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分鐘對話,0~5歲孩子腦部發展大躍進
第一部 一天一句,對話的力量
〈語言的質勝於量〉
「父母要多對孩子說話,越多越好。」
「如果父母不愛講話,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變遲緩。」
「父母聰明,小孩也會聰明。」
這些話應該多少都聽過吧。父母說話的習慣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這在許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但是,一味盲目地對孩子多說話,並不一定就能得到正面效果。很多家長會自責是不是自己說得少,導致小孩很晚才會說話,或說得不好,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隨著網路科技發達,各種氾濫的育兒資訊讓家長們奉為圭臬,認為必須改掉自己做錯的部分才能好好地撫養孩子,卻在無形中造成壓力。
溝通、語言發展,其實都是相互的。研究發現,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好的孩子,相對來說會對父母有較積極的「反應」。也就是說,表達較積極的孩子可以很自然地與人互動;而沉默寡言的孩子,即使父母常對他說話,孩子對這樣的刺激比較無感,當然也就不會有太積極的反應。但若因此認為既然孩子不善口語表達,那就跟孩子說更多話,這也不是解法,因為很難形成相互作用。這時要做的是先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即便孩子表達不清楚也要用心傾聽,才能發現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刺激。
什麼是語言刺激?
很多人對「語言刺激」這個詞感到陌生。也有人質疑,我們小時候哪來什麼語言刺激,不也好好地長大,現在也可以跟任何人溝通啊!有必要那麼早就擔心嗎?沒錯,即使不給予特別的語言刺激,孩子也能在大人打造的環境中依照各自的語言能力成長。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強調為孩子提供更豐富、更適當的語言刺激很重要呢?
第一,語言是孩子溝通的原動力。換句話說,語言刺激就是與孩子「溝通」,是打開親子溝通的大門。這也代表可以更深入地與孩子分享心情和想法,幫助孩子學習對父母表達想法。同時,父母給予孩子的反應越多、對話越豐富,就能分享更多的愛和智慧。也就是說,語言刺激是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多人進行有效溝通、建立關係的珍貴工具。
第二,語言是孩子逐步成長的原動力。口語表達能力就像一座石塔,是經由不斷累積、層層疊疊蓋起來的。剛出生的嬰兒不可能馬上起身用雙腳走路。得先學習擺動手臂和雙腿,然後學會抬頭、學會用手臂撐起上身,接著學習坐、爬,這些過程至少要經過一年的循序漸進。口語能力也一樣,在孩子能夠說出有意義的第一個單詞之前,也差不多要經過一年累積無數「聽」的經驗,在大腦整理後,再從咿呀學語到真正說出有意義字句的系統化過程。
在咿呀學語時期,若能扎實地培養辨別多種聲音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未來學習詞彙、掌握用語的能力。例如,當可以區分「肚子」和「褲子」的讀音差異的同時,也能順勢了解意義;當可以分辨「爸爸給」和「給爸爸」的讀音差異時,才能理解正確的脈絡。許多研究證明,嬰幼兒期詞彙的量和多樣性、理解力與口語能力,都與今後孩子進入學齡期的語言能力、閱讀理解力、學業成就等呈現正相關。
第三,語言是學習的原動力,孩子是透過語言來學習世界的。在開口說話之前,孩子會透過哭,發出咿呀咿呀的聲音、手勢、動作等向父母表達意思,然後慢慢學會用語言代替行動或情緒表達。孩子的語言學習同時也伴隨著社交情緒發展,在這過程中透過理解父母傳達的訊息學習到調節情緒的方法,並記住和使用來自父母的表達方式,逐步建立情緒、認知和社會性。因此,語言能力強的孩子,情緒自我調節能力也相對比較高。同時,在幼兒園或學校中遵守秩序、與同儕建立關係方面,語言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嬰幼兒時期累積的語言基礎,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校吸收更多。孩子必須先具備聽、說的能力後,才能開始讀寫文章。而且閱讀、寫作、口語和聽力,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最有力的核心工具。就算是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也需要閱讀和理解才能找對方法解題,所有科目都一樣,必須理解語言才能學習。因此,扎實的語言基礎對各種領域的學習都會帶來正面影響。
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就能提高效果的優質語言刺激
優質的語言刺激並非只是使用高難度的詞彙或多樣性表達。當然,隨著發展時期的不同,也會有需要高難度、多樣性詞彙和表達的時候。但是縱觀嬰幼兒時期,對孩子語言發展影響最大的優質語言刺激主要在於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指對彼此的想法、意圖和表現給予積極反應。為此,必須要有充分的觀察和等待,也就是平常要留心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這個時期對孩子最有意義的是什麼、孩子有什麼行動、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意志,再等待適當時機給孩子需要和有效的語言刺激。
依照發展來看,週歲以前的孩子會聆聽各種聲音並進行區分,同時熟悉字詞中聲音的模式。即使在這個階段還不清楚正確的發音或完全理解意思,但可以透過音位、音韻等差異來學習字詞的種類和意義,因此若能經常對孩子說話會很有幫助。十八個月的孩子開始會用一個單詞或組合來表達,並會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反覆說出有意義的詞語,因此這個階段可以讓孩子更準確地理解單詞的意義,尤其是生活中反覆出現的詞彙量會帶來很大的作用。
二十四個月大的孩子已經可以用兩三個單詞組合表達,並逐漸形成短句的形態。因此,在這個時期,比起大量的單詞,讓孩子多聽一些具有不同語序形態的短句表達會有很大的幫助。到了三十個月,孩子的認知和思維擴大,可以理解詞彙的多樣化和精巧的意義差異。因此,在這個時期,可以說一些水準較高、多樣化的詞彙,可以幫助語言發展和認知擴張。隨著逐漸來到學齡期,父母講述的故事或說明會讓孩子的語言能力更豐富。
父母想讓孩子了解各種表達方式,因此會讓孩子看著自己如何與他人對話,但這樣並不是與孩子直接相互作用,還是會有差異。因為在與孩子直接對話時,父母的語氣、聲音、語調、詞彙、主題才能觸及孩子的視線,這才是高效的語言刺激。孩子從父母與他人對話中聽到再多的單詞,都比不上親子直接對話所自然形成的連結來得重要。
大量的語言刺激可以讓孩子學習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增加詞彙量,但也會在無意中過於集中於父母的語言。也就是說,不管內容是什麼,只顧著多說話,最後很容易演變成只有父母單方面的說而已。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什麼時候,給予什麼樣的刺激,而這一點就必須透過對孩子的「關心」和「觀察」來發掘。若能適時與孩子進行相互作用,自然而然就能傳達給孩子必要的詞彙、表達、故事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