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G0100027

巴格達X怪客【2018曼布克國際獎決選入圍】

Frankenstein in Baghdad
作者原文名 Ahmed Saadawi
譯者 黃紹綺
系列 Cool
出版日 2018-02-01
定價 $370
優惠價 79折 $292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原來阿拉伯世界也有如此驚人的奇幻小說!

在這荒誕詭奇的世界,唯有擁抱瘋狂,才能活到最後。

「神乎其技!了不起的非凡傑作!」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美國獲獎小說家一致好評

阿拉伯國際文學大獎得主,再奪下法國幻想文學大獎,改編電影籌拍中!
台灣書市第一本阿拉伯語直譯當代小說,與英文版同步上市

「一千零一夜」欲罷不能的說書口吻、顛覆小說類型的空前風格!
阿拉伯世界最大網路書店「尼羅幼發拉底河」年度冠軍小說

金石堂強推選書

一個誕生於恐怖攻擊的「X怪客」、一名熱血記者掀起狂瀾的報導……駭人事件接連引爆,結合懸疑、奇幻與黑色幽默,以小說映照此刻巴格達最真實的混亂不安,寫出了一個唯有擁抱瘋狂才能生存的世界。

巴格達遭美軍占領期間,撿破爛的哈迪經常在咖啡廳為眾人「說故事」。他因為摯友死於爆炸案的打擊,開始蒐集無名屍體「重新組裝」、縫補成一個人的模樣,並稱之為「無名氏」,盼望政府為這些無辜者伸張正義,舉行像樣的葬禮。某天,死於另一場爆炸的年輕靈魂與無名氏的軀體相遇,竟讓他活了過來,走上街頭消失無蹤。

無名氏失蹤後,巴格達街頭接連出現謀殺案件。毫不知情的哈迪半開玩笑地展開他的「一千零一夜」故事連載,口述重組屍身的離奇軼事,但眾人只當他在幻想,萬萬想不到「無名氏」正是目前在新聞上鬧得沸沸揚揚、殺人無數的「X怪客」。

一名年輕記者輾轉找到X,取得他的自白錄音,但這座城市離奇死亡的事件卻無法平息。X打算為身上「不同部位」的受害者復仇,卻在不知不覺間,戴上了加害者的面容……

◆讚嘆推薦

陳浩基(作家)

何敬堯(作家)

張國立(作家)

閻紀宇(《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張經義(SMG白宮記者兼主編)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廖芸婕(跨國自由記者)

奇慈飛(「蹲點阿拉伯」站長)

◆各界好評

彷彿召喚出馬奎斯的筆魂!作者寫下了一首情歌,獻給戰火中屹立不屈的人性。 ──美國作家莉亞.卡本特(Lea Carpenter)  

一部註定被世人記住的傑作。這本書就像一隻安靜的猛獸,當心牠反咬你一口! ──《2074美國戰爭》作者 歐馬.阿卡德(Omar El Akkad)

喜愛魔幻寫實小說的讀者必讀之選!作者透過虛構的奇幻故事來描寫經歷戰火洗禮的巴格達,呈現出西方社會不曾吐露的伊拉克戰爭真貌。不但是有趣的故事,更是一部揭示人性、反映社會、講述小人物困苦與無助的優秀作品。在虛實交錯的情節下,掩卷之際我也不禁懷疑,或許伊拉克真的有過動用占卜師調查罪案的偵調局,以及曾有一個插手多起暴力事件的科學怪人存在…… ──作家 陳浩基  

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穿越兩百年時空,來到一個歷史、宗教、文化與政治無比糾葛的城市,中東的戰亂沙漠比北極的荒寒更加凶險,暴力與殺戮也更加無情。阿荷馬德.沙達威不只寫出一樁奇案,還寫出一座偉大城市的呼吸與掙扎,寫出二十一世紀的《天方夜譚》。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閻紀宇  

