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 / 2

慢養:用等待和陪伴,教出開朗從容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朵晚開的花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Michael 錢兒頻道」有個單元「Michael 錢兒叫你起床」。很多小朋友現在都習慣了每天清晨聽錢兒叫他們起床,甚至很多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也愛上了他的聲音。經常有人感慨:「你看,你們爸媽是職業配音員,孩子就受了好的遺傳和影響。」

其實,你知道錢兒快三歲都還不會說話嗎?

週一帶錢兒去上溜冰課,下課時跟教練溝通他近期的進展,教練說:「他才剛滿七歲,不敢說全國,但至少全北京,也找不出第二個能溜成他這樣的男孩。」一時間我不太能適應,眼前還是他無論學什麼動作都比別人慢三十多拍,天天挨教練罵的畫面。

晚上回家找出那本對我和韓先生影響至深的繪本,笑著跟他說:「這書,是不是應該裱起來,定期膜拜一下?」

這本英文繪本是《阿虎開竅了》(Leo the Late Bloomer),其實我個人更喜歡它字面的意思「晚開的花朵」,這個書名似乎最能表達它在我心中無比美好又帶點浪漫的情感。

故事是說一隻叫作 Leo 的小老虎,做什麼都不擅長,他不會讀書,不會寫字,不會畫畫,吃飯也邋邋遢遢,更重要的是,他從不說話。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爸爸,焦慮地問媽媽:「Leo 到底有什麼問題?」媽媽從容地說:「他很好,他只是還沒開竅,是一朵晚開的花朵。」爸爸想,無論怎樣,晚開花總比不開強。於是天天觀察兒子,但還是沒有任何開竅的跡象。媽媽提醒他:「你一直盯著他,他就開不出花啦!」於是爸爸不再給孩子壓力,日復一日,只是耐心等待。最終迎來了 Leo 綻放的那一天,他會寫會畫會讀書,能體面地吃飯,而且出口成章,送給爸爸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 " I made it! "(我成功了!)

這簡直就是若干年前錢兒的翻版。

他快三歲時,除了爸爸、媽媽、丫丫三個詞外,什麼都不會說。前兩個詞是為了區分我和韓先生,然後用第三個詞結合動作,表達一切需求。

那個年齡的孩子,說話流利的比比皆是,而兩個職業配音員的孩子,竟然三歲還不會說話,無論是在同行還是家人朋友眼裡,你能想像是個多大的「奇蹟」!我和韓先生的懊惱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不說話,他還膽小無比。從一歲多起,每天要帶硬幣去外面那種投幣搖搖車那裡,看!別!人!玩!只要讓他坐上去,就哭得一塌糊塗,後來我的任務就是每天幫別人投幣,讓別人免費坐,他在旁邊看。

帶他去遊樂場,他從不玩任何設施,怕攀登架太高,溜滑梯太陡,看起來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和熱情,依然只能做個安靜的觀眾。

帶他去看動物表演,從北京到青島、香港、美國,他沒有一次不是從頭哭到尾,有時甚至哭到我們必須無奈提前離開。在香港海洋公園和迪士尼,兩次把安全人員給哭來了,再三核對確認我是不是他的親媽。在家教他東西,他學得很慢,其他孩子一講就懂的東西,到他這裡要說很多次他才能明白,再說幾次才會記住。我和韓先生都不能理解,我們當年在學校都是書讀得挺好的學生,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這樣呢?有一天韓先生送錢兒去上溜冰課,整個過程就看他心不在焉完全沒有任何進展,無論教練怎麼引導,到最後變成大聲指責,他始終瞪著無知又無辜的大眼睛,一臉茫然地看著教練。

我們送他去學下棋,試著開發他的智力,可是他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幾天下來累得像個被玩壞的破布娃娃。老師也被折磨得幾近崩潰,說孩子可能太小了還不開竅,主動提出願意讓我們退費。可是班上比他小的孩子,明明都能順利地對弈了。

之後陸陸續續又有很多次類似的情況,韓先生說,那些情景讓他絕望。於是他回家狠狠說了錢兒一頓,說了很多,言辭頗為嚴厲,甚至有點兇惡,但錢兒依然用無辜又茫然的眼神看著爸爸,根本不明白他在說什麼。我們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一個面對爸爸怒氣而傷心的孩子。

韓先生問我:「你說這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是不是要去看醫生?」我默默把這本書送到他面前:「你看看,或許會感覺好一點。」錢兒爸是個經歷過大場面的人,想要打動他並不容易。我原本也只是想安慰他而已,沒想到他讀完卻痛哭失聲。他說:「我不願意孩子這樣,在這麼殘酷的世界裡,孩子一直這樣下去怎麼辦?我並不是要苛責孩子,身為父親,我想盡全力卻無能為力,只能替孩子著急,甚至替他委屈,這種感覺,你懂嗎?」

