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哲學界的動物們,出列!
22 馬基維利的豬
一個「馬基維利型」的人物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他太狡猾、太陰險,喜歡玩兩面手法,而且總是在計畫著甚麼陰謀。不過,尼古拉.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一四六九~一五二七)本人並不一定真的就如此「馬基維利」。
《君王論》的第十五章是最著名的幾個章節之一,在這章裡,馬基維利宣稱他所要描繪的是事物「真正的真實」,而非「人們對事實的想像」。因此,他在描寫人們、描寫自己的時候,他勾畫的是他們的本來面貌,而非他們「應有」的面貌。對馬基維利而言,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兩者的混合體。
在一個有統治之責的人身上,這個事實就更加明顯。如果他是純粹的天使或魔鬼,那麼他牢牢掌控權力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一天。他必須有依據「幸運之神的風向與事物變化的方向」隨風轉舵的能力,他必須知道「在必要之時不偏離正道,但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懂得怎麼進入魔道」。君王能夠靠人性的法律或是獸性的暴力來施行統治:「但常常只靠前者不夠,所以必須依靠後者」。
在這種情形下,他不能只靠獸性的暴力,因為他也許會因此遇到比他自己更凶惡的對手,而應該「懂得好好利用人『獸性』的部分」,汲取獅子或狐狸身上最大的長處並能熟加應用。以為當獅子比較好的人,如同以為當狐狸比較好的人,都「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事實上,獅子無法避開陷阱,而狐狸則無法在狼群的攻擊下全身而退 ;他必須是隻狐狸,才能知道如何避開陷阱;他必須是隻獅子,才能知道如何嚇走狼群。」
我們不知道動物牠們對這一切的看法如何。馬基維利以現實主義為政治哲學的基礎,開創了政治哲學的新紀元,並嘗試將政治學定義成一門獨立的學問,但也在一封給圭恰爾迪尼的信上,稱自己是「歷史學家,喜劇人物兼悲劇人物」,揣測動物的想法,讓孔雀、熊和豬先後發表言論。
一五一六年,亦即《君王論》成書三年後(這本書的出版要一直等到1532年),他寫了一首詩名為〈驢子〉的小詩。這首詩的靈感一部分來自但丁,一部分來自阿普列烏斯,一部分來自荷馬(特別是尤里西斯那些被克爾珂變成豬的同伴的故事)。
伏爾泰在他的《哲學辭典》中,居心叵測地提到布瓦洛及拉封丹兩人「很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這首詩的存在,並給予詩如下的介紹:「馬基維利寫這部作品來諷刺他同時代的人物。作者看到很多佛羅倫斯人:他們中有人變成貓,有人變成惡龍;這個人變成吠月之犬,那個人變成神出鬼沒的狐狸。每種人格特質都用一種動物作為代表。梅第奇集團和他們的敵人多半都名列其中;誰能解讀這個喜劇版末世寓言的奧秘,誰就能得悉教皇利奧十世和佛羅倫斯動亂的秘密歷史。」
在詩的末了,馬基維利把發言權交給豬──這「滿身泥漿」、「長嘴上沾滿糞便和泥巴」的動物 ,讓牠開口,向人類族群發表下面的感想:
自然賜給你們一雙巧手和語言能力,
同時也賜給你們勃勃野心,
以及將以上一切恩惠化為烏有的貪婪。
先是自然,後有命運,
讓你們遭受多少病苦,
多少他對你們承諾的幸福最後卻無疾而終!
野心,淫蕩,淚水,貪婪,
如同疥瘡,是你們命中之份,
我們找不到一種動物比人擁有
更脆弱的生命和更強烈的生命意志,
而且經歷過更多的模糊恐懼和更多的憤怒。
豬不會折磨豬,
雄鹿也不會折磨雄鹿。只有人類
會殺害人類,將他釘十字架,剝奪他所有的一切……
32 叔本華的鬈毛狗
叔本華最最憎恨的,莫過於當年的哲學之星黑格爾,那是他眼中的「江湖騙子」,「製造大量荒謬文字垃圾的平庸作家,迷惑人心的專家」。他希望能推倒黑格爾巨像,這是為什麼當他開始在柏林大學講課之後,便刻意把自己的課安排在這位頭號敵人課堂的同一時段:結果他講台前只有不到十個聽眾,而黑格爾則有一個學生坐得滿滿的大講堂。
事實上,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一七八八年生於但澤 ,一八六○年卒於法蘭克福)誰都不喜歡:男人、女人、小孩、他的父親(富有的商人,一直希望他的兒子繼承衣缽)、他的母親(小說家,是哥德的朋友,但母子兩人在一八一四年決裂,從此斷絕往來)和所有人。他能忍受的只有動物。
叔本華認為,一種無聲無意識的動力──生存欲念,支配著所有我們以為是「自由」的行為,而且它也是一切事物的動力。他的悲觀主義建立在「意志,正如整個宇宙,深深植基於苦痛之中」這個論點上。意志基本上是苦痛的,原因是它缺乏目標,同時,意志表現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上,但這些方式其實都只是幻影。
他認為世界是一個地獄,其中的每一分子身兼魔鬼(施酷刑者)和被詛咒受苦者的雙重角色。而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從厭倦擺到苦痛,再從苦痛擺到厭倦。而人類,從美學的角度,是一連串的傷痕;從知識的角度,是一群白癡;從道德的角度,則是一個罪犯的集團。叔本華強調我們有三件必得知道的事:苦難、苦難的原因和離苦得樂的道路。離苦得樂,必須藉著藝術和美學的欣賞、同情與哲學──哲學是禁欲的操練,使人得以達到欲望和生存欲念的否定,類似佛教的涅槃。