一具沒有靈魂的肉體,與失去肉身的靈魂相遇,結合成為新時代的科學怪人,這是經由仇恨的屍骸拼湊而成的夢魘異形。犯罪是為了什麼?復仇又是為了什麼?為了正義而存活的怪人「無名氏」,鏡中的臉龐扭曲而模糊,這樣的存在是否真的值得?怪客的報復使命,挑戰了人性矛盾,也隱喻政治諷刺,瘋狂奇想驚豔讀者。儘管是華文世界陌生的阿拉伯語小說,譯文流暢而精緻,引人入勝,一旦翻卷就欲罷不能。 ──妖怪小說作者 何敬堯  

小說基於主角馬荷穆德於社論中提出的巴格達主張:世上存在著三種正義:法律的正義、上天的正義、街頭的正義,而犯罪者到頭來,無論過了多長的時間,都會受到這三種正義其中一種的制裁。於是由屍塊拼成的軀體配上失去屍體的靈魂,展開街頭的正義。作者以風趣的文字,在巴格達現實的無奈中,嘲諷地建構出不存在的正義。看完書,也對烽火不斷的伊拉克有深刻的了解,「對抗邪惡的最佳方法就是和他站在同一陣線。」但美國與蓋達組織都代表某種邪惡,伊拉克人沒有自己,只有選擇。 ──作家 張國立  

伊拉克,這千年來創造阿拉伯文學輝煌之地,因戰爭中斷了一切,但在戰爭餘燼中卻也誕生了《巴格達X怪客》如此巨作,破碎後再次縫合,伊拉克作家沙達威為阿拉伯文學再注入新的生命力。2013年出版後,就引發阿拉伯世界熱潮,但美國卻到了2018年才翻譯出版,而台灣因為有黃紹綺的悉心翻譯,也是台灣第一次直接翻譯阿拉伯當代小說,讓台灣讀者無需再等英語二手翻譯,就能和美國讀者同步欣賞,是一大突破,也讓我們離阿拉伯世界更近一步。 ──SMG白宮記者兼主編、白宮記協百年來首位中文媒體記者 張經義 

我深受書中「魔幻寫實」的風格所吸引。雖然故事裡的「X怪客」以及關於偵蒐調查局的一切皆為虛構,但作者對人物的刻畫與事物的側寫卻相當真實,彷彿攝影師以廣角鏡頭拍攝,將發生在遙遠巴格達的一切拉到眼前。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作者專注刻畫幾個小人物,阿拉伯人強烈而濃厚的性格躍然紙上……「無名氏」身為一個由不同死者的屍體共組而成的「科學怪人」,或許正代表著整個伊拉克社會,這個社會是受害者的集合體,它一方面想要以正義之名進行復仇,但同時卻也成了施暴者……本書能得到阿拉伯國際文學大獎,確實當之無愧。──譯者 黃紹綺  

跟著作者神遊至美軍入侵伊拉克時期的巴格達,看見每天在騷動不安中度日的市井小民。X怪客相信憑著自身的力量,他能為身上的每一個部分展開復仇,成為這社會上最正義的使者。比起現實中無奈度日的角色,X怪客有著更獨特的「使命」。這樣超現實的角色,卻「活」著最現實的生活。故事中那些爆炸、家破人亡、災難的痕跡、派別的鬥爭,在作者筆下似乎習以為常,角色刻畫帶著幾分黑色幽默,即便在戰爭的氛圍下,人們仍努力地活著:老奶奶堅守家園與愛子的固執、年輕記者的情欲渴望、不同信仰帶來的安穩慰藉……我們也許離戰爭這件事非常遙遠,但透過作者真誠的筆,我在書頁中感受到活生生的巴格達。 ──「蹲點阿拉伯」奇慈飛

敘事手法極為高明,為當代阿拉伯小說開啟了關鍵新頁。 ──國際阿拉伯文學大獎評審  

了不起的非凡傑作!作者以毫不妥協的筆力,直探戰爭的荒謬與悲劇,及其中受傷的心。這是一本令人震撼、心碎,卻不容錯過的書。 ──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作《黃鳥》作者 凱文.鮑爾斯(Kevin Powers)  

一翻開就放不下!這部具有黑色幽默的戰後巴格達寓言,深刻探究了暴力與復仇背後的殘酷邏輯。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重新布署》(Redeployment)作者 菲爾.克雷(Phil Klay)  

