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月升起:送你18個快樂處方
半生奉獻
蟬脫殼是為了成長,人在世上如能奉獻社會,心靈也會煥然一新,醞釀「幸福感」。如你還沒退休,請以當隱形志工的心意,努力的把工作做好,快樂就來。
一九六○年代出生的人,小學時一定讀過一篇課文,標題叫作〈立志做大事〉,那是孫文在嶺南大學的演講詞。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長大後,日夜奔波沉浮於事,關於做大事或做大官的論點,早就束之高閣了。
只是人生旅程真是奧妙,不同的人,蓋棺論定時竟有很大的差異。有人功績彪炳,留名青史;有人成就特殊,記在墓誌銘上。多數人都是平凡結束人生,但子孫基於敬重,訃文陳述長輩生平事蹟時,仍是寫得洋洋灑灑。當然,也有人後事灑脫,什麼都不留下記錄,隨著一抔黃土或灰燼,就消失無蹤了。
我是平凡人,不可能攀附青史,亦非名人,沒資格寫墓誌銘,但已逾五十,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想稍作一番省思。所謂「半生奉獻」,雖是天外飛來一筆的想法,但動機實是為了重新調整腳步,若把人生歸零,重新開始,平凡的人生又會如何?
首先,前半生中利於家庭的部分,因屬私領域,故剔除於外。在服務機構的部分,既屬領薪份內的工作,故亦剔除。勉強說來,自認對社會有奉獻的,只有兩件,這兩件都沒有版權,卻是得來不易。
先說自認的第一件社會奉獻。
靈感初動
一九八五年初,我初至醫院上班,負責專案檢討工作。那時剛退役,沒有工作經驗,是社會新鮮人。只是當時主管管理嚴格,不分資歷深淺,一視同仁均須提改善案,我因進醫院工作不久,提案品質自是不佳,為此苦惱不已,只好翻閱市售IE提案相關書籍,尋找靈感。
機會來得太偶然了。
我在IE提案書中發現一個有趣案例,內容大意是:「早期日本烹煮食物,跟臺灣一樣都必須加味素,這案例就是關於日本味素IE提案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日本某家味素廠,因味素銷量停滯,故公司主管主持IE提案改善的會議。某君竟然在開會中打瞌睡,主管震怒,把他叫醒要求提案。某君在驚恐中,隨口說出他的提案,這提案後來也獲得大獎。他提出家庭主婦使用味素習慣,都是把整盒味素的洞口弄破,再用手搖動加味素到食物中,如果把洞口加大,銷量自然大增。」
這提案給我靈感,原來IE提案也不必想得太複雜。後來,我提出了一個小提案,竟獲認可而推動,這提案就像味素盒加大開口那樣簡單,我的構想是,希望護理人員每天晨間護理中,取消原本兩人一組重鋪病人床單的工作,改用鬆緊帶套住床單四角,以節省護理的工時,節省的時間,可改做其它比較有技術性的護理工作。
南丁格爾的堅持
沒想到這個提案,引起喧然大波,竟還涉及南丁格爾的護理理念改變問題,事情有點複雜,不得不先說南丁格爾的護理理念,比較容易理解問題的癥結。
我們先回顧南丁格爾所處的年代,那是在十九世紀初期,護理工作還是由一些未受專業訓練的人員擔任,不需要專業證照的職業。一八五四年,英、俄之間發生戰爭,南丁格爾親赴前線的軍醫院服務,因目睹軍醫院環境汙穢、不衛生,而且缺乏設備,開始全面投入心力建立護理專業,大幅降低軍醫院的死亡率。她一戰成名,建立許多護理規範。對護理界來說,她是護理的前輩,多年以來,臺灣醫院的晨間護理工作,或多或少受她啟發和影響。
