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勝出:創造自己的遊戲規則,贏得職場成功機會
第一部 沒有選擇的世代
有沒有選擇、有沒有機會,一直都是在上層的強者說了算,遊戲規則由他們決定!他們就是要你乖,拿走你的選擇,拿走你的機會,贏者通吃。唯一能翻轉局面的,就是不乖,不甩他們的遊戲規則!
1-1靠企業,企業可能會倒
企業,不再是飯碗!
老闆,不再是依靠!
不論是企業或老闆,都無法承諾員工的未來,因為他們連對自己也無法給承諾,保證未來永遠美好。這是一個誰也無法向誰承諾的時代,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為自己負責、給自己承諾。
職場的變化,絕對是從人情走向無情,從感性走向理性,從關係走向數字,現在已經發生,未來會更普遍,請正視以下的職場事實:
未來職場1:企業壽命很短
一般上班族不會想到,每天每月吐出鈔票的企業會比自己短命。按照企業的平均壽命來看,很多人一輩子會經歷至少八次至十次企業倒閉。面對殘酷的事實,老闆無法向員工承諾未來,不只是不願意,也是做不到。
根據美國《財富》(Fortune)雜誌報導,美國六十二%的企業壽命平均不逾五年,中小企業低於七年,跨國企業十至十二年,最長壽的是大企業,也不到四十年。而每一年全世界都搶先報導的五百大企業,平均壽命是四十至四十二年,一千大企業則只有三十年。美國尚且如此,九十七%是中小企業的台灣可想見是更短命。
相對的,一般上班族自二十五歲開始上班,直至六十五歲退休,工作壽命長達四十年。更何況政府規定可領年金的退休年齡不斷往後延,澳洲現在已經喊到七十歲退休,看來新一代有機會做到四十五年!這樣算起來,即使畢業第一天就進入世界前五百大企業,也不可能做到退休那一天。
經濟景氣的周期愈來愈短,企業變得更脆弱,生命更縮短,還想要將終身託付給企業嗎?別鬧了,這恐怕是跟自己開過的最大玩笑。
未來職場2:不看年資,只論績效
企業將比過去更現實殘酷。它們不再看年資,不講人情,而是以績效掛帥,論功行賞,數字表現漂亮的多給獎金,數字墊底的要求走人。員工無一日可懈怠,工作壓力日增,危機感強烈,罹患身心疾病的比例逐日升高。
「我好像一隻倉鼠,只要一踏進公司,就開始在滾輪起跑,沒有停下來的一刻,愈跑愈快,快到常常要昏厥過去。可怕的是,大腦還不斷給我催眠,說這裡充滿成就感……」一位女性上班族在辦公室兩次心臟病發昏倒,送醫急救之後,決定轉換跑道到節奏緩慢的行業,不久之後又罹患網球肘。
「上班就是緊張,被數字追著跑,擔心交不出成績,無法慢下來、停下來……」在維持工作競爭力及身體健康之間,她無所適從,找不到平衡點。
未來職場3:人才是成本,一路砍到底
「最近我要改變演講的主題,不再講認識自我、職涯規畫,而是改講薪資談判。」一家獵頭公司老闆發現,低薪是目前年輕人最抱怨的焦點,薪資是年輕人最想聽的議題,於是他不再講「虛無飄渺」的追尋自我,而是切入年輕人的需求。
在微利時代,電子業的利潤普遍是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其他行業雖然高一些,但是美好的日子畢竟過去了,企業主無不大嘆錢難賺,能做的便是苛死當(cost down,降低成本)。人才不再是人才,而是可以省下來的成本;人才不再是資產,而是利用後可丟棄的資源……這些苛死當的作法,讓員工的處境日益不堪。
企業用人,薪資不公開,只寫「面議」。到了面試階段,則是一路砍價砍到見骨。有的人資部門似乎變成採購部門,議價是主要的工作,以最低的薪資用到優秀人才則是重要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
未來職場4:人力靈活運用,愈邊際愈佳