叔本華思想可以和歷史上的偉大哲學家的學說相提並論,尼采是第一個體會到這個事實的學者。《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次出版時完全沒受到任何重視,而叔本華一直要到晚年才享有應得的榮耀;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焦慮不安、絕望、幻影和挫折中艱苦度過。
他人生唯一的快樂,來自動物和康德作品 (兩千年以來哲學上所產生的最重要著作) 與吠陀文學作品《奧義書》的閱讀。他的書房裡放了一尊佛陀的雕像。
他常說:「每次我和人見面之後,我都會因而喪失一點點人性。」然而,動物就不一樣了。傳說中,一八五四年叔本華在法蘭克福集市看到一隻猩猩,之後他幾乎每天都會回去看牠。他完全無法忍受虐待動物的行為,他說這種行為在人心中引起的不應該是同情,而是正義感。
當我們看著不論哪一種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尋找食物、照顧幼獸、和同類一起活動,等等,完全活出自己原有和能有的樣子,那是一種多麼特別的快樂!……看到動物所以讓我們這麼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在牠們身上看見單純化了的自己。
叔本華一生最愛的,是他的一隻白色鬈毛狗。有些特別惡毒的人,就把狗叫成「小叔本華」。叔本華不停提到這隻狗是他的鼓勵和安慰,並且為牠取名愛特瑪,「世界的靈魂」,這對於印度人而言,是只有那些最偉大的人物才配得的名字。
在遺囑上,叔本華指明把一筆錢留給一九四八年鎮壓人民暴動的士兵家人,另一筆錢則留給愛特瑪。不過,也許這件事並不是真的,因為愛特瑪死在叔本華之前,讓他因此陷入可怕的沮喪之中,並不得不再買另一隻寵物來陪伴自己。無論如何,叔本華在給一名友人的信上寫著:所有和哲學家及學者的討論,都比不上「我和我只有十七個月的小狗的四目相視、無言交流」。
一個「馬基維利型」的人物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他太狡猾、太陰險,喜歡玩兩面手法,而且總是在計畫著甚麼陰謀。不過,尼古拉.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一四六九~一五二七)本人並不一定真的就如此「馬基維利」。
《君王論》的第十五章是最著名的幾個章節之一,在這章裡,馬基維利宣稱他所要描繪的是事物「真正的真實」,而非「人們對事實的想像」。因此,他在描寫人們、描寫自己的時候,他勾畫的是他們的本來面貌,而非他們「應有」的面貌。對馬基維利而言,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兩者的混合體。
在一個有統治之責的人身上,這個事實就更加明顯。如果他是純粹的天使或魔鬼,那麼他牢牢掌控權力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一天。他必須有依據「幸運之神的風向與事物變化的方向」隨風轉舵的能力,他必須知道「在必要之時不偏離正道,但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懂得怎麼進入魔道」。君王能夠靠人性的法律或是獸性的暴力來施行統治:「但常常只靠前者不夠,所以必須依靠後者」。
在這種情形下,他不能只靠獸性的暴力,因為他也許會因此遇到比他自己更凶惡的對手,而應該「懂得好好利用人『獸性』的部分」,汲取獅子或狐狸身上最大的長處並能熟加應用。以為當獅子比較好的人,如同以為當狐狸比較好的人,都「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事實上,獅子無法避開陷阱,而狐狸則無法在狼群的攻擊下全身而退 ;他必須是隻狐狸,才能知道如何避開陷阱;他必須是隻獅子,才能知道如何嚇走狼群。」
我們不知道動物牠們對這一切的看法如何。馬基維利以現實主義為政治哲學的基礎,開創了政治哲學的新紀元,並嘗試將政治學定義成一門獨立的學問,但也在一封給圭恰爾迪尼的信上,稱自己是「歷史學家,喜劇人物兼悲劇人物」,揣測動物的想法,讓孔雀、熊和豬先後發表言論。
一五一六年,亦即《君王論》成書三年後(這本書的出版要一直等到1532年),他寫了一首詩名為〈驢子〉的小詩。這首詩的靈感一部分來自但丁,一部分來自阿普列烏斯,一部分來自荷馬(特別是尤里西斯那些被克爾珂變成豬的同伴的故事)。
伏爾泰在他的《哲學辭典》中,居心叵測地提到布瓦洛及拉封丹兩人「很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這首詩的存在,並給予詩如下的介紹:「馬基維利寫這部作品來諷刺他同時代的人物。作者看到很多佛羅倫斯人:他們中有人變成貓,有人變成惡龍;這個人變成吠月之犬,那個人變成神出鬼沒的狐狸。每種人格特質都用一種動物作為代表。梅第奇集團和他們的敵人多半都名列其中;誰能解讀這個喜劇版末世寓言的奧秘,誰就能得悉教皇利奧十世和佛羅倫斯動亂的秘密歷史。」
在詩的末了,馬基維利把發言權交給豬──這「滿身泥漿」、「長嘴上沾滿糞便和泥巴」的動物 ,讓牠開口,向人類族群發表下面的感想:
自然賜給你們一雙巧手和語言能力,
同時也賜給你們勃勃野心,
以及將以上一切恩惠化為烏有的貪婪。
先是自然,後有命運,
讓你們遭受多少病苦,
多少他對你們承諾的幸福最後卻無疾而終!
