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神心態:用科學方法打造內心強大的你

正視你的行動原動力

我原本只是一名普通上班族。從上國中開始,我的夢想就是「想當一家公司的社長」,卻仍難免感到茫然。

記得即將出社會謀職時,我跟當時的指導教授提到:「我以後想自己開公司。」

他建議我「應該到大公司上班」,教授認為:「與其進去一家新創立的公司,看它如何起步成長,不如到一家發展成熟的大公司,比較能做為創業參考。」

我聽了教授的建議,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到知名的意外傷害保險公司當儲備幹部。

剛進公司的我,被公司分派到岩手縣盛岡市的分公司上班,也做出了一番成績。

不知不覺間,「我想創業」的想法愈來愈薄弱,甚至覺得乾脆留在這間公司,努力出人頭地就好。這是因為,當時的我還沒找到「創業理由」,所以無法付諸實際行動。

當我在盛岡分公司待了快五年時,我收到一則人事異動的內部公告,得知我將轉調東京總公司,負責管理統籌全國業務,也就是所謂的榮升總部。

「啊,我乾脆就這樣當一名上班族吧!」

那則讓我考慮放棄創業念頭的人事異動公告,是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下午一點三十分左右發出的。當天,我人正好在岩手縣四處跑業務。接著,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了。

幸運的是,當時我位處岩手縣不靠海的內陸地區,並沒有受到海嘯影響,但還是感受到震度六級的地震威力。

記得那時我正好開著車,地震強到我緊急煞車。我看著電線杆在眼前倒下,地面裂開,附近建築物的牆壁也倒塌了。那天之後,我過著沒有水電瓦斯的生活。幸運的是,我住的區域修復得早,大概地震三天後就恢復電力。

但是,真正的辛苦從這時才開始。

我任職的意外傷害保險公司有販售地震險與海嘯險。正如大家所知,在東日本大地震時,我工作的岩手縣沿岸地區幾乎全遭受海嘯侵襲與破壞。由於受災地的通訊中斷,為了掌握正確的災害情況並救援災民,我在地震後五天就被派到岩手縣沿岸地區的釜石市大槌町支援。

到了當地,我發現明明前幾天還在的小鎮,已成了一座瓦礫山。自衛隊隊員正努力為傷患急救,四處挖掘救援可能存活的生還者。

當時的光景,至今仍即在我腦海之中,鮮明難忘。

那時我看到這一切,忍不住想:「人啊,真的不知道何時會死。既然如此,我就不要留下任何『當初如果這麼做就好了』的後悔與遺憾,而是把所有時間用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

為了活出沒有遺憾的人生,我要抱著「不管何時死掉都無所謂」的覺悟,將自己人生的每分每秒,都用在自己想做的、覺得快樂的事情上。

我抱著以上決心辭職,自立門戶。而我將這份決心簡化為「幫助大家成為能在喜歡的時間,在喜歡的地點,做喜歡的事的人」。這樣的想法也直接影響到我現在投入的志業。

你身邊有幾樣紅色物品?

如果你對自我的評價與目標並不契合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現在來進行一場實驗吧。

1.請在五秒內數數看你身邊有多少紅色物品。

2.把你算出的數量寫下來。

準備好了嗎?現在開始!

好,已經過了五秒了。

【問題】你身邊有幾樣紅色物品呢?

請專注在書中的句子,繼續往下讀。

這裡,要再請問你一個新問題。

【問題】你身邊有幾樣黃色物品呢?

請注意,你不能再回頭去看、去數,而是直接憑印象回答,剛剛你在數紅色物品的同時,有沒有發現你身邊有幾個黃色物品?

身邊完全沒有黃色的物品?是真的嗎?

現在,請你抬起頭來,確認你身邊有幾個黃色物品吧。

結果如何呢?