過去,人事開銷是固定成本,即使才在念高職的工讀生也都是正職人員;現在,人力是邊際成本,景氣佳就多用幾個,景氣差就資遣幾個,即使是大學畢業生也可能是時薪人員、派遣人員。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在人力上希望靈活運用,將固定成本改成邊際成本,隨著景氣變化做增減,不必背負罵名。
這樣的結果,造成就業的風險性大增。一個不景氣大浪打過來,沙灘上便留下一堆時薪、派遣、兼職的非典型就業員工,使得他們的職涯起伏愈來愈頻繁、職涯壽命愈來愈短、薪資所得愈來愈微薄,就業不安全最後變成所得不安全,影響到對人生的滿意度。
未來職場5:升遷階梯不見了
工作十年,薪水會爬到天花板,再也漲不上去,除非升為主管職,才有加薪的機會與發展前景。但是,這種靠升遷調薪的職涯模式已成為過去式,組織走向扁平化,升遷的梯子陸續抽走,職涯不再是一路往上走,加薪靠的不是升遷。
未來的職場是變形蟲組織,職涯模式是不斷回到原點的格子狀,當新任務交派下來時,組成新團隊,有人擔任PM(專案經理);當任務結束,團隊解散,人人回到原點,不會有人固定領主管薪水。
未來職場6:中年後再度求職
台灣退休年齡約為五十七歲,比起日本六十九歲、韓國七十歲,少工作十二、三年,少見到中老年人活躍於職場。但隨著少子化造成勞動力不足,以及高齡化需要養老金,都將逼得中老年人出外求職,二度就業。他們的敘薪低,將搶走非腦力的低階工作,以服務業為主,排擠掉不具一技之長的年輕人。
即使具有專業技能,也不見得可以用到退休那一天,中途不被淘汰。因此,在科技日異的今天,維持不敗的競爭力、擁有多項可以轉換的技能,成為每一個人在這個新時代的新挑戰。
醒醒吧!誰都不能給你承諾,只有你自己。
1-2學歷貶值,貶不到我的
學歷愈來愈高,是一股不可逆的浪潮,也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任誰都擋不了。但是,台灣卻是過度發展到完全失控的地步。
一九九五年台灣啟動教改後,二十年間大學自二十三所暴增至一百二十二所,大學生從二十四萬人增加到一百二十四萬人,足足增加一百萬人,增幅高達四倍,九成青年進大學就讀。同期,韓國大學生人數增加七十%,日本增加十二%,足見台灣簡直是高速公路上失速的車輛,眼看要釀成連環大車禍,至今政府還未出手踩煞車。
學歷競賽,延後就業時間
追求文憑、過度教育的結果,大學生人數多於高中生,技職體系宣告崩壞,勞動力市場呈現倒三角形。偏偏台灣是代工島,需要龐大的作業員與技術人才,教育體制與產業需求脫節,導致大學生畢業後,失業率高於高中職生。
在過去,念大學容易就業,工作好,薪資高。現在不同了,大學生月薪二十二K,政府甚至針對年輕人祭出失業補助金,這都是前所未有的聽聞,嚇壞學生與父母,社會輿論也紛紛提出「學歷無用論」的觀點。
可怕的是,台灣並未記取教訓,從「大學氾濫」的後遺症中清醒過來,反而是陷得更深,連研究所都拖下水。高學歷歹戲拖棚,不知如何收手。
「滿街都是大學生,大學學歷不稀奇,不如再念個碩士,墊高競爭力。」不少年輕人以為求職困難,是卡在只有大學學歷,認為再念研究所是一帖解藥。
學生有學歷貶值的憂慮,學校則有招生不足會關校的恐懼,趁勢推波助瀾,祭出各種優惠方案,鼓勵學生再念兩年,使得年輕人就業時間再度延後,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更形惡化。念研究所的人數大幅增加,超過產業需求,碩士學歷勢必貶值,碩士考清潔隊員、博士賣雞排將不再是新聞,而是社會常態。
拿回人生主導權
台灣從來就是一個學歷社會,擁抱文憑主義,一旦啟動學歷競賽,就是全民瘋狂,難以回頭!究竟,誰可以來喊停?答案不是政府,不是校方,是你自己!