當時的晨間護理,約早上七點左右,護理師必須請病人下床,並以兩人一組方式,重新整理病床上已呈皺褶的床單,執行的手法,套用當時的護理名詞叫「鋪床技術」,也就是將床單平整的下壓在床墊下,床單四角必須折成九十度。初次看到,對護理師的靈巧動作相當佩服,只是床單四角終究不是固定,很容易因病人身軀扭動再度凌亂,且一床一床日復一日整理,對護理師工作量造成相當大的負擔。
當我提出床單改用加上鬆緊帶套住的提案,不再每日執行鋪床工作時,護理單位考量南丁格爾傳承的護理精神,護理師應親近病人的認知,認為執行鋪床工作,尚有親近病人的衛教目的,故持保留意見,加上床單洗滌後竟縮小而無法套住床鋪四角,初試改善工作以失敗收場。
過了幾年,另有團隊發揮「畫眉千度拭,梳頭百遍撩」的精神,一試再試,採用「平織」的床單,洗滌烘乾後,終於不再縮小了,加上護理單位也已接受,護理師應以執行技術性護理工作為主,自此病人床單改用套的,水到渠成。
遍地開花
我更驚訝的還在後頭。
幾年之後,臺灣各地醫院的病人,床單紛紛改成用套的,時至今日,這項沒有版權的改善,竟對社會有了貢獻,當然沒人知道這是誰起的頭,新進護理師,也不知道過去有晨間鋪床這碼事了。
只要對社會有貢獻,當初是誰出的主意,當然不是重點了,很多事,做得高興就好。
靈光再現
另一件沒有版權的社會奉獻,則是在我工作三十多年後才發生的。
那一年,我奉派在一家位於臺灣東北角的醫院服務。某天,我與健保申報部門約定檢討事情,不巧會議室全滿了,只好去那部門辦公室圍坐檢討。因緣際會,看到了改善契機。
因為我發現辦公室的影印室,堆滿了紙本病歷,每一本病歷厚度如工具書,只見工作人員費力折頁,再將整本病歷按壓在影印機上,當影印機啟動,就見炫光一閃,即印出暗黑的病歷紙張,如此一頁又一頁,一本又一本重覆動作,極其辛勞。
我驚訝的不是印出的紙張品質差,令我感到訝異的是,三十多年前我剛到醫院報到,輪班訓練至病歷單位時,即擔任同樣的影印工作,三十多年後竟然什麼都沒改變,因為三十多年後電子病歷已推動成熟,為何還沒採電子病歷送審?為何還用早期影印的作業模式?細問之下,才知道臺灣所有醫院都是如此作業,當下我決心改善,健保申報部門主管聞言欣然配合。
行動就此開展。
首先是與資訊部門、健保主管機關的溝通、電腦程式撰寫等,其中艱辛就不再贅述。第一筆電子病歷終於可以送出審查了,就像待嫁的女兒,充滿著期待。只是第一筆資料,竟費時五十二小時才完成送出,我們當然失望了。還好,臺灣東北角一向多雨,當時看著積水的街道,靈光一閃,莫非像排水管的光纖線路容量不足,造成資料的擁塞。一查,果不出所料,經與主管機關溝通,終於克服送審資料傳輸太慢的問題。
「苦人吃著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巨大工程又接連著考驗。因為這項改善工作是要推動到臺灣各醫院的,故各個資料格式必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於是乎醫師就源HIS查閱、電腦自動歸類及命名、檢查圖形彩色傳輸、建立目錄清單及超連結功能、送審病歷整合自動化、提升傳輸速度等,改善團隊一次又一次檢討修正。
花開有成
做對的事,哪怕艱難?臺灣各醫院採用電子病歷送審健保單位,終於有成。
要怎麼形容這件事的重要,就用影印的紙張來說。依健保主管機關的估計,在還沒有採電子病歷送審前,臺灣各醫院影印病歷約達六千多萬的A4紙張,高度約等於二十座的101大樓,這些紙張要砍約三千多棵樹呢!故本提案對環境的保護,無庸置疑。當時,各醫院也紛紛派人前來標竿學習,我們亦來者不拒。目前臺灣多數醫院,幾乎都改為電子病歷送審,不再影印了,粉塵光害避免了,電力節省了,我們又默默在為社會貢獻。
我為什麼把這兩件沒有版權的半生奉獻,鉅細靡遺的描述出來,當然有我的理由。好的事,為什麼不宣揚周知?