作者運用卡夫卡風格的故事橋段與魔幻寫實筆法,傳達出伊拉克人超現實而宛如夢魘的日常。 ──《紐約時報》知名文學評論家 角谷美智子  作者以優雅的文字、簡潔的段落,帶我們墜入巴格達這座「鬼魅之城」—在此,逝去之人總會歸來,而正義轉瞬即逝,再怎麼良善的動機都會腐化…… ──美國《書單》雜誌星級書評

下筆有如針線在故事掛毯間穿梭,將寓言與現實無縫銜接,讀來風趣幽默,有點古怪又引人入勝。我們終於有了一本從伊拉克觀點看待這場戰爭的書。 ──美國作家 海倫.班乃迪克(Helen Benedict)

作者簡介
阿荷馬德.沙達威 Ahmed Saadawi
阿拉伯國際文學大獎得主

作家、詩人、小說家、記者。1973年出生於巴格達,2004年榮獲伊拉克傑出記者獎,2005-2007年擔任BBC駐巴格達連線記者。他的第二部小說《他做著夢、或遊戲著、或死去著》於2010年榮獲英國「海伊文學節」(Hay Festival)「40歲以下傑出阿拉伯作家獎」。《巴格達X怪客》是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不僅廣受讀者歡迎,成為阿拉伯世界最大網路書店「尼羅幼發拉底河」年度冠軍小說,更奪下2014年阿拉伯國際文學獎,評審讚譽本書「敘事手法極為高明,為當代阿拉伯小說開啟關鍵新頁」。該獎項由當年度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文學作品中選出一個得獎者,地位相當於英語世界的曼布克文學獎。本書將阿拉伯文學推上了國際舞台,吸引許多歐洲、好萊塢製片公司爭取電影改編權,並於2016年獲得法國幻想文學大獎肯定。阿荷馬德目前的創作重心為紀錄片拍攝與劇本寫作。

譯者
黃紹綺

一個熱愛翻譯的中東遊子,約旦大學阿拉伯語文博士畢業。

看更多

得獎紀錄

.金石堂強推選書

.入圍2018曼布克國際獎挺進決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G0100027
ISBN:9789869452472
336頁,中翻,平裝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結案報告

第一章 發瘋的女人

第二章 騙徒

第三章 迷魂

第四章 記者

第五章 屍體

第六章 奇怪的事件

第七章 亞力酒與血腥瑪麗

第八章 祕密

第九章 錄音

第十章 無名氏

第十一章   調查

第十二章  七號胡同裡

第十三章   猶太廢墟

第十四章  偵調局

第十五章  迷魂

第十六章  丹尼爾

第十七章  爆炸

第十八章  作家

第十九章  凶手

看更多

各界推薦

相互重疊的加害者、受害者/跨國自由記者 廖芸婕  

阿拉伯文學或許從未像這一世紀如此血淚,字裡行間總有戰爭不斷、烽火連天。當代文學大多由離散各地的鄉人寫作不輟,他們欲從廢墟中打撈出歷史,也欲呈現有別於英美主流媒體的視角。這些故事奠基於真實場景,即使幻化成奇幻文學、推理小說、荒謬劇……笑料不斷的情節裡,卻往往突顯出更深沉的悲痛。

《巴格達X怪客》場景設定在十多年前的伊拉克首都,大致吻合2003年春天海珊垮台後,由英、美軍為首多國聯軍成立「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的時間點。隨後,夏天到來,這個聯盟監管了伊拉克各界人士新組成的「伊拉克臨時委員會」;直到隔年夏天,才將權力移交給「伊拉克臨時政府」。不過,一直要等到2005年春天,伊拉克才產生新總統。

政局動盪的過渡時期,巴格達有如書中描繪場景:街頭炸彈日夜威脅,人們舉家遷徙,旅館人去樓空,地產商藉機牟利;城市的權力中心有爾虞我詐、明爭暗鬥、貪腐、羅織冤獄;城市各角落有捕風捉影的巷議街譚、虔誠的信徒、苟且求生的市井小民、犯罪者、拾荒者、娼妓、被奪去的生命…… 原書以「巴格達的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 in Baghdad)為名,令人想起十九世紀《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作者瑪麗.雪萊因大雨而受困於湖畔別墅,在女兒夭折的思念之情裡,聽人描述著伊拉斯謨‧達爾文電擊屍塊、欲使其復生的演化實驗,寫下史上不朽的經典。本書主角「無名氏」和科學怪人一樣沒有名字,也因一位拾荒者的思友之痛而被縫製,卻意外有了魂魄,還被一位老奶奶誤認為失散多年的兒子。