校方不想處理,政府無能面對,不負責任的大人搞出一個爛攤子,束手無策之後,往年輕人面前一擺,自己退休養老去了。抱怨沒有用,這是你的人生,好過歹過都是你來過,對於這個爛攤子,當然要悍然拒絕照單全收!看清楚社會的發展,做不一樣的選擇,走不一樣的路,避免捲入這個滅頂的大漩渦裡。
在過去,國中畢業的孩子分成兩群,一群是愛念書的孩子,繼續考高中,三年後拚大學;另一群是不愛念書的孩子,直接去當學徒,或是選擇念高職體系,習得一技之長。七年後,會念書的孩子學到知識與視野,不會念書的孩子學到技能與專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在就業市場各得其所,各有一片天。
如果所得是一種衡量成就的標準,那麼事實證明,不會念書的孩子成就更非凡!身懷技術,碰上經濟起飛,不升學的孩子開工廠當老闆,雇用大學畢業生,把企業做出規模,開拓全球市場,賺取巨大財富,成為人人稱羨的贏家。
今天不同。大學氾濫,社會獨尊一種價值,唯有學歷而已,技術被遠遠拋在追逐的人群後面……走在這個主流價值裡,看似安全,其實是逐漸在丟掉吃飯的傢伙。
追求文憑的後遺症
老闆之所以錄用一個人,是因為他有用,付薪水是因為他有價值。一個人手裡拿的文憑,如果無法證明具備有用的知識或技術,等同於沒用,失去價值,就會出現以下後遺症:
後遺症1:高學低就
學校產出大批大學生,白領工作卻逐日減少,大學文憑能做什麼?只能降格以求,搶高中生的工作,產生「高學低就」的現象,大學生在餐廳端盤子、在速食店點餐,或在外帶飲料店裡搖著珍珠奶茶……比比皆是,大家卻習以為常,不以為怪。
後遺症2:薪水低
大學生供過於求,企業就有籌碼將薪資拉低。年輕上班族最痛恨低薪,罵台灣是鬼島、公司是血汗企業、老闆是吸血鬼,卻忘了自我檢討,學有專長的大學畢業生起薪三萬五至四萬五的並非少數,為什麼自己只能領二十二K?問題就出在念了一張沒用的大學文憑,不具備有用的知識與技能。
後遺症3:回家啃老
頂著學士帽,懷抱著夢想,充滿著希望,步入社會後,才發現事實與理想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沒有機會從事專業職,必須彎下腰從高中生工作做起,領的薪水不夠養活自己,有些年輕人索性縮回家裡,成為啃老族。家裡不缺一口飯吃,久而久之變成長期失業。這種「怯於求職」的人愈來愈多,使得父母肩上的重擔直至老年都無法卸下。
選擇科系回歸實用性
避免學歷貶值,唯一的辦法就是丟棄文憑主義,重新正視知識與技能的實用性,讓教育與產業接軌,才能保證學歷有用,以下是一些原則:
1. 科系優於學校
一所國立大學的中文系,所獲得的就業機會及薪資待遇,不會優於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資訊系。科系的價值高於學校排名,這是目前已經發生的事實,所以在填寫志願時,要放棄選校不選系的舊思維,改以科系為優先。
2. 科系傾向實用性
大學走向高學費,半數以上學生背負學貸,在選擇科系時將日益朝向實用性考量,學習技能與知識,到了職場馬上有即戰力,有所發揮。一些非實用性的科系,將會慢慢退出大學校園。
學歷在剛畢業三年還管用,三年之後就被工作經歷的重要性壓過去。因此,即使學歷不如人,學校排名在中段或後段,仍然有機會翻盤,其中的要領就是不走乖乖牌路線,學會不乖,出奇制勝,才能拿出出人意表的亮眼成績。
1-3就業失業不再溜溜球
年輕時,不太會將「失業」二字和自己聯想在一起,以為那是人到中年以後才會發生的不幸!即使眼前沒有工作,態度依然淡定,這麼解釋:
「想要再多找一陣子,一定會找到理想工作,這不算是失業!」
「想再回學校念研究所,讓自己更有競爭力。現在是在補習中,不是失業!」
「前一個派遣合約剛到期結束,在等下一個派遣工作,並不是失業!」
聽起來振振有詞,也漂亮正當,無可挑剔。可是根據統計,從社會整體面來看,真實情形並非如年輕人說的這般樂觀。
父母的擔憂,是真的……
統計指出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卻因為隱而未顯,未受到社會廣泛的注意與討論,比如:
——只要超過一年沒有工作,就有可能陷入長期失業的漩渦裡,難以回到就業市場。
——到了職場之後,被認定是一名成年人,只要從就業市場抽離,不論是為了考研究所或公務員,就有可能成為Yo-Yo族,以後遇到困難便慣性地彈回青年狀態,像溜溜球一樣,縮回到舒適窩,產生嚴重依賴度,愈來愈難跨出去求職。