他接著說:「但是,我讀完這本書,突然釋懷了。就像佛家所說,突然頓悟了。那麼驕傲的森林之王的孩子,簡直跟錢兒一模一樣,茫然的眼神,圓圓的小臉,看著牠,彷彿一下子戳中了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從那以後,韓先生像變了一個人,他自認他的兒子就是虎王的孩子,是一隻按照自己節奏,只遵循自己時間表的小老虎。他與其他孩子並無不同,只不過是個 later bloomer,做任何事都比別的孩子慢一些,僅此而已。

他懵懂膽小,天真得與年齡不相符,沒關係,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與耐心,就像故事裡的老虎爸媽一樣,從容淡定地繼續我們如常的生活,等著孩子,終有綻放的一天。

韓先生自此,對孩子有更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永不放棄的信念油然而生。他會比原來更努力地培養孩子,鼓勵他做之前不敢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一百次都沒關係,他依然付出時間、精力、金錢,竭盡所能,最重要的是無窮的耐心與等待。

上溜冰課時,他會在一旁提醒孩子,但下課後他從不責備。寫作業時若有不懂的地方,通常我講完第二遍還不懂就想掀桌子了,但他總會笑嘻嘻地說:「你去休息,我來。」然後我在一旁聽他一遍又一遍解說,徹底講明白。其間有無數次,我其實都有衝動想找個東西去敲敲孩子的木頭腦袋。

每次去看各種表演、電影或兒童劇,雖然也都是錢兒自己想去,可是他依然會因恐懼而要求中場離席。韓先生再也不會無奈或氣呼呼地帶孩子走,而是每次都很開心地帶他去吃吃喝喝,並表揚他比上次多看了一會兒。現在,不管看什麼演出,錢兒已不會恐懼或排斥了。

如果你認為我說了這麼多,是為了要推薦一本書,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其實是想與你分享我們接受孩子 late bloomer 的心路歷程。就像生活中看到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不知是哪一瞬間讓你開悟,從而懂得生命的意義一樣的感覺。

◆當孩子要吃芥末時……

錢兒自小行事謹慎,不確定的東西絕對不會去嘗,不確定的事保證不會去做。所以如果你給他一坨芥末,告訴他比霜淇淋好吃,但這東西從外觀上讓他覺得不好吃,他也不會碰一下。對於這種孩子,如果出於健康考慮,有時我們需要用一些誘導的手段。

妹妹金子則完全相反,她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迫不及待嘗試。而且她的執拗,大約是我家其餘三人加起來的程度,我常感慨她的意志堅決,根本不像個一歲多的孩子。想要轉移這個小人兒的注意力非常不容易,她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志在必得。

所以我們對她會給予更多讓她受挫的機會。比如當她硬要伸手去碰熱水,就給她一個雖然燙,但不會燙傷的溫度,讓她自己去摸。照理說,一次也該記住了,但她可能要連續被燙個三五下,才肯收手。

比如她硬要吃芥末,只要在第一時間看住不讓她的手摸到眼睛,即使嘗嘗也不是壞事。第一口吃完,爸爸問她:「還要嗎?」她堅定地看著爸爸說:「嗯!」此時,我並不認為阻止她是更好的選擇。

一位媽媽在微信留言描述:

昨天跟孩子的爸爸為了要不要給十三個月大的寶寶玩空調遙控器吵了一架,爸爸覺得我給孩子玩是溺愛孩子,弄錯了模式還會讓寶寶感冒,但我覺得寶寶聽到滴滴的按鍵聲,聽到空調的變化流露出驚奇的表情,是哪怕我陪著他一起感冒也值得的!我和先生觀念的衝突和差距之大,讓我突然很灰心!

