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10小時速成!東大教授教你用得到的經濟學

1-3稀少性,決定你得付多少  

經濟學很重視「稀少性」的觀念。稀少性,代表社會必要性的程度。稀少性取決於「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大小。即使是大家都需要(需求很高)的東西,假如到處都有(供給充分),稀少性就會降低。

舉例來說,人民生活絕對少不了水,但是,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有人賣自來水,每瓶1000日圓,想必會覺得很貴吧!不過,如果哪天你在沙漠迷了路,口乾舌燥,即使要花1萬日圓買一瓶水,你可能也願意。實際上中東的石油出產國,水有時的確比石油更稀少。

 東西的價格,取決於需求和供給。人們對財貨/服務的評價越高,需求就會增加,導致價格上漲,成為新企業進入該財貨市場的誘因,使該財貨的供給增加。透過供需調整,讓社會投入更多資源,生產必要性較高的財貨和服務。

供給所需的「成本」,也會隨著社會必要性而變化。如果需求量一直很大,不管花多少成本,都應該生產該財貨。如果價格上漲,導致需求減少,代表價格上漲使得需求轉移到其他財貨。對社會來說,沒有必要花費高成本生產該財貨。

1-4 機會成本:多留意就少吃虧  

經濟學也很重視成本的概念。成本代表進行經濟行為時的損失。不管從事什麼經濟活動,當然都需要成本。

舉例來說,家庭要消費(購物)的時候,必須以市場價格購入消費財。購入金額對家庭來說,就是消費行為造成的損失=成本。企業從事生產活動時,為勞動、資本這些生產要素支付的金額(工資和利息),對企業來說就是成本。  

還有另一種概念是機會成本,代表看不見的成本。舉例來說,企業自己準備資本投資,既然是本來就已經準備好的資本,投資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沒有損失。然而,如果企業不把資本用於投資,改借給其他人,應該可以得到利息之類的報酬。本來有賺取收入的機會,卻不好好利用,把資本用於其他地方,實際上等於放棄了原本可以得到的收入。

機會成本取決於經濟主體的個別情況。舉例來說,假設A先生和B先生分別為了當棒球裁判而請假一天不去上班,A先生本來每天可以賺1萬日圓,B先生本來每天可以賺2萬日圓,為了當裁判請假的機會成本分別是1萬日圓和2萬日圓,所以原本收入較高的B先生,他的機會成本就比較高。換句話說,如果當裁判的收入一樣,機會成本越高的人越沒有意願當裁判。  

2-1 價格、需求、供給的關係  

前面曾提到財貨的價格,取決於需求和供給的相對關係。許多人應該看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交叉,然後決定價格的圖吧。然而,財貨的需求量和供給量並非事先定好的,需求量和供給量會受價格變化影響。接著我們一起思考價格對家庭的消費行為將造成什麼影響、價格對企業的供給行為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先看看價格對需求有什麼影響。假設某個家庭要買某種財貨(例如蘋果)。該財貨每單位的成本相當於該財貨的價格(例如蘋果每顆100日圓)。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來,價格是賣方事先決定好的,所以蘋果的市場價格和消費者購買的量無關。以經濟學的說法就是「市場價格和購買量互相獨立,設為一定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必須面對「在已設定好的單價下,要花多少總成本,購買、消費該財貨」的決策問題。簡單說來,就是「買蘋果時,應該買幾個最划算」?

要思考這個問題,必須先理解邊際的概念。「邊際」,代表增加的部分。在個體經濟學,「邊際」的概念非常重要。    

何謂邊際成本?舉例來說,假設你買了三個單價100日圓的蘋果,再多買一個蘋果對你來說是賺到,還是虧了呢?讓我們運用「邊際」的概念,思考一下。

你已經買了三個蘋果,再多買一個蘋果,金額會從300日圓增加為400日圓。這時候邊際購買金額是多少? 邊際購買金額,是多買1單位財貨時增加的總成本(=邊際成本)。此時的邊際購買金額,等於100日圓(400-300)。邊際購買金額100日圓,相當於蘋果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消費該財貨的邊際成本之指標。  

