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擁抱生命《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
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
譯者序
一座搭在東、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橋梁 / 賴聲川
當自己的愛子養到二十幾歲,拿到生物學博士學位,正要展開充滿各種輝煌可能性的人生時,突然有一天,他告訴你,他要出家,而且是要到遙遠的喜馬拉雅山,你會做何感想?
法國著名哲學家及政治評論家,法蘭西德院院士尚.方斯華.何維爾,就碰到這個人生中極為特殊的難題。他的兒子馬修在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老師的教導下,以極優異的成績拿下博士學位,已經開始走向生物學界革命性的突破,突然之間,他決定放下這一切,放下他燦爛的家世(除了父親之外,母親是藝術家,舅舅是世界著名的探險家),到遙遠的國度,披上袈裟,剃髮為僧。
佛教……西藏……印度……尼泊爾……藏傳佛法……金剛乘……喇嘛……我們可以想像二十多年前,這些名詞對一位西方哲學家是多麼的陌生而遙遠。但是尚.方斯華必須面對,因為他兒子走了,去這些遙遠的地方,迎接這些陌生的事情。
馬修當年的決定,並不是因為他遭遇到什麼不如意或困境。簡而言之,他看到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充滿意義,令他振奮的生活方式。從小,因為他父母的關係,他有機會接觸各種著名的思想家及藝術家,包括超現實主義大師布列東、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舞蹈大師貝俠特等,而他研究所的指導老師就是諾貝爾獎得主賈克柏。馬修如果想在世俗中走完人生這一遭,成績必定是可預期的優秀、燦爛。但,馬修卻說:
「我一直有很多機會接觸許多極有魅力的人士。可是他們雖然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天才,但才華未必使他們在生活中達到人性的完美。具有那麼多的才華,那麼多的知識和藝術性的技巧,並不能讓他們成為好的人。一位偉大的詩人可能是一個混蛋,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可能對自己很不滿,一位藝術家可能充滿著自戀的驕傲。各種可能,好的、壞的,都存在。」(本書第一章)
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光陰裡,這一對父子各自在選擇的領域中努力。尚.方斯華編輯法國最具影響力的週刊、寫書。他所撰寫的知識性論述成為世界性的暢銷書籍,評論現代民主體系,《沒有馬克思、沒有耶穌》早已成為現代政治評論的經典之作。
而馬修同樣在二十幾年之後,交出了一份迥然不同的人生成績單。閉關、修行,有十二年光陰,他朝夕跟在本世紀最偉大的藏傳佛法老師之一—頂果.欽哲仁波切身邊,直到欽哲仁波切一九九一年圓寂為止。現在,他是達賴喇嘛的法文翻譯,自己也出版了許多本佛法書籍的翻譯本,而他與生俱來的藝術才華並沒有浪費:多年來,馬修用他的攝影鏡頭捕捉他周邊經常令人不可思議的人與物,拍攝喜馬拉雅山區以藏傳佛法為中心的生活及祭典。記錄他老師欽哲仁波切的攝影作品《證悟之旅》,前幾年以精裝書問世,頗受好評。
法國媒體一直對這對父子抱持好奇而不解的眼光,無法了解尚.方斯華和他出家兒子之間的關係,甚至有報導傳出父子之間二十多年來斷絕了關係,未曾說過話的謠言。於是出版家安排了一次父子對談,讓兩人開懷暢談,討論當年馬修離家的原因及心情、討論他們定義中的生命意義、東西方哲學的異向、西藏的命運、人類的未來……這些對談成了這本《僧侶與哲學家》,是一次極富感性的理性對談,兩位知識分子之間,一對父子之間。