我這樣回覆:

金子每天看到電視遙控器也會興奮喊叫,看到爸爸的遊戲機遙控器會伸手非要不可,所以我們幫她準備了一個不用的遙控器,按它會亮,但對電視沒反應。然後爸爸給她和哥哥一人準備了一個遊戲機遙控器,雖然控制不了遊戲機,但都有電。哈哈,想些變通的方式就好了。

孩子的心性天差地別,不會有對每個家長都適用的普世方法。我的原則主要有二:

第一,會對孩子造成身體傷害的,無論如何也不妥協。但拒絕孩子的方式上可以更多樣化和人性化。至於那些看似過分但無傷大雅的事,哪怕麻煩點,或有些物件上的損失,也盡量配合孩子去嘗試。

比如金子要吃芥末,就讓她試試。但當朋友聚會時,金子看到爸爸杯子裡的威士忌吵著要喝,我們就絕對不會同意,而讓她選擇玩瓶子。雖然玻璃瓶也很危險,但有旁人看著,玩一會兒她開心了,很快就可以帶她去做別的事轉移注意,如此一來讓孩子自然地接受事情的整個過程,也不會破壞聚會時的歡樂氣氛。

父母要不斷學習,積極瞭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並在能力範圍內給他們最大的接納與包容。首先是不怕麻煩,坦然面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小問題。其次,要能用理性、科學、客觀的角度認識孩子,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就能大方得體。

如此想來,會發現很多事情都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只是習於用最直接有效的粗暴方式處理。或者,如果沒有出現問題,我們可能就不會去思考防患於未然。

第二,對孩子的縱容尺度,要建立在遵守社會秩序和準則的基礎上。即便是尚不經事的嬰兒,也不能擺脫「社會人」的身分。尊重孩子天性和需求的同時,也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以下這位媽媽的話,其實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每次出門,小孩總是對各種事物很好奇,東按按西摸摸,讓我提心吊膽,想滿足他的好奇心又擔心讓別人不開心,只好偷偷摸摸給他玩一下下就趕緊走人。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對此,我的回覆是:

在不影響別人並不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先與相關人員溝通,若能達成諒解就讓他碰,對方不允許就跟孩子溝通,講不通就只好用別的東西轉移孩子注意力,畢竟還是要遵守規矩的。

像我家妹妹這般執拗、不容易轉移注意力的孩子,在「不被獲准就去動別人的東西」和「不達到目就大哭」這兩者之間,我會選擇後者。世界上沒人有義務包容我們孩子無理的要求,即便那要求在我們自己看來是合理的。

◆關於孩子英文啟蒙教育的問答

從我開始講《牛津閱讀樹》錄音課程至今,每天都有很多家長提出各種問題,最常見的開場白方式有兩種:

「我英語不好,所以……」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讓孩子開始學英語……」

我很理解父母的困惑,對於自己不擅長卻又希望孩子做好的領域,我們的顧慮總是會很多,怕起步晚了耽誤孩子,怕操作不當誤導孩子……然而,我們做不好的事,並不必然導致孩子做不好,我們不知道何時該開始的事,只要邁步向前去嘗試,自然會找到合適的時機。所以,一切的關鍵都在於,即刻行動!

從以下這些問答中,希望能給還在彷徨的你一些啟示。

Q 孩子應該多大開始學英語?

英語啟蒙從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開始。

零到三歲階段主要以「磨耳朵」為主,內容上可以選擇《鵝媽媽童謠》(Mother Goose)、《歐美經典兒歌》(Wee Sing)等兒歌和童謠。兩歲以前建議讓孩子多聽,兩歲後就可以慢慢加入卡通片和閱讀,因為太早用眼睛,父母都會擔心對視力有影響。而且太小的孩子專注力有限,太早加入視覺的內容效果也不大。三歲以上,可以開始加入分級閱讀系列和難度適中的繪本。

Q 到底是英國發音好還是美國發音好?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英音美音各有其擁戴。

從學習難易度來說,美式英語略微容易一點。有一種說法是,美式英語是英式英語的簡化。因為發音上美式英語有四十四個音,而英式英語有四十八個。拼寫上,美式英語中有些詞是直接從英式英語簡化而來,比如 color(英式拼音為 colour)。此外,英音的口腔開合度沒有美音那麼大,簡單說就是你看美國人說話都比較誇張,英國人比較含蓄,以聽音模仿來說,美音相對容易。

從資源豐富程度來說,美音資源相對更豐富一些。在幼兒階段,BBC 可提供的資源很豐富,十幾歲的孩子有很多英音或有聲書的 YouTuber 頻道可選擇。介於幼兒和青少年之間的孩子,美音的資源可能更普遍。

從社會認知來說,英式英語更顯優雅和貴族氣質,美音可能更親民。除非家長對英音和美音有清晰的認知和辨識能力,並有明確的喜好來幫助孩子選擇,否則,方便找哪種資源就選擇哪種,哪種都好。

Q 有些卡通片是雙語版,繪本也是,先看中文再看英文效果會不會更好?

千萬不要。看中文版並不會加深孩子對內容的理解,反而會讓他更排斥聽不懂的英文版。所以對於雙語素材,我一般都是盡量避免孩子接觸中文版。學中文可以另選其他沒有雙語的素材。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