好書。值此108歷史課綱,強調「探究與實作」之際,校園內逐漸進行師生共同的實查與操作,此書可提供最佳指引;還可將英國範例轉為台灣素材,練習類似的提問和討論;也能讓大眾用腳走讀鄉土的熱潮下,閱讀好書,以便理解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學習歷史。只因,現在承襲自過去的抉擇,未來則因今日可有不同的方向。

──本書譯者 單兆榮老師序《可讀、可想、可互動的歷史啓蒙書》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