剛才的你,大概專心在數紅色物品,因此完全沒注意到黃色物品的存在。

當你突然被問到身邊有幾個黃色物品時,原本覺得沒有的人,之後再看一次,應該發現了幾個才對。

這是因為人類會透過五感,在一秒內接收大約兩千個訊息。像是看到某個東西、好熱、風吹過來了、口渴了、聽到河流的聲音等。

在這些訊息當中,你覺得究竟有幾個訊息會被大腦辨識出來呢?

當然,我們的大腦無法認知並辨識兩千個訊息。

簡單來說,無法辨識所有訊息,就代表你的大腦會從中判斷是否必須辨識,進而挑選出必須辨識的訊息。

人在同一時間能認識出的訊息量,雖然因人而異,不過大約在八到十六個左右。

大腦裡的網狀刺激系統會從這些全身接收到的訊息裡,篩選出哪些訊息是必須辨識的。

因為當你接收到特定的指令時,以這個實驗來說,也就是必須辯識的訊息是「紅色物品」的情況下,你就只會注意到紅色物品的存在。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判斷哪些訊息屬於必須最先辨識的呢?當然是那些對你來說重要的資訊。

比方說,如果你心裡想著「想要一只勞力士手錶」,身邊就會開始多了不少戴著勞力士錶的人,或是突然開始注意到身邊出現的勞力士錶。

這並不是因為身邊戴著勞力士錶的人增加了,是因為在此之前,勞力士錶對你來說不是重要的資訊,所以大腦並沒有加以辨識,事實上,這些戴勞力士錶的人一直都在你身邊。

你應該也有相關的經驗吧,就如同先前實驗裡的「黃色物品」一樣,原先就存在於你身邊的訊息,因為對你來說並不是重要資訊,所以被大腦判斷為不必要而加以忽略了。

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色彩浴效應。

「看見」幫助自己改變的訊息

如果把色彩浴效應套用在改變人生,會發生什麼事呢?

就像先前提到的,對大腦而言,它的第一要務就是讓你死不了。

大腦啟動心理均衡作用後,為了讓你死不了,所以非常討厭任何變化。大腦只會去辨識(你認為)適合現在的自己的訊息。

我們在之前的實驗裡問過大家「你是什麼樣的人」,接著大腦會將你的答案識別為「自我評價」。

因為大腦不希望你改變,所以會自動提高那些合乎自我評價訊息的重要性,並加以辨識,以阻止你浮現任何想改變的念頭。

總之,你所能觀察到的訊息,全都基於對自我的評價,才能偵測得到。

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想達成特定目標或實現某個夢想,像是想改變自己,想增加收入、想結婚、想變幸福等,然而如果你對自己的評價,根本不適用於實現這些目標的話,就會像剛剛實驗裡的黃色物品一樣,根本不會察覺或辨識出好時機或好機會。

這種現象就稱為「心理盲點」(scotoma),源於希臘文,也就是眼科醫學用語中的「視覺盲點」。而心理盲點則是指因為心理作用導致「看不見」眼前資訊的狀態。

如果色彩浴效應看到的紅色物品,代表「基於現在的自我評價能看見的世界」,那麼黃色物品就是「變成全新的自己所需的必要資訊」。

想達成某個遠大目標或想改變自己,所需的必要情報其實近在眼前,只不過你沒看到罷了。

我們在第一章提過,達成夢想的手段會自動出現在眼前,也是因為這種機制。

你對自我的評價與想實現的目標,如果沒有高度關連,根本就不可能看到改變現在的自己的方法。

究竟該如何才能讓自己辨識出實現目標的必要訊息呢?