何謂邊際利益?要增加某消費財的購買量,購入總成本會增加,從消費得到的滿足也會增加。所以買三個蘋果,比買兩個蘋果的滿足感更高。然而,只要每次增加蘋果的購買量,購買額外一個蘋果所得到的滿足度也會逐漸減少。如果買第一個蘋果得到的滿足度有200,買第二個得到的滿足度為180,買第三個得到的滿足度為150。把買每1單位的財貨得到的滿足換算為金錢,稱為邊際利益。邊際利益是假設消費者心裡主觀之評價,可換算成金錢來表示。    

何謂最佳消費行為?此時最佳消費決策的條件是,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一致。以剛才的例子來說,無論買幾個蘋果,購買的邊際成本(=價格)都是100日圓。如果你買了第三個蘋果,得到的邊際利益是150日圓,那麼支付100日圓可以得到更多滿足,這很划算。那麼如果再買第四個蘋果,邊際利益只有50日圓,又會如何呢?因為得到的滿足度比邊際成本(100日圓)還低,所以買了反而虧本。 換句話說,某家庭應該買三個蘋果,不要買第四個,這是最佳的消費行為。  

如果蘋果價格上漲到200日圓,對消費行為又會有什麼影響?如果價格漲到200日圓,邊際成本也會增加到200日圓。所以,第三個蘋果的邊際成本(200日圓)比邊際利益(150日圓)高,因此買了第三個蘋果對某家庭來說就變成是虧損了。如果蘋果價格上漲到200日圓,購買蘋果的數量應該維持在二個。 以這種方式分析消費行為,可以預測當蘋果價格上漲,導致邊際成本增加,使蘋果的需求量減少。

2-4 需求和供給彈性  

如果你在公司負責決定商品價格,那麼「商品價格調高多少錢,會少掉多少顧客」的判斷將攸關企業存亡。

判斷價格的重要依據,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斜率。經濟學以彈性的概念,判斷曲線的斜度是陡或緩。  

何謂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價格彈性,代表當價格上漲1%,需求量會減少幾%。

換句話說,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量的減少幅度(%)/價格的上漲幅度(%)  

舉例來說,價格從10上漲到50,增加了40;需求量從5減少為4,只縮小1,代表價格的上漲幅度為400% (40/10=4),需求量的減少幅度為20%(1/5=0.2),所以價格彈性為20/400=0.05。 如果出現價格彈性大於1的曲線,代表當價格變化時,需求量變化比價格變化更大,稱為彈性大的需求曲線,需求曲線的斜率比較緩。相反地,價格彈性比1小的曲線,代表價格變化時,需求量變化不會這麼大,稱為彈性小的需求曲線,需求曲線的斜率比較陡。    

價格彈性大的財貨以奢侈品居多。舉例來說,日常生活並不需要珠寶,如果價格昂貴,大多數人並不會勉強購買。如果價格便宜,會有更多家庭願意購買。只要價格下跌,需求量會大幅增加;相反地,如果價格上漲,需求量會大幅減少。即價格彈性很大。非生活必需的嗜好品、而且有許多類似替代品的財貨(例如高爾夫球用品、網球用品等運動用品)價格彈性也偏高。如果有許多替代品、競爭的財貨,只要某財貨的價格稍微上漲,需求就很容易流失到其他財貨。相反地,如果該財貨的價格下跌,對該財貨的需求量會大幅增加,價格彈性很大。

至於價格彈性小的財貨則以生活必需品為代表,加上沒有其他類似的財貨,很難以其他東西替代。 舉例來說,鹽就是最好的例子。下廚少不了食鹽,即使價格變貴也不能不買。沒有食鹽,也不能以砂糖代替,所以無法替代。相反地,即使食鹽變得便宜,大量購買也沒有好處,所以即使食鹽價格改變,下廚用的食鹽消費量幾乎不會改變。食鹽的價格彈性很小。限於特殊用途的財貨之價格彈性也很小。舉例來說,專業性很高的學術書籍只有該領域的專業學者和圖書館才需要購買,所以即使價格低廉,一般讀者也幾乎沒有誘因購買該書籍。相反地,即使價格很高,只要專業學者和圖書館認為需要,就不得不買。無可替代的財貨,價格彈性非常小。  

何謂供給的價格彈性?和需求的價格彈性一樣,供給也有價格彈性。供給的價格彈性,代表價格上漲1%,供給量會增加幾%。換句話說, 供給的價格彈性=供給量的增加幅度(%)/價格的上漲幅度(%)  