然而,多人屍塊組成的無名氏,只能冷冷地看著人世間的情感。在他的肉體上,每一塊已代表著不同受害者、不同悲劇,日日夜夜都泣訴著要加速復仇。每復仇一塊,那屍塊就剝落;每補上一塊新肉體,就又背負了下一個復仇使命。直到有天,他意識到受害者、加害者「已經以一種比以往更複雜的型態相互重疊」,「他殺死的每一個壞人,在某程度上其實是無辜的」,雖一度想結束任務,卻也越來越無法自拔。

「一個人的罪業有幾分,又有誰說得清楚呢?」「我們每個人的罪業,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善與惡。」尤其兵荒馬亂的時代,人類維護自身利益的習性往往更變本加厲。書中「真相雜誌社」的記者,夾在國家、間諜、告密者、調查報導、紀錄片工作者等種種羅生門之間,居然也只能藉著瘋狂與渴望,才能掙扎求生。

此書結束,真相未明,真是對時代最沉痛的諷刺了。可憐人亦有可惡之處、可惡人必有可憐之處。混亂的世界,千糾萬葛中,難道可能只有一名X怪客?

我們反觀今日的伊拉克,至今,各國族、政治與宗教派系的角力仍未終止。多數的人不是英雄、梟雄、悲劇到底獲得垂憐的角色,而是三明治中進退兩難的大多數──昨日今日,始終不勝唏噓。

看更多

試閱

第二章 騙徒

◆1 

拾荒者哈迪熱衷於在他說的故事裡加入寫實橋段,好讓敘述更引人入勝。他會背下所有相關細節,每次他說起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都會加入這些橋段。他正在埃及人阿濟茲的咖啡廳,坐在緊鄰落地窗一角的沙發上,撫摸自己的八字鬍和零亂的落腮鬍,然後拿著一支小湯匙用力敲著茶杯底部。他喝了兩小口茶,準備重新開始說故事。這次有幾位新的客人蒞臨,是阿濟茲告訴他們哈迪說故事和瞎扯的功力很了得,才受到吸引而來的。

客人之中有一位德國籍的女記者,她一頭金髮、瘦瘦的,有著薄薄的雙唇,細緻的鼻梁上戴著厚重的近視眼鏡。她與伊拉克籍的翻譯、巴勒斯坦籍的攝影師一起坐在哈迪對面的沙發上。她的翻譯是個年輕男子,攝影師則扛著攝影機。

與他們同坐的還有一名棕色皮膚的年輕記者,他是馬荷穆德.沙瓦地,來自伊拉克南部,目前住在阿布安瑪爾經營的阿拉巴旅舍。

稍早,德國女記者跟拍馬荷穆德的日常工作,為了拍攝一部關於伊拉克籍記者在巴格達工作的紀錄片。她錄下了他在街上走動、採訪的樣子,訪問他對於這裡所發生的一切和眼前遭遇的困境有何看法。但她沒料到會跟他來聽撿破爛的人說一個又臭又長的故事。拾荒者哈迪眼睛外凸、渾身酒氣,破爛的衣服上有香菸燒出的一塊塊破洞。

女記者考量到自己的外型相當引人注意,每次走在巴格達街頭都是一種冒險,因此她沒有打開攝影機,只是一邊聆聽一邊喝著杯子裡的茶。她不時轉向伊拉克籍翻譯,聽翻譯娓娓道來,解釋哈迪所說的話。

她沒有聽到故事的最後。這個春日是如此溫暖,她寧可把剩餘的白天拿來呼吸新鮮空氣。除此之外,她還得回到喜來登飯店,在飯店的媒體服務中心轉拷今日和馬荷穆德一起拍攝的影片。