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從一開始就去察覺與辨識。

接續先前舉的例子來說明,如果:

• 紅色物品=能使你認知到現在的自我評價是正確的,不讓你做出改變的訊息。

• 黃色物品=讓你能自動改變的重要訊息。

這樣,我們只需打造出「適合自我評價的訊息是黃色物品」的狀態就好。

如此一來,就能從一開始察覺與辨識黃色物品,也就是改變自己所需的必要資訊。

總之,想提高和達成目標有關的好時機或好機會的覺察能力,其根本就是自我評價。要是你不改變自我評價,就永遠擺脫不了過一天算一天的安逸心態。

正面的「自以為」

若我們捨棄現在的自我評價,改寫成新的自我評價,現實與自我評價之間就會出現落差。

一旦大腦察覺到現實裡的突兀感,就會為了打造能讓你安心的新現實,擅自發出改變現實的行動指令。

因此,各種目標就會自動實現。

只要能實踐這整個流程,就代表你已擁有足以改變現實的能力。

但是,在此我要再告訴你一種方法,能加強整個自動改變的過程。

為此,需要的是認定自己一定會有所變化、一定能實現的「確信」。

所謂確信,就是毫不懷疑、堅信不移的狀態。換個說法,也可說是正面的「自以為」。

既然如此,只要掌握建立「自以為」的機制,即能有意識地營造出確信狀態。

究竟該如何營造出這種心理狀態呢?我想以一個實際案例,幫助大家了解「自以為」的心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自以為」能化不可能為可能

在好幾百年前,人類被認為不可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一.六公里)。回顧一英里長跑的歷史,一九二三年,芬蘭的魯米(Paavo Nurmi)曾留下用四分十秒三跑完一英里的世界紀錄。

這紀錄比當時原有的紀錄快了兩秒,僅這兩秒鐘,就足以讓整個世界感到驚訝。因為這兩秒可是睽違了三十七年才出現的新紀錄。

即使如此,仍然無法在四分鐘內跑完。人類果然還是不可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認知,逐漸擴散到全世界,當時還因此取了「四分鐘磚牆」一詞來形容這狀況,認為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比登上聖母峰頂或到達南極點還困難。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當時還是英國醫學院學生的跑者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挺身而出,勇敢挑戰磚牆障礙,可惜仍無法突破紀錄。

就在班尼斯特差點要相信四分鐘跑完一英里果然還是不可能的事時,他決定改變自己的觀點。

「我不要再以四分鐘內跑完為目標。從現在起,我的目標是讓自己的紀錄每次減少十六分之一秒(約○.○六二五秒)。」而每次減少十六分之一秒並不是件難事。

只要重複整個過程,總有一天會在四分鐘內跑完。換句話說,他要跨越的障礙從四分鐘這個人類不可能跨越的大障礙,變成如果十六分之一秒就能跨越的障礙。

後來,班尼斯特輕而易舉達到每次減少十六分之一秒的目標,最後終於在一九五四年五月,以三分五十九秒四──人類首次在四分鐘內跑完的成績,刷新了世界紀錄。

當時距四分十秒三的前世界紀錄,已相隔三十一年之久。所謂四分鐘磚牆就是如此讓人難以跨越的障礙。

不過說也奇怪,在班尼斯特突破四分鐘磚牆障礙後,全世界「自以為」人類不可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認知被徹底顛覆。大家開始認為:「嗯?其實真的可以在四分鐘內跑完啊!」

結果,班尼斯特刷新紀錄後不到一年,就有二十三個人也打破了四分鐘磚牆。

在了解原以為「絕對做不到」的事其實「可以做到」的瞬間,那些好幾百年來都做不到的事就變得能夠達成。

相信這例子能幫助你輕易了解,心理上的「自以為」對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

在四分鐘磚牆的故事中,同時存在著好的自以為與壞的自以為。

好的自以為是改變表現或現況的認知。像班尼斯特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全世界開始出現「原來做得到」的認知並改變行動,結果也跟著不同。

壞的自以為則是侷限表現的認知。像全世界都自認為「人類不可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結果所有人都處在不可能達成的狀態之下。

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著好的自以為與壞的自以為。

重要的是,就算被認定是人類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要改變自以為的方向,就能實現。

這樣一來,只要能有意改變「現在的自以為」,你就能改變「現在的自己」。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