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就是我們:犯罪心理學家的人性思辨
前言
偏離常軌的心跳聲
「老師,你為什麼要選擇研究犯罪防治?」
「老師,你不害怕他們嗎?這些壞人有什麼值得研究的?」
這兩個問題,是我擔任犯罪防治系老師以來,最常被人詢問,也最常縈繞在我心中的疑問。
如果真要回答這個問題,那就從我的求學生涯慢慢介紹起。
在我高中時期,純男校的學習環境加上當時台灣正轉型成為技術集中型的工業產業環境,整個高中學制瀰漫著「以理工為尊」的風氣。
我也在茫然無知,總覺得自己能夠成為「半導體之父」的雄心壯志下,選讀了理工組。但是我的智力結構裡真的非常缺乏理工思維的能量,在理工組讀書的高中階段,原本想要成為半導體之父的雄心勃勃,被「全倒」的物理數學分數擊垮,完全失去生命方向。
但是心中有一塊小小的地方,卻逐漸攻城掠地似地成長。
「社會議題」與「人性人心觀」。
八○年代末期的台灣社會,剛好是我高中的時候,台灣社會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結構改變。農民運動、民主化運動、國會改革運動,社會動盪激發出無與倫比的社會力量,舊體制的逐漸弱化,每個人都人心惶惶。
所以大學入學我選擇了心理系,一來有個「心」字,讓我充滿探索的好奇;二來總覺得還有個「理」字,足以寬慰自己三年來在高中的學習,就這樣,心理學走入我的生命,成為我的後半生注解。
在政大心理系的學習歷程中,大學部四年、研究所兩年,除了讓我學習到飽滿的心理學知識外,心理學中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敏銳的問題觀察力,不知不覺地引導我,讓我成為一個細膩且敏感的人。
在柵欄後老去:高齡犯罪悲歌
在碩士課程期間,我在林美珍教授的指導下,選擇當時完全不會有人注意的議題:高齡學。這個啟發是一張海報,掛在美珍老師研究室的第一個書櫃側,一進門就能看到—Gerontology 高齡學。
在一九九○年代,全世界都處在八○年代所帶來的高度成長喜悅中,科技何止突飛猛進日行千里,台灣迎向世界,每天都是欣欣向榮的青春活力。少子化?沒聽過!高齡化?不可能吧?!很多現在迫在眉梢的問題,在當時都像是海市蜃樓般虛幻而不切實際。
但是美珍老師很堅定地告訴我:「伸峰,高齡是人類一生發展不可能避免的事情,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都會死,隨著醫療的進步,高齡會成為社會的常態,這是必然的!」
在老師的鼓勵下,我以台灣地區成年及高齡者的「可能自我」為主題進行了碩士論文的研究與撰寫。
什麼是「可能自我」?白話文來說,就是「對於自己未來的期待與擔憂」。
研究這個議題對我造成很大的震撼。對於一個正在撰寫碩士論文的二十二歲菜鳥新手碩士生而言,自己的未來正是光明燦爛,充滿無限可能,何來擔憂?對此實在是無所畏懼的。
但是我的研究樣本,這些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爺爺奶奶們,他們告訴我的希望與擔憂,卻是如此簡單與短淺。
「能活著就不錯啦!」
「能一口氣好死就好了!」
「大概就是健康不生病,好死不痛苦啊……」
爺爺奶奶們的希望真的好單純呀!當時的我感到十分苦惱,這麼單純的人生願望,讓我的論文顯得單調無趣,真不知道能不能畢業!
美珍老師讀過我的論文後,很溫暖地給了我評語:「伸峰,隨著年紀漸長,人們在經歷過生命裡的高峰與谷底後,最後他們會期望自己來到一片平原。平原也許單調無奇,風平浪靜,但卻是高齡者最期待的平穩與安心。」
然後我畢業了,一路走來,我也快走到了當年自己碩士論文研究樣本的年紀。人生的高峰與低谷,一個一個地跨過,曾經的絢爛慢慢褪色;當年的低谷逐漸填平,原來真的沒錯!我現在最期待的就是一片平原,平平淡淡地讓我安身立命!
不過有些人的平原卻暗藏著最致命的窪地陷阱。記得那是二○○二年,我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時,NHK推出了一系列的節目,探討日本當時最紅的年度代表詞「少子高齡化」。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排名前端的高齡化大國,各色各樣的高齡者問題,正讓日本政府焦頭爛額:年金、高齡危險駕駛、高齡獨居、孤獨死、高齡疾病照顧、長照……
其中一個非常非常奇特的犯罪現象,在這系列節目中被正式提出—高齡者收銀檯前竊盜案件。
你一定有去過便利商店或超市的購物經驗,在一般的店頭陳列原則中,收銀檯前一直是商品陳列的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是消費者購物的最後一個機會,但也是必經的一個區域。在等待商品結帳的過程中,消費者一定會看到這些陳列在收銀檯前的小商品,殺時間也好、無聊也罷,這些小商品至少讓結帳不再是了無生趣的等待,而是一種消磨時間或是換個小零錢的最佳所在。
也因為這樣,收銀檯前的商品陳列有一個業界不會告訴你的秘密:那就是,收銀檯前的商品,價格都不會超過當地紙鈔的最小面額。
舉例來說,日幣紙鈔的最小面額是一千日圓,收銀檯前就擺一些幾百塊的商品;台幣紙鈔的最小面額是一百元,那收銀檯前就擺一些幾十塊錢的商品。因為這些小錢方便找零,也容易下決定,對於等待結帳的人來說,剛好就是另外一種消費的犒賞。
然後,在日本就因此出現奇怪的現象,高齡者收銀檯前竊盜事件大量增加。
這些案件的發生非常奇特,高齡者、在收銀檯前、在收銀員前、在排隊等待的顧客前,「光天化日」、「眾目睽睽」地偷收銀檯前的小商品。然後光天化日、眾目睽睽地被檢舉;接著光天化日、眾目睽睽地成為竊盜犯!