舉例來說,價格從100上漲到200,增加了100,供給量從1增加為2,只增加1,代表價格的上漲幅度為1﹝(200-100)/100=1﹞;供給的增加幅度為1﹝(2-1)/1=1﹞,所以價格彈性為1/1=1。

供給的價格彈性越大,代表價格上漲時供給量增加越多,供給曲線的斜率比較緩。相反地,供給的價格彈性越小,代表價格上漲時,供給量也不會增加很多,供給曲線的斜率比較陡。一般說來,短期的需求量和供給量變化,會比價格變化小。即使咖啡價格上漲,喜歡喝咖啡的人也很難立刻改喝紅茶。而且即使價格上漲,企業想立刻擴大生產量,擴充產能也有極限。但是長期來說,隨著價格變化,消費者將可以輕易找到其他替代品,企業也比較容易擴大產能。所以,短期價格彈性低的需求和供給,長期來說價格彈性會變大。長期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斜率,會比短期曲線更平緩。討論需求和供給的價格彈性時,務必區別短期和長期觀點。

3-1 家庭的消費:怎麼購物最合理?  

2014年4月,日本政府將消費稅率從5%調漲到8%,罐裝啤酒、汽車、家電、住宅都出現消費者趕末班車現象,三月份消費大幅增加,到了四月消費量又大跌。

家庭會進行消費活動,消費許多財貨(財物和服務),提高經濟滿足度。如果在某個時間點消費量增加,在那時候的效用(從消費得到的滿足)也會增加。但是隨著消費量增加,效用增加的幅度亦會逐漸變小。財貨消費增加的量,和從該財貨得到的效用增加的量之比例,稱為邊際效用。這和前面介紹的邊際利益是同樣的概念,邊際利益是以金錢評估效用,邊際效用則是主觀評估效用。  

邊際效用=增加的效用/增加的消費  

這道算式,代表多消費1單位財貨時,可以得到多少效用。舉例來說,買一個名牌手提包(增加的消費)讓你那一天心花怒放(增加的效用)。增加的滿足程度,就是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有下列特徵:

1.邊際效用為正;2.邊際效用遞減(逐漸減少)  

消費財貨一定能感到滿足,剛開始只消費一點點,覺得新鮮,所以滿足度增加得快,也就是邊際效用很大。然而,當消費同樣財貨的量變多之後,增加的消費已不再讓人感到新鮮,反而覺得膩,因為透過增加消費而增進的效用不如剛開始的大。換句話說,邊際效用為正,但隨著消費財貨的量逐漸減少,在經濟學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也經常感受到這項法則。舉例來說,下班後到居酒屋聚餐,先來上一杯冰涼的啤酒,想必好喝得不得了。不過再來第二杯、第三杯之後,似乎就沒有喝第一杯時這麼痛快了,之後還會點越來越烈的雞尾酒(當然也有人從剛開始乾杯到最後都只喝啤酒……)。不過須強調的是,即使邊際效用減少,消費該財貨得到的整體滿足度還是會增加。換句話說,消費量越大,效用本身會增加。邊際效用是探討效用增加速度的概念,邊際效用減少,代表效用增加的速度變慢,並不代表整體效用減少。  

接著一起思考家庭效用最大化行為,以預算分配問題為例,想想在特定預算限制範圍內,如何分配預算購買蘋果和柳橙這兩種財貨。讓我們來複習一下第2章的內容,對家庭來說,效用最大化正好是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的均衡點。換句話說,對消費主體來說的消費均衡點,是在增加被選擇的財貨時,得到的利益和損失剛好一致的點。如果增加蘋果的消費量,效用會增加。效用增加的速度(邊際效用)為正,但是當消費量越大,速度會變慢。消費蘋果可得到的效用曲線往右上延伸,斜率(邊際效用)會慢慢變小,也就是邊際效用遞減(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3-2 所得效果:選擇變多了  

薪資增加,所得增加,可以用於消費的資金也增加。消費整體的資金=所得增加,消費量也會變多。所得效果可以刺激消費。一般消費財的所得效果為正,這種財貨稱為正常財或奢侈財。

假設蘋果消費量不變,所得增加,代表蘋果之外的財貨和服務的消費量會增加。換句話說,柳橙的消費量會增加。這也會影響蘋果的邊際效用。如果柳橙的消費量比以前多,蘋果帶來的新鮮感更強,相較於柳橙消費量增加之前,從蘋果得到的邊際效用會增加。所以,蘋果的邊際利益曲線會往上位移。換句話說,所得增加,可以增加其他財貨的消費量,間接讓人想增加本來主要財貨的消費量。每天吃飯配味噌湯會讓人覺得膩,要是偶爾換個口味吃吃麵包,會讓人覺得飯更好吃。所得變化造成邊際利益曲線位移的現象,稱為所得效果。  