至於為什麼是我翻譯本書,簡而言之,是馬修指定的。這並不意味我把這次翻譯工作視為一個因朋友拜託而做的事情,反而以極大的熱誠擁抱任務,投入翻譯工作。
我和馬修認識多年。雖然我沒有馬修的良好因緣,可以和欽哲仁波切朝夕相處十二年,但欽哲仁波切一直是我心目中最重要的老師,是因為欽哲仁波切的關係讓我們互相認識。在欽哲仁波切圓寂之後,有一次馬修到台灣來,在我們家住了一段時間。幾年前,當馬修的攝影作品《證悟之旅》在美國出版,他曾邀請我幫忙出版中文版。可惜因為牽涉到攝影作品印刷問題,無法與原出版商談妥合約事宜。去年(編按:本文寫於一九九八年),《僧侶與哲學家》出版了,馬修透過先覺出版社的同仁表示,希望我幫忙做翻譯工作。雖然我曾任專業翻譯,但佛法的翻譯是另一種挑戰,對錯差距可能造成一位修行者在修行上的偏差,責任非常重大。因為我有太太丁乃竺在身邊,就不必擔心這方面的問題。事實上,沒有她的幫忙,仔細校對,這本書的翻譯是無法完成的。另外要感謝藏語顧問張惠娟女士,以及幫我整理稿子的戴若梅和仇冷。
翻譯過程中,我和馬修一直通電子郵件,有一次,我跟他說:「不知為什麼,我感到你『指定』我翻譯這本書是非常有意義的,我感到這和我們跟欽哲仁波切的緣分有關。在他這一生中,你完成了你和他之間的緣,可惜,他在世時,我只是開始意識到我的緣。」
馬修回覆說:「是的,真奇妙,在一方面,欽哲仁波切一生中所織出的關係,到現在仍然持續的在開花!」
《僧侶與哲學》法文版出版後,已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影響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東、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橋梁,用聆聽的、容忍的、溫和的方式疏通雙方,讓東、西方人各自照鏡子,看看自己,看看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時代。
中文版出版前夕,我旅行到印度菩提迦耶,佛陀證悟之地,與馬修相會,並參加一次研習會。從台北一路的飛機上,我仍忙著做最後的校閱。進德里機場,過海關時,在擁擠的隊伍中,我旁邊站了一位法國女士。我驚訝的發現,她手上抱的正是《僧侶與哲學家》法文版。我向她招手,取出我包裹的英文版和中文譯稿給她看。驚訝之餘,我們互相會心的微笑,彷彿明瞭彼此從此書中所得到的深切收穫。但願中文版讀者能夠得到我在翻譯過程中所得到跟感受到的一切。
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
前言
放下,放慢,清風自來
有一天,坐在自家的客廳沙發裡,我手上拿著一本書,安然地享受閱讀,那是一本靈性書籍。
突然間,書裡冒出一句話:「如果你現在的生活方式,跟二十年前一模一樣,那麼很明顯的,你人生中最精采的時刻,永遠不會到來。」
當下,心被震了一下。放下書本,靜默良久。心裡,默默參詳著一行禪師這句話。「我的生活跟二十年前一模一樣嗎?」我自忖著。
不,我的生活一直變化著。這兩年,我出了兩本書,我的敘事私塾與工作坊也一直在精進演化著,我旅行、靜坐、游泳、跑步,我一直努力著讓自己生活保持平衡豐富。很多人看我,想必羨慕。這樣的人生,算得了精采吧?我該知足了,不是嗎?「是的,該知足了。」我跟自己說。
回首這些年,我過得安穩又規律。不是書寫,就是帶工作坊。在書寫中,我深刻反思、同時也自我療癒。我的工作帶給我極大的成就感,生活與健康也一直維持令人滿意的狀況。嗯,我是該感恩知足了。
但是,我得誠實,在這樣的安穩裡,有時……有時候,我卻感到,有點……膩了。膩了?怎麼會?是的,膩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仔細想想,這二十年來,我不斷在敘事的專業裡精進打滾,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很認真的人。堅忍、毅力、實踐,這是魔羯座的特性。如今,雖有點小小成就,但是,我也發現,這樣的成就並沒帶給我極大的喜悅,內心裡,好像總缺了一點什麼。是呀,怎麼會這樣呢?