就以彩券的頭獎新聞來說,一般新聞刊載的內容,不外乎是中獎人的獎金分配計畫,計畫中除了提及置產、儲蓄、投資外,總會寫到中獎人公益捐獻對象,並說中獎人平常就有小額捐款做好事,才會中大獎的神蹟,這種請人多做公益必有好報的宣揚,我是支持的。
但我想再宣揚另一種概念,所謂的志工,除了傳統看得到,利用工作之餘濟弱扶傾外,其實,一個人或團隊只要在工作崗位上,努力不懈,盡自己本分,也可做出有益整個社會的事,把自己奉獻給社會,這樣也是在做「隱形的志工」啊!就像戴資穎認真練球,進而獲得世界羽球球后,成為臺灣之光,讓臺灣人引以為傲,讓臺灣人看到新聞時興奮快樂,這也是在做「隱形的志工」。像這種沒有版權的奉獻,不論誰的貢獻多,只是想激發越來越多的人擔任「隱形的志工」,如此臺灣就越進步,臺灣人就活得越光采。
所以,我堅定的告訴各位:「我的後半生,人生又重新開始,臺灣,我要對你再奉獻,我要永遠做隱形的志工。」
快樂處方16:醞釀「幸福感」
醫學專家又表示,腦內荷爾蒙除了分泌內啡肽及催產素外,在我們積極的想完成某願望時,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讓你有幸福感;此外,當我們從事志工服務別人,大腦更會分泌血清素產生幸福感。特別的是,越是無私的奉獻行為,其滿足快樂的生理回饋越能持久,可說是利人又利己。
同樣的,專家這些看法也可以再深究。但我工作接近四十年了,在這麼漫長的歲月中,勉為其難的僅擠出兩項對社會有貢獻的事,這兩項當然也靠團隊合作完成,每當有人提起,內心特別的快樂,原來是我的大腦也許在分泌多巴胺或血清素呢。
英國有一句諺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佛學修行法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首度「布施」就是指幫助別人。建議你,在課業上,在工作中,盡量幫助同學、幫助同事,盡量找出可奉獻社會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盡量幫助別人,以從事隱形的志工為樂,找到自己學習上、工作上的「幸福感」,或許可以燃起你久違的快樂。
樂山趣
我在玉山主峰看到頂上的遼闊。這要多謝社團朋友,陪伴登玉山。勸你也去參加多個社團吧!結交「鄧巴數字」,維持社交網絡,因為快樂來自於眾樂呢。
我觀察到一個社會現象,無論是晨運或社團活動,參加的人幾乎都是女多於男,且比率極為懸殊。有人說,這可能是男人的律動感較女人差,怕跟不上動作遭人笑;抑或是有些男人一輩子在外奔波,退休後反而動極思靜了。如果你問我男人到底都跑到哪裡去了?我想有一個地方,肯定有許多男人,那就是山裡,山裡絕對可以發現眾多男人的身影。
登山為何可以找到較多的男人?或問很多男人為何愛登山?登山是否真有無窮的樂趣?如果有一天你找不到我時,我肯定在山裡的某處享樂呢!
從古人的說法開始推究。首個疑惑是:仁者真的樂山嗎?
小時候讀《論語》,有這麼一段:「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我有興趣的是樂山,因為古人認為樂山者就是仁者,而仁者竟可以長命百歲呢?我非聰明的人,但當然希望長命百歲,故與孔子的弟子子張同樣有以下的好奇:
「仁者,何樂於山也?」
姑且先把孔子的看法抄錄如下:
「夫山、草木植焉,鳥獸蕃焉,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四方皆伐焉。直而無私,興吐風雲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咸饗。此仁者之所以樂乎山也。」
從以上孔子的談話來看,古時生柴火捕鳥獸等生活所需,的確都取之於山林,這樣基於山林賜用人們財物,故山林對人們有愛,如果有人愛山,就類比此人亦有愛心了。
樂山不分今古
對於以上孔子的看法,小時候我是有這樣的經驗。我生長在農家,那年代家家戶戶以竈火煮食,沒有瓦斯、電磁爐。竈火的材料取自於山裡樹木的枯枝,我們必須定期上山,撿拾地面或折斷樹木的枯枝,集中綑綁後,再走過崎嶇山路,背負至庭院前柴房堆放,因枯枝蓬鬆,往往須折返山上數趟才能完成。大人們必須另以稻草將枯枝再分束綑綁,這個動作,臺灣人叫作「絪草絪」,至於分束綑綁的原因,則是方便枯枝通過竈口加強火力。
所以在以柴火煮食的年代,還真是仁者樂山。
在現今社會,山,已不再是維持生活所需的主要來源,「仁者樂山」好像就說不通呢?也許現代人已把登山當作運動吧!可是,一般人登山好像也不為運動,因為有些登山者,彷彿著魔一般,是以登山為樂的。可見登山活動一定有特別的魅力,才會讓一些人樂此不疲。
如果你去問常登山的人,為何喜歡登山?多數人的回答是簡短的,很難有明確的答案。幸好不少古代文人,已把喜好登山的原因,描述得淋漓盡致。
山,屹立百代,登山人卻是隨時間流轉,屢屢更替初登者。對於山,文人喜好不同,觀察自然不同,為文就各有千秋了。以歐陽脩的〈醉翁亭記〉為例,他把登山的樂趣,分類的層次分明,但我感興趣的是,登山的樂趣,今古不知有何差異?