一行人正要走出咖啡廳,她準備和馬荷穆德道別時,對他說:「那位仁兄講的故事是電影情節吧⋯⋯出自勞勃.狄尼洛某部有名的片子。」

「是啊!看來他看了不少電影!他在這一區可是個出名人物。」

「那他真該去好萊塢發展啊!」她笑著說完,便坐上翻譯的白色寶騰汽車。


◆2 

哈迪並沒有為此感到困擾。難免有人電影才看一半就走出戲院,這倒也稀鬆平常。 「我們講到哪了?」哈迪問。同時他看到馬荷穆德回到對面的沙發坐下。阿濟茲站在那裡,忙著收拾空茶杯,他給了哈迪一個大大的微笑,等著他繼續說故事。

「已經講到爆炸了。」阿濟茲說道。

「第一個爆炸,還是第二個?」哈迪問。

「第一個⋯⋯在飛翔廣場的。」馬荷穆德回答,好讓哈迪能繼續講下去。他等著哈迪的故事出現矛盾,說不定他會忘記什麼細節,或是弄錯哪個環節。

那場爆炸非常恐怖。哈迪給了阿濟茲一個眼神,阿濟茲點頭表示肯定。當時哈迪正是從咖啡廳的座位上跑了出去。他原本正吃著隔壁店家做的油澆蠶豆,那是哈迪每天早餐必吃的東西。他一路上遇到許多躲避爆炸的人,碰撞著他們的身體。他遠遠地就被濃煙嗆著鼻子。爆炸的煙霧、燒焦的塑膠和汽車座椅,還有烤焦的屍體──那是你這輩子從沒聞過的味道,你將永生記得。

當時天氣陰沉,預告著一場傾盆大雨,許多做工的人排排站在人行道上,一旁就是莊嚴、潔白的亞美尼亞教堂。教堂塔樓為多邊形圓錐體,頂著厚實的十字架。有些人望著寂靜的教堂,抽著菸、聊著天;長長的街道散布著許多茶攤,有些人就站在茶攤旁喝茶配餅乾,有些人在旁邊的攤車吃著蕪菁或蠶豆。工人等待需要日薪粗工的車子開來找人,或是等著建築師傅出現。鄰近人行道的地方停了幾部巴士,車掌叫喚著往卡勒達和科技大學的路線。一輛鉛灰色的四驅休旅車在此停下,坐在路邊的工人多半站了起來,正當有人走近休旅車之際,它便猛然爆炸了。

這種事情發生的瞬間誰也說不準。一切就在須臾之間。有些人逃過一劫,是因為距離事發地點比較遠,或是有其他人的身體擋著,又或者剛好人在車輛後側,或是正好在某條小巷內,尚未走到街上就被爆炸嚇了一跳。這些人和其他在亞美尼亞教堂周遭商辦工作的人,以及遠處的汽車駕駛,他們全都注意到爆炸在瞬間化為一片火海與濃煙,吞噬了周遭的車輛和人體。有些電線的纜繩斷了,說不定還有幾隻小鳥和麻雀死了。附近有些房屋牆壁震裂了,伴著散落的碎玻璃和震垮的門。巴塔文鎮有一些老舊天花板震塌了,還有其他沒被看見的損傷。這一切都在短短的瞬間同時湧現。

喧囂平息後,哈迪看著這一幕,爆炸產生的大濃煙化作黑雲,高高飄在天際。汽車竄出火舌,揚起一縷縷黑煙,還有燒過的碎小殘骸仍散落在人行道上。警車迅速趕來,封鎖了現場。傷者哀嚎、嗚咽著,還有許多屍體在街道上呈睡姿、相擁或交互堆疊,交錯覆蓋著紅與黑兩種顏色。

哈迪強調,他抵達現場時站在建築材料和工具行的角落,靜默無聲地觀看整個場景。他說,當時他抽著菸,點了菸就馬上抽起來,試圖想趕走奇怪的濃煙味道。他為自己邪惡、冷漠的形象感到愉悅,也因此期盼著聽眾臉上的某些反應。