野心,淫蕩,淚水,貪婪,
如同疥瘡,是你們命中之份,
我們找不到一種動物比人擁有
更脆弱的生命和更強烈的生命意志,
而且經歷過更多的模糊恐懼和更多的憤怒。
豬不會折磨豬,
雄鹿也不會折磨雄鹿。只有人類
會殺害人類,將他釘十字架,剝奪他所有的一切……
32 叔本華的鬈毛狗
叔本華最最憎恨的,莫過於當年的哲學之星黑格爾,那是他眼中的「江湖騙子」,「製造大量荒謬文字垃圾的平庸作家,迷惑人心的專家」。他希望能推倒黑格爾巨像,這是為什麼當他開始在柏林大學講課之後,便刻意把自己的課安排在這位頭號敵人課堂的同一時段:結果他講台前只有不到十個聽眾,而黑格爾則有一個學生坐得滿滿的大講堂。
事實上,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一七八八年生於但澤 ,一八六○年卒於法蘭克福)誰都不喜歡:男人、女人、小孩、他的父親(富有的商人,一直希望他的兒子繼承衣缽)、他的母親(小說家,是哥德的朋友,但母子兩人在一八一四年決裂,從此斷絕往來)和所有人。他能忍受的只有動物。
叔本華認為,一種無聲無意識的動力──生存欲念,支配著所有我們以為是「自由」的行為,而且它也是一切事物的動力。他的悲觀主義建立在「意志,正如整個宇宙,深深植基於苦痛之中」這個論點上。意志基本上是苦痛的,原因是它缺乏目標,同時,意志表現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上,但這些方式其實都只是幻影。
他認為世界是一個地獄,其中的每一分子身兼魔鬼(施酷刑者)和被詛咒受苦者的雙重角色。而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從厭倦擺到苦痛,再從苦痛擺到厭倦。而人類,從美學的角度,是一連串的傷痕;從知識的角度,是一群白癡;從道德的角度,則是一個罪犯的集團。叔本華強調我們有三件必得知道的事:苦難、苦難的原因和離苦得樂的道路。離苦得樂,必須藉著藝術和美學的欣賞、同情與哲學──哲學是禁欲的操練,使人得以達到欲望和生存欲念的否定,類似佛教的涅槃。
叔本華思想可以和歷史上的偉大哲學家的學說相提並論,尼采是第一個體會到這個事實的學者。《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次出版時完全沒受到任何重視,而叔本華一直要到晚年才享有應得的榮耀;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焦慮不安、絕望、幻影和挫折中艱苦度過。
他人生唯一的快樂,來自動物和康德作品 (兩千年以來哲學上所產生的最重要著作) 與吠陀文學作品《奧義書》的閱讀。他的書房裡放了一尊佛陀的雕像。
他常說:「每次我和人見面之後,我都會因而喪失一點點人性。」然而,動物就不一樣了。傳說中,一八五四年叔本華在法蘭克福集市看到一隻猩猩,之後他幾乎每天都會回去看牠。他完全無法忍受虐待動物的行為,他說這種行為在人心中引起的不應該是同情,而是正義感。
當我們看著不論哪一種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尋找食物、照顧幼獸、和同類一起活動,等等,完全活出自己原有和能有的樣子,那是一種多麼特別的快樂!……看到動物所以讓我們這麼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在牠們身上看見單純化了的自己。
叔本華一生最愛的,是他的一隻白色鬈毛狗。有些特別惡毒的人,就把狗叫成「小叔本華」。叔本華不停提到這隻狗是他的鼓勵和安慰,並且為牠取名愛特瑪,「世界的靈魂」,這對於印度人而言,是只有那些最偉大的人物才配得的名字。
在遺囑上,叔本華指明把一筆錢留給一九四八年鎮壓人民暴動的士兵家人,另一筆錢則留給愛特瑪。不過,也許這件事並不是真的,因為愛特瑪死在叔本華之前,讓他因此陷入可怕的沮喪之中,並不得不再買另一隻寵物來陪伴自己。無論如何,叔本華在給一名友人的信上寫著:所有和哲學家及學者的討論,都比不上「我和我只有十七個月的小狗的四目相視、無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