——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不就業、不就學、不進修或接受就業輔導,是典型的尼特族(NEET,全稱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後便會淪為啃老族或靠爸族。
對於沒有工作這件事,父母輩並不像年輕人這麼輕鬆看待,無不嚴正以待,催促著快快就業,說的話聽起來尖酸刻薄,卻也現實犀利。
「有工作就做,不要東挑西揀的,再挑下去就老了沒人要。」
「都這個年紀了,還讀什麼書呢?不如好好做事,多存點錢結婚生子。」
上下兩代各說一詞,各據一方,究竟是年輕人對了,還是父母對了?由社會的大趨勢看來,事實似乎是站在父母這一邊,要讓年輕人失望了。
青年失業,走向長期化
第一個大趨勢:青年高失業率
青年失業率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全世界青年失業率是全體失業率的兩倍,已經夠嚴重,台灣卻是三倍多,全世界數一數二!台灣的全體失業率在四%上下,青年失業率逾十三%,這個倍數之高,只有義大利可以相提並論。近年來,台灣年輕人走上街頭抗爭,揭櫫正義大旗,推波助瀾的正是這股相對剝奪感日深。
第二個大趨勢:失業日益嚴重
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前,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三十四國的失業人口是八百七十萬人;時隔六年到了二○一四年,在各國祭出各種搶救經濟的措施之後,失業大軍未見消退,反而逆勢飆升八十五%,增加為一千六百零九萬人。
第三個大趨勢:失業走向長期化
失業不再是一時的遭遇,極可能是長期的人生際遇,成年人是,青年人也是!失業長期化,舉世皆然,人口占比之高讓人驚詫。在歐盟的失業人口中,半數是長期失業,連續一年以上沒有工作。
第四個大趨勢:就業高風險性
就算是有工作,工作充滿高風險性也令人心酸,包括低薪、缺乏保障、環境不佳等。台灣有七十六萬人從事非典型勞動,比如時薪、派遣、季節工等,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年輕人。台灣迄今沒有派遣法,而九成以上的派遣公司和派遣勞工簽訂的是短期雇用契約,一旦階段性工作結束,即被迫失業,長期處於失業與就業的惡性循環中。剛畢業就進入派遣,如同在身上烙印,可能一輩子都在做派遣,脫身不得。
不要陷入長期失業的夢魘
遺憾的是,年輕人手裡握著大把可以揮灑的青春,自認為還有長長一輩子試這試那,人生充滿選擇與可能性,試試派遣,再試試國外度假打工,遇到瓶頸就回校園念學位,看到別人都在考公務員也去試試……可是這些選擇,在多年後回顧,會發現可能是一個一個陷阱。
「這是一個看似選擇多,其實不太有選擇的時代。」
相較起來,這一代年輕人更需要提高警覺,嚴肅面對生涯,沒有率性而為的籌碼。可惜畢竟年輕,聽不進耳裡,覺得人生是來追求自我、完成夢想,不是為工作而活的,怎麼可以為了避免失業而失去人生探險的樂趣與驚奇?人不青春枉少年,就尊重你們的選擇,不過在追求自我與殘酷事實之間,仍然有些原則要遵守,以免錯失第一黃金就業時間,而陷入長期失業中。
原則1:失業勿超過一年
失業有一個特性:長期化,有如橡皮筋拉得愈長,彈性愈疲乏,放手後彈不回去。超過一年未就業,讓人失去信心,求職退怯,不易獲得企業青睞,難以回到就業市場。一年是一個臨界點,千萬不要跨過!
原則2:不要長期從事非典型工作
日劇《派遣女王》走紅,年輕人以為派遣是一個時髦工作。遊歷各家企業,體驗多樣文化,嘗試各式工作,可是隨著年齡漸長,想要穩定下來時,卻怎麼努力都回不到正職軌道。因此,不論是時薪、接案或派遣,都建議淺嘗即止,新鮮好奇過了,趁早回頭尋覓正職工作,追求穩定性與安全性,才是職場最終的歸宿。
原則3:不要當Yo-Yo族
從職場離開,過一陣子之後再回到職場,偶一為之即可,不要變成習慣。一定要鎖定方向,不要偏離主軸,隨著社會潮流起舞,今天想到澳洲打工度假,明天想去英國短期遊學,後天想去創業賣冰……最後一無所長,甚至一事無成。
全球經濟進入大停擺,失業不再局限於特定少數人,也不是中年人專利,它有年輕化的傾向,連年輕人都有機會面臨。避免的辦法是切勿陷入長期失業的狀態,盡量在舞台上繼續活躍,發光發熱,證明實力與價值,延長就業壽命。
失業一點都不浪漫,它會讓人失去定位,懷疑自我,以及陷入經濟困難。請正視失業的嚴重性,也請珍惜每一個工作機會,努力以赴,展現好成績。