救護車來了,載走了傷者與亡者。接著消防車抵達,撲滅了幾輛汽車上的火勢,再由道奇牌拖吊車將它們移到不知名的地方。消防水柱持續清洗著地上的血跡和灰燼。哈迪一直聚精會神地觀看現場,在這場破壞與毀滅的慶典中尋找某樣東西。確認找到了以後,他把菸扔到地上,倏地上前,趕在消防水柱把那東西沖到路邊水溝蓋孔洞之前,將它從地上撿走,用麻布袋包起來夾在腋下,便快速離開了。

◆3 

他在天空降下大雨前回到家中,大步穿過地磚剝落的中庭地板,進入他的房間,把折疊起來的麻布袋放在床上。他聽著自己鼻腔、胸腔上氣不接下氣的咻咻聲。他望著折疊的麻布袋,手移了過去,然後又打消念頭。或者說,稍微推遲了念頭,只是單純地傾聽雨水落下的聲音。一開始雨水嬌羞地下著,不一會兒便越下越快,化作滂沱大雨,洗刷著庭院、胡同、街道和飛翔廣場,洗刷今天發生在巴格達一切不幸事故的痕跡。

他進到他的房子裡。說是「他的房子」有點言過其實。許多人都非常熟悉這間房子,特別是阿濟茲。阿濟茲在結婚、告別玩樂生活之前,常和哈迪在他房子唯一的餐桌上一同醉飲到深夜,說不定還曾在房裡發現一、兩個五號胡同的妓女,讓夜宴更加酣甜。哈迪總是揮霍無度,把所有的錢都花在個人享受。

那其實不是他的房子,嚴格來說,根本稱不上房屋。屋內除了一個天花板破損的房間之外,大部分都傾頹了。約略是三年前吧,拾荒者哈迪和他的工作夥伴納欣.阿波達奇攜手將此處改造成他們的根據地。

在那之前的幾年,鎮上早有許多人認識哈迪和納欣。他們曾牽著馬拉車穿越大街小巷,收購二手用品、鍋碗瓢盆與壞掉的電器。兩人清晨就站在阿濟茲咖啡廳旁吃早點、喝茶,然後展開一天的壯遊,繞行巴塔文鎮,以及只相隔一條薩爾敦街的阿布努瓦斯鎮。接著再牽著納欣的馬拉車走到其他區域,穿梭在卡勒達的巷弄間,直到漸漸看不見行蹤。

美軍入侵、全面陷入混亂之後,鎮民目睹了哈迪和納欣如何賣力整修「猶太廢墟」。哈迪以舊材料修復了房子的圍牆,把原來覆蓋在磚瓦、泥土下的大木門立了起來。他移除院子裡的石頭,修復了唯一一個堪住的房間,不去管其他房間半倒的牆和傾塌的天花板。哈迪房間上方的二樓房間有一面帶窗的牆還保持完整,牆身搖搖欲墜,看似要把站在院子裡的人活埋了一樣,但實際上並不會倒塌。

這兩個人從何而來?從來沒有一個人對這提問有過太多著墨。過往數十年間,小鎮熙熙攘攘,外地人紛至沓來。沒有一個人可以肯定自己是這裡最初的居民。過了一、兩年,納欣娶了太太,便在巴塔文鎮租屋,不再與哈迪同住,但他們仍一起做馬拉車的工作。

納欣比哈迪還小,年紀已過了三字頭的一半。他和哈迪的關係可以看作是父子一般,雖然兩人的外貌並不相似。納欣頭型小、耳朵大,頂上毛髮濃密而旺盛,但看起來像是粗鐵絲,還有一雙快要連在一起的濃眉。哈迪曾對他開玩笑說:「就算你活到一百二十歲,頭髮也絕對不會禿。」

遺憾的是納欣沒能活到高齡,還來不及檢驗他的頭髮是否像哈迪所說的那樣頑強。數個月之前的某天,哈迪在阿濟茲咖啡廳開講,馬荷穆德和幾個老頭就坐在他面前,當時他正說著他的異想故事:汽車炸彈在卡勒達鎮某個教派的政黨黨部前爆炸,幾個路過的老百姓被炸死了,包括納欣和他的馬──人與馬一起被炸得血肉模糊。