如果所得增加,可能會導致某些財貨和服務的消費量減少,邊際利益曲線往下位移,這種財貨稱為劣等財。舉例來說,主食的米飯是正常財,大麥(或馬鈴薯)則是劣等財。所得低的時候會吃馬鈴薯和大麥飯,所得增加之後就改吃白米飯。因所得增加造成消費量減少,代表從主食的觀點看來,大麥是劣等財。

5-3 拍賣商:調整價格讓供需都滿意  

市場的價格調整機制,就像在市場上仲介買賣的拍賣商 (auctioner)。實際上有拍賣商的市場並不多,例如骨董、魚市場。但是在一般市場上,價格同樣會隨供給和需求的差距調整,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有個虛構的拍賣商,能幫助我們進行有用的分析。

拍賣商會先把某個價格視為市場價格,告訴家庭和企業。家庭和企業會把該價格視為前提,決定對自己最適當的需求量(購買量)和供給量(生產量),向拍賣商報告數量。拍賣商會從報告總計所有家庭的需求量,算出總需求量,再加總所有企業的供給量,算出總供給量。如果總需求量和總供給量恰好一致,該價格就是均衡價格,家庭和企業就能交易財貨。  

如果總需求量和總供給量並不一致,拍賣商會提高或降低公告價格,持續競價,直到總需求量和總供給量恰好一致,實現均衡價格。在需求曲線往右下延伸、供給曲線往右上延伸的標準情況,透過上述的調整過程,一定能達到均衡價格。價格調整機制的結果能實現均衡價格,代表「穩定均衡」。

6-4 重分配:為縮小貧富差距  

所得多寡固然大多取決於本身是否努力,但有時也看運氣。即使比其他人更努力,也可能碰上經濟不景氣,或者生重病而失業。從社會公平正義的觀點看來,當個人受運氣影響導致所得變動時,讓個人單獨承擔變動的風險,並非上策,所以必須有一定程度的所得重分配政策。  

接著,我從經濟學觀點說明所得重分配政策的好處。假設社會上所有人可能賺取的收入為YH或YL其中之一,兩者機率都是二分之一。為了方便大家想像,請假設所得可能是100萬日圓或1000萬日圓,以擲硬幣方式決定你畢生的所得。如果擲硬幣出現正面,年收就是1000萬日圓;擲硬幣出現反面,年收就是100萬日圓。

如果年收為1000萬日圓(約新台幣330萬元),在日本應該可以過著還不錯的生活。如果年收為100萬日圓(約新台幣33萬元),恐怕連衣食溫飽都有問題。如果這種二選一的結果單憑擲硬幣來決定的話? 你選中任何一種所得的機率都是二分之一。你擲硬幣可得到的平均所得的期望值為(1000萬日圓+100萬日圓)÷2=550萬日圓。如果年收有550萬日圓,還能維持普通的生活水準。你應該會想,與其有兩種全有或全無的極端選擇,還不如沒有風險、一定能賺到550萬日圓。對想迴避風險的人來說,沒有風險、可賺得平均所得的效用,高過有貧富差距時的平均期望值帶來的效用。比起不知道自己能賺到100萬日圓或1000萬日圓的狀態,如果透過政府政策重新分配所得,不管運氣好壞,一定能賺得年收550萬日圓的狀態,滿意度更高。

這種類型的人希望政府執行所得重分配政策,實現完全平等。為了減少無關當事人努力的所得,避免個人仰賴所得重新分配政策而偷懶不努力的道德風險,政府必須採取極端的所得重分配政策(=完全平等)。加強所得稅、遺產稅累進制,充實所得重分配政策,所得和資產貧富差距就會縮小。然而,過於極端的所得重新分配,會降低父母世代留財產給子女的意願,浪費資產,使得日本經濟整體的資產累積也受到壓抑,對民間資本累積和經濟成長有負面影響。有人認為,要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與發展,必須讓階層和地區之間的差距維持在某種程度。 思考所得重分配政策時,不可忘了政策對於資本累積和社會秩序帶來的負面影響。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