去年夏天,出了第二本書,一推出就反應熱烈,讀者來函的感謝與感動如雪花般,身為作者既開心又虛榮。然後,就在此刻,內心卻跳出另一種聲音:「夠了,你該去過不一樣的生活了。」我知道我的生活並沒有不好,只是,有時還是在「大同小異」中缺乏變化。
此刻,內心出現一種召喚,促使我去做點不一樣的事,或者說,「什麼事都不做」。聆聽召喚,我決定──出走。
去年初秋,我一個人前往京都旅行。我想,放空自己。
八天京都之旅回來後,我整整把自己關在家裡三天三夜不出門,我只想繼續安靜地待在京都的深度寧靜裡,享受內心裡無法言喻的平和與喜悅。三個月之後,我再度前往京都賞楓。那幾天,每天漫步在禪寺古剎的楓葉林裡,我被大自然的多彩豐盛給震撼到闔不攏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唉,終於明白。
「怎麼會有這麼美的地方啊?」心裡不斷驚呼著。然而,我更驚訝地發現:「我竟然活到了五十歲,才第一次來到京都賞楓?」
「那這些年,我都在幹嘛呀?」我捶胸頓足地問自己。
回來後,我跟朋友說:「以後,我想要好好過生活,我不想再錯過任何一場楓紅了。」是的,人生如此美好,我不想再錯過一場華麗的楓紅、一場盛開的櫻花,甚至是路邊一朵綻放的小花。我發誓。
京都之旅,徹徹底底地解放了我內在某個禁錮的靈魂。漫步在京都的禪寺、楓紅、雪櫻裡,我經歷到一種純粹的存在,讓我在當中得以放空、沉靜,誠實面對自己。
好,我認了。這二十年來,我的生活看似豐富,但其實模式都差不多:不是念書、就是工作;不是書寫,就是做諮商。
從碩士念到博士,在敘事專業裡,不斷精進自我,我很努力,徹底實踐敘事,把敘事變成我,我也變成敘事。努力拿到博士、又出了兩本賣得還不錯的書,獲得不少掌聲。這些世俗成就,沒有不好,都是我想做的事,我在自我實現。但此刻,我卻突然看見:我的人生其實不也是默默在遵循某種模式,這個模式,很主流、很正當,就是「努力向上,功成名就」,不是嗎?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
我很幸運,我正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我知道我並沒有刻意想去追求世俗名利,但是,我也必須承認:在生活的努力中,有時,我想停,卻停不下來。我想放鬆、卻無法放鬆。甚至,在無所事事裡,我依然無法感到安然自在。當下,我突然明白。
明白自己為什麼這幾年會走向靈性修為,其實我想修的,就是這顆無法安穩的心。
於是,我又突然想起:十年前我生的那場大病(坐骨神經痛)。這場病,絕不是意外、更不是偶然,如今明白:那是我人生追求成就、一路停不下來的結果。這是我「一直努力、停不下來」,所付出的代價。
多麼痛的領悟啊!但它卻也是一份禮物。
相信我,如果不是生了那場病,我是無法停下來的。整整折磨了我一整年的坐骨神經痛,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模式、飲食習慣、讓我開始好好去運動。最後,我痊癒了。我不知道,是我治好了坐骨神經痛,還是坐骨神經痛治療了我。
生病,其實是上天給的恩典。因為這場病,讓我這十年來,力行「減法生活」。減少應酬、減少不必要的社交,一切能免則免,回到生活的單純裡,感受生命的純粹與美好。
是的,我漸漸回到一種「單純」裡去過生活,我渴望簡單。清靜、簡單、自在,一直是我想要的生活樣貌,但我卻一直做不到。要簡單,還真不簡單哩。人是欲望的動物,欲望經常把生活搞得七葷八素、混亂不堪。我承認,我也經常「捨」不得。
十年來,我經常在現實的工作努力與清靜的生活渴望裡,來回掙扎。生活,時而簡單,時而複雜。心,時而清明,時而混亂。日子就在這兩端裡,來回擺盪,永無寧日。
漸漸地,我才明白:原來,這就是修行。生活就是修行,沒錯。我必須承認,這樣的修行還真難哩。每當我前進一步,隔天立刻退後兩步。唉,只因「習性難改」。
如今,年過半百,我知道我生命的「折返點」到了。擁有不如享有。我得好好去「享受」我的擁有,而不是繼續去「追求」更多的擁有。如今更加明白:放下、放慢,生命一切具足,大自在,這就是我要的。未來的人生,我將比照辦理。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我也漸漸領悟:其實人只要好好做自己,一切都將豐盛美好。功名,無須刻意追求,人,其實不需要活得這麼用力。
這本書其實是寫給自己看的。透過書寫,其實我在宣告一件事:「對,我該停下來了。而且,我要享受生命、享受我美好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剛好也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如果,你最近生活也感到茫然迷惘,那麼,這本書,或許適合你。
書裡的故事,或許會幫你的生命找到一個「出口」,把你從一成不變的生活裡,給喚醒、翻轉過來。生命之道,就藏在故事裡,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量。
現在,邀請您,給自己泡杯好茶,坐下來,輕鬆享受這本書吧。
記得,放下、放慢,清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