因為這個打擊,哈迪突然性情大變,變得充滿攻擊性。他會在美軍悍馬車、警車和國軍車輛後方叫囂、咒罵、丟小石子。如果有任何人在他面前提到納欣.阿波達奇,或是說到他過往發生的事,他就跟對方打起來。哈迪沉寂了好一陣子,才又恢復他先前的樣子,說著笑話、講著古怪的故事。但他變得像是雙重人格,獨處時就換上鬱鬱寡歡、不為人知的面容。

納欣的事情就這樣永久地抹去了,因為沒有人敢惹哈迪,沒有人想看他情緒失控暴走。因此,馬荷穆德本來並不知道這件事,直到阿濟茲跟他說了才曉得。

◆4

「我們講到哪了?」哈迪迅速撒了泡尿之後,走出咖啡廳廁所大聲喊著。

馬荷穆德帶著懶洋洋的語調回應:「講到麻布袋裡的大鼻子了。」

「啊哈!鼻子⋯⋯」

他扣著褲頭的釦子,走到咖啡廳窗邊的沙發,坐下來繼續說故事。馬荷穆德的期待落空了,哈迪並沒有忘記情節。在他去尿尿的空檔前,他講到了雨勢停歇,還有他帶著麻布袋出了房門走到中庭。他望著天際,見到雲朵像白色棉絮一般飄散,彷彿雲兒一口氣抖落身上所有的東西,正準備離開。二手家具和木櫃浸在雨水裡,幾乎要泡爛了。但他沒空管這些。他走進自己用家具殘骸、鐵條和空櫥櫃搭建的木頭倉庫,櫥櫃剛好倚著一面半倒的牆。他蹲坐在倉庫的一端,其餘空間全都被一具龐大的屍體占據著。

那是一具男性裸屍,身上幾個傷口還滲著顏色鮮明的黏液。血跡其實只有一點點,他的雙臂和雙腳上還有乾掉的小血漬,肩頸處有些青色的挫傷與擦傷。屍體的膚色看不太出來,但不管怎樣,整體的膚色並不一致。哈迪上前,在小小的空間裡往屍體靠近了些,坐在它頭部附近。屍體的鼻子部位全毀,像是遭猛獸咬去了一樣,缺了個洞。哈迪打開層層包裹的麻布袋,取出那個他找了好幾天才得到、卻遲遲不敢面對的東西⋯⋯他拿出依舊新鮮的鼻子,凝固的鮮紅色血液還懸掛在上頭,接著他顫抖著手,將它放進屍體臉上的黑色凹洞,看起來似乎完全吻合,好像它就是屍體原來的鼻子,失而復得了一樣。

他把手抽了回去,在衣服上抹抹手指,不太滿意地看著這張剛完成的臉,但是總算大功告成了。啊!還沒完全結束。他還得把鼻子縫起來,好讓它固定在位置上,不會掉下來。

加上鼻子,屍體就完整了。此刻他即將完成這見不得人的詭異任務。這可是他獨力完成的,完全沒有他人相助。儘管這一切看似毫無道理又難以理解,但他自有理由。

哈迪對聽眾說:「我本來要把他交給法醫。這具完整屍體就這樣被人丟棄在路上,當作垃圾一樣。喂喂!你們要知道,這可是人類啊!一個人就這樣被丟在路邊耶!」

「那並不是完整的屍體,是被你做成一具屍體的。」

「我把他做成一具屍體,他才不會變成垃圾,才能像其他死者一樣受到尊重,然後下葬。這樣你們懂了嗎?」

「然後呢?後來怎麼了?」

「我怎麼了,還是『無名氏』怎麼了?」

「你們兩個啦!」

哈迪接連回應著聽眾的意見,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氛圍裡。如果他打從一開始就一直反駁聽眾的意見,新來的人恐怕會沒興致繼續聽。只要故事接著講下去,這些邏輯上的異議通常都可以稍後再討論,不會有人干涉哈迪怎麼講故事,也不會有人在意他說起了故事的支線而拋下主線,就像現在這樣。

(「可是親愛的⋯⋯你屍體的事還沒講完耶!」 「稍微有點耐心嘛!」)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