歐陽脩的〈醉翁亭記〉,把爬山過程分為「山水之樂」「宴飲之樂」「禽鳥之樂」及「與民同樂」,這些樂趣,他的形容大器。例如「山水之樂」,一句「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把山中的春夏秋冬一網打盡。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說法也流傳千古。
歐陽脩寫山是意簡言賅,他形容「宴飲之樂」是「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他寫「禽鳥之樂」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最後以「人知從太守遊而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總結為「與民同樂」。
從以上的探究,今古登山樂趣大同小異,同的是「山水之樂」「禽鳥之樂」及「宴飲之樂」。君不見現代人上山,因手機普遍,欣賞好山好水之姿、與禽鳥相遇之勢、在山上暫憩小吃之影,紛紛拍照上網分享,真的與古人無異。異的是「與民同樂」這一點。推測因現代大官,少把登山當作「與民同樂」選項,一則隨扈多路途遙遠,媒體操作不易;一則民眾低調,也不願意與高官一同登山吧?
可見登山遊千古不變,其中「山水之樂」尤居首位。對於這樣的意境,柳宗元的筆下也不遑多讓。他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對看得到的山形高低,他形容為:「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對看不到的遊山意境,他寫下「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
文人總能以簡單文字寫出看不見的情境,令人佩服,凡夫俗子登山時,應也有類似感受,只是說不出來吧?否則怎會對登山樂此不疲呢?
恣意登山行徑略同
我觀察登山者的感受或有不同,但歸結登山者的行為,我大膽說:「應是略同,差異不大。」
首先總是摸黑上山看旭日東昇。
很多登山者的目標之一,就是在山頂看日出。但要在山頂看日出,不得不在漆黑的清晨,即起床上山,共同的設備是手電筒或頭燈;共同的經驗是在晨曦點綴的山路上,跟著同伴腳步前進。那時常是最冷的時候,不知是眷戀睡床的溫暖,或是森林的寒氣從四方滲過來,裹在羽絨衣的身軀雖悶熱,但掃過臉龐的寒意竟瀰漫四周。那時只有黑,只有靜,亦步亦趨,就只為在山頂見到旭日東昇。
有時遇到令人害怕的路程,還是要硬著頭皮前進。
這路程叫稜線。一般稜線有奇岩陡壁,往往前面只有一條路,偏偏這時又在中途,進退兩難。登山者一般有個心態,那就是大老遠來了,怎可空手而回?就算想退,一想回程也長;再想,在眾目睽睽下怎可輕言退卻。就這樣,只好拚命走這難走的路,管它多艱險。等到下山後,最津津樂道的也是這一段。明明是手腳並用爬過去,但事後向朋友說起都像是英勇豪傑,只因為曾經爬過,所以敢說呢。
登山者想要暫時休息,卻老是不如己意。
這事在登山者來說,真是一件難以妥協的事。明明約好要一起走、一起休息,可偏偏腳力不同,就自然形成領先者及落後者,領先者也不顧領隊一再提醒等落後者,還是繼續往前衝。希望能暫時休息,再燃起力量,指的是落後者。既然落後,既然走不動了,那何不先休息?可是,在山上只有自己一人時,也不敢獨自休息,生怕找不到出去的路,被「魔神仔」抓走,所以總要呼朋引伴時才敢暫時休息。
當坐下來,鬆開背包,喝口水,吃點東西,也會嘀咕為何來山上受罪?但既來之則安之,擦完汗再度起身,向前走的力量又來了。
登頂前的猶豫
好笑的是,有時登山者不管是不登頂或登頂,都同樣興奮。
這怎麼說呢?登山者有時會遇到高原現象。那就是在超過一定的高度,有人發生了狀況,當然也常是快精疲力盡時。那時,就必須做決定,繼續登頂或在原地等候登頂者回來。在一陣商量之後,就分為兩組了,但大家同樣興奮。
先說不登頂者,那表示有一段時間的休息。要知道,快到山頂前,體力幾乎耗盡,決定不再登頂,等於要往回程了,選擇盡興就好,可以休憩吃東西了,故也興奮。對選擇登頂者來說,那表示自始至終的堅持快達標了,意志力快獲勝了,當然興奮。尤其老天還賞給登頂者二件禮物,當然更想奮力向前。
這兩件禮物是「雲海」及「山高標示」,要登頂者才看得到,這是辛苦的代價。
先說「雲海」。「雲海」是地面水氣遇到高空冷空氣所形成,我不討論科學及它的變化萬千。我想說的是,大自然最奇妙的是,「雲海」的高度都形成在峰頂以下,一般是白色的,要看彩色雲海,必須在日出或日落,所以要看美麗的彩色「雲海」,就必須摸黑上山或下山,大自然總有它的安排。
再說「山高標示」,讓登頂者可以合影,滿足登頂者作一時的英雄。本來這樣的照片,按心理學來說,就是滿足炫耀的心裡。好不容易登到最高峰,我支持這樣的炫耀,人生要多為自己喝采呢!