更讓人不解的是,這些高齡者並不是沒錢,他們的皮包裡有足夠的購物金,但卻不拿出來付帳,就是要偷!堅持自己偷!打死不付錢!
這就有點貓膩了。
日本警方對於這樣的案件十分頭疼,因為金額很小,卻是竊盜公訴,這個案子要辦,非辦不可;但是辦這樣的案子,讓人心疼。終於,這樣的高齡者犯罪案件進入媒體報導的視野區,成為被關注的現象。
原來,高齡者收銀檯前竊盜事件頻發,反映出日本社會逐步走向高齡化社會後的人倫悲劇:獨居高齡長者為了與遠地家人連絡,只好「刻意製造」犯罪事件,藉此引起家人注意與關心的悲傷事實。
這些高齡竊盜者不是沒有錢,也根本不需要這些商品,他們只是希望藉由自己微小的犯罪行為,勞動警方幫忙聯絡遠方的家人或子女,讓他們回來看看自己……
真的,如果人們活到高齡,所期待的只是平原般恬靜穩定的生活,那這些隱藏著的犯罪陷阱,就像是平原地上見不著的沼澤窟窿,讓高齡者平靜的安養生活出現重大的危機與變數。
人都會老,你希望自己的老後,是在監獄裡度過嗎?
這個問題,是這本書帶給你的第一個衝擊。
那些與性別有關的事
性別,在相對偏向保守的東方文化社會,一直都是關起門來的事情。但是台灣在這個議題上,因著治安事件的發生,有了更為深刻的改變與反省機會。例如:鄧○雯殺夫案,讓我們制訂了亞洲第一部家庭暴力防治法,讓隱藏在家門後的啜泣聲,終有被聽到的一天。因為性別平權觀念的推展,通姦罪的廢除、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跟蹤騷擾法、性別平等工作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每一部法律的制定、廢除或頒行,都彰顯了台灣在相關議題的前進與改變。
但,法律變了,人心變了嗎?
與性有關的犯罪案件,在 Me Too 運動的揭示下,已經在世界各地掀起討論與關注。而這些與性有關的犯罪或是偏差,最讓人感到擔憂與害怕的是,似乎就在我們身邊,似乎無時無刻正發生著。
近年來隨著性別平權觀念的推展,與傳統刻板性別印象之間產生巨大的衝擊,讓這些原本存在於人們心中、被壓抑的性別意識,浮上檯面成為尖銳對話的引爆點。
那些與性別有關的事,想談談的是,法律改變後,人心變了嗎?這件事。這些與性別有關的偏差或是犯罪行為,對於人性本善會帶來基本的破壞,也會讓性別議題成為無所不在的對立談資。
他們的改變、法令的改變、社會的改變、我們的改變,性別這個議題,永遠都會變,只有這個是不會改變的。
你歡迎他們回來嗎?
二○二四年十一月底,在台灣矯正機構中的五九五一六名收容人,如果沒有意外或更新的法律詮釋,或快或慢,最後都會回到社會,回到我們身邊,成為社會上完全無法識別的一個普羅之人。
你歡迎他們回來嗎?在這個問題之前,需要了解的是,你知道他們一定會回來嗎?你準備好他們回來了嗎?
這是社會大眾的視角與思維。
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這些因為犯罪行為被收容的人們,他們準備好回來了嗎?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終將回歸社會這個事實?
因為擔任犯罪防治系老師的因緣,我有了比大家更多的機會實際接觸到犯罪收容人以及更生人,甚至與他們成了朋友。
「老師,你不害怕他們嗎?這些壞人有什麼值得研究的?」這個問題又出現在我腦海中。
我害不害怕?說實話,不可能完全不怕。我的高敏感人格特質,讓我在面對這些因案入獄的犯罪人時,多少有著擔心甚至是無來由的懼怕。
我害不害怕?每個個案的交流卻讓我無從怕起。在〈你歡迎他們回來嗎?〉這個篇章中,香腸、小葳、小黃,三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與結局,都是我的親身感受與經驗。小黃,就是我上一本書《罪、罪犯與他們的產地》中,邀請我去參加他的國中畢業典禮,「秋條」的那位加九。而小葳則是在女監中,另一位想要回家與媽媽一起生活的女孩。至於香腸,我到現在還是沒有他任何消息,因為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呀!
你期待他們回來嗎?不管期不期待,他們都會回來。
同樣的問題,送給收容朋友:你準備好回家了嗎?回家不一定是你的想像,但是你一定得要回家喔!
這是我的第二本書,我嘗試改寫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人事物,如實地記錄下他們生命歷程中曾經與我互動的階段。也許這些片段他們早已忘記,但是這樣的交會時刻,卻代表著人生、社會、人群互動鮮活的一段。
犯罪,這些偏離常軌的心跳聲,到底是平穩社會心跳規律中的異端,還是隱含著社會病症的重大警示?
期待這本書能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