也不知為什麼,登山者下山總是匆匆的。
來時,山路是陌生的,走走停停。等到登頂後,以為對這座山是熟悉了,又或許為了趕時間,總之,下山總是形色匆匆,步履加快,沒有來時的期待。當又看到登山入口,大聲驚呼:「快到山下了!」也許,這與人們下班回家,因為累了,就不想多說,只想回家,心情是類似的。
郊山高山都是山
有人問我,如果沒有腳力,只是登郊山步道,那又是什麼風情?我想,還是各人感受不同,各有風情。
一般來說,郊山步道是泥土道、木棧道及水泥道夾雜,兩腳的踏感不同。泥土道,尤其是厚實的黃土路,建議緩步,感受落葉泥土的親近,踏在土上,就是愜意,就是舒坦;木棧道,就可以走一段停一段,欣賞幽靜迷濛景緻,享受林蔭驚然之處;水泥道,一般是防大雨沖刷,往往以階梯架構,此時可細數階梯,無階梯者數步伐,觀察每一步腳尖腳掌施力處,有靜心修禪之效。除了注意踏感,山上如遇廟宇必拜,就當作心靈寄託的充電站;也要懂得埤塘、湖泊或瀑布的欣賞,遇到請務必佇足,往往有意外的收穫。注視粼粼波光,有時會自覺如高僧大佛,沉靜怡人暫忘人間煩擾。
當然,如有觀景臺,也可在觀景臺上瞭望遠處,海天合一,美景盡在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想到「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山友亦可趁此坐下休息,談天說地,攬山林之翠綠,聞小鳥之低啾,暫時放鬆自己,享受美景。
享受走步道,還有訣竅嗎?那是當然。
其中最有用的,就是在登山前,先學會穴位按摩,及練幾招由頭至腳的全身復健動作,如此,即可在走步道當下,把全身按摩復健一次。在享受清新山風時,再練習呼吸吐納,就可改變走路的單調,還有強化健身之效,做這二個動作,下山時,自然通體舒暢。但是,走步道最重要的享受,還是回歸人的互動,那就是在山間與山友打招呼。
一般在登山路上人來人往,山友彼此之間是不認識的。在山林間擦身而過時,如主動一聲:「你好!累嗎?」因為同是愛山的人,臉部馬上融化出笑容,有時竟就天南地北談開來。所以,當你在走步道時,如能享受與山友打招呼,一路下來,心情愉快,這是登山的最高境界。
登山的樂趣,因人而異,但登山能消磨時間及有益健康,肯定是男女老幼的好選擇。你還待在家裡嗎?快收拾一下,走!咱們到山上打盹作夢去!
快樂處方5:結交「鄧巴數字」
這是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所提出來的,也叫「一五○定律」。羅賓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一百五十名。這個數字告訴我們,當個體的圈子過於狹小時,就會感到孤單,作為個體的我們需要他人的協助來發揮潛能。
以爬山來說,爬山沒伴,或須安排行程,以致登山次數減少了。生活上類似的狀況很多,尤其退休的人,生活圈縮小,活動來源減少,才讓你宅在家走不出去。如果生活給你這個難題,那是在提醒你,你應該思考,這是改變的機遇。
相逢豈是簡單事,踏出一步就自然。建議你,不論男女老幼,就勇敢的去參加社團(健身、登山、讀書、瑜伽、唱歌、跳舞、賞鳥、騎單車等)。讓你從年輕到退休後,維持你的社交圈都能擁有約一百五十名的親密朋友。這些社團,學校或各縣市都有,入會費用不高,不怕找不到,就怕你不參加。透過社團內熱誠幹部的代排行程,活動節目就增多了,可減少宅在家或宿舍的情況,何樂而不為?請你快去做吧!那麼,僅是登個郊山或走個步道,要想山友相陪,吸收芬多精與負離子,就成了簡單的事了,或許可以